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灵性在数学课堂的动态中涌动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meng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引导那些以生命为载体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构建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新课堂,使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涌动生命的灵性呢?
  
  一、预设教学设计,促进动态生成
  
  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就必须改革“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为课堂的动态生成提供条件.
  1. 摒弃模式,弹性设置
  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既要遵循课程和学科发展要求,又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和认识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在与学生一起展开课堂教学过程时,要参照教学方案组织教学,同时要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活动情况与生活情形,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状态;在组织教学时既要适度考虑教学方案,也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发展需求,注重与学生一起互动,重视在互动中与学生一起生成新的教学过程以及新的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既要关注教学方案,也要根据互动变化的新情况,及时调整原有的方案组织教学,开发和利用互动中形成的新资源,并把这些新资源转化为学生的新知识和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系统观、辩证观和建立在复杂科学基础上的新的哲学观来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总之,强调预设的作用不等于把课堂教学变成教学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承认预设的价值的同时,应有动态生成的意识和实践;而在重视生成的作用的时候,也要适当进行预设;预设是生成的基础和静态表现,生成则是预设的延续和动态升华,两者有机联系,并存互补,而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预设与生成都只是手段,两者都应服从和服务于促进学生发展这个教学的元目的.
  2. 打破传统,活用教材
  很多教师都知道:不要机械地教教材,而要创造性地用教材教.诚然,这样的表达本身并无不妥.但问题的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要创造性地用教材教”,因而恰当地把握教材便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这一点也正是教师最为基本的教学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采用 “调”“联”“扩”“删”等方法进行结构重组,使“活”的教学内“调”.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指出:“内容调整的原则是使其呈结构状态,改变过去主要按知识点组织每堂课教学内容的状态.”在设计时,我们可根据需要,有时把分散编排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结合.
  
  二、捕捉动态生成的资源,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师主宰一切的局面,形成了可变的师生多向互动关系,形成了开放的课堂.开放课堂滋长的信息是教育的资源,教师应善于捕捉课堂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构建动态的课堂教学,让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
  1. 捕捉动态亮点,让智慧闪耀光芒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并及时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
  在上四年级的一节活动课“鸡兔同笼”问题时,当讲到“鸡兔共有16个头,44只脚,问鸡兔各有多少只”时,我就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进行讲解,正当学生听得认真时,忽然听到最后一排一个声音在嘀咕着:“这样想太繁琐了,把每只兔子都砍掉两只脚,每只鸡都斩掉一只脚不就得了.”我听了开始一愣,马上心一动,立即让他走上讲台进行讲解:“鸡和兔共有44只脚,每只兔子砍去两只脚,每只鸡砍去一只脚,44只脚就少了一半即22只脚.这22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16,另一部分是兔子的只数:22—16=6(只).”
  “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我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这样一来,其他学生也兴趣盎然.我顺水推舟,干脆来个小组讨论.随着讨论的进行,不时有学生举手,不时有新的想法产生.直至下课,共有三种方法在大家的赞叹声中被公认为“奇思妙想”.由于我捕捉到的信息“价值不菲”,从而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迸发了智慧的火花.
  2. 关注生命与发展,让学生感受温情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手握的是已知的教材,面对的永远是学生未知的答案.我们不仅要学会发现学生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也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尴尬的问题所在,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通过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把尴尬化为一次新的学习.
  如在上《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时,我问:“你们会用‘9的乘法口诀’编除法算式吗?”学生纷纷说:“9÷1.”“45÷9.”……
  “3÷9.”一个声音让课堂都静了下来.
  这时学生都说错了.该学生的眼神黯淡,低下了头,难过得快要哭了,而我轻轻的抚摸他的头说:“同学们,其实他很了不起,这道题他没编错,只是要等到我们上六年级才会做呢……”后来在我巧妙的点拨中,该学生重新树立自信,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3. 放飞思维,让个性自主张扬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课一开始,我就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在练习纸上试画两个圆,要求一个比“我的脸”稍小一些,另一个比“我的脸”大一些.于是,学生就拥有了充分的活动与体验时间.有了感性认识后,我请几个学生用语言描述怎样才能满足这一条件.学生的语言明显存在个性差异,我及时捕捉学生的想法,及时地合理地作出针对性的引导,师生产生积极地互动,最后得出结论:“圆规两脚尖之间的长度决定圆的大小.”学生在这个生动活泼的活动中,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显示出教师事先无法预料到的动态生成能力.
  
