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细节处理 深入解读课文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shiaijiuj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共同解读课文,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立意和选材,了解文章的谋篇布局与艺术手法,从而形成自我阅读体验,提高阅读能力,并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阅读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理解文学作品、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章对话,与作者对话,使之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为此,不能忽视对文章的解读。对文本进行细致的解读,关系到对文章能否全面深刻地把握和理解。要做到准确深入地解读课文,我认为,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本文选取了经常被忽视的几个教学细节,谈谈细节问题对解读文本的重要性。
  一、解读课文时不能忽视文章的文体
  这里提到的“忽视文章的文体”,不是说老师在上课时不提及文体,而是说提也只是一笔带过,不要深入探究文体与课文内容之间的关系。比如,《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信,通篇描写的是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只是在文章结尾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流连于自然山水,鄙弃功名利禄,不汲汲于名利的感情。我们在上课时,通常把它当作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来解读,其实,对于这篇文章,我们不能忽视文体的作用。作者在这篇书信中,把自己在饱览富春江奇异山水后的感受与体悟,与好友朱元思分享,抒发自己淡泊名利的情感和观念,所以,若是忽视了文体,就不能把握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真正意图,那么,对文章的解读也就很难到位,很难深刻。
  二、解读课文时不能忽视文章写作背景
  有些课文,老师会自然而然地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进行解读,比如,《囚绿记》、《最后一课》。但是,有些课文读上去似乎不联系写作背景也解读得通,因此,有些时候,我们就忽视了对这些文章写作背景的把握,导致对文章的解读不全面、不深刻。
  比如,《阿里山纪行》这篇课文从题目上看,就知道主要是写游览阿里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以,我们应该马上把本文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作者是如何用优美的语言来展现景美如画的阿里山风光的,由此,学生可以很容易理解作者对阿里山的热爱与赞美。如果文章只解读到这里就结束了,那就不全面了,因为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作者应邀访问台湾期间游览阿里山。文章第一段便简略地介绍这一背景,它不是可有可无的,这一段写的是大陆学者喜欢台湾的歌,而台湾学者喜欢大陆的歌,由此,作者认为,两岸学者的心融会在一起了。深究一下不禁要问:“为什么他们互相喜欢对方的歌,心融会在一起呢?”顺着这个问题,学生理解到,这说明了海峡两岸人民血脉相通,有着共同的愿望:渴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祖国早日统一。所以,作者在文中洋溢的思想感情,不仅是对阿里山景美如画的风光的赞美与热爱,还表达了希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和炽热情感。其实,这种情感和愿望,从作者对神木的盛赞,说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就可以看出。一个赋予神木丰富的文化内涵,把它当作中华民族象征的作家,其爱国热情是溢于言表的。理解了这一层,作者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情感,就能被读者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地体会。
  三、解读课文时不能忽视对词语的咀嚼
  语言文字是读者与作者、读者与作品交流的媒介,教师要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章,就不能忽视对语言文字的潜心涵咏与咀嚼。“我们对文本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能轻易放过,要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课文中大量文质兼美的白话文,字面上较易理解,一看就懂,所以很容易在钻研教材的时候‘滑’过去,而不是像犁地一样‘犁’过去。”(倪效思:《于细读中体味语文之美》,《人民教育》,2009年第6期)所以,我们要细心、细致地把关注的目光、心灵的触角连接到文本的每一个组成部分。
