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改要落到实处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king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改革提倡更新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要改变传统的封闭的教学状态,欲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任何一次大潮的涌动,必然伴随着沉渣的泛起,课程改革作为一个巨大的教育工程,在它的实施初期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我们足够的注意,课程改革就很难走向深入。笔者认为,课程改革的实施问题主要表现在:表面热闹,其实萧条;刻意求新,其实落伍。说白了,就是不能落到实处,不能让语文教学得到根本的改观,反而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们都明显感觉到,实施课程改革以后,部分学生的语文素质并没有真正提高,反倒有所下降。
   传统语文教学,课堂沉闷,教师的权威一统天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调动起来。课程改革有备而来,一改传统语文教学冷冰冰的面孔,课堂显得多彩而活泼。学生动起来了,说起来了,笑起来了。就课程改革的原则和出发点来讲,应该是进步的,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大部分课堂却陷入了一种片面的甚至是刻意的求“动”、求“热闹”的误区。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并没有错,只是要想到,语文教学不同于游戏,不同于表演,它的真正目的是要让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以提高,语文素质得以提升。
   为了让学生动起来,于是乎就有了:上《桃花源记》就有了“渔夫”采访“源中人”;上《皇帝的新装》就有了“皇帝”在“大街”上游行;上《口技》就有了学生吹口哨等等。学生成了演员,教室成了舞台。我们知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真要演好一个角色,搞好一个表演,要做很多准备工作。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有那么多科目要学习,有那么多作业要完成,有那么多考试要应付,他们有时间有精力去做这些准备工作吗?况且,学生还缺乏表演技巧,教师也未见得比学生高明多少,就算学生有空闲有余力去准备,那么,这种花费了大量时间准备的表演,谁又能保证其水平呢?城里的学生条件好些,可能会搞出一些花样,乡下的学生就只有“乱弹琴”的份了。为“表演”而表演,我们看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源中人”也要搞开发区了,皇帝跳起了“肚皮舞”,口哨把人带到“希望的田野上”……课堂有了欢声笑语,语文教学却变了味。当然,极少数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展示了才华,提升了能力。但是,在面向全体这一原则下,我们是否又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呢?
   让学生说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课堂讨论了。如果说年轻的学生们活泼好动,天生就有表演的才能,课堂表演还不算太离谱的话,那么,课堂讨论就有点不知所云了。综合看语文教学的各种方法,如朗读法、讲解法、点拨法、评析法、讨论法等,应该说讨论只是一种辅助的形式。尽管对课本的理解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见有分歧,搞些讨论是很正常的,但是这样的分歧毕竟是有限的。语文课本更多的要我们去品读,去领悟,去与作者沟通,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以前受冷落的讨论现在俨然成了语文教学中的新贵,似乎没有讨论语文课就不成功了。那么,都讨论些什么呢?桃花源是不是一个理想的地方?那个孩子会不会被杀掉?口技表演是不是太恐怖了等等,诸如此类。所谓的问题,要么不成问题,要么不是教学的重点,要么无中生有。没有分歧,制造出一大堆分歧来,把学生弄得晕头转向。更有甚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变“满堂灌”为“满堂问”,问题之间缺少有机的逻辑线条,这样的讨论对文本阅读有何作用?当然,我们不否认,许多老师设置的问题能抓住课本的要害,也有启发性,但是,在运用讨论法解决这些问题时,真的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恢复和尊重了吗?经验告诉学生,教师拥有绝对的话语控制权,课堂发问也大多是教师预先设计的一个环节,自己的回答往往是无足轻重的,只是教师最后得出结论的铺垫,教师才是权威。因此他们对课堂讨论缺乏足够的兴趣和热情,关键在参与,仅此而已。真正该他们探索的反而被忽略了。讨论以后,学生很愉快地写下教师所给的结论,而这些结论是老师备课笔记上早已润色好了的,它不会因为有了课堂讨论而被赋予新的内容。教师所提的那些问题,即使在讨论过程中有闪亮的地方,老师也不敢轻易的采纳,因为怕超出考纲范围啊!更何况,多数学生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课堂上难以回答出来,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又能如何体现呢?
