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现代种业的高质量、健康发展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种业现代化,关键在于实现种业自主创新。结合我国当前种业发展的现状,针对种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应解决措施展开了研究,旨在推动种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种业;自主创新;问题;措施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10-0133-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F324.6 文献标志码: A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和用种大国。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業,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农业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种业科技的发展为获得优良的品种、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效及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种业科技自主创新,提高农产品质量及市场竞争力,对国家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现代农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现阶段我国种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011年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2013年发布《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使得我国的种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种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效。自主选育农作物品种面积占比大于95%,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100%实现了完全自给。同时应该看到,我国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有些品种的单产能力还有很大改进空间,核心技术原创能力有待提高,商业化育种体系有待完善。当然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倾斜,我国的种业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效。
1.1 我国的种质资源日渐丰富
种质资源是种业发展的关键和基础,同时是我国种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目前,我国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体系日益完善,已经具备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种质收集保存体系。同时,种质的评价创新机制也不断完善,整体沿着现代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大数据研究调查显示,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高居世界第2位,长期保存的优良品种已经突破了50万份,并且我国是最大的油料作物种质资源库。通过国家对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我国的农作物特色种质资源和可使用种质资源较以往数量更多、品质更好[1]。
1.2 我国农作物种质品种更新速度不断加快
在国家大力扶持下,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也逐步提升,优良品种的更新换代速度较以往有了较大的提高。以我国“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绩为例,我国选育的农作物新品种突破3 000大关,自主研发的新品种相继出现,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以玉米品种为例,隆平206、京科968等新品种的出现,为我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国外品种的市场份额不断降低,国内品种市场份额巩固提高。同样还有小麦、两系杂交稻的产量突破了世界小麦亩产纪录,成为了小麦种质资源的龙头品种。以上种种,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种业和种业科技的发展,实现了农产品自给自足的发展目标。
2 现阶段我国种业发展面临的相关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我国种业发展迅速,取得了突出成果。但是从整体上看,世界种业发展大致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1.0时代的农家育种,2.0时代的杂交育种,3.0时代的分子育种(包括转基因、基因编辑、分子标记育种等),4.0时代的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育种。目前,多数发达国家已进入4.0时代,而我国依然处在2.0至3.0时代[2]。
目前,我国种业自主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这不单是因为起步较晚导致的,人才储备短缺、创新能力不足及科技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都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种业发展的问题。
2.1 人才短缺现象严重
人才是发展的动力,同时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条件。目前,我国种业的高精端人才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高等学府。这些人才不愿意放弃事业单位的“铁饭碗”到企业中参与市场竞争,这就导致了种业科技的发展速度放缓。
与此同时,农作物价格的下调进一步阻碍了种业企业的发展。企业无法找到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人才,故而造成了种子企业科技人才短缺现象严重。
2.2 创新能力不足
创新能力不足与人才短缺有一定联系,但最直接的原因还是企业自身缺乏核心竞争力。当企业缺乏竞争力时,其对研发的投入和新品种的研究都会受到限制。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国的种业企业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不足,与国外的企业有着较大差距。创新能力的不足加剧了竞争力的不足,竞争力的不足又直接影响了创新能力,逐渐地产生了一种恶性循环链。从品种的数量上来说,我国自主选育品种的数量多,但是没有突破性品种,缺少核心竞争力。在国际上,种业企业的发展大体呈现出少数企业领跑、其他企业跟随的态势。我国对品种的研发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关开发工作未成规模。长此以往,我国种业在生产推广中的品种相对单一,并且对水肥条件要求严格,无法有效推广开来,甚至有些品种无法达到机械化和生态化要求,与种业科技发展的本质目标相背离。
2.3 种业科技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用种基本安全有保障、风险可控,但在一些品种、环节和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一些领域育种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玉米、大豆、部分蔬菜品种竞争力不足。同时,我国尚未形成种质资源利用、基因挖掘、品种研发、产品开发、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组织体系[3]。
虽然国家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加大科研力度,构建创新体系,但是我国整体的种业科技创新规模小、通量低,在育繁推的过程中存在脱节现象。对于我国的种业发展来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 种业科技发展的相关对策
3.1 多途径培养人才
