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为何化为乌有

来源 :满族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ijin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读双雪涛的小说,就被小说语言内藏的精神气质吸引了。同时我也喜欢双雪涛的叙述节奏,我不喜欢太流畅的叙述语言,读起来索然无味,就像一个主动追求男孩的女孩,太过热烈直白,太容易被男人得到,但不会被男人珍惜。双雪涛有意控制叙述情绪,就像牧马人,马跑快了,他就扽一扽缰绳,一定让它慢下来。这是我一直寻找的精神系统和语言系统,从某种角度来说,精神系统和语言系统是一码事。双雪涛比较善于设计悬案,他的叙述看似直白其实每一处都内有玄机,这也正是我喜欢的地方,正像我喜欢必须动用智力才能看懂的韩国悬疑电影。
  这部短篇其实是讲述了主人公刘泳、米粒和刘泳的父亲三个人两代人的命运,从小说中我至少读出两个问题:北方为什么化为乌有?还有多少正在化为乌有的“北方”?这部小说颇具透过历史质疑当下的力量。
  刘泳是一个很有主见,对自己的写作颇具自信的作家,他刚在文坛打开出口,大年三十,和他有过几次合作,非常欣赏他的出版社女编辑饶玲玲来同他喝酒,两个无家可归的京漂一起谈起他刚写的长篇,饶玲玲告诉刘泳有个叫米粒的女作者也写了一个命案,情节和他写的惊人的相似,出于好奇,刘泳让饶玲玲打电话约了米粒过来一起聊聊。故事里面嵌故事,很好的结构。但双雪涛绝不满足于此。小说虽短,但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足够展示双雪涛的写作才华。这是一篇精心设置的小说,也有可能是浑然天成的,它获得2017汪曾祺华语小说奖短篇小说奖,名副其实。
  很多读者会以为杀死凶手的人是米粒的姐姐,我却认为复仇的那个人,那个“姐姐”,正是米粒本人。当刘泳让饶玲玲给米粒打个电话,“饶玲玲说,现在是大年三十儿,这人可能五十岁,在美国刷碗,也可能十八岁,现在正在跟父母一起在黑龙江某个县城守夜,你想干吗?刘泳说,不可能五十,也不可能十八,应该跟我差不多大,你打个电话”。这是作者第一次埋下伏笔;米粒刚出场,刘泳对米粒的印象是“女孩穿了一件黑色帽衫,挺瘦,但是也挺结实”,“她没化妆,黑色短发,脸很小,白白的。尖下颌,冷丁一看以为是高中生,仔细一看眼睛,也许超过三十岁,或许比刘泳还要大一点。那是一双长年没有休息好的眼睛。”
  米粒和刘泳下棋时,刘泳偷偷观察她“黑眼圈如同刺青渗入肌肤。”“女孩说,好,这故事我是听来的。刘泳说,听谁说的?女孩说,我姐。刘泳说,你这岁数,城市里不可能有俩孩子。”看看,这就是双雪涛,不经意间处处摆棋。这些地方容易被读者忽略,然而恰恰在读者不经意之处,作者在女孩的头发、身体、年龄等方面已经埋下了伏笔。我们再看小说这一段,“刘泳说,也许应该写写这个姑娘?女孩把手移到身前,活动着手腕,说,继续说。刘泳说,如果是福楼拜的时代,也许应该从姑娘的头发和吃穿用度开始写。女孩说,不用扯那么远,头发可以。刘泳点点头说,黑发,大黑辫子。女孩说,颜色对,弄那么长辫子给机器绞脑袋?刘泳说,是了,黑短发,刘海过眉。女孩说,可以。刘泳看了看女孩说,身材不高,但是很挺拔,皮肤很干净。女孩说,可以。刘泳说,话不多,但是有脾气,有意思,说出的话招人听,遇见不对路的人一句话也不說。”这分明就是向读者指出米粒就是米粒的“姐姐”,还有后面这一段,“女孩说,我姐后来很少睡觉,老刘在她睡觉时死了,她可能对睡觉有恐惧吧……”“第二天早晨,她从办公室的门走出去,就开始追踪这个杀人者,十几年了吧,终于在一个月前,把此人杀死在一个村庄的河边。她跟我说,她把他的双手割下扔在河里头了。”至此,读者豁然开朗,知道米粒的眼睛为什么“长年没有休息好”,为什么“黑眼圈如同刺青渗入肌肤。”米粒为什么谎称是她不存在的“姐姐”做了这一切呢?因为她自己是杀了仇人的杀人者,况且,她的复仇还没有停止,米粒对刘泳说“她说她累了,先歇一歇”“不过她歇完了还会上路吧,一个一个来,是吧,要一视同仁。”刘泳为什么不点破呢?因为他体谅她,理解她,一个十八岁就失去热恋中的男人的女人,他也没有办法阻止她。
