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与创新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i0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缺席是广大英语学习者面临的一个难题,它直接妨碍了大学生英语综合水平的提高。本文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倾听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了通过英语演讲、辩论方式提升大学生思辨和创新能力的新视角。
  关键词: 英语演讲 创新能力 思辨能力
  
  1.引言
  公共演讲的历史在西方可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代,而在中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1]。那什么才叫演讲?我国著名演讲家邵守义先生这样定义道:演讲,即说话者在特定的时境中,借助有声语言(为主)和态势语言(为辅)的艺术手段,针对社会的现实和未来,面对广大听众发表意见、抒发情感,从而达到感召听众并促使其行动的一种现实的信息交流活动。[2]演讲是真理的呐喊,演讲是时代的强音,演讲是心灵的共鸣,演讲是人格的展现。因此,近年来中国大学生的演讲比赛开展得有声有色,许多高校把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纳入了学科竞赛的重要项目,如CCTV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21世纪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选手们紧张而富于激情的演讲给众多的英语学习者带来极大振动,尤其是自由辩论环节,辩手思想活跃,口语流利,语言幽默,观点鲜明,这不由引发了我的一个思考:思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否与英语口语水平的提高紧密相关?
  虽然我国大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在这几年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语言交际能力,尤其是听、说、写的能力依然很薄弱,学生经常在口语交流时,无话可说,语无伦次,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写作时不知如何下笔,主题不突出,观点不明确,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辨析的能力。黄源深教授称之为“思辨缺席症”。[3]发展学生的思维、辨析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关键。本文拟对通过英语演讲、辩论方式发展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加以探索。
  2.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
  恩格斯曾说过,“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IBM公司的座右铭——THINK,讲的就是“思想、思索、思维”。恩格斯之所以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巨人,就在于他的思辨能力超乎常人;IBM之所以成就“世界上唯一一家不生产计算机的最大的计算机公司”,也还是他们“THINK”的结果。那么什么叫思辨能力?思辨能力,是由思和辨两个方面形成的能力。首先是思,何为思?就是想问题和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所谓辨,就是辩证、辨别、辨认事物的过程和结果。先思而后辨,思中有辨,辨中有思,思和辨缺一不可。创新,英文是Innovation。它起源于拉丁语,原意有三层,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能力是指怀疑、批判和整合能力,是研究者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基础、创新智能(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创新方法和创新环境等。教育部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见》(1998)的通知中指出:“能力主要是指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就某一问题独立思考分析,言之有理有据,这种能力的习得绝不是靠学几个浅层次的情景对话所能获取的。许国璋先生在世时常说:“光学几句干巴巴的英文不行。有的女孩子语音好,语调也好,打招呼的那几句开场白很像个样子,可是谈完天气之后再也没有话了,也不能连贯地谈论正经的事,既没有知识,也没有看法。[4]”由此可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校多年来教学工作的薄弱环节,而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又是长期困扰外语教育者的难题。
  3.英语演讲与大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国古代学者朱熹指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创新的生命力在于质疑、批判。那么英语演讲、辩论是否与大学生思辨和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呢?英语演讲、辩论是否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英语口语水平从而提高其思辨及创新能力呢?我在自己所教授的综合英语课第一堂课上作过一个问卷调查,被调查的对象为108位英语专业新生,调查结果如下。
  表1 问卷调查
  
