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上海主流报纸的社论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rowt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上海的发展举世瞩目,但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国际性大都市,上海却缺乏与其城市地位和身份相一致的“重量级”媒体。本文对上海主流报纸的社论进行考察,并与《南方都市报》进行比较后发现,无论是数量还是内容,上海主流报纸都远逊于《南方都市报》。这一现象值得上海反思。
  【关键词】上海;报纸;社论;南方都市报
  社论,被誉为“报纸的心脏”。不同于一般的评论性文章,一报之社论往往具有代表媒体乃至政党、政治团体等直接发言的喉舌与舆论的功能。在本文中,我们选取了上海颇有代表性的3家主流媒体——《文汇报》、《新民晚报》及《东方早报》,就其2009年1月至2010年4月的社论栏目与《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进行对比,分析异同,以较得失。
  《南都》社论统计
  《南都》创刊于1995年3月,定位为城市综合类报刊。1997年1月由周报改版为日报。至2000年,时任该报主编的程益中提出“新主流媒体”概念,[1]《南都》开始转向主打时政新闻的严肃报纸路线。
  2004年,《南都》“时评版”改版,将原来简单的“时评版”改成“社论版”和“个论/众论版”,改版后的时评版在操作上更趋规范与成熟。社论版还成为《南都》唯一完全不接受广告的版面,基本上做到日均1篇社论,有的时候会同时刊登两篇社论,这在全国报业发展上又走在了前面。[2]
  在我们所截取的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4月30日期间,《南都》秉持改版以来的传统,坚持每日刊载1篇甚至2篇社论,总计发表488篇。深入分析《南都》社论的内容构成:按区域来看,关注广东省内事件的社论共138篇,关注外省及全国性事件的内容为314篇,关注国际事件的内容为36篇。按主题分,关注中央及地方政治、政策的内容为138篇,占全部内容的28%;关注经济的内容为93篇,占19%;关注社会民生的内容共210篇,占43%;其他47篇,占10%。目前,《南都》在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珠海、中山零售量居第一,是珠三角地区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读者忠诚度最高的报纸。
  上海主要媒体与《南都》之社论比较
  首先是《文汇报》。
  《文汇报》是一张立足上海、面向全国,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的综合性报纸。尽管《文汇报》多年来标榜以知识分子为读者群,副刊版面的设置也与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有所区隔,但从时事新闻版面来看,与党报《解放日报》面目依稀相近。
  一些基本数据的比较。从发布数量来看,在2009年1月到2010年4月的统计区间内,《南都》社论为488篇,《文汇报》社论为26篇。前者平均每天1篇,后者平均每月1.6篇。从数量上来看,两者不在一个量级上。
  从发布时间来看,《南都》社论除个别节假日,基本确保每天1篇,有时甚至是2篇,分布时间相当平均;《文汇报》社论的发布时间则较为随意,单纯看时间没有特别规律,而细究其内容,基本上每篇社论都有其发布背景。从版面占位来看,《南都》有专门的评论版,社论一般作为评论版的头条;《文汇报》没有开设社论版,社论大多发布在头版,但没有固定位置,有时也会出现在二版或三版。
  内容比较。如表1所示,从内容上看,两者相差悬殊,基本关注点几乎没有重合。
  表1:文汇报2009年1月~2010年4月社论主题分类情况汇总
  地域比较。《南都》社论64%为全国性议题,28%为本地内容,更关注全国其他区域;而《文汇报》社论89%关注本地议题,仅11%为全国性议题,明显偏重上海选题。
  其次是《新民晚报》。
  《新民晚报》是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所属的面向广大市民的综合性报纸,是一张晚报性质浓郁的报纸,其办报的思路更多注重于文化或者说海派文化内涵的传播与发扬。
  《新民晚报》评论版一般出现在周一至周五,版面基本在A02~A03,有时候也会出现在A05~A06。《新民晚报》在我们所统计的时期内,没有发表过任何社论。因此,我们以它的主要评论栏目“今日论语”为比较对象。“今日论语”是《新民晚报》的一个言论栏目。早先由著名报人林放(即赵超构先生)主持,以后历任总编辑都是该专栏的常客,是该报的重要品牌栏目。
  内容比较。从评论内容的主题来看,两者都十分关注社会民生,晚报的关注度比例为55%,《南都》为43%;对于中央及地方政治、政策的关注度方面,《新民晚报》和《南都》分别为28%和21%;差别比较大的在于对经济事件的关注,《新民晚报》仅为7%,而《南都》则接近20%。此外,《南都》对于国际事件的关心则远超《新民晚报》,《新民晚报》在前述日期内仅有1篇针对国际事件的评论。
  区域比较。《新民晚报》与《南都》均更关注外地及全国性内容,其关注度比例分别为72%和64%。因此,从上述比较结果而言,撇开是否有社论不谈,同为区域性都市类综合性报纸,《南都》更像一份政经类大报,并像它所宣告的那样,朝着“办中国最好的报纸”的目标前进,具有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视野和关怀。
  最后是《东方早报》。
