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校企合作是后发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从调研结果看,河源的企业对参与高职校企合作具有较强的动机,若在高职院校自身实力、校企合作渠道、政府的支持等方面有所提升,企业与高职院校间有望实现更高效的合作。
关键词 后发地区 校企合作 意愿 影响因素
当前,转型升级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后发地区由于创新资源、人才储备等方面的劣势,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更大的困难。加强与高等院校特别是当地高职院校的合作,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培养高技能人才,是后发地区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然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校企合作中存在企业与职业院校一头冷一头热的现实。本文通过对河源企业进行调研,摸查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意愿并分析影响因素,探讨推进校企合作的路径,从而更好地为后发地区加快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科技等资源保障。
1调研样本分析
本次调研的对象为河源地区的工业企业,共发放调查问卷135份,回收119份,有效问卷107份。有效样本中,电子信息类企业46家、机械制造类企业39家、服装制造类企业11家、其他企业11家。
2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意愿
2.1校企合作意愿
企业与高职院校开展合作的意愿及其强烈程度,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基础。调研发现,河源的企业与高职院校开展合作的认同度相当高,而且意愿较强烈(见表1)。调研结果与校企合作现状中企业一头冷的现实大相径庭,反映出校企之间存在的利益分歧,需要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也说明当前校企之间的合作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未来充满希望。
2.2校企合作类型分析
如表2所示,当前实践中,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方式主要包括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参与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参与开发课程、参与编写教材、安排能工巧匠到学校任教、员工培训、共建实训基地、联合技术攻关等。调研发现,接收学生实习实训是当前河源的企业最期待的校企合作形式,员工培训、联合技术攻关等方面的合作意愿较弱,而其他方面合作的兴趣不大。从结果看,从调研结果看,虽然企业对与高职院校合作的意愿强烈,但却局限于浅层次合作,对开展深层次合作的兴趣并不浓厚。
3企业参与高职校企合作的影响因素
3.1高职院校资源与能力
高职院校本身的资源与能力能否满足企业的需要,是影响企业与其合作的重要因素。调研结果显示,89家企业认为选择校企合作对象时,首先考虑高职院校自身的资源与能力,如实践条件、科技资源、学生与教师的能力等。在对企业的访谈中,不少企业表示,如果高职院校的师生能力不强、实践条件差、科研服务能力薄弱,将不会考虑与其合作。虽然当前大多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都相当注重适应于企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一些高职院校仍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企业自然缺乏校企合作的意愿。在联合技术攻关方面,很显然,高职院校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人才储备将决定服务企业的能力。然而高职院校更注重教师的职业技能,人才队伍的研发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因此当地企业往往寻求其他科技创新资源来提高自身竞争力,如河源的企业大多数是与广东工业大学在河源设立的协同创新中心寻求支持。
3.2当地政府的支持
校企合作必须得到来自政府方面的支持,如行政管理与服务、资金扶持、优惠政策等方面的支持。调查发现,97家企业认为来自政府的资金、政策方面的支持对校企合作非常重要。当前,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校企合作的条例,但总体上对职业教育关于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滞后,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服务尚未顾及校企合作层面。特别是对于河源这种后发地区,由于财政资金紧張,地方政府对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薄弱,难以推动校企双方建立健全、确定的合作运行机制,造成校企合作不深入、难持久。此外,当地政府部门往往忽略人才发展规划与发展战略的制订,而且忽视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导致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脱节,培养的人才不符合当地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
3.3信息渠道的畅通性
畅通的信息渠道是开展校企合作的必要条件。信息畅通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及时地从企业获知合作需求,从而提高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同时,畅通的信息渠道也能方便企业寻找符合要求的高职院校进行合作,降低协作成本。调研发现,87家企业认为畅通的信息渠道能有效促进校企合作;同时,对当前校企合作的合作渠道上,90家企业认为不够畅通,主要是信息渠道少、环节多。在与企业的访谈过程中了解到,虽然企业有校企合作意愿,但往往不了解如何与高职院校联系进行,最后也就不了了之。由于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渠道不畅会形成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导致校企之间难以在供给和需求上达成共识,直接影响校企合作的成效。
3.4制度文化差异大
虽然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期望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成功。但由于学校和企业很多方面存在差异,如制度、运作机制及校园文化等方面,二者很难真正融合,导致校企合作在运行的过程中矛盾凸显,制约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形成。特别是由于高职院校在制度文化方面仍比较僵化,难以和企业达成利益契合点,建立不了持久的合作关系。
4深化校企合作的建议
4.1高职院校要提升自身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要从自身出发,着力提高办学水平和实力,基于地方经济转型升级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及时创新,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探索与当地企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同时,要鼓励支持教师与企业交流、联合科技攻关,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提高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能力。
4.2建立畅通的校企合作渠道
高职院校必须与企业建立畅通的合作渠道,以此降低协作成本,实现校企合作双赢。高职院校应加大宣传力度,展现自身优势,提高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与工业园管委会的对接,通过其牵线搭桥了解企业需求、建立合作关系,避免个别教师孤军奋战寻求校企合作,从而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和效果。此外,高职院校要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运作机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力求在校企合作中达到双赢,从而推动校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4.3当地政府应鼓励支持校企合作
作为后发地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所需的人才培养不仅是当地高职院校的职责,也需要来自地方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应充分发挥其积极引导作用。首先,地方政府可通过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一定的财税优惠,以降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提高其积极性;其次,对取得突出成效的校企合作项目给予资金奖补,以此提高校企合作的成效:再次,地方政府要起到桥梁作用,为高职院校与当地企业合作牵线搭桥,畅通校企合作渠道,将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潜在动机转化为现实需求,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促使校企之间建立持久合作关系。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教研项目“河源转型升级背景下的河职院校企合作机制研究”(2015jy05)