  比如,《阿里山纪行》第六段有这样一句话:“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学生在美句赏析时,提到了这一句,但是大多把着眼点放在叠词的运用上,特别关注叠词放在句子最后起到的强调作用,不仅句式匀称,音节和谐,而且从视觉和触觉的角度写出了青苔的状态和特征。学生的分析很到位,老师进而追问:“写作时,还要注意炼字炼词,同学们看看这句话中哪个词用的很传神,很有表现力呢?”学生们不约而同地找到了“染”这个动词,老师又问:“如果我们把‘染’换成‘沾’或者是‘渗’,大家想一想,它们与‘染’相比,是不是更好些?为什么?”不一会儿,一个学生就举手回答说:“染字更好,它写出了青苔覆盖曲径幽路时的一种情态美,富有动感和生趣。”学生的回答很精彩,这种精彩来源于老师有意识的点拨。这本身也体现出教师在课前对授课的精心准备,特别是对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的理解、拿捏很到位。所以,能在课堂上结合学生的回答,巧妙指导他们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通过对词句的仔细揣摩、品味、感悟,加深对文字本身的理解,领悟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更好地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四、解读课文时不能忽视标点符号作用
  在解读文章时,我们对文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哪怕是一个标点都不能轻易放过,要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教材中有很多文章,字面上容易理解,一看就懂,所以在钻研教材的时候,解读文本的时候就一带而过。都德的《最后一课》,在最后几段中有这样几个句子:“‘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法兰西万岁!”,“散学了,——你们走吧。”其中的破折号,感叹号值得琢磨,第一、二两个破折号表明,韩麦尔先生的声音断断续续,内心无比悲愤。第三个感叹号表明,韩麦尔先生面对残酷的现实,内心十分痛苦,其中包含着自己对民族的挚爱,对民族语言的深深眷恋。破折号的作用在于表达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表达祖国必胜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通过这几个标点,我们的眼前浮现出韩麦尔在宣布最后一课结束时内心无比痛苦的样子,有利于深刻理解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形象,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若让学生养成从细节入手解读文章的习惯,需要教师细读课文、熟悉文本、理解文本、吃透文本,对文本的内容、结构、语言作深入的钻研,避免浮光掠影式、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只有教师自己形成解读教材的真功夫,才能做到“胸中有丘壑”,游刃有余地展开课堂教学,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提高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初级中学(215600)
其他文献
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于1960年开始招收地下采煤专业通风专门化本科生,198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3年获安全技术及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
对影响外包角钢短柱强度与变形的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探讨了砼轴压强度、纵向含钢率、配箍间距、箍筋直径对轴压短柱性能的影响,给出了轴压短柱承载力的计算公式,最后将外包角钢
意外发现一个夏天的早晨,6点刚过,我,一中队劳动委员照例打开校门。眼前的情景着实让我惊奇不已:无数的小蟾蜍在操场上爬行、蹦跳,黑压压的一片。 Accidentally discovered
张杨: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从1997年起,因执导电影《爱情麻辣烫》(获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和《洗澡》(获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多伦多电影节国际影评
《说文》:“碑,竖石也。”以文勒石,为纪前人功勋而用。在汉代一般是长方形,高六尺左右。也有碑首为圆形或较小者,或称方者为碑,圆者为碣;或称大者为碑,小者为碣。此为后人讲
大手牵小手秋天是一首歌,唱着丰收的喜悦;秋天是一幅画,绘出斑斓的季节。秋天是诗意的季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些美好的诗句
读张登宽《大山,悲壮与辉煌》谷方张登宽的长篇报告文学《大山,悲壮与辉煌》生动地记述了枣庄市山亭区的十年巨要。山亭地处鲁南沂蒙山,方圆1000平方公里,人口45万,是一个穷得出奇的地方。在1983年底建区的时候,它是全国和山东省的重点扶贫区。全区76%...
高中时期的化学教学要求的是课堂效益的最大化,新课程教学要求的是有效教学的教育理念和策略。因此高中的化学教学是一个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学习态度的过程,因此化
分析了航空器换道的运动学过程,根据航空器之间的冲突距离建立了航空器的平行航路换道模型,并对航空器匀速和匀加速换道进行对比,模型表明换道航空器之间的冲突距离与两航空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一文中,关于“钠的重要化合物”介绍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科学探究”里这样安排实验:  第一步:在2只试管里分别加入少量Na2CO3和NaHCO3(各约1 g):  ①观察二者外观上的细小差别.分别滴入几滴水,振荡试管,观察现象.用手摸一摸试管底部,有什么感觉?  ②继续向试管内加入10ml水,用力振荡,有什么现象?  笔者在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