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
数学比较抽象,逻辑性也比较强。一般来说,小学生的记忆力比较好,他们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则相对差一点。如果整天让学生无休止地计算,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厌恶。知识的获取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让学生在其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关心、尊重、信任学生,依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进步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以设计买礼物的情境:教师节到了,王强想为老师买一份礼物,(课件出示长方体包装盒,演示出长、宽、高),他想要把礼物用包装纸包装起来,大概需要多少,怎么计算?请大家帮帮他。提出问题后,学生兴趣比较浓厚,他们学习的主体性被很好地调动了起来,兴高采烈地投入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思维活动中。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主动地去研究数学,将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二、在展示自我中学习数学
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都希望成为班集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希望被老师、同学们接受和认可,希望能对其他人有一定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寻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促使他们积极地参加集体活动,并在集体中有精彩的表现。在教学中,满足学生这种需求的最好办法就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可以拿出一个长方体的盒子,让学生观察,然后在小组中讨论,最后询问学生看到的包装纸是什么形状的。这时候,学生全部纷纷举手,都希望把握回答的机会,有的学生已经站了起来,嘴里还轻轻地喊着:“我,我,老师我来。”
三、在解答疑问中学习数学
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是在学习活动中设置疑问,疑问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够刺激学生思维活动,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迫切的学习需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设计能够激发学生注意力的疑问,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元、角、分”的时候,我们可以在课堂的导入阶段,设计一个问题吸引学生,在黑板上出示一道等式:“6=60=600”,然后问学生,这道算式对吗?怎样才能使这道算式成立。大多数学生的第一反应时在后面添上“米、分米、厘米”,在学生说出后,教师可以及时把等式补充完整。然后再询问学生,还有其他的答案吗?引导学生进一步说出“元、角、分”,教师再次板书,也有学生可能说“时、分、秒”,对于这些学生,要先肯定他们能积极开动脑筋,然后再委婉地告诉他们时分秒的进率在这里不适合。
四、在知识应用中学习数学
许多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难以理解、稍显吃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选择与学生身边生活紧密相连的、容易吸引学生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解决数学问题,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生活中浅显易懂的例子说明数学中抽象的知识,使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体验数学的实用性。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多采用直观的教具和现代教学手段,将静态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牢牢地把知识掌握。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我们可以不告诉学生圆柱的侧面积是哪些部位,如何求。我们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工人的角色,为一个奶粉盒设计包装纸,使学生在操作中认识圆柱体的侧面积。然后引导学生动手,通过围、剪、拼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平面图形,这个平面图形面积和圆柱中的哪些数据有关。通过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和生活密切相关,调动学生认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五、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但是更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关注他们学习数学的水平和方法,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的情感和态度。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我们要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实践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学习数学。在生活中抽象和概括出课本上的数学知识,再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广泛地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文化用品店的老板,在六一儿童节的时候搞促销活动,让学生开动脑筋,设计不同的促销方案,然后计算出实际的优惠幅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灵活科学地使用好教材,在真实有趣的生活情境里,將教学内容寓于其中,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诱发出对数学学习浓厚的兴趣。
(作者单位:江苏洪泽县高良涧镇中心小学)
数学比较抽象,逻辑性也比较强。一般来说,小学生的记忆力比较好,他们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则相对差一点。如果整天让学生无休止地计算,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厌恶。知识的获取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让学生在其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关心、尊重、信任学生,依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进步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以设计买礼物的情境:教师节到了,王强想为老师买一份礼物,(课件出示长方体包装盒,演示出长、宽、高),他想要把礼物用包装纸包装起来,大概需要多少,怎么计算?请大家帮帮他。提出问题后,学生兴趣比较浓厚,他们学习的主体性被很好地调动了起来,兴高采烈地投入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思维活动中。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主动地去研究数学,将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二、在展示自我中学习数学
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都希望成为班集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希望被老师、同学们接受和认可,希望能对其他人有一定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寻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促使他们积极地参加集体活动,并在集体中有精彩的表现。在教学中,满足学生这种需求的最好办法就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可以拿出一个长方体的盒子,让学生观察,然后在小组中讨论,最后询问学生看到的包装纸是什么形状的。这时候,学生全部纷纷举手,都希望把握回答的机会,有的学生已经站了起来,嘴里还轻轻地喊着:“我,我,老师我来。”
三、在解答疑问中学习数学
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是在学习活动中设置疑问,疑问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够刺激学生思维活动,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迫切的学习需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设计能够激发学生注意力的疑问,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元、角、分”的时候,我们可以在课堂的导入阶段,设计一个问题吸引学生,在黑板上出示一道等式:“6=60=600”,然后问学生,这道算式对吗?怎样才能使这道算式成立。大多数学生的第一反应时在后面添上“米、分米、厘米”,在学生说出后,教师可以及时把等式补充完整。然后再询问学生,还有其他的答案吗?引导学生进一步说出“元、角、分”,教师再次板书,也有学生可能说“时、分、秒”,对于这些学生,要先肯定他们能积极开动脑筋,然后再委婉地告诉他们时分秒的进率在这里不适合。
四、在知识应用中学习数学
许多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难以理解、稍显吃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选择与学生身边生活紧密相连的、容易吸引学生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解决数学问题,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生活中浅显易懂的例子说明数学中抽象的知识,使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体验数学的实用性。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多采用直观的教具和现代教学手段,将静态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牢牢地把知识掌握。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我们可以不告诉学生圆柱的侧面积是哪些部位,如何求。我们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工人的角色,为一个奶粉盒设计包装纸,使学生在操作中认识圆柱体的侧面积。然后引导学生动手,通过围、剪、拼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平面图形,这个平面图形面积和圆柱中的哪些数据有关。通过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和生活密切相关,调动学生认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五、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但是更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关注他们学习数学的水平和方法,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的情感和态度。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我们要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实践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学习数学。在生活中抽象和概括出课本上的数学知识,再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广泛地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文化用品店的老板,在六一儿童节的时候搞促销活动,让学生开动脑筋,设计不同的促销方案,然后计算出实际的优惠幅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灵活科学地使用好教材,在真实有趣的生活情境里,將教学内容寓于其中,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诱发出对数学学习浓厚的兴趣。
(作者单位:江苏洪泽县高良涧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