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生于本 终归于质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cld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似乎对教育类的书籍产生了一种审美厌倦——琳琅满目、百花齐放的各类教育著作着实让人应接不暇,颇有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然而,在翻看了郑锦杭老师所写的《始终》一书的目录和楔子后,我却突然有了一种独特的感动,产生了静下心来细细读一读的念头。一气读完,一种温暖和清新弥润在我心头。因为,这本书不仅凝结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人生思考,更蕴含着一位教育人的心灵参悟。
  郑老师通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自然的营养”“不止于艺”“老师们”“学校的坚持”“教学:全部人格的总和”“童年,天真未凿”七个部分的娓娓叙述,向世人描绘了其人生的重要片段,将一个对生命和生活充满睿智与思考的教育人从初始到成长、成熟乃至返璞归真的内在体悟生动鲜活地展示了出来。
  其实,本人曾有幸与郑老师共事过一段时光,对其为人处世、才情素养有一定的了解,也曾听她多次提及要写一本自己的书。原以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的书可能会围绕其所从事并热爱着的教育事业来设题做文章,却没承想是以“始终”贯为全书的题。然而,正是这看似简朴而平凡的题,恰恰切中了当前浮躁社会的要害,点醒世人在忙碌和烦躁的困顿中,学会深刻思考从生命起始到终了之间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回归。正如她在书中所提到的“我从自己,明白了,最初的所爱是最原始的。人存于世,到最后,所有的,都会回到自己,回到初衷”。寥寥数语,点明了人生的起点实则在于自己的本心,“记得初发的心意,才可以,善始,善终”。起始于本心才能最终理解和把握生活的本质与方向,从而拨开重重迷障,达成生命的终极意义。其主旨,辞朴意明,境界高远,直击人心。
  不过,我们的真实生活自始至终毕竟是五光十色、五味杂陈的。如何才能真正明了“始终”、实现“始终”,并非易事。有的无始无终,有的有始无终,有的迷始寻终……针对这些现实的困惑,作者在书中并未用专门的大段篇章来阐述对“始终”的理解或是实现的法门,而是通过对自己所历经的童年、求学、从教、见闻、育女等不同阶段的生动叙述与理性感悟,向世人呈现一个活生生的充满个人生命张力的“始终”之路。通过这种对个体生命的表述,让人们从中去体味、比对和思量自己的人生“始终”之路,言语动人,发人深省,触及心灵。
  《始终》另一处让我感到“惊艳”的是:全书尽管如作者所言,是对教育及人生的一份心意,但通篇很难感觉到这是一本常规意义上的教育人之书,并无过多的笔墨对她所熟悉的教育事业进行专业的或是专题的论述,而是以文化与人生的“大广角”,将其人生历练的每个重要阶段与关键细节收纳于镜头之中。这其中,自然而然地将作者在成长中所涉及的有关教学、为师、办学、阅读、家庭教育、儿童成长等教育元素润物无声地糅合进来。或许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人生,也宛若始自‘酵母’发酵而成的一场盛宴”,而非一个线性的单一发展。这对很多教育同仁而言,可算是精神上的一桌营养全面的精致料理和一次中医式的养生调理。作者对教育人生与教育文化的内在感悟和独到表述,打破局限,拓展视野,丰润人生。
  看过《始终》一书后,我对书中很多话语都印象深刻,颇为喜欢。除前文中所引的以外,另择几处摘录于此:“童年,其实,就是自己人生的底片。它和自然联袂早早地给我着上了最纯正而坚固的底色,所以,后来的岁月中,一切好的,坏的,奔流而过,都在把我人生的正片,越冲洗,越鲜明。”“每一类,每一本书,都仿佛一块块垫脚石,不知不觉中在垫高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待。”“身为人,是有不要太多聒噪、不要太多胜负、不要太多追逐地生存着的可能的,因为,同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有很多人这样存在。”“先进的一极,执着向外求索,高尖行进,很多的努力,却恰恰遮蔽和遗落了很多教育的真意;落后的这一极,贫怆,而能够一心一意教育教学,没有雕琢、覆盖,反而像深山中不经人为侵扰的自然原貌一样,天然芬芳。”“一个教师的教学境界,就是他自己整个人格世界的反映。”……当然,文中精彩辞句远远不止于此,篇幅有限,不能一一尽述。在我看来,思维美才有语言美。书中很多充满哲理性的语句背后所透射出的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对“始终”的深刻领悟与思想之美。这里,我仅能寥摘数语,奇文共赏,滋养精神。
  书里还有一处特别打动我,那就是内容的平实与生动。作者在七个部分的表述中,都没有就所想表达的主题进行大段的说教或是论述,也没有进行专业化的阐述,更没有通过华丽的辞藻来故弄玄虚,粉饰作品,而是发自内心地向大家娓娓道出其人生中的各个重要片段、事件、事物、人物,像一位挚友相伴而坐,与你品茗欢言,和你共同分享着她人生中的点点滴滴,在谈笑中细腻抒发其人生情怀。书中所提及的对于建筑的认识、走路上学的泸沽湖的孩子、《瓦尔登湖》、邱成桐的数学之美、米库的田震坤、精彩的电影世界、金华师范的施成铎老师、德国某中学的校长、武义县新宅镇中心小学的师生们、作者第一次的公开课、献给父母的文章、快乐纯真的一粟小朋友……都好像一幕幕精彩的生活影画在我面前鲜活地演绎着,深深地印入脑海之中。书中的每件事、每件物、每个人都为着“始终”这样一个主题而上演着一部探寻人生本质意义的大片。不禁感慨,生活着的、平凡的人和事才是我们反思与表达人生的最恰切的“语言”,栩栩如生,平易近人,感动内心。
  人的一生,从出生起始到生命终了,有多少人都在苦苦寻找其间真谛而不得。郑锦杭老师却通过《始终》给了我们一条她的践行之路,给我们以启示,让人回味,意犹未尽。或许,我们在生活的忙碌和困顿中,都应该抽出时间,静下心来读一读这本充满文化哲思的“故事”书,把握住生命的本质意义。唯有此,方能始生于本,终归于质,找到并实践自己的“始终”之路,达成人生价值的终极意义。
  ——摘转自《中华读书报》(2013年3月27日)
其他文献
