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学。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语言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在对语言的品析与揣摩、体味与感悟中,体会文中情感的真挚与深邃,学习作者用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精妙。
关键词:名家课堂;品味语言;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046
纵观语文课堂,发现不少常态课的语言品味缺少应有的层次与深度,学生的理解与感悟也只游离于文字表面。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语言文字缺乏敏感度,找不到语言的品味点,缺少品味语言的方法。如何有效品味语言?让我们透过名家课堂找寻最有效的方法。
一、抓文章灵魂,准确切入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灵魂,灵魂所在处也是最令人动情处,也即品味语言的切入之处。教师在研读文本时,只有沉入语言文字深处,正确解读文本,才能抓住文章灵魂找到具有品味价值的语言准确切入。
全国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慈母情深》中寻找到“鼻子一酸”一词,盛新风老师在《青海高原一株柳》中寻找到“撑立”一词,胡华杰老师在《夹竹桃》中寻找到“韧性”一词,潘文彬老师在《生命的林子》中寻找到“晨钟暮鼓、香客如流、名滿天下、水深龙多”……他们以这些词为突破口准确切入,引领学生在文字深处潜行,领略文字魅力,感悟文中情感。
二、抓表达形式,比照诵读
胡华杰老师在教学《夹竹桃》第四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夹竹桃的韧性,先让学生读文思考: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夹竹桃的韧性?学生很快找到了“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如何引导学生从这句话中品出韧性?请看胡老师的教学片段:
师:败了又开,黄了又长。这句话也有人这样写过:开了又败,长了又黄。
出示句子:
(1)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2)开出一朵花,又有一朵败了,长出一嘟噜花,又有一嘟噜黄了。
师: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感情读这两个句子。
师:(有气无力地)一朵花败了。
生:(生机勃勃地)又开出一朵。
师:(斗志昂扬地)开出一朵花。
生:(垂头丧气地)又有一朵败了。
师:哪句写得好?为什么?
生1:第二句写得没第一句好,因为第一句能让我感受到夹竹桃常开不败,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生2:第一句写得好,给人的感觉是花越开越多,就像一个屡败屡战的勇士,让人体会到夹竹桃的生生不息、韧性十足;而第二句让人感觉到花越开越少,没有生机与活力。
师:体会得真好!把这种体会读出来。
师:刚才季老先生说夹竹桃是“悄悄地”、“一声不响”地开的,要理解这两个词还得联系第三自然段,看看院子里那些花是怎么开的。
(生默读第三自然段)
师:院子里的花开得怎么样?
生1:院子里的花开得五彩缤纷,非常热闹。
生2:院子里的花开得非常旺盛、美丽,好像在比美似的。
师:这几个词谁来读一读?
生:(读出感受)花团锦簇、五彩缤纷、万紫千红、满院生辉。
师:一边是满院生辉,一边是悄悄的。来,一起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感情朗读)
师:读完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夹竹桃怎样的品质呢?
(生交流)
教师引领学生通过不同表达形式的对比、院内与院外花开情态的对比,自然而然进入作者表达的情境,既深刻领悟了夹竹桃的精神实质,更感受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三、抓特殊句式,交流感受
为了进一步体会夹竹桃坚忍不拔的品质,胡老师抓住文中的双重否定句,让学生感受无论在什么气候条件下夹竹桃都花开不败,从从容容,坚持不懈。
师出示双重否定句: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师:谁能将“无日不迎风吐艳。”换个说法?
(生:“每天”、 “天天”、 “每时每刻”…… 都迎风吐艳)
师:对,用“无日不”这个双重否定句就是为了强调夹竹桃每天都迎风吐艳。
师:“无日不迎风吐艳”,文中列举了哪些日子?
生:和煦的春风、盛夏的暴雨、深秋的清冷。
师:谈谈带给你的感受。
生:和煦的春风非常柔和,盛夏的暴雨异常猛烈,深秋的清冷十分凄冷。
师:谁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读)
师:多么柔和的春风呀,谁能让盛夏的暴雨再猛烈些,让萧瑟的秋风再无情些?
(生再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个双重否定句吧。(生齐读)
师:读完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生1:夹竹桃的花期长,长达三季,韧性十足。
生2:无论气候怎么变化,夹竹桃始终花开不败,有韧性。
生3:夹竹桃不怕暴雨,不怕清冷,始终迎风吐艳,坚忍不拔。
紧紧抓住这个双重否定句,让学生通过想象交流感悟,很容易就体会到它的从从容容,宠辱不惊,韧性十足;也沐浴了词句所浸润的情感,领悟到品味语言的方法。
四、抓关键词句,以读促悟
其实阅读教学更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在不易看出的关键处、精彩处抓关键词语重锤敲打,品出味道。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慈母情深》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因母亲工作环境恶劣而心酸的情感,抓住“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这句被学生极易忽略的句子,紧紧围绕“震耳欲聋”让学生多方位,多视角品味。请看教学片段: 出示句子:“七八十臺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读这句话,注意“震耳欲聋”这个词,读好就有感觉了。
(生读,再读)
师:读得很好。什么是“震耳欲聋”?