   最该引起注意的就是多媒体教学的滥用了。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冲击,应当体现在师生互动、信息搜集等领域所展示的广阔背景上,但现在我们却用它来把文字变成图像和声音,课堂没有流利的板演了,没有读书声了(因为音频资料方便、普通话好),绚丽的图像和悦耳的声音使文本丰富的内涵大量流失,学生的听说读写就这样在一片喧嚣声中渐行渐远了。就语文课堂来说,有的课适合用多媒体,而更多的要注重诵读和品味。如果运用多媒体补充一些资料,扩大学生视野,并无大碍,但若运用过度,必然会使学生忽视对课本的解读。其实,“就人的语文学习来说,信息技术并非是必需的。只要传统的纸、笔、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仍然存在,那么,我们就能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出高水平的学生”,“信息技术对于教学来说是辅助手段,其意义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之于教学的意义没有本质的不同”,“信息技术不能取代学生对于文字本身的阅读和感悟”。①
   总之,貌似活泼、多彩的课堂教学并不能带给我们多少惊喜,说它们是空中楼阁也不为过。因为在语文教学繁荣表象的背后,课本应有的障碍被消除了,应有的深度被搁浅了,应有的感悟时间被缩短了,应有的生猛鲜活被吹干了,应有的审美愉悦被稀释得索然寡味,最终,营养丰富的文体便成了方便省时的快餐。这样的食品吃多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大成问题了。
   反观传统语文教学,特别是古代语文教学,说不出有多么高明的手段,但那种扎扎实实的作风却值得我们学习。例如,古人习字有严格的步骤:第一步,写大字,先描红,描仿影,进一步写“米”字格,再进一步才临帖。第二步,写小字,写小字是在写大字的基础上进行的。古代只读了几年私塾的学生,大多能写一笔漂亮的毛笔字,这是我们难以企及的。古人也注重熟读精思。宋代的朱熹说:“大抵观书,必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而精思,然后可以有得尔。”“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诵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而不忘。”②古人读书摇头摆尾,现代人观之而笑,却不知那正是读书入境的一种表现。鲁迅先生记忆中有“三味书屋”里的老先生读书时的声情并茂,绕梁不绝。我们无意复古抑今,只是不愿弄巧成拙,该给过热的课程改革降降温了。仰望星空,我们更要有脚踏实地的作风,让语文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资料:
   ①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现代教育技术专题研究组《关于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意见》,《中学语文教学》2004.11。
  ②王鹏伟主编《中学语文教育学与语文教学改革》。
  
  徐秀峰,语文教师,现居广东肇庆。本文编校:舒 坦
其他文献
在对煤矿主运巷道火灾监测预警需求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ROTDR技术的火灾监控系统,分别从系统软硬件架构、现场布置方案、系统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通过分布式光
江浙地区的影音店与我们珠三角地区的相比有着截然不同的感觉,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不像音响店的音响店。他们的影音店一般都藏身于创意园、家居卖场,经营者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店
在惊涛拍岸、浪卷飞花的长江北岸,有一个全国知名的教授县。这里,山青水碧,英杰代兴,湖北省示范高中蕲春一中便孕育在这块绚丽而神奇的沃土之中。
在平时的考试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即不少自认为课本知识掌握不错的同学常常大失水准,尤其是阅读和作文,很难得到理想的分数,而看似不用功的学生却在语文上总能拿到令人羡慕的分数。这种现象使不少学生一筹莫展。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结果的呢?我想恐怕是那些所谓的“好学生”平时忽略了课外阅读的缘故。下面想从语文课外阅读的“三性”与“三化”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语文课外阅读的“三性”     1.
尼莫地平治疗急慢性脑血管病有一定效果,我们以往的实验也表明尼莫地平可预防或延缓卒中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sp)脑卒中的发生。本实验目的是了解尼莫地平对SHRsp血液流变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