  三、师生互动,促进动态课堂的生成
  
  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认识图形》这一课就体现了这一点.首先,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学具(长方形、正方形、圆柱体和球体),通过摸一摸、滚一滚、看一看、数一数等探索活动,独立自主地进行研究.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自己都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相互讨论,加深了对各种形体的特点的认识,使自己的认识更加丰富和全面,建构能力得到提高.他们在活动中喜笑颜开,个性得到了发展.在群体活动作用下,某些学生变羞怯为开朗,变消极为积极,独立代替了依赖,竞争代替了回避,这正是群体活动使他们超脱了自我.活动为每个孩子提供了发挥的机会,利于师生互动知识的形成,促进了动态课堂的生成.
  动态生成课堂引起了教学各要素、教学流程展现等方面的彻底变化.学生在课堂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同时也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动态生成的课堂,师生智慧碰撞,平等对话;动态生成的课堂,学生提升素养,积淀素质。我们的课堂若多点生成,多点动态,我们的学生就会涌动生命的灵性.
   责任编辑罗峰
其他文献
科学发展观,主要是指遵循发展规律,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它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内涵,是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指路明灯,为教育的发展确立了更高的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崭新境界。    一、克服教育功利思想,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的发展不是消耗式、粗放型的发展,而是注重科技含量的集约型的发展。这种理念在教育上主要体现为,要树立以发展为内涵的
这天,我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班长突然急匆匆地跑进来报告说:“老师,咱们班的电风扇坏了!”  “坏了?怎么坏的?”我问道。  “第一节下课的时候,有一位同学扔了一本书上去,打到那扇页,结果把扇页打弯了。后来又有同学把它弄直了。但只要一打开开关,那风扇就发出一种奇怪的声音,好像要掉下来一样,好恐怖!”  “哦,知道是谁扔的书吗?  “不清楚。下课时间,人太乱了。”  “好,先回去吧,交代同学们千万别开
话题: “民间”教材的开发与编写  导语: 由清一色的国家教材到当前国家、地方、校本教材的各成体系,体现了新课程突破传统、解放教师创造力的开放精神。在这种教材开发的自由风气之下,当前除国家主流教材之外,其他教材究竟达到了怎样的形态,呈现出怎样的发展态势,对此有必要进行疏理与审视。  从本期文章可以看出,教师对于非国家教材的理解异常灵活,一切可以“为我所用”“为生所用”的资源都可以纳入教材范畴,比如
如果说优秀生犹如茁壮成长的幼苗,那么后进生就宛如未扎根大地,在风中摇摇欲坠的幼苗。他们需要更多阳光的照耀,更多雨露的滋润。而使他们茁壮成长的雨露,便是教师给予学生的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是无比强大的教育者。”教师只有真心真意地关爱学生,才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吸引到自己的周围,教育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对于后进生,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爱,用满腔的爱抚慰他们脆弱而幼小的心灵。    一、因势利导    孔
当前学者对“乡土教材”的解释有数十种之多。笔者对此的定义是:根据国家基础教育大纲及本地发展战略,对本地的历史文化、地理、生物、经济政治发展等资源进行整合,从中选取一部分有教育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爱乡、爱国、爱人类、爱自然的情感,有利于学生公民素养养成的资源,以生活化、直观性、实践性等为特征所编纂、开发的教材。  笔者认为,只要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本地(包括地区、社区、学校)的资源都可成为我们挖掘的
《中国石拱桥》是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传统篇目。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很明显,课文第九段有现成的答案:“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其次……”学生很快从课文中找到了答案。  学生齐声回答后,我总结道:“没错,正因为有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我国的石拱桥才有如此辉煌的成就,也正因为……”当我总结完毕,正要进入课文下一环节的学习时,一个平
炎热的初夏,我们下乡调研,那是离镇里最远、最偏僻、规模最小的一所村小。由于校舍简陋,午饭后我们只能在陈设简单的办公室里小憩。  儿时最熟悉的蝉声,正断断续续地从校园后山的松树林里传来,让我很快地进入童年时代的梦乡……  朦胧中,一阵清脆的读书声把我从梦乡中唤醒。看看时钟才午间一点多,心想:是哪位学生这么勤力?还是哪位老师留堂,不让学生回家?带着疑问,我悄悄地来到那个教室的后门。只见一个八九岁大、长
广东地方历史教材的发展,一方面受到国家意识形态和教育政策调整的影响而导致编写指导思想、目的乃至体例范式的差异;另一方面,由于编写者的知识结构以及地方历史研究的学术背景的差异、行政区和使用范围大小以及城乡差异而造成内容和体例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地方教材的编写素材多元化,各地文化千差万别,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以上诸种因素都将导致地方教材的编写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图景。  1.
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一曲优美的心灵之歌,残疾青年也好、碧云也好,这些人物身上都折射出了善良的光辉。文中那个善良的父亲看到自己的儿子在书摊前白看书,想到残疾青年生活的艰难,怒气之下给了自己的孩子两个耳光。可就是这刻骨铭心的两个耳光让人明白了一个人生道理——做人不能只考虑自己,要学会为别人着想。  课上到这里,整个教室非常活跃。学生思路开阔,发言积极。“再读父亲打儿子的段落,读出……”,我的话还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