  由此看见,学生有提高英语演讲、辩论技能的要求,但是目前大学生口语课堂只注重浅层次的机械模仿、操练,而轻视模仿基础上的创造,在练习形式上,替代型、复述型的浅层次对话居多,而对于发展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讨论、演讲、辩论等教学活动却开展得很少。即使搞一些讨论,教师也没有在方法上加以指导。鉴于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英语演讲、辩论对思辨和创新能力的作用及影响。
  (一)促进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指以辨析、反思、质疑以及合乎逻辑的方式与态度对事物进行敏捷与明晰的思考并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英语演讲研究家Loren Crane认为,演讲是一门社会科学,是一个去理解演讲目的、了解听众与演讲者这三大要素的心理实体的探求过程。[5]学生准备演讲时,要深入思考一系列问题:哪些话题是重要的、有趣的、新颖的?哪些话题已被反复谈及?在收集到的诸多素材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哪些说法似是而非?哪些事例更令人信服?怎样谋篇布局才显得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如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思考才不会有漏洞?持不同见解者会提出什么问题?我应该如何应对?换言之,学生既要了解演讲的目的和语境,从普通的生活中搜取素材,收集论据,进行分析和判断,旁征博引,还要把生动具体、精彩的事例自如地运用到演讲中,以增强演讲的感染力和感召力。这些思考、辨析、推理和判断的过程就是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过程。
  (二)促进批判性倾听(critical listening)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如果说“辩”是外在的、活泼的“思维的撞击”,那么“听”是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思维的灵动”。倾听,能帮助我们吸收到别人思想中的精华,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萌发灵感,触类旁通;还能使我们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R.G.Nicholas与L.A.Stevens在他们对倾听的开创性研究中发现:一般来说,我们倾听的熟练程度只有25%。如果我们在听对方演讲时注意力分散,那么我们的答复就软弱无力。如果我们错过对方论据的75%,那么我们就会被击败。[6]辩论者应学会集中注意力分析性地倾听对方,并记下对方的论点,以便能够利用对方的话来作出反应,并转化为对自己有利的因素。
  (三)促进学生快速反应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辩论场上可谓瞬息万变,随时都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不仅是对辩手口才的考验,同时对辩手的反应能力也有着相当高的要求。一种观点的确立需要破立结合,有立也得有破;辩论必须针对关键性问题进行论辩,驳倒对方,确立自己。而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是第一步,这一步必须快,大多数辩论都有时间限制,即使没有时间限制也应尽快找到双方问题的焦点。发现问题之后就是提出问题,对方的观点究竟错在哪里,哪一步与先前的论点产生了矛盾,哪一步产生了逻辑跳跃,要用准确、犀利、简短、幽默的语言指出。在论辩过程中,需要双方辩手在紧守自己逻辑底线的同时,机智、幽默、快速地进行攻击、防守和反击。这就是快速应变能力的培养过程。
  4.结语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总校Lucas教授曾在首届英语演讲学术研讨会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作了题为The Role of Public Speaking in China’s English-Language Curriculum的报告。Lucas教授在报告中指出:英语演讲不仅仅是语言能力问题,而是与修辞学、跨文化交际学、逻辑学等诸多学科相互关联的多语境语言适用问题。英语演讲中需要注重创新性,包括语言运用和表达上的准确性、明晰度与吸引力,内容上的信息度与明确性,结构上的逻辑性与完成性。因此英语演讲和辩论是一种较高级的交际活动,它们对于言语的流利性、准确性、观点的连贯性、逻辑的严密性、论据的充分性都有一定的要求,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推理、辩驳和思维的有效手段。通过演讲和辩论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这一方式可以将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特别是思辨和创新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Hamilton,C.L.Communication for Results[M].Belmont: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2007.
  [2]邵守义.演讲与口才[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36.
  [3]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1.
  [4]刘润清.外语教学科研的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1.
  [5]Crane D. L..Powerful Public Speaking[M].Kalamazoo:Brain Research Press,2000.
  [6]Nicholas R. G.,Stevens A. L..Are You Listening?[M].New York:McGraw Hill,1957.