专业人才是发展的前提。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了在高等院校开设相应课程之外,还可以通过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方式,为种业培养更多技术类应用型人才。与此同时,可以根据现代化种业发展的基本需求,通过政府牵线,在企业内部建立专门的博士研究工作站和学习实训基地,引导企业与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由院校向企业定向输送专业人才。除此之外,企业自身也应重视一体化建设,针对一些已经立项的科技项目,可以在企业内部创建专门的创新创业平台。重视对人才的引进,构建专门的科技团队和专业队伍,进而为种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4]。
国家需要重视种业政策,为种业科技的发展提供更为优质的环境。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中,通过事业单位留职的方式让更多的高精端人才到企业中去。同时,增加人才培训项目,可以与国外企业合作,将国内青年骨干送到国外交流合作,为种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储备。
3.2 提高研发投入
首先,财政部门和银行机构应提高种业与种业科技的信贷额度,从财政上支持并扶持种业的发展,确保种业能够得到多元化的投资。
其次,要全面深化种业改革,通过制定专门政策、落实具体方针的方式,为种业科技的发展注入活力。对原有的农作物种业评价机制定期调整,实时改变。突破原有的评价限制,完善和优化良种的奖励机制。对于一些突破性的进展,地方政府和企业要根据品种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效益进行奖励,以此调动科研人员研究的积极性。
最后,企业要制定专门的人才引进政策,要通过鼓励和奖励的方式留住高级人才,要按时转正中枢人才,为其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
3.3 建设中國特色创新体系
我国确立了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种业也需建设特色创新体系。从内部来说,合作是提高整体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同时是发展现代化种业的基础。因此,在建设创新体系的过程中,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体系。
首先,要以产业为主导,以公益性科技为支撑,走产教合一的道路。其次,针对一些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引进新技术、新标准的方式,突破一些技术上的瓶颈,加强生物科技和转基因方面的科研实力。此外,还要以市场为导向,适时挖掘新品种和新资源,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种业体系。
4 结束语
实现种业现代化可谓是任重而道远。故此,在实际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为我国种业现代化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
在科技创新上,要自主培育一批突破性的新品种,同时要加快技术集成创新,实现生物技术、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给种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在生产方式上,要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在人才储备上,需要更多具备创新精神的科研人员、更多具有雄心壮志的企业家。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推进科企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做强、做优、做大产业主体,共同打赢种业“翻身战”。
参考文献:
[ 1 ] 路明,李岩,孟令聪,等.强化种业科技自主创新,推动现代种业健康发展[J].中国种业,2018(1):8-11.
[ 2 ] 姚景源.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种业[J].经济,2012(3):16.
[ 3 ] 谢焱.强化种业科技创新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种业,2018(2):7-12.
[ 4 ] 张桃林.加快构建现代种业体系做强农业高质量发展“芯片”[J].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2019,34(2):106-115.
关键词:种业;自主创新;问题;措施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10-0133-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F324.6 文献标志码: A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和用种大国。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業,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农业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种业科技的发展为获得优良的品种、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效及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种业科技自主创新,提高农产品质量及市场竞争力,对国家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现代农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现阶段我国种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011年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2013年发布《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使得我国的种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种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效。自主选育农作物品种面积占比大于95%,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100%实现了完全自给。同时应该看到,我国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有些品种的单产能力还有很大改进空间,核心技术原创能力有待提高,商业化育种体系有待完善。当然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倾斜,我国的种业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效。
1.1 我国的种质资源日渐丰富
种质资源是种业发展的关键和基础,同时是我国种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目前,我国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体系日益完善,已经具备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种质收集保存体系。同时,种质的评价创新机制也不断完善,整体沿着现代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大数据研究调查显示,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高居世界第2位,长期保存的优良品种已经突破了50万份,并且我国是最大的油料作物种质资源库。通过国家对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我国的农作物特色种质资源和可使用种质资源较以往数量更多、品质更好[1]。
1.2 我国农作物种质品种更新速度不断加快
在国家大力扶持下,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也逐步提升,优良品种的更新换代速度较以往有了较大的提高。以我国“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绩为例,我国选育的农作物新品种突破3 000大关,自主研发的新品种相继出现,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以玉米品种为例,隆平206、京科968等新品种的出现,为我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国外品种的市场份额不断降低,国内品种市场份额巩固提高。同样还有小麦、两系杂交稻的产量突破了世界小麦亩产纪录,成为了小麦种质资源的龙头品种。以上种种,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种业和种业科技的发展,实现了农产品自给自足的发展目标。