略读课文教学是近几年来浙江省小语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特级教师虞大明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刷子李》《金钱的魔力》等略读课文进行了公开教学尝试,取得了一致好评,更得到了老一辈特级教师于永正、贾志敏、周一贯、张化万等的高度评价。2009年11月,经本社联络,虞大明老师专门为“杭州市小学语文名师、学科带头人崇文实验学校基地”的学员们进行了《金钱的魔力》略读教学展示,并与在座教师就“
【编者按】2020年伊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轰然打响,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就是守护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这次疫情是对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社会责任践行的一次全民考验。疫情防控不只是医药卫生问题,而是涉及社会心态治理、心理危机干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等全方位的工作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现代社会需要每个人都有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加强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我们的课文文质兼美、语言规范、语感鲜明、内涵丰富,有利于启迪智慧,激发想象,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最好凭借。教学时,我们要以课文为依托,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说,训练学生说,强化学生说,让学生在说中
常言道:“凡事都是一把双刃剑。”在最近的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意味。作为一个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曾经无比羡慕上课时学生都能专心、安静地听讲的班级,可是直到那一节课,我才发现,我们班的孩子是多么的优秀、聪明和爱动脑筋,孩子们是多么需要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  那节课上的是一下语文第20课《司马光》,读到司马光举起石头砸缸的那一段时,有个孩子高举着双手要提问,我正讲得起兴,不希望有人来打断
由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浙江省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工作站与杭州绿城育华小学联合筹建的全国第一家小学语文博物馆于2013年9月18日上午在杭州绿城育华小学开馆了。博物馆上下二层,占地800多平方米,精致典雅,气势不凡。首任馆长是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系小语专家汪潮教授。  小学语文博物馆的成立是小语界的一件幸事、好事、大事,可以说是中国小学语文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汪潮教授在开幕仪式
摘要:随着北京成功申办2022冬奥会,北京市各中小学校以此为契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三亿人上冰雪”,大力发展冰雪运动。近年来大兴区榆垡镇第一中心小学积极发展冰雪运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社会影响力。本文结合学校实际,简述学校冰雪开展现状,将成功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冰雪运动;普及基础;成功经验;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
关键词:三二二;备课模式;优化;教学设计  现阶段较多的体育教师在备课、编写教案时边看教参边写教案,导致备课时过于依赖教参或教案集,缺少自己的想法,缺乏原创性。针对上述情况,我校体育组要求组内每位教师实行“三二二”备课模式。“三二二”备课模式是初次备课一初次磨课一反思与改进一二次备课一二次磨课一反思与完善一三次备课的“七步骤”备课过程,教师不断通过备、磨、思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以肩肘倒
语文教学的效率,一直被学界用“少、慢、差、费”四字概括。即使将语文与数学、科学等其他学科比较,其效率的低下也是不容否认的。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广大教师一直没有解决好一个问题:语文是学习什么的?这个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语文教材是文选型教材,教材的主体是一篇篇课文。教师在把握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时,往往在“课文内容”与“语言形式”之间游移不定。  从当前的现状看,教师往往侧重前者,而轻后者。
《七律·长征》是伟人毛主席在长征途中创作的体现革命乐观主义的诗歌。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诗词不多,尤其像这样具有深刻含义的七言律诗更少。课前,我细细揣摩了文本,认为教这样的诗歌,把握住诗歌这种文体的特点作为学生学习的起点,更能激发学生学诗的热情,也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诗,而不仅仅停留在单纯机械地记忆背诵诗歌。对本诗进行一定解读后,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为:1、读正确“逶迤、磅礴、岷山”三个词语,能初步了解
《教学月刊》着力于解决中小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笔者每年必订,每期必读。最近拜读贵刊小学版语文2013年第5期,其中有一篇是余冠瑾老师的《用足用活教材资源》,读后受益匪浅,低段的老师能这样用心研究文本教学的确难能可贵,但对文中两个短语的解释及相关说明有几点看法,下面提出来浅析,与余老师商榷。有不对的地方,敬请一线教师、专家指正。  余老师说:“莺歌燕舞、桃红柳绿都是并列式短语,而莺歌、燕舞是属于偏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