师:“欲”是什么意思?
师:那声音大得刺得连耳朵都要震聋了,什么感觉?再读。
(生读)
师:这样的环境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生:捂起耳朵;马上冲出去;很烦;想尽快离开……)
师:那就是母亲工作的环境。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中是呆一会儿吗?这声音会停止吗?这噪声还藏在很多的字里行间,你能找到吗?
(生读、划、悟,找到了:母亲“疲惫的眼睛”、“母亲大声地对那个女人说”、 “我大声地喊”、“妈——”、“接着对我喊”……)
师:这都说明母亲一直在怎样的情况下工作?读——
生:(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音震耳欲聋。
师:这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一刻都没有停止过。母亲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读——(生再读这句话)
师:从“我”进入工厂,到“我”离开工厂,这震耳欲聋的噪声一刻都没有停止过。然而,这只是今天,也只是这一个时间。大家完全可以想象的到,昨天的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读——(生又读这句话)
师:明天的母亲又将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
(老师继续追问:烈日炎炎的夏天?寒风凛凛的冬天?今年?明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又将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每次追问,学生读一遍: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看着自己的母亲竟然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你的心里是一种什么感觉?
生1:酸楚。
生2:难过。
生3:愧疚。
……
师:请不要忘记,刚才你们听到噪声说会烦、吵,而母亲在这样的噪声中工作了十二年呀!
师:是的,这所有的一切的滋味绞在一起,“我”的鼻子怎能不为之——
生:一酸。
师: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个句子。
教师引领学生紧紧抓住关键词句,运用造境的手法对母亲工作的情景进行还原,让学生有了现场感。再加上教师深情的语言对气氛进行渲染,多个来回的带读,使学生对母亲生活艰辛的感受水到渠成,自然而得。
在名师课堂中,还有抓细节描写电影回放法、抓标点符号品背后意蕴法、抓人物对话情景再现法等等。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我们通过名师课堂,感悟并灵活运用其法,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文本的情感,相信一定能让学生获得语文能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省叶县实验学校 467200)
关键词:名家课堂;品味语言;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046
纵观语文课堂,发现不少常态课的语言品味缺少应有的层次与深度,学生的理解与感悟也只游离于文字表面。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语言文字缺乏敏感度,找不到语言的品味点,缺少品味语言的方法。如何有效品味语言?让我们透过名家课堂找寻最有效的方法。
一、抓文章灵魂,准确切入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灵魂,灵魂所在处也是最令人动情处,也即品味语言的切入之处。教师在研读文本时,只有沉入语言文字深处,正确解读文本,才能抓住文章灵魂找到具有品味价值的语言准确切入。
全国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慈母情深》中寻找到“鼻子一酸”一词,盛新风老师在《青海高原一株柳》中寻找到“撑立”一词,胡华杰老师在《夹竹桃》中寻找到“韧性”一词,潘文彬老师在《生命的林子》中寻找到“晨钟暮鼓、香客如流、名滿天下、水深龙多”……他们以这些词为突破口准确切入,引领学生在文字深处潜行,领略文字魅力,感悟文中情感。
二、抓表达形式,比照诵读
胡华杰老师在教学《夹竹桃》第四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夹竹桃的韧性,先让学生读文思考: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夹竹桃的韧性?学生很快找到了“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如何引导学生从这句话中品出韧性?请看胡老师的教学片段:
师:败了又开,黄了又长。这句话也有人这样写过:开了又败,长了又黄。
出示句子:
(1)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2)开出一朵花,又有一朵败了,长出一嘟噜花,又有一嘟噜黄了。
师: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感情读这两个句子。
师:(有气无力地)一朵花败了。
生:(生机勃勃地)又开出一朵。
师:(斗志昂扬地)开出一朵花。
生:(垂头丧气地)又有一朵败了。
师:哪句写得好?为什么?
生1:第二句写得没第一句好,因为第一句能让我感受到夹竹桃常开不败,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生2:第一句写得好,给人的感觉是花越开越多,就像一个屡败屡战的勇士,让人体会到夹竹桃的生生不息、韧性十足;而第二句让人感觉到花越开越少,没有生机与活力。
师:体会得真好!把这种体会读出来。
师:刚才季老先生说夹竹桃是“悄悄地”、“一声不响”地开的,要理解这两个词还得联系第三自然段,看看院子里那些花是怎么开的。
(生默读第三自然段)
师:院子里的花开得怎么样?