关键词 后发地区 校企合作 意愿 影响因素
当前,转型升级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后发地区由于创新资源、人才储备等方面的劣势,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更大的困难。加强与高等院校特别是当地高职院校的合作,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培养高技能人才,是后发地区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然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校企合作中存在企业与职业院校一头冷一头热的现实。本文通过对河源企业进行调研,摸查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意愿并分析影响因素,探讨推进校企合作的路径,从而更好地为后发地区加快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科技等资源保障。
1调研样本分析
本次调研的对象为河源地区的工业企业,共发放调查问卷135份,回收119份,有效问卷107份。有效样本中,电子信息类企业46家、机械制造类企业39家、服装制造类企业11家、其他企业11家。
2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意愿
2.1校企合作意愿
企业与高职院校开展合作的意愿及其强烈程度,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基础。调研发现,河源的企业与高职院校开展合作的认同度相当高,而且意愿较强烈(见表1)。调研结果与校企合作现状中企业一头冷的现实大相径庭,反映出校企之间存在的利益分歧,需要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也说明当前校企之间的合作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未来充满希望。
2.2校企合作类型分析
如表2所示,当前实践中,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方式主要包括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参与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参与开发课程、参与编写教材、安排能工巧匠到学校任教、员工培训、共建实训基地、联合技术攻关等。调研发现,接收学生实习实训是当前河源的企业最期待的校企合作形式,员工培训、联合技术攻关等方面的合作意愿较弱,而其他方面合作的兴趣不大。从结果看,从调研结果看,虽然企业对与高职院校合作的意愿强烈,但却局限于浅层次合作,对开展深层次合作的兴趣并不浓厚。
3企业参与高职校企合作的影响因素
3.1高职院校资源与能力
高职院校本身的资源与能力能否满足企业的需要,是影响企业与其合作的重要因素。调研结果显示,89家企业认为选择校企合作对象时,首先考虑高职院校自身的资源与能力,如实践条件、科技资源、学生与教师的能力等。在对企业的访谈中,不少企业表示,如果高职院校的师生能力不强、实践条件差、科研服务能力薄弱,将不会考虑与其合作。虽然当前大多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都相当注重适应于企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一些高职院校仍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企业自然缺乏校企合作的意愿。在联合技术攻关方面,很显然,高职院校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人才储备将决定服务企业的能力。然而高职院校更注重教师的职业技能,人才队伍的研发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因此当地企业往往寻求其他科技创新资源来提高自身竞争力,如河源的企业大多数是与广东工业大学在河源设立的协同创新中心寻求支持。
3.2当地政府的支持
校企合作必须得到来自政府方面的支持,如行政管理与服务、资金扶持、优惠政策等方面的支持。调查发现,97家企业认为来自政府的资金、政策方面的支持对校企合作非常重要。当前,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校企合作的条例,但总体上对职业教育关于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滞后,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服务尚未顾及校企合作层面。特别是对于河源这种后发地区,由于财政资金紧張,地方政府对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薄弱,难以推动校企双方建立健全、确定的合作运行机制,造成校企合作不深入、难持久。此外,当地政府部门往往忽略人才发展规划与发展战略的制订,而且忽视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导致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脱节,培养的人才不符合当地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
3.3信息渠道的畅通性
畅通的信息渠道是开展校企合作的必要条件。信息畅通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及时地从企业获知合作需求,从而提高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同时,畅通的信息渠道也能方便企业寻找符合要求的高职院校进行合作,降低协作成本。调研发现,87家企业认为畅通的信息渠道能有效促进校企合作;同时,对当前校企合作的合作渠道上,90家企业认为不够畅通,主要是信息渠道少、环节多。在与企业的访谈过程中了解到,虽然企业有校企合作意愿,但往往不了解如何与高职院校联系进行,最后也就不了了之。由于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渠道不畅会形成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导致校企之间难以在供给和需求上达成共识,直接影响校企合作的成效。
3.4制度文化差异大
虽然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期望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成功。但由于学校和企业很多方面存在差异,如制度、运作机制及校园文化等方面,二者很难真正融合,导致校企合作在运行的过程中矛盾凸显,制约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形成。特别是由于高职院校在制度文化方面仍比较僵化,难以和企业达成利益契合点,建立不了持久的合作关系。
4深化校企合作的建议
4.1高职院校要提升自身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要从自身出发,着力提高办学水平和实力,基于地方经济转型升级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及时创新,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探索与当地企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同时,要鼓励支持教师与企业交流、联合科技攻关,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提高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能力。
4.2建立畅通的校企合作渠道
高职院校必须与企业建立畅通的合作渠道,以此降低协作成本,实现校企合作双赢。高职院校应加大宣传力度,展现自身优势,提高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与工业园管委会的对接,通过其牵线搭桥了解企业需求、建立合作关系,避免个别教师孤军奋战寻求校企合作,从而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和效果。此外,高职院校要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运作机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力求在校企合作中达到双赢,从而推动校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4.3当地政府应鼓励支持校企合作
作为后发地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所需的人才培养不仅是当地高职院校的职责,也需要来自地方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应充分发挥其积极引导作用。首先,地方政府可通过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一定的财税优惠,以降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提高其积极性;其次,对取得突出成效的校企合作项目给予资金奖补,以此提高校企合作的成效:再次,地方政府要起到桥梁作用,为高职院校与当地企业合作牵线搭桥,畅通校企合作渠道,将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潜在动机转化为现实需求,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促使校企之间建立持久合作关系。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教研项目“河源转型升级背景下的河职院校企合作机制研究”(2015jy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