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新课标》还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参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规定学生高中毕业的要求: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方可毕业。《方案》对选修Ⅱ的要求是: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广东省是实施《新课标》的试点省,并且已经开始了一个多学期。根据《新课标》课程设置安排,必修课模块的学习,高一后就基本结束,选修课走进课堂已迫在眉睫,开发对联课程正是基于这种形势的要求。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民俗节日。辛勤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在充分享受今年所得到的幸福与快乐的同时,又热切期盼来年能更上一层楼,于是在家门口贴上一副红红的对联,将自己满心的喜悦,美好的心愿,热切的希望,借助于象征蓬勃向上、兴旺发达的红色,向世人敞露,向上苍敞露。试想想,这是在怎样地营造愉悦而热闹的春节气氛呢?日常生活中,婚嫁喜庆,贴对联营造气氛;乔迁新居,贴对联营造气氛;节目庆典,贴对联营造气氛;好友分别,赠联抒情:奋发努力,书联砺志……我们的生活中几乎睁眼便见对联。对联是文化的象征,它向人们展示的是一种文化和生活的品位,却又雅俗共赏,人人乐见。
不少媒体载文评论2005年央视春节晚会,与以往比是水平最高的一次晚会,在下认为,对联功不可没。晚会以对联为主线,将晚会协调地分为四个部分。每一副对联不仅工整严谨,而且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分别概括了全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同时又以和谐、欢乐为主旋律,将文学、艺术、娱乐巧妙地融为一体,欢乐的观众又怎么不会由此而更添审美情趣呢?或许是导演与不少观众同意笔者之见,央视元宵晚会又采用了类似而又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形式活泼的灯谜。
对联最基本的特点是上下联字数相等并相对。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拼音连写文字就无法构成对联。对联用词精练,对仗工整,音调协和,格律严谨,集义美、形美、声美于一体,有人称之为“诗中之诗”。对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它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一直被广泛流传和使用。古代对联中的许多精彩之作,诗情浓郁,画意盎然,读之如玩赏奇珍异宝,给人以美的享受。故对联是我国独特而宝贵的文学遗产,我们应该学习与继承。
2004年,是广东省高考自主命题的第一年。第一年的高考语文卷,在语言运用模块中设置了对对子一题,出边是: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这一出边语言质朴无华,内涵却丰富而又深刻。它不仅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让人感觉到这些岭南水果的甜美诱人,一个“皆”字,更是形神兼备、入木三分地写出了岭南人的那种骄傲和自豪。令人遗憾的是,有专家在媒体撰文以叹息:全省竟无一令人叫绝之对句。
无独有偶,2004年全国15套高考语文卷中,竟有全国卷(Ⅱ)、全国卷(Ⅲ)、全国卷(Ⅳ)、福建卷、浙江卷、广东卷等6套高考语文试卷出了对对子的试题,真可谓英雄之所见略同矣。
有课程,就该有练习与作业,这似乎是行政班教学形式的基本规律。对联课程属于选修课,其练习与作业的设置应体现课程的特点,笔者设想三种形式:
1、收集对联。收集对联至少有三条途径。一是从民闻收集。这是对联的宝藏之所。春联、赠联、贺联、挽联等,像漫山的野花,永远鲜美,永远采撷不完。二是旅游名胜之地。三是媒体上常常刊载一精彩对联。像今年央视春节晚会的对联,每副都堪称精品。收集之后按一定的规律整理归类,这实际上也是一个鉴赏的过程。
2、修改对联。有的对联若加减一二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就大有改变,甚至完全相反了。传说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以文才选择对象。京城中有一富豪子弟方若虚,写了篇文章妄想应招。苏小妹阅后批了一联:
笔下才华少 胸中韬略无
苏东坡害怕得罪这位方公子,便在联后各添一字,变成:
笔下才华少有 胸中韬略无穷
原来的批评贬责,变成了赞美颂扬。让学生也做类似的练习,实际上也是鉴赏对联的过程。
3、撰写对联。这是基本作业,但求形式活泼,可独撰,可互对,百花齐放。
单位:广东南海执信中学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民俗节日。辛勤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在充分享受今年所得到的幸福与快乐的同时,又热切期盼来年能更上一层楼,于是在家门口贴上一副红红的对联,将自己满心的喜悦,美好的心愿,热切的希望,借助于象征蓬勃向上、兴旺发达的红色,向世人敞露,向上苍敞露。试想想,这是在怎样地营造愉悦而热闹的春节气氛呢?日常生活中,婚嫁喜庆,贴对联营造气氛;乔迁新居,贴对联营造气氛;节目庆典,贴对联营造气氛;好友分别,赠联抒情:奋发努力,书联砺志……我们的生活中几乎睁眼便见对联。对联是文化的象征,它向人们展示的是一种文化和生活的品位,却又雅俗共赏,人人乐见。
不少媒体载文评论2005年央视春节晚会,与以往比是水平最高的一次晚会,在下认为,对联功不可没。晚会以对联为主线,将晚会协调地分为四个部分。每一副对联不仅工整严谨,而且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分别概括了全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同时又以和谐、欢乐为主旋律,将文学、艺术、娱乐巧妙地融为一体,欢乐的观众又怎么不会由此而更添审美情趣呢?或许是导演与不少观众同意笔者之见,央视元宵晚会又采用了类似而又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形式活泼的灯谜。
对联最基本的特点是上下联字数相等并相对。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拼音连写文字就无法构成对联。对联用词精练,对仗工整,音调协和,格律严谨,集义美、形美、声美于一体,有人称之为“诗中之诗”。对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它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一直被广泛流传和使用。古代对联中的许多精彩之作,诗情浓郁,画意盎然,读之如玩赏奇珍异宝,给人以美的享受。故对联是我国独特而宝贵的文学遗产,我们应该学习与继承。
2004年,是广东省高考自主命题的第一年。第一年的高考语文卷,在语言运用模块中设置了对对子一题,出边是: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这一出边语言质朴无华,内涵却丰富而又深刻。它不仅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让人感觉到这些岭南水果的甜美诱人,一个“皆”字,更是形神兼备、入木三分地写出了岭南人的那种骄傲和自豪。令人遗憾的是,有专家在媒体撰文以叹息:全省竟无一令人叫绝之对句。
无独有偶,2004年全国15套高考语文卷中,竟有全国卷(Ⅱ)、全国卷(Ⅲ)、全国卷(Ⅳ)、福建卷、浙江卷、广东卷等6套高考语文试卷出了对对子的试题,真可谓英雄之所见略同矣。
有课程,就该有练习与作业,这似乎是行政班教学形式的基本规律。对联课程属于选修课,其练习与作业的设置应体现课程的特点,笔者设想三种形式:
1、收集对联。收集对联至少有三条途径。一是从民闻收集。这是对联的宝藏之所。春联、赠联、贺联、挽联等,像漫山的野花,永远鲜美,永远采撷不完。二是旅游名胜之地。三是媒体上常常刊载一精彩对联。像今年央视春节晚会的对联,每副都堪称精品。收集之后按一定的规律整理归类,这实际上也是一个鉴赏的过程。
2、修改对联。有的对联若加减一二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就大有改变,甚至完全相反了。传说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以文才选择对象。京城中有一富豪子弟方若虚,写了篇文章妄想应招。苏小妹阅后批了一联:
笔下才华少 胸中韬略无
苏东坡害怕得罪这位方公子,便在联后各添一字,变成:
笔下才华少有 胸中韬略无穷
原来的批评贬责,变成了赞美颂扬。让学生也做类似的练习,实际上也是鉴赏对联的过程。
3、撰写对联。这是基本作业,但求形式活泼,可独撰,可互对,百花齐放。
单位:广东南海执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