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学后教”策略下对“预学”的思考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预学后教”,是指学生在课前利用预学单预学,进行自主学习和亲身尝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新范式。实施“预学后教”教学策略,教师要理清“为什么要预学”“预学学什么”“预学怎么学”“预学改变了什么”四个方面的内涵及关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凸显“预学后教”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 预学 数学思维 学习方法 基础知识 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9-011、
  “预学后教”,是指学生在课前利用预学单预学,进行自主学习和亲身尝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新范式。实施“预学后教”教学策略,能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但是,预学绝不是课前简单地进行预习这么简单。预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学习习惯的养成,强调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多维度学习。那么,为什么要预学?预学学什么?预学怎么学?预学改变了什么?下面,我结合六年级的数学教学,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预学——为什么?
  1.从教师的角度看
  “预学后教”,其实质是基于学生的教,基于现实的学。教师在批阅、查看、分析学生预学作业的基础上,要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能力水平、思维状态等方面,从中发现一些典型的错例。这样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重新调整教学设计,使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更具有针对性。学生通过预学,已经会的,在课堂上花较少的时间进行交流反馈即可;对于有多种方法解答的习题,可以组织学生辨析;学生还不能学懂的内容,需要重点讨论探究;有错误的,应该帮忙纠正……正是通过学生的预学,教师才能全面地了解学情、读懂学情、顺应学情,给予有效的引导,构建出真实而充满生命力的数学课堂。
  2.从学生的角度看
  学生对比较熟悉的学习内容更有亲近感,所以预学可以让学生对课堂学习更充满信心和动力。此外,从数学思考的需要出发,学生学习与理解数学有时需要较长的思考时间,而预学则弥补了课堂内学生独立思考时间的不足,让学生能更充分地进行交流与互动。
  3.从课堂的角度看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育应放眼国际、着眼未来,不应仅仅停留在所谓高效的层面上,而应该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那么,怎样让学生乐学、会学、能学呢?怎样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我认为,只有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参与、学生的主动探究,才可能实现学生学习的转变。
  二、预学——学什么?
  1.预学——做好准备体验
  教师可以安排准备体验式的预学,让学生围绕概念,积累一些感性认识,通过解决问题,初步感知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积累的感性经验进一步提炼,真正构建数学概念。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一课时,教师安排了以下的预学(如下图):先在情境创设中复习比,积累学习经验,再反馈交流,逐步探究,引出概念——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最后练习拓展,巩固学习成果。
  准备体验式预学,充分发挥了预学的功能,使不同的学生在预学过程中获得了不同的学习体验,为课堂交流讨论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同时,学生在交流讨论过程中逐步感知概念,提炼概念的本质。
  2.预学——学会基础知识
  在预学环节中,对于一些课时的基础知识,教师期望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力争学会。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一课时,主要有以下教学任务:(1)通过画圆、剪圆、折圆的操作实践,引导学生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2)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直径;(3)让学生通过画、量直径(半径)的操作与思考,发现圆内有无数条直径(半径),且同一圆内都相等;(4)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知道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半径;(5)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以上教学任务中的知识点,有些是基础知识,如什么是圆心、半径、直径及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半径等。基础知识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了解和学会的,所以是预学的主要内容,这样就可以把教学的主要力量用在突破教学难点上。
  3.预学——启迪数学思维
  “预学后教”课堂,教师应充分利用预学,尽量设计多种启发方式,在关键步骤上放手让学生猜想,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出结论,真正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用同样长的绳子围成平面图形,哪一种图形的面积最大”这一内容时,我安排了以下的预学。
  数学学习是一个科学探索的过程,这一过程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学生预学时,教师应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迪,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表征自己的思维,不求精准、统一,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即可。
  4.预学——导引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如何“授人以渔”,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有教师认为“我们把学习方法告诉学生,学生便会自己学习了”,其实不然。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去实践、去感悟。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这并不容易做到,而“预学后教”课堂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能让时间、空间、学习资源、学习方式等呈现出开放的态势。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一课时,我安排了以下的预学。   这样的预习不仅能让多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如找一找、看一看、拆一拆、比一比、理一理等,而且可以放手让学生尽情研究。一些学习方法要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才能悟出来,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预学——怎么学?
  1.问题导航策略——有方向地预学
  六年级学生的独立学习意识和能力还不强,如果课堂上教师简单地让学生独立学习,学习效果往往不理想,再加上课堂时间有限,不允许学生漫无目的地进行探索。因此,预学阶段,教师应给学生设计一份以问题串为主线的预学单,让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开展预学。这样既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训练,又保证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获得效果。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工程问题”一课时,本课旨在对工程问题进行系统教学,引导学生建立一种数量关系的模型,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总路长,答案相同,说明合修时间和总路长没有关系,理解可应用抽象的“1”来解决问题,感悟数量关系的共性。为此,我让学生进行如下的预学。
  该预学导的航性强,同时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使学生有了明确的预学方向,预学时就不再盲目了。
  2.激发兴趣策略——有趣味地预学
  开展预学活动,既要趣化预学材料的呈现形式,将知识蕴含于数学游戏和动手操作等活动中,又要凸显预学的作用和价值,展示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这样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预学活动的成效更好,数学思维的含量更高。如:“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你觉得怎样介绍,同学们才会给你鼓掌?”“用你喜欢的方法来概括一下本单元的知识点。”……这样学生的个性化想法就会被充分激发出来。当然,教师也可以这样设置预学:“请找一道好题,明天与同学交流。”“除了书上介绍的,你还有其他解法吗?”“能画个图或举个例子吗?”……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预学。设想一下:学生一边对预学饶有兴趣地进行钻研,一边想象自己将要在课堂上的精彩展示并赢得同学们叫好、鼓掌的场景,怎能不全身心地投入到预学中去呢?
