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熏染牡丹红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t1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有个昵称,叫“牡丹”,是爱花的母亲给起的乳名。每当母亲轻声唤她“牡丹”的时候,她便脆脆地应着:“哎,我在这儿呢……”
  原本以为,她也会永远像家里那盆母亲培植的牡丹花一样,远离外面的冰霜雨雪,在温室里悠然成长。不承想,因为发烧注射药物过敏,她竟会突然失去听力。心急如焚的父母,早没了侍弄花草的闲心,忙着带她四处求医问药。可是,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她对声音的反应依然迟钝。
  失聪那年,她11岁,刚考上市里一所重点初中。都说花草是有灵性的,许是被她失聪的痛苦和忧伤所感染,次年四月,家里那株牡丹居然没像往年一样绽放……
  “送孩子到聋哑学校吧?在普校读书,孩子很难跟上学习进程。”好多人都这么劝母亲,但母亲很固执:“不用,我和她爸就是砸锅卖铁,也要给她治好耳朵。就算治不好,也让她留在普校读书,像健听的孩子一样成长成才。”
  母亲买来初一全套的教辅读物,做好了业余陪她攻读的准备。她悟性好,尽管听不到,但是看看课本和老师的板书,晚上再请父母辅导一下难点,她的成绩,在刚开学时短暂的退步之后,很快就撵了上来。
  成绩的稳定,让她找回一些自信。可她的心情,却始终像结了冰的河流,欢畅不起来。人,是群居的动物,身边的孩子们嫌跟她说话太麻烦,鲜有人主动找她聊天和玩耍,缺乏精神交流的课余生活,让敏感而自尊的她备感寂寞,终日闷闷不乐。
  每天下学后做完功课,院里的同龄孩子喜欢下楼聚在一起玩“冰棍化了”和“踢罐头”等游戏,她不去,怕自己对口令反应的缓慢,会让别的孩子着急,也让她自己尴尬……
  担心她闷出病来,在学校当音乐老师的母亲,从校图书馆给她借来故事书。每天做完功课,她就静静地坐在窗口的沙发上,读那些书籍。在书里,她发现了一个比现实生活更有意思的世界,常常是,母亲过来催她睡觉,她一边“嗯嗯”地应着,一边仍不舍得放下“闲书”。
  许是持续看书的时间太长,才上初二,她的鼻梁就架上了一副300度的近视镜。到了高中,学习压力剧增,镜片已增加到了450度,但她读小说和故事这类“闲书”的兴趣有增无减。
  阅读“闲书”,给她带来的好处也很明显——她不再觉得自己寂寞,因为她发现图书像个博学的好朋友,能帮她增长智慧,化解忧愁。每天做完功课后,有那么多好书在等着她阅读,有那么多有意思的书中人物在等着她认识和了解,有那么多启迪智慧的道理在等着她领悟,她怎么可能寂寞?她也不再为自己“与众不同”而愁眉紧锁,因为她已从书中的励志故事里感悟到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哲理;她不用总麻烦父母辅导她功课,因为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她对文字的理解力在与日俱增,已能通过自学教辅书籍和研究课本例题寻找规律,及时跟上老师的教学进程。更令她自豪的是,读过的那些“闲书”,极大地丰富了她的知识和词汇,她的语文成绩一直比较出色,作文经常被老师当范文读给全班同学听,这一切变化,都增添了她在健全人中成长下去的自信。
  高中毕业,因为听力障碍,她与心仪的大学校园失之交臂,只能去上没有围墙的自学考试大学,可毕业后,又因为听力不好,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能在工厂中当检查工。
  在工厂,干检查工的多是女同志,每到月底发薪的日子,身边那些热衷于打扮的大姑娘、小媳妇,最开心的事莫过于用工资给自己添几件时尚的衣饰,而她则喜欢跑到附近的书店,尽可能多地买回自己喜欢的文学书籍。
  夜深人静,抖落一天的疲惫,伴着淡淡的墨香开启阅读之旅的时光,是她一天当中最为惬意的时刻。偶尔来了灵感,她也写些散文投给报社或杂志社,有的刊发了,更多的,却是石沉大海。
  公司搞女职工征文,车间领导知道她会写文章,就动员她报名参加,她试着写了篇小散文交了上去,这篇散文以清新优美的文笔和职工们耳熟能详的生活题材打动了几位评委,从二百多篇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因了那次获奖,她的才能引来公司宣传部门的关注。
