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书”为何不算偷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通过大家的合作探究,同学们最终都对孔乙己的形象有了深刻了解,认为他是一个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穷困不得志、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人,但是他又不失善良和诚信的品质,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封建社会末路知识分子的形象。
  有一位同学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他说:“老师,‘窃书不能算偷’仅仅说明孔乙己死要面子吗?”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探究的价值,就让他们讨论。讨论的过程很热烈。
  生:我觉得孔乙己不是在狡辩,他确实觉得“窃书”不算偷,偷书与偷其他的东西毕竟是有点不一样。偷书当然不光彩,但也算是一种精神追求吧。对于“家贫无从致书以观”的孔乙己来说,他对读书的渴求只有通过偷来实现。我觉得他偷书是可以原谅的,偷书至少说明他还有追求。
  生:他偷书真的是精神追求吗?我觉得不是,他醉心功名,没有捞到半个秀才是他最大的伤痛,所以,他偷书是为了功名,目的仍然是功利的。
  生:我觉得孔乙己很悲哀,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读书求取功名是他从小就被灌输的一种思想意识,他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里,不可能对自己的追求产生怀疑。在他的观念里,读书是绝对崇高和正确的,“窃书”也只能算是读书人的“雅事”,和“偷”这种行为绝对沾不上边。
  生:他想读书其实不用偷啊,他不是写得一笔好字,可以替人家抄抄书的吗?在抄书的过程中何尝不是一种学习呢?再说他如果赢得了富人的好感,还可以向富人借书啊!
  生:富人哪里有你想象的那么仁慈啊,我们看看掌柜和丁举人对待孔乙己的态度就知道了,他们的眼里只有金钱和等级,对孔乙己连最起码的同情心都没有,你还能奢望富人给他什么帮助吗?
  生:其实他也可以去做私塾先生啊,范进的岳父不是也提议范进去做先生吗?糊口总会不成问题。
  生:我想孔乙己之所以不能够踏踏实实地去做,是因为他不甘心。同样是读书人,他不甘心自己就这样为别人所役使。
  生:他做教书先生,也不一定有生源,他连半个秀才都没捞到,谁会信任他呢?不是有人质疑他“你当真认识字”了吗?(大家笑)
  生:我觉得还是他自己不好,蒲松龄、曹雪芹都没有中什么举人,但是他们用自己的文字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孔乙己却在穷困潦倒中一事无成,只作了别人的笑料。(大家鼓掌)
  师:说得好!在残酷现实面前,有人彻底成为牺牲品,有人创造了异样的辉煌,我们不能一味指责埋怨外部环境,还应挖掘自身的潜能,让人生的价值得以体现!
  生:其实蒲松龄、曹雪芹何尝不是饱尝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我觉得这还是那个时代的责任,那个时代是功利的、冷漠的,是扼杀人性的,是摧残知识分子的!(大家鼓掌)
  因为时间关系,我不能不止住他们的讨论,做了一个总结:孔乙己的悲剧是他自身性格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是几千年封建文化给一个民族留下的无法承受的沉重,它造就了凶残的丁举人,造就了迂腐的孔乙己,也造就了一群麻木冷漠的看客。面对一个古老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厚重与沧桑,我们要说的实在太多,我希望同学们的探讨不要停留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把这种思考贯穿以后的岁月!
  课结束了,还有几个学生追出来跟我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我的内心,也因为这堂课掀起了层层波澜。教学相长,我读过很多遍《孔乙己》,但是这节课,我又收获了很多……
其他文献
消费伦理研究的困境在于其"范式危机",因之,实现消费伦理研究的创新与突破,需要研究范式的高度自觉,需要保持消费伦理研究的理想范式、问题范式和实践范式等三重范式之间的必要
课堂上,我正讲着我国养蚕业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坐在教室前排一直沉默着的何文雯同学轻声说了句:“错了。”声音不大,但在听得入神的同学和讲得入情的我听来,却异常清晰。我一愣,马上回顾了一下刚才所讲的内容,没错!何文雯站起来谨慎地说:“老师,我不是说你讲错了,是标题错了。”我连忙向黑板看去:春蚕到死丝方尽,没写错啊?  “老师,春蚕吐完了丝,并没有死,而是变成了飞蛾。”何文雯说。  我一时语塞,书教了十几
地下水作为一种水质好、不易被污染且具有"战略性"地位的水资源,正在被越来越广泛地开发利用,污染程度日渐加深。而我国现行地下水资源的法律制度存在缺陷和不足,不能满足保护
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它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它能调动、激发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增进了
[关键词]化学教学 创造思维 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本文就此谈些做法和体会。    一、转变教学观念,多让学生质疑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师传生受”、“满堂灌”,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本来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人,却被动地成了被“填”的鸭子。由此助长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和从众心理,严重地制约
前段时间,围绕刘晓庆出《刘晓庆文集》一事,各大媒体炒得沸沸扬扬,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文集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说法,就一般读者的理解而言,确实只有真正意义的作家才适合出‘文集’。”(大洋网2005年1月28日),文学评论家白烨等人直接点名“炮轰”《刘晓庆文集》:“她才写了多少字就要出文集,出这样的书,也许出版社是能卖钱,但它赚了钞票,丢了面子,丢了品位。”(《新民晚报》2005年1月24日)  与此相反
陈惠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捕捉、利用与开发学生资源》一文中谈到,学生资源一般是指在课内外表现出的、可被教师利用的、有利于教学的、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孔雀东南飞》中有“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句,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注:“劳劳,忧愁伤感的样子。”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注:“劳,忧。‘劳劳’是怅然若失的样子。”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注:“劳劳:惆怅忧伤的样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8年版):“劳劳,忧愁伤感貌。”  上述各家解释基
随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永葆党员本色”和“永保党员本色”的标语随处可见,“永葆”“永保”成为使用频率极高的一对异形词,究竟应该以哪个为正体呢?  “保”“葆”二词本义并不相同。“保”的本义为“抚养、抚育”。《说文·人部》:“保,养也。”如《尚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国语·周语中》:“夫义所以生利也,祥所以事神也,仁所以保民也。”韦昭注:“保,养也。”而“葆”的本
案例一妙趣横生 "玩"出文章--小学四年级<魔袋>现场作文(上课铃响过,老师仍没有出现.学生焦急、疑惑.过了一会儿,老师头戴黑色礼帽进入教室,向同学们问好.学生表情很诧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