  
  基金项目:浙江科技学院研科研基金资助(2008-B30)。
其他文献
摘 要: 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多重对话(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的过程,教师不能轻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当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时,教师就需要及时有效地引导,这也是教学智慧的显现之时。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此问题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文本,打开学生的心泉,那么学生的思维智慧的泉水必将汩汩流淌。作者在教学课文《亲爱的爸爸妈妈》时,在质疑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阅读
摘 要: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一个民族的文化地位及特定文学多元系统内翻译文学的地位都会对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产生重大的影响。根据Evan-Eohar的多元系统假说,分析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夫妇及英国汉学家霍克斯翻译《红楼梦》时所选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的原因可以发现:译者的翻译目的、对源语文化的认同程度及源语文化在目的语文化系统中的位置等诸多因素,皆会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本文从多元系统
摘 要:在初中作文批改中,教师应该采取悦纳、宽容的态度,不要过多干涉,以免捆住学生的手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要尽量保护学生的童心,做一个扶植者、欣赏者,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在写作的天空里翱翔。  关键词: 初中作文教学 作文批改 宽容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走向。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初中作文在批改、评判上存在着诸多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摘 要: 在《三顾茅庐》教学中有学生认为“刘备和唐僧差不多”,作者对此进行了机智的处理,并以此为例,认为语文教学就是一趟探春的旅行,只拣儿童多处行,语文课堂春意浓。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教学片断 春意    一、题记  一千多年前,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曰:“儿童不解春何在,只向游人多处行。”几十年前,当代著名作家冰心说:“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我更喜欢后者,因为在我的眼里,语文
摘 要: 随着高职院校的跨越式发展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新建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亟待规范化建设。本文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从人事档案管理现状出发,剖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规范化建设的研究方案。  关键词: 新建高职院校 人事档案管理 规范化建设    人事档案是个人经历、思想品德、业务能力、工作业绩、工资收入等情况的真实记录,是历史地、全面地考
摘 要: 《赵氏孤儿》是一部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剧作,它的悲壮沉雄主要体现在以程婴为首的一批正面人物形象塑造上。本文从戏剧冲突、语言风格、心理投射、悲壮沉雄色彩这四个方面具体阐析了《赵氏孤儿》的悲剧性。  关键词: 戏剧《赵氏孤儿》 悲剧色彩 人物形象    王国维在《人间嗜好之研究》中说:“人生之命运,固无异于悲剧。”但中国古代戏剧讲究团圆之趣的喜剧多而悲剧少,“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子母大团圆”的
摘 要: 西方二十世纪“新音乐”像一块“烫手的山芋”,让众多音乐家进退维谷,而针对“新音乐”的褒与贬亦是纷争不断,福建师范大学叶松荣教授的《断裂与失衡——中西视野下的西方二十世纪“新音乐”创新的局限性分析》一书从一个更为合理的角度阐述了作者对于西方二十世纪“新音乐”的论断。本文拟从此著作的整体出发,对著者所论主题进行较为宏观的介绍,希望可以从中探析出些许新意。  关键词: 叶松荣 西方二十世纪“新
摘 要: 文章通过对连云港师专学生学习倦怠现状的研究,找准其倦怠的主要成因,从而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手段,并评估干预手段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 学习倦怠 倦怠成因 倦怠干预    一个时期以来,由于课业负担重、就业压力大,高职高专学生中出现学习倦怠现象。对于师范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而言,一旦走上教师岗位,不良的学习倦怠的习性会直接影响工作,进而影响下一代的培养教育。因此,探讨高师院校学生的学习倦怠问题
摘 要: 教育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滞后于社会经济领域的改革,但是并没有妨碍教育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成为主要推手,教育投资者从政府变为个人,学生和家长缺乏谈判权,只能接受教育消费者的现实身份。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来关注教育市场化改革中的相关利益者的协调问题,提出利益协调机制。  关键词: 宿迁市 利益相关者 教育市场化 改革    一、宿迁市的教育市场化改革描述  (一)改革的
摘 要: 本文认为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并不是一个冷酷的畸形人,他有着强烈的爱与爆发力。他冰冷、让人畏惧的根源在于他心中亲情、知识、爱情的烈火在现实面前被无情熄灭。作为教堂的副主教,他并非不愿意爱众人,只是害怕再受伤害,只是不懂爱。  关键词: 克洛德 人生三悲剧 现实意义    在辉煌的巴黎圣母院的某个阴暗的角落里有一堵墙上留有深刻而颤抖的’ANATKH(命运)的印记。这是一个带着沉重脚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