  宣传部的一位大姐知道了她的经历后,很感动,鼓励她多读多写,并送给她一些国学图书和励志类期刊读物。国学书籍中那些充满正能量和人生大格局的经典语录,以及励志期刊里那些温暖并充满激励性的小故事,如冬天里的阳光,又似黑夜里的启明星,让她触摸到了生命键盘上积极的音符。大姐说,希望她能坚持写下去,说不定她以后能成为一名作家。
  从此,一个文字开花的梦想,在她心里生根发芽……
  无数个深夜,伴着一盏孤灯,她或是阅读名家经典,或是在键盘上敲打文字,编织梦想。每天,心中都有了一轮太阳从手下敲动的键盘上升起,又在她投稿失败的当儿落下。然而,又继续在她新敲打出的文字中升起……
  那日,母亲来她家小住,在她家的后院里移植了一株牡丹花,母亲说,以往怕牡丹娇嫩,经不起风霜雨雪,只在家里盆栽,但盆栽的牡丹成活率不高、开花率也很低。后来请教了专家,才知道牡丹的成长要经风雨、接地气,最适合牡丹花成长的环境不是温室,而是大地。不用担心大自然的风霜雨雪会摧毁它的精气,相反,那些冰霜的洗礼,恰是牡丹突破自我,更好成长的动力。
  母亲的话,让她想起书里讲过的一些成功人士的奋斗故事,在成功之前,他们或是贫困有加,或是疾病缠身,或是遭遇过各种精神创伤,但是,那些痛、那些伤,非但没有压垮他们的精神,反倒成了他们成功的“催化剂”……
  她将电脑和书桌移到阳台上,每当投稿失败的时候,就去看看后院里长着的那株牡丹花,看到它,就想起母亲说的“牡丹要经得起冰霜洗礼才能更好地开花”那席话。于是,她重振精神,审视作品,寻找失败的原因,然后又重新在键盘上敲打出新的文字……
  命运没有辜负执著追梦的人!那一年,她终于等来了人生的春天。回首身后往事,回忆经她之手的一篇篇孤燈做伴“熬”出的散文和小说,通过网络,载着她的名字,在大江南北众多的报刊杂志中落地、开花,所有的疲劳,都化作了深深的自豪。
  牡丹果然是有灵性的植物!那年春天,牡丹开出两朵并蒂的花朵。看着那硕大的牡丹花,再看看捧在手里的中文本科毕业证、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证,还有书架中那上百本杂志样刊和一百余本收录有她作品的书籍,她也欣慰地笑成了春天里的一朵花。
  责任编辑 谷 西
其他文献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语法隐喻视角来探讨其中的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两大类型,进而通过电影《天生一对》片段,阐释人际语法隐喻这一理论,进行人物性格及心理分析。  系统功能浯法的创始人韩礼德最早提出语法隐喻,他认为隐喻是给定意义的不同语法表达,即语法结构和它们所体现的语义功能之间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一种是一致式的体现,另一种是非一致的体现,即语言结构不是直接地反映客观现实,韩礼德将这种不一致的隐喻关
期刊
第十届桃李杯舞蹈大赛独舞类金奖作品《徽娘》以古徽州女子的生活状态为创作背景,以安徽花鼓灯为元素,讲述了一个徽州女子一生守候的故事。  一、作品《徽娘》的形式与内容  在现如今日新月异的舞蹈作品中,以安徽花鼓灯为素材、以安徽人物形象为背景的作品并不多。在第十届“桃李杯”舞蹈大赛中,独舞《徽娘》算代表性的作品。《徽娘》以安徽花鼓灯为素材,用舞蹈的形式呈现了安徽古民居女性的生活境遇与内心世界。它讲述的是
期刊
《倾城之恋》与《家》这两个文本都把偶然性事件(战争和地震)作为小说实现圆满的契机,微小的个体也通过偶然事件的发生而与宏大的历史实现了联结。但是,偶然性事件带来的这种圆满只是暂时性的、无法永久,源于作者旨在通过偶然事件对现代文明进行批判。另外,偶然事件对矛盾的“镇压”效力是有期限的,所以在新的矛盾产生时又必须出现另一轮的偶然事件进行补救,如此往复,导致小说叙事进入了不断循环的怪圈。  亚里士多德是西
期刊
自20世纪80年代发表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余华的作品就一直在描写苦难。不管是在先锋时期以死亡为写作主题,还是后期转型后在苦难中加入温情的因素,苦难作为余华作品的主要描写对象,未曾变过。那么余华缘何对苦难如此执著?本文将从余华的童年经历、文革时期的成长记忆及受外国文学的影响这三个方面入手,去细细探究余华如此钟情于苦难的原因。  余华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从20世纪80年代发表处女作《十八岁出