  《东方早报》2003年7月7日创刊于上海,覆盖苏浙沪三地,强调对主流人群的影响力,报道风格偏于宏观视野和深度挖掘,是一份政经综合类报纸。它自成立以来,一直非常注重评论。最初设置以整个A2版为评论版,包括“早报短评”、“早报自由谈”、“东方评论”、“报刊观点”4个栏目。改版后,在A22~A23版设置社论来信和观察分析版,包括“东方评论”、“传媒观点”、“来论”、“早报自由谈”、“社会观察”、“新师说”等栏目。《东方早报》评论版的设置接近欧美风格,但其最贴近社论的“东方评论”均为署名评论,来源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首席评论员,主要是鲁宁;一方面是特约评论员,其中发表数量以特约评论员居多。
  发布数量比较。从发布数量来看,在统计区间内,《南都》社论为488篇,而《东方早报》无相应的社论栏目。我们以其最受重视的“东方评论”作为比较对象。在统计时间内,“东方评论”每周一至周五定期发表,但其中首席评论员评论仅为89篇,不定期刊出,而其余皆为特约评论员文章。《东方早报》的首席评论员文章虽然也是针对当前热点进行评论,但是刊出时间上存在不确定性,数量上与《南都》相比较为悬殊。   区域比较。比重接近,“避近就远”。《南都》是一份省级报纸,本地话题占28%,不到三分之一;《东方早报》为28篇,占32%,略高于《南都》。受制于本地的新闻宣传环境影响、避免与本地有关部门发生“冲突”等因素,可能是两家报纸把“眼光”放在外地的原因之一,相对于本地监督,异地监督的环境相对“宽松”,批评也更严厉。
  内容比较。《南都》和《东方早报》的定位都是都市报,为同一行政级别,受众定位较为接近,因此,在关注内容方面有较强的接近性,如表2所示。总的来说,两者内容上的一致特点是都与普通人群切身相关的热点内容,这也符合两报的大众定位。
  表2:《东方早报》“东方时评”2009年1月~2010年4月评论主题分类情况汇总
  从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在《文汇报》、《新民晚报》和《东方早报》3份报纸中,尽管在数量上都无法同《南都》相比,但从百分比中可以看出《东方早报》与《南都》十分接近。
  结 论
  定位决定方向。《文汇报》与《南都》是两张性质截然不同的报纸。两者在发行量、影响力上各有千秋,而定位为知识分子的《文汇报》在社论这个层面上,主要关注中央及地方政治和政策,党报的定位显露无遗。《南都》的定位是都市报,面向的读者是普通市民。因此,《文汇报》和《南都》的社论取向便泾渭分明,后者走大众化路线,前者则担负起引导舆论的重任。不过,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内容上,《文汇报》社论都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
  另外,同样作为都市类报纸的《新民晚报》和《东方早报》,在内容分配上与《南都》相似度较高,都十分关注社会民生问题,其次为中央和地方政治政策。而在经济方面的内容,则略有不同。读者群集中在白领和精英阶层的《东方早报》和《南都》都比较关注经济问题,而读者群偏向中老年人的《新民晚报》对于经济金融事件的关注要低得多。
  社论缺失尽显沪媒“乏味”。在与《南都》进行社论比较之后可以发现,沪上3家主流媒体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社论”专栏,这意味着在重大事件和问题发生时,沪上主流媒体必然陷入集体失语的境地。
  《南都》社论对社会热点话题的关注,特别是全国性热点话题,可谓面面俱到,从住房保障到收入分配,从廉政建设到户籍制度,从法律规范到教育事业,这些涉及公民基本利益和读者关注度较高的话题几乎无一遗漏。从社会性事件来看,云南躲猫猫事件、罗彩霞事件、杭州飙车案等,《南都》都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批判性十足。
  以《文汇报》仅有的26篇社论为例,其中8篇关注上海世博会,内容基本为加油鼓劲型;另有3篇分别解读中共上海市委九届十次、十一次全会以及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关于世博筹备的相关要求。在2009年3月至5月,连发3篇关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社论;有3篇先进典型人物评论,另外几篇也基本是纪念日、重大节庆以及重要工作会议的应景式、常规式作品,十分乏味。
  评论写作凸显沪媒“政府思维”。沪媒在发表各类评论时,往往会以政府的思维和语言进行阐述,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方式对民众和舆论进行引导,而与此十分不同的是《南都》则始终保持一种监督的心态,在社论中往往会指出“政府应该怎么做”。因篇幅所限,本文对此不做展开。
  放开评论尺度,增强沪媒竞争力。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曾说社论是“报纸的心脏”,英国的斯克特也认为“社论是表达报纸立场的基本手段”。而《南都》人则是这样表达的:“如果你想了解《南方都市报》现在的性格,就应该细细地品读我们的评论版。”[2]
  《南都》社论是都市报激烈竞争的产物。都市报的迅猛发展和空前激烈的竞争使得评论尤其是社论成为各大报纸增强核心竞争力、张扬个性和扩大影响力的“杀手锏”,谁赢得了大众,谁就赢得了舆论,也赢得了市场。放眼全国传媒市场,在《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等报刊媒体品牌获得国内外认可之时,上海一直无法产生有竞争力的媒体品牌。
  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反思,相信在未来的传媒领域,上海主流报纸能独占鳌头,成为“重量级”媒体。
  参考文献:
  [1]罗以澄,陈亚旭.《南方都市报》主流化转型透视[J].新闻知识,2008(9).
