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明:重视报纸阅读价值和传播价值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j888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昆明报业大战中,有川军、闽军、粤军,你方唱罢我登场,昆滇大地承载着报人挥斥方遒的激情与理想,也有铩羽而归者的唏嘘,在惨烈报业大战中一批云南土生土长的报人成长起来。生活新报社执行社长、总编辑贾明,就是其中一位。
  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的他,感受了四年巴蜀文化后,1991年回到昆明,在《云南信息报》工作,其中做过采编,干过发行,经营过广告,过着舒适的生活。1999年,《成都商报》注资《云南信息报》后,擂起了春城报战的大鼓。3月29日改版当日的头版头条就出自贾明之手。2个月后,贾明升任《云南信息报》要闻部主任。他告诉记者,《成都商报》的办报理念进入昆明后,给大家带来了巨大震撼,原来标题可以“斗大”,新闻图片可以那么具备冲击力,策划活动可以那么迅速地打开市场。同时,报社内部进行体制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能者上、庸者下,工资实行量化考核,不再按照职称、级别制定工资水平,分行业组建经营队伍等一系列措施,可谓是昆明报业的“颠覆性变化”。
  后来,因为《云南信息报》主管主办单位发生变化,合作双方对报社的发展定位不统一,《云南信息报》内部矛盾开始凸显,“祸起萧墙”而失去逐鹿昆滇的大好机会。此时的贾明,已经去了《南方周末》,官至《南方周末》成都记者站副站长。2004年,从《南方周末》离职后回到《云南信息报》的他担任社委会委员、采访中心主任,2007年离开。一个见证报业川军入滇折翼而归的报人,一个亲历昆明两次报业大战的报人从此走上了传媒职业经理人之路。虽然有几家报纸召唤他,但最后他选择了《生活新报》。
  《生活新报》自2000年以来,在摸索中前进,有过冒进,有过无奈,但颇有创新之举。无论“租报发行”模式还是“高端场所直投”,无论“社会新闻打天下”还是“责任高于一切”,可惜英雄气短,后劲不足,最终功败垂成。当然,据昆明其他报纸的老总介绍,《生活新报》最大的败笔在于投资者频繁更换办报思路,以致投资损失过大,“负重前行”。即使如此,《生活新报》仍被誉为报业人才培训班,一批在新报成长起来的报人活跃在各大报社。
  执掌《生活新报》后,贾明对昆明报业市场进行冷静分析和理性判断,决定“打造昆滇最有价值平媒”,重视报纸的阅读价值和传播价值,优化发行结构,不再一味追求发行规模,并将广告全部代理出去。“用我们内部的话说,叫踩刹车”,贾明告诉记者,“2008年总收入1.1亿左右,今年第一季度略有盈利”。
  采访当日,负责报社采编和经营工作的贾明略有疲惫,他对昆明目前的报业格局并不满意,一方面昆明报战十年,却没有实现跨地域发展;另一方面市场容量小,经营水平落后,人才缺乏。据了解,2007年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与云南出版集团合作,合办《云南信息报》,贾明是牵线搭桥人,他认为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整合是解决昆明报业困境的主要方式。记者问他当年为什么不选择继续留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或者从事其他行业,他说:“我是云南人,热爱这里;我是报人,有报业理想。”
其他文献
“恶人”在云南话中,既有能人的意思,也有不近情面之人之意。  “报业恶人”之绰号和“防火防盗防老孙”之调侃的孙学敏是个现实主义者,他以“铁腕”改变“温吞”的报社气质,并勇于在报业大战中“亮剑”;有“报业斗士”之称谓和“这人是为报纸而生”之评价的孙学敏是个理想主义者,他追求报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之精神,对报纸事业孜孜不倦。在其带领下,《都市时报》过关斩将、一报倾城,《昆明日报》也在向“中国西
姚浩,国内资深软件开发商美信技术公司CTO,《当代经¬理人》、《互联网天地》专栏作家  由金融危机带来的传媒业广告危机应当成为一次对传媒业过分依赖广告的生存模式进行深刻反思的机会,至少对于将所有收益系于广告的网络媒体行业是当务之急。  摆脱对广告的生存依赖最关键的,是充分利用不同媒体形式的优势,互补性地控制每一种性的经¬营成本,联合创造覆盖消费者接受心理和使用习惯的传媒平台;而不是
答:允许党员对党的决议、政策和党的工作,在党的会议上发表自己的意见,是党章赋予党员的民主权利。党员有不同意见是正常的,声明保留自己的意见是允许的,但是保留意见必须以无条件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
期刊
近年来,南溪县积极建立“三级联创”配套经费保障机制,有效地推进“三级联创”工作。为此,全县已投入各项经费达400余万元
最近,巴中市委组织部制发了《关于建立农村(社区)发展党员“公推优选”制度的实施意见》,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行“四公开一票决”办法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党员,进一步优化了全市
“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500元,今年村里要干个啥子项目,让大家能赚钱呢?”“准备引导村民种植花椒和红苕,就地增加收入。”“村里党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村
“侯宝林难倒了华罗庚!”这是20世纪70年代风行于北京的民间传说
1995年至2002年,原乐山市五通桥区人民检察院代理检察长李云华和原五通桥区政法委书记兼五通桥区公安分局局长许胜林在任职期间,利用职务之便包庇、纵容当地以陈景春(已判刑)等人
封新城和他所执掌的《新周刊》一向以“概念制造者”而著称,堪称“概念先导”,一期《向“知道分子”致敬》的专题及“年度知道分子”的榜单使王朔所提出的“知道分子”得以重建庙宇、再塑金身,并开始行使对“知道分子”的阐释权:“知道分子”是对一个新的社会精英群体的指称。他们无所不知,把自己的名声当做品牌经营,把知识当做资本投向市场,既向社会发挥他们的影响力,也从社会获得回报。“知道分子”是从知识分子分化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