  3.指导阅读策略——有方法地预学
  教材是学生预学的主要载体,数学阅读是学生预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通过对教材的阅读,掌握所学知识,完成一定量的练习,从而习得知识。当然,对于学生的自主阅读,教师一定要有适度的指导。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时,根据本课的知识点,我安排了以下的预学。
  阅读教材后完成相应的预学题,这样的预习既能指导学生看书预学的过程,又是检测学生预学质量高低的“试金石”。
  4.评价学习策略——有激励地预学
  信心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是提升预学活动效果的保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对学生的预学做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和评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师对学生预学活动的积极性、动手操作的能力、查阅资料的数量等方面进行表扬评价,尤其是对后进生在预学活动中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肯定,甚至是夸张式的表扬,学生就会信心满满,享受预学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例如,教学“扇形统计图”一课,预学交流第1题时,学生小组抽签上台汇报,最后有一位学生问道:“这是我们小组的发现,大家有什么补充或质疑吗?”一学生马上站起来说:“我觉得还是应该说一下整个圆代表什么。”师追问:“代表什么呢?”这个学生马上脱口而出:“代表六(1)班全班的总人数。”师给予充分肯定:“你的补充十分到位!”……像这样的正面评价,能让学生伴随着正能量一路前行。
  四、预学——改变了什么?
  1.预学——改变了教师
  “预学后教”课堂,强调教师的教围绕着学生的学来设计,强调让学生自己进行研究。预学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搭建好学习的平台,但学习却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应让学生去研究、去探索,只有在学生探而不得、探而有疑、探而难行时,教师才给予点拨和启发等帮助。
  2.预学——改变了学生
  预学改变了传统课堂中学生的角色,让学生像“小侦探”那样去探索新知,像“小记者”那样学会提问,像“小老师”那样学会讲解,像“小辩手”那样学会为真理而辩……这样使预学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被学习”的状况,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使学生的学业水平得到提高。
  3.预学——改变了课堂
  传统课堂的教学程序是“先教后练”,“预学后教”课堂的教学程序是“先学后教再练”。下面,我用表格的形式,将传统课堂与“预学后教”课堂中的各要素作对比分析。如下表:
  总之,传统课堂细致的讲解、精心的设计,难免会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预学后教”课堂虽不精致,但很大气,有一种整体感和自由感,这是因为它将学生的发展放在了首位,使学生不仅有自信的展示与交流、好奇的提问与补充,更有激烈的争辩与质疑……让我们能听到学生成长时“拔节”的声音。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解读教材时,教师应充分考虑数学学科的特点,有效挖掘、把握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关键词]文本解读 有效设计 发展 改进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9-028  近来听了一节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求加法中的未知数”的公开课,其中一个教学片断引起了我对
[摘 要]问题驱动式教学是指,教师精心规划数学教学任务,设计以学科内容本质和儿童认知特质为两翼的课程核心问题,以启发学生开展数学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必要的课程资源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获得知识建构和能力提升。问题驱动式教学是一种促进学生优质化发展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问题 驱动 问题驱动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摘 要]教师将学习的目标问题化,让新知学习成为一个项目研究,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激发学习动机,彰显学生主体地位;以问题聚焦学习内容,凸显学习目标;着力问题解决,培养探究能力;围绕问题展示,促进良性互动;强化反思梳理,发展元认知能力。  [关键词]问题 问题解决 探究能力 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
[摘 要]打磨课堂,在看似熟悉而又与众不同的细节上,关注数学的本质,关注学生的数学理解,关注学生的数学素养养成,使课堂上数学的理趣更多一些。  [关键词]数学教学 连加 理趣 数学味 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39  做菜讲究口味,京剧追求京味,舞蹈注重韵味,那么一节好的数学课则需要拥有浓浓的理趣,即让数学的本
笔者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翟玉康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一课,感受颇深。现将这节课的精彩教学片断整理出来,并作一点抛砖引玉式的感悟与大家一起分享。  片断一:用直尺画圆  师:以前学过哪些图形?  生1:平行四边形。  生2:三角形。  生3:长方形。  师:你能用直尺画出几个漂亮的图形吗?我们比一比,看谁画的最漂亮!  (学生积极动手,有的画长方形,有的画正方形,有的画三角形……)  师(展示学生
[摘 要]运算定律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要提高运算定律的教学质量,教师既应寻根源找对策,注重运算定律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多元表征理解运算定律,又要重视归纳应用与说理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算法和算理。  [关键词]数学教学 运算定律 多元表征 乘法分配律 算理 算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7-030  运算定律的作用不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数学故事,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思考:有一只蚂蚁住在A
关注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是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也是数学素质教育目标落到实处的具体措施。未来科学越来越数学化,要想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伟大的书”,就必须有扎实的数学阅读基本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各种不同的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阅读方法,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阅读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手脑并用,理解阅读  读写结合、手
[摘 要]课堂中妥善处理好教学的“放”与“收”之间的关系是进行开放性教学的关键。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活动和享受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发展。  [关键词]开放题 开放题教学 开放性 开放性教学 案例 剖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7-030  数学教学应体现开放性,这样既有利于学生
学习数学的每一个阶段、经历数学思考的每一个过程、攻克数学学习的每一个难关、完成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目标,就是登上数学王国的每一个美丽的顶峰。而其间经历的过程却是阴冷峻峭的。因为这样的过程,有人就会退避三舍,有人即使攀登却甚感枯燥无味,所以很多人从儿时起就失去了数学学习的兴趣。难道是他不知道顶峰的美吗?肯定知道。原因之一,是他没有真正体悟过那冷峻的美。原因之二,是他不知阴冷峻峭的过程其实也充满着生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