  这篇小说有两条主线,作者没有正面描述刘泳父亲为了揭发厂长副厂长四人侵吞国家财产,挪用工人养老保险在农村买地给自己盖房子,最后导致工厂衰败,工人回家,北方化为乌有,自己也被厂长雇佣的杀手杀死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也没有正面写米粒同父亲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一来,这两条主线正面写很难脱俗,出新难度大;二来,正面写短篇容量根本不够。双雪涛的才华就在这里。他让主人公米粒和刘泳以探讨小说该如何往下写为由,激发起读者被悬疑牵引,迫切想知道真相的阅读心态,通过两个人的互为补充的对话环环相扣地引出一个凄美同时又令人愤怒的故事,一点一点解开少年刘泳和读者的内心困惑。表面看刘泳和米粒好像都在说着别人的故事,语气平淡,但两人知道他们正在说着自己的过去以及自己的父亲和心爱的男人遇害的详细过程,但还不想彼此点破,这种克制、压抑、故作轻松的对话与百感汹涌、悲愤难抑的内心形成巨大的悲剧张力。双雪涛简短的几笔景色描写更加增了这种历史与人性的复杂张力,使人久久不能释怀。“天更黑了,彻底安静。很难知道北京城到底有多少守夜的人,大部分窗子都瞎了,偶有几只灯笼亮着,好像哭红的眼睛。”我觉得双雪涛在本篇小说中有意追求简练、节制到残忍的叙述风格,小说情节设置跌宕诡异,故事架构匪夷所思,像东野圭吾一样“擅长从极不合理之处写出极合理的故事”。
  很多人说双雪涛的这篇小说结尾太仓促,我恰恰觉得本篇小说的结尾漂亮、利落,含义深远。“刘泳走到窗前,看着女孩走出门洞,又走出大门。世界漆黑一片,如同海底,只有两个小姑娘在大门口放烟花,海马一样,似乎是背着大人偷跑出来的一对姐妹。女孩对其中一个小姑娘说了什么,那姑娘把两支燃着的烟火递到她手里,她一手一个,展开双臂将其摇晃。火焰四处喷射,夜海浮动,不知要将她带往何处。”敞开式的结局不仅使刘泳对米粒的未来以及漆黑如海底的“北方”的未来充满悲悯和忧虑,也使读者对米粒的命运充满揣测,悲凉满怀。
  〔责任编辑 宋长江〕
其他文献
上世纪90年代,我在S市交通局工作,门卫老兄是我们“老三届”校友。有一天晚上我值班,校友推门进来,递给我一本《满族文学》杂志,说是上面有我的一篇小说。我很诧异,第一我并不知道有一本《满族文学》杂志,第二我也没有投过小说的稿子,散文倒是写过,而且也有文章在省内外报刊发表。校友看到我的疑惑,打开《满族文学》,找到署名“赫崇明”写的一篇小说。我看了几眼,对校友说:作者是重名,误会了,真不是我写的。我留下
期刊
抵 近  当水田的光亮渐渐暗下来  蛙鸣的潮水,开始让大地上浮  抵近南方耀眼的星座  我眼里的灼热,倾向于内心  那些从田埂上、渠水边  扛着铁锨晚归的父亲们  他们让渐浓的夜色不断地趋于完整  总是融入夜晚的人  才会让你觉得他们还在夜里  没 有  没有一场大雪遮盖不住的  但一块山岩的黑做到了  一只松鼠的黑做到了  一个守林人小木屋的黑做到了  林风是插叙的  它在雪后是时缓时疾的  它
期刊
闻 雨,男,博士学位。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在辽宁丹东东港市前阳镇,现在某市政府任职,曾在省委工作多年。初中时出版小说《心灵》《豆子和他的伙伴》单行本。近年来创作出版长篇小说《高处》《高官》《新省委书记》《省长亲信》《航母!航母!!》等八部。由《航母!航母!!》改编的电影《无代号行动》已投入拍摄。  《省委第一巡视组》是作者新近完成的长篇小说,即将出版。本刊节选开篇部分,以飨读者。  我在他乡  作者
期刊
張心雨
期刊
第一章 2017年8月28日  1  快天亮的时候,林洁又做梦了。  梦里依然是错乱的景物。好像有山,远远地飘浮着,在白桦林的树梢上沉默。也有河,水很蓝,仿佛很深的样子。却有人在水面上走,如履平地,人却是没有面目的,不辨男女。云彩过了,天地暗下来,有庄稼地的哗哗声,是风吹过,也是鱼跃出庄稼的海洋。而就在这时,她醒了。  每次梦到庄稼和鱼,她就醒了。而就在醒来的那一刹那,鱼就定格在床头那小小的镜框里
期刊
《尼山薩满传》节选12
期刊
【请安】 满族礼俗。包括问安、打千儿、半蹲儿、抚鬓儿、叩头等礼节。问安是垂手站立问好,称请小安,打千儿、半蹲儿是请大安,抚鬓儿是同辈妇女相见请安,叩头则为大礼,多为新年请安的礼节。  【请食神】 满族祭祀习俗。祭神时,发请帖请客人,称“请食神”。祭祀时,将猪治净、去皮、煮熟。祭神后,请客人坐南炕,炕上设方桌,桌中间置一大盘,盘中盛满蒸熟切好的白肉片。白肉片随吃随添,不计盘数,以客人食饱为度。在白肉
期刊
读卡夫卡  扉页上 他惊恐的黑眼睛越陷越深  里面有一座精神监狱  一个国家的抑郁史  读书人只能读书  一只甲虫 得到了时间的邀请——  在卡夫卡与恋人的合影上  保持着旁观者的寂静 我叫它:朵拉  它就是卡夫卡的棺木放入墓穴时  拼命往里跳的女人 你想起  你对一个人的爱 纪念和赞美  比遗忘和诅咒更好 我叫它:因果  它就是石器时代的萤火虫  对人类万家灯火的想象 我叫它:汉字  它就是一首
期刊
滿语角
期刊
近一段时日,多看胡马(张涛写字、绘画签名的款识)的绘画作品。看着看着,就看出了“读”的感觉。所谓“读”的感觉,就是胡马绘画的内在張力,即从“看画”变成了“读画”,渐渐地读出了题材、主题、构思、情节、细节、叙述、议论、描写、语言文字等等的小说要素。而这一些小说要素和风格,又十分相像张涛的小说品性。于是,这就有了胡马的画像张涛的小说,张涛的小说像胡马的画的审美思维印象。这样一来,在我与胡马对话于绘画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