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氛围创设漫谈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wy20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230-01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我国小学教育呈现在“老师教、学生学,读死书、死读书”的旧教学模式中,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自我探讨、创新发展。因此,导致学生学习动力匮乏,适应社会能力较差。在小学教学中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年龄小,自控能力较差,不能很好的自觉地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得想方设法地引起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这样才能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没有学生实实在在的参与学习,就没有扎扎实实的知识。特别是数学教学,教材中没有有趣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精彩的图画,教师更需要积极创设情境、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其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发挥。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学习氛围呢?
  1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的重要条件。可见,问题氛围是十分重要的。而对情境的有效性主要看是否有利于揭示所学内容的主题,是否有利于建立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密切联系,学生能否在原有的基础上引发其思考和自主探究。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问题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去“同化”或“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抓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好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主动的进行学习,从而可以锻炼出他们的创新意识。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思考的学问。每位学生是否有独立学习数学的能力,主要看他是否能独立地思考问题。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并及时设计恰当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实践,使我了解到: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以积极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积极建构他们自己的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建构者只能是学生本人。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设法启发鼓励学生质疑,每堂课都留出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力求做到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知识,教师不明示,根据问题的深浅,启发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解答,让接受能力快的学生吃得饱,让一时理解有困难的学生吃得下,帮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思考,促进其思维得发展,并养成“不懂就问、不会就学”的勇气和习惯。逐步学会质疑,进而形成解疑的能力。
  操作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调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他变得更加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他变成更加灵活的工具。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六年级教材中接触到面积、周长、体积的计算,此类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往往容易混淆,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比一比、拼一拼,通过动手感悟什么是周长?什么是面积?什么是体积?加深直观影响,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又如:一年级学生认識钟及时间,难度比较大,于是,我带领学生画钟面、做手工,反复拨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比较同异、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掌握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达到理性和感性的融合。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创造性是人的一种本能。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大胆猜想,能在学习方法、解题思路上“另辟蹊径”、“别出心裁”,而且往往比老师介绍的那种方法更为简捷,易于接受。这说明了学生的内心深处那种潜在的创造欲望,期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因此,我们教师就正视学生的这种超越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 创设探究氛围,培养参与能力
  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好多老师走形式化,在教学过程中,动不动就让学生分组讨论,多数学生凑凑热闹而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并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讨论、交流的能力,并随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如果离开了正确的教育方式仅热闹地、形式地在一起进行表面讨论、交流,学生不真正参与到对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可让学生觉得讨论、交流是发自内心需要的情境。在讨论、交流过程中明确应该怎样参与,怎样进行讨论交流,才能达到培养参与能力的目的。
  3 创设成功氛围,感觉成功的快乐,激励再次参与
  在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年龄小,每个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夸奖。他们渴望获得成功,那样就能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尤其是那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更需要成功的喜悦体验。这就需要教师给每个学生创设成功氛围。例如:简单易答的问题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回答。复杂难答的问题留给成绩较好有潜力的学生回答。回答后教师再适当的表扬、鼓励几句,比如说你真棒!你回答的真好!你进步的真快!这时学生会获得一种巨大的力量,增强了自信心,也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好好地学习。因此,教师应不停地为学生经常创设成功的氛围,让学生积极的动脑、动手,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不断的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其他文献
期刊
【摘 要】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正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造就创新人才显得尤为重要,高中数学,它作为整个数学教育过程中承上启下的中心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作为教师要教会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培养学生数学思想和思维。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数学教学;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223-02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225-01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放眼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现在,“为培养创造力而教”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学校教育的倾向。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一直受凯洛夫的“讲解——接受”教学模式的影响,传统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学生学习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224-0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想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就一定要解决学生的兴趣问题,学习的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当学生对数学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兴趣时,他们就会愿意学、主动学。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现代心理
期刊
为探索数字媒体时代设计的跨界与融合状态,从2012级学生的毕业考察到2017级学生的专业考察,江西服装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师生在广州珠三角地区相关企业及创意园进行了历时5
2018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0年,罗中立以油画作品《父亲》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226-01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更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使他们在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建构的就会是可以应用的灵活的知识,而不是呆板的书本知识。当学生理解了一个数学知识,又能自觉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这一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期刊
1998年6月19日19时38分,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播出了大型电视纪录片《跨世纪的握手——江泽民主席访美纪行》。这部长达60分钟的专题片再现了1997年10月26日至11月2日江泽民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226-02  “数学素养”一词出现在我国数学新课标中,标志着我国数学教育目标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向的转变。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是提高民族素质、丰富人才资源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要。实施这一目标,数学教师起着主导性作用。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完成这一历史重任,是广大数学工作者亟
期刊
【摘 要】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错误的出现时不可避免的。因此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進行系统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出现的错误来发现省的不足,从而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其次,错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最后,错误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不断尝试的结果。本文就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解题错误作一简要分析。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