期刊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对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意义。当前,随着物质文明的急速发展,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文化交融正逐步蚕食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面临着失传的命运。另外,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人们逐渐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存在意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形成正确的保护意识。这就使得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
期刊
马鹿舞作为孟连傣族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人们跳这种舞蹈通常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随着2004年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孟连傣族马鹿舞很快被確立为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当走访传承人时,笔者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他们对于传承表现出来的无所谓,这种态度完全出人意料,其产生有很多原因。  相较重庆暑热的天气,孟连时晴时雨的俏皮反而让人觉得可爱。可爱的不止是
期刊
故乡的失槽河就是丝绸之路上的一枚古钱币,攥在手里感觉沉甸甸的。我的视野随着钱币慢慢移动,那沙泉淙淙,汇聚成小溪或海子,渗入地下的水,多像哺乳期母亲的乳房,充沛的“奶水”总是溢出地面。这些苦涩的水逢旱之年,滋养了广袤的土地和村庄。也不知多少年了,岸边的杉树、沙滩上的荆棘生生不息。  吃河水长大的我,耳濡目染的故事多与河有关,与堤外贫富的人有关。至于远古以来,那些为争夺资源的杀戮或权力争斗,不值得我用
期刊
纸上月亮  只一笔,便可圆满  奖章、果盘、酒杯、月饼的笑脸  完整的诗歌  只一笔,便是渡船  河上没有岸  上半月渡人,下半月渡魂  可以是一张弓,没有箭  不穿心,亦不伤心  也可以是逗点、句号  在时间的长河里踱步  脸上写满乡愁  中秋  上午看江一苇,下午看张二棍  味同嚼蜡时,就嚼姜片,嚼大蒜  孩子自有天涯  妻子,为挣四十元钱熄了自家灶  也想飞上城楼看看我的敌人  也想找找我的
期刊
近日偶然翻看《洛阳古树名木录》一书,发现了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根据树龄长短考量,洛阳的树王究竟是新安县的那棵“身份证”编号为豫C3980的橿子栎,还是汝阳县的那棵编号为豫C0906的柘桑?  《洛阳古树名木录》称,新安县石井镇前口村有一棵2600年的橿子栎,为洛阳现存最年长的古树。可是,有不少报道则认为,洛阳最“长寿”的古树是汝阳杜康造酒遗址公园的那棵暴皮柘桑,其树龄已有2800多岁。  究竟哪一
期刊
现今社会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在关注身体健康的同时,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可仍旧有很多人对孤独症(自闭症)患者的认识存在误区,如:认为孤独症是抑郁症的一种;认为孤独症患者都是天才;认为孤独症患者是罕见的异类……笔者在观看台湾公益纪录片《遥远星球的孩子》(全四集)后,对孤独症患者有了全新的认识。据统计,每150名新生儿中就有1名为孤独症患者。笔者将以亲身经历、结合相关资料,以《遥远星球的孩子》中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