  [2]庄慎之.《南方都市报》与她所处的时代[J].新闻前哨,2009(1).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受众的对抗式解码现象一直处于隐蔽状态。跨入新媒体时代,互联网迅速普及,使得这种现象表现由背后走向公开。受众参与言论的门槛被降低,网络平台在提供充分话语权的同时,也成了网民发表批评性意见甚至发泄负面情绪的地方。笔者认为,网民的非理性“对抗”表现与当下媒体报道的引导、网民的草根心态等都有关系。只有科学引导舆论,提升受众媒介素养,才能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新媒体;媒体责任;草
期刊
【摘要】现代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状况和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民众文化、道德水准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由于社会地位的独特性,起用代言人可以帮助推动公益事业的传播,但运用真人代言有时会出现许多问题,而运用卡通形象代言则可从一定程度上对这些问题进行规避。本文以由美国AC组织开展的两个公益运动(Financial Literacy and Energy Efficiency)传播中的两位“猪先生”的正反形
期刊
【摘要】以微博、BBS、QQ、博客等为主体构建的“民间舆论场”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河北省遵化市职教中心欠薪事件的网络舆情形成及政府应对行为的全过程为研究样本,从突发性群体事件舆情演变、政府部门应对原则及策略等方面,探析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如何正确引导和调控网络舆情,并给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群体性突发事件往往具有参与主体的群
期刊
新闻标题制作得好,可以对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什么样的标题才是好标题?答案可能会有很多种。有人认为应是对新闻内容的高度集中和概括,有人认为应传神生动,有人认为应多做实题少用虚题,还有人认为做标题宁可“以偏概全”,也不要没有特色的面面俱到。  标题的主要功能有:提示新闻内容、评价新闻内容、吸引读者阅读新闻和美化报纸版面。[1]其实,标题最大的功能应是吸引读者的关注,并能激发其阅读全文的兴趣。因此
期刊
【摘要】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者,面对公共意识空前提高的大众,新媒体为他们构建了一个表达观点、宣泄情绪的传播平台。但信息传播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碎片化、情绪表达失控等问题。浩如烟海的信息如果不能经过理性沉淀,势必影响事实的真实与客观。本文重提“小悦悦事件”,从新闻报道、舆论导向和新闻传播三方面来探讨如何把握新闻传播行为的理性维度。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理性;“小悦悦
期刊
题好一半文。一个好标题常常会使一篇新闻作品增辉添色。近几年来,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报纸受众不再像阅读专业书籍那样一一“研读”每一篇新闻内容,而是无意识地用眼睛“扫描”新闻的标题,以期能够快速获得“抓住”眼球的信息。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如何把标题制作得诱人传神,令读者“一见钟情”,是摆在广大办报同仁面前的现实问题。在长期的新闻业务学习和采编实践中,笔者认为,巧妙使用古典诗词制作标题,
期刊
【摘要】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以正确的舆论影响人,是我国新闻事业的明确方针。然而在新闻实践中,以正面宣传为主的主题报道和典型报道,常常因为缺乏影响力而难以让人入脑入心。尽管在报道方式方法上有诸多探索和改进,但是大多数报道仍然不尽如人意。本文通过对“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分析,总结归纳出提升新闻作品影响力的四种途径。  【关键词】影响力;高度;深度;贴近性;人文情怀  新媒体时代,在互联网上人人都有话
期刊
【摘要】新闻话语并非无章可循,尤其是具体到语用实际方面,具有一定的专业要求与规范。某些传媒关于著名歌唱家“李××”之子涉嫌强奸犯罪的报道却存有一定的偏颇,有损于客观、真实、公平与公正。本文仅就相关新闻语用的把握问题展开一定的分析探讨,进而强调传媒及新闻人法治理念的完善。  【关键词】新闻语用;专业;完善  当下,中国社会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也是强化法治社会建设阶段。中国传媒及新闻人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期刊
【摘要】本文以“武汉水污染事件”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方法,从舆情传播路径的角度,发现网络舆论生成中的几个主要推动因素,包括新闻报道、网民讨论(包含意见领袖推动)、政府回应等,并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微博;网络舆论;舆情生成机制  引 言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人们进行信息沟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其交互式的传播模式为公众所青睐。在突
期刊
电视新闻特写是电视媒体借鉴传统媒体特点,结合自身优势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新闻报道形式。进入新时期,我国电视新闻界为顺应新闻改革要求,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在增强新闻可视性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创新。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顺应时代要求,“电视新闻特写”脱颖而出,迅速成长为新闻采访活动中的生力军。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汶川地震救援、抗击非典、“神舟七号”发射升空、北京奥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