生1:院子里的花开得五彩缤纷,非常热闹。
生2:院子里的花开得非常旺盛、美丽,好像在比美似的。
师:这几个词谁来读一读?
生:(读出感受)花团锦簇、五彩缤纷、万紫千红、满院生辉。
师:一边是满院生辉,一边是悄悄的。来,一起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感情朗读)
师:读完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夹竹桃怎样的品质呢?
(生交流)
教师引领学生通过不同表达形式的对比、院内与院外花开情态的对比,自然而然进入作者表达的情境,既深刻领悟了夹竹桃的精神实质,更感受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三、抓特殊句式,交流感受
为了进一步体会夹竹桃坚忍不拔的品质,胡老师抓住文中的双重否定句,让学生感受无论在什么气候条件下夹竹桃都花开不败,从从容容,坚持不懈。
师出示双重否定句: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师:谁能将“无日不迎风吐艳。”换个说法?
(生:“每天”、 “天天”、 “每时每刻”…… 都迎风吐艳)
师:对,用“无日不”这个双重否定句就是为了强调夹竹桃每天都迎风吐艳。
师:“无日不迎风吐艳”,文中列举了哪些日子?
生:和煦的春风、盛夏的暴雨、深秋的清冷。
师:谈谈带给你的感受。
生:和煦的春风非常柔和,盛夏的暴雨异常猛烈,深秋的清冷十分凄冷。
师:谁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读)
师:多么柔和的春风呀,谁能让盛夏的暴雨再猛烈些,让萧瑟的秋风再无情些?
(生再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个双重否定句吧。(生齐读)
师:读完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生1:夹竹桃的花期长,长达三季,韧性十足。
生2:无论气候怎么变化,夹竹桃始终花开不败,有韧性。
生3:夹竹桃不怕暴雨,不怕清冷,始终迎风吐艳,坚忍不拔。
紧紧抓住这个双重否定句,让学生通过想象交流感悟,很容易就体会到它的从从容容,宠辱不惊,韧性十足;也沐浴了词句所浸润的情感,领悟到品味语言的方法。
四、抓关键词句,以读促悟
其实阅读教学更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在不易看出的关键处、精彩处抓关键词语重锤敲打,品出味道。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慈母情深》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因母亲工作环境恶劣而心酸的情感,抓住“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这句被学生极易忽略的句子,紧紧围绕“震耳欲聋”让学生多方位,多视角品味。请看教学片段: 出示句子:“七八十臺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读这句话,注意“震耳欲聋”这个词,读好就有感觉了。
(生读,再读)
师:读得很好。什么是“震耳欲聋”?
师:“欲”是什么意思?
师:那声音大得刺得连耳朵都要震聋了,什么感觉?再读。
(生读)
师:这样的环境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生:捂起耳朵;马上冲出去;很烦;想尽快离开……)
师:那就是母亲工作的环境。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中是呆一会儿吗?这声音会停止吗?这噪声还藏在很多的字里行间,你能找到吗?
(生读、划、悟,找到了:母亲“疲惫的眼睛”、“母亲大声地对那个女人说”、 “我大声地喊”、“妈——”、“接着对我喊”……)
师:这都说明母亲一直在怎样的情况下工作?读——
生:(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音震耳欲聋。
师:这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一刻都没有停止过。母亲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读——(生再读这句话)
师:从“我”进入工厂,到“我”离开工厂,这震耳欲聋的噪声一刻都没有停止过。然而,这只是今天,也只是这一个时间。大家完全可以想象的到,昨天的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读——(生又读这句话)
师:明天的母亲又将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
(老师继续追问:烈日炎炎的夏天?寒风凛凛的冬天?今年?明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又将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每次追问,学生读一遍: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看着自己的母亲竟然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你的心里是一种什么感觉?
生1:酸楚。
生2:难过。
生3:愧疚。
……
师:请不要忘记,刚才你们听到噪声说会烦、吵,而母亲在这样的噪声中工作了十二年呀!
师:是的,这所有的一切的滋味绞在一起,“我”的鼻子怎能不为之——
生:一酸。
师: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个句子。
教师引领学生紧紧抓住关键词句,运用造境的手法对母亲工作的情景进行还原,让学生有了现场感。再加上教师深情的语言对气氛进行渲染,多个来回的带读,使学生对母亲生活艰辛的感受水到渠成,自然而得。
在名师课堂中,还有抓细节描写电影回放法、抓标点符号品背后意蕴法、抓人物对话情景再现法等等。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我们通过名师课堂,感悟并灵活运用其法,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文本的情感,相信一定能让学生获得语文能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省叶县实验学校 46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