2 现阶段我国种业发展面临的相关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我国种业发展迅速,取得了突出成果。但是从整体上看,世界种业发展大致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1.0时代的农家育种,2.0时代的杂交育种,3.0时代的分子育种(包括转基因、基因编辑、分子标记育种等),4.0时代的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育种。目前,多数发达国家已进入4.0时代,而我国依然处在2.0至3.0时代[2]。
目前,我国种业自主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这不单是因为起步较晚导致的,人才储备短缺、创新能力不足及科技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都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种业发展的问题。
2.1 人才短缺现象严重
人才是发展的动力,同时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条件。目前,我国种业的高精端人才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高等学府。这些人才不愿意放弃事业单位的“铁饭碗”到企业中参与市场竞争,这就导致了种业科技的发展速度放缓。
与此同时,农作物价格的下调进一步阻碍了种业企业的发展。企业无法找到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人才,故而造成了种子企业科技人才短缺现象严重。
2.2 创新能力不足
创新能力不足与人才短缺有一定联系,但最直接的原因还是企业自身缺乏核心竞争力。当企业缺乏竞争力时,其对研发的投入和新品种的研究都会受到限制。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国的种业企业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不足,与国外的企业有着较大差距。创新能力的不足加剧了竞争力的不足,竞争力的不足又直接影响了创新能力,逐渐地产生了一种恶性循环链。从品种的数量上来说,我国自主选育品种的数量多,但是没有突破性品种,缺少核心竞争力。在国际上,种业企业的发展大体呈现出少数企业领跑、其他企业跟随的态势。我国对品种的研发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关开发工作未成规模。长此以往,我国种业在生产推广中的品种相对单一,并且对水肥条件要求严格,无法有效推广开来,甚至有些品种无法达到机械化和生态化要求,与种业科技发展的本质目标相背离。
2.3 种业科技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用种基本安全有保障、风险可控,但在一些品种、环节和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一些领域育种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玉米、大豆、部分蔬菜品种竞争力不足。同时,我国尚未形成种质资源利用、基因挖掘、品种研发、产品开发、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组织体系[3]。
虽然国家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加大科研力度,构建创新体系,但是我国整体的种业科技创新规模小、通量低,在育繁推的过程中存在脱节现象。对于我国的种业发展来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 种业科技发展的相关对策
3.1 多途径培养人才
专业人才是发展的前提。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了在高等院校开设相应课程之外,还可以通过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方式,为种业培养更多技术类应用型人才。与此同时,可以根据现代化种业发展的基本需求,通过政府牵线,在企业内部建立专门的博士研究工作站和学习实训基地,引导企业与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由院校向企业定向输送专业人才。除此之外,企业自身也应重视一体化建设,针对一些已经立项的科技项目,可以在企业内部创建专门的创新创业平台。重视对人才的引进,构建专门的科技团队和专业队伍,进而为种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4]。
国家需要重视种业政策,为种业科技的发展提供更为优质的环境。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中,通过事业单位留职的方式让更多的高精端人才到企业中去。同时,增加人才培训项目,可以与国外企业合作,将国内青年骨干送到国外交流合作,为种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储备。
3.2 提高研发投入
首先,财政部门和银行机构应提高种业与种业科技的信贷额度,从财政上支持并扶持种业的发展,确保种业能够得到多元化的投资。
其次,要全面深化种业改革,通过制定专门政策、落实具体方针的方式,为种业科技的发展注入活力。对原有的农作物种业评价机制定期调整,实时改变。突破原有的评价限制,完善和优化良种的奖励机制。对于一些突破性的进展,地方政府和企业要根据品种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效益进行奖励,以此调动科研人员研究的积极性。
最后,企业要制定专门的人才引进政策,要通过鼓励和奖励的方式留住高级人才,要按时转正中枢人才,为其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
3.3 建设中國特色创新体系
我国确立了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种业也需建设特色创新体系。从内部来说,合作是提高整体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同时是发展现代化种业的基础。因此,在建设创新体系的过程中,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体系。
首先,要以产业为主导,以公益性科技为支撑,走产教合一的道路。其次,针对一些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引进新技术、新标准的方式,突破一些技术上的瓶颈,加强生物科技和转基因方面的科研实力。此外,还要以市场为导向,适时挖掘新品种和新资源,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种业体系。
4 结束语
实现种业现代化可谓是任重而道远。故此,在实际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为我国种业现代化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
在科技创新上,要自主培育一批突破性的新品种,同时要加快技术集成创新,实现生物技术、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给种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在生产方式上,要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在人才储备上,需要更多具备创新精神的科研人员、更多具有雄心壮志的企业家。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推进科企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做强、做优、做大产业主体,共同打赢种业“翻身战”。
参考文献:
[ 1 ] 路明,李岩,孟令聪,等.强化种业科技自主创新,推动现代种业健康发展[J].中国种业,2018(1):8-11.
[ 2 ] 姚景源.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种业[J].经济,2012(3):16.
[ 3 ] 谢焱.强化种业科技创新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种业,2018(2):7-12.
[ 4 ] 张桃林.加快构建现代种业体系做强农业高质量发展“芯片”[J].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2019,34(2):106-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