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尔事件”注定是一个互联网慈善的标志性案例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9087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一笑,不要乱跑,你给我站住!要是你不乖乖回家,就算你是天使,就算你跑进天堂,有一天我们在天堂见了面,爸爸也不理你……”2016年11月30日的热点无疑是“罗一笑”,就是这篇名为《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迅速占领很多人的朋友圈:在“每转发一次此文有机构就会给患白血病的罗一笑捐出一元钱”的创意慈善号召下,短短几小时,整个朋友圈已经被这个不幸女孩的纯真笑容占领了。海量的转发,带来数十万人打赏,高达250多万元的捐款。但很快消息反转:罗一笑的父亲、文章作者罗尔在深圳东莞拥有三套房产,根据“深圳发布”的最新信息,罗一笑三次住院自付总计只有36193.3元,三次平均自付费用占总治疗费用的17.72%。
  “一次彻头彻尾的营销”,一腔热血变一地鸡毛,有人恨恨道。一些之前善意转帖的朋友将帖子默默删除。罗尔出面道歉,将252万赞赏资金原路退回。
  这不是爱心的第一次折翼:2015年8月,南京一个家庭有房有车,患儿获600万捐款但后续善款没有妥善处理,其父遭网友联名报案诈捐。“罗尔事件”注定是一个互联网慈善的标志性案例。罗一笑还是那个静静地躺在ICU病床上的小朋友,世界却改变了。当感动和愤怒的两极慢慢消退,不妨冷静分析一下这起朋友圈慈善的大事件,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完全陌生人化的网络空间,该如何安放公众的爱心?该如何弥补制度漏洞,保障爱心不被滥用?
  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对“公共生活”与“法治生活”的双重检验。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澎湃新闻等)
  “罗尔事件”,以法治安放好爱心
  需要肯定的是,网络自媒体平台上的慈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公众的“公共精神”。传统意义上的慈善救助往往被认为是“政府与企业家的事”,今天,新媒体的低成本让很多普通人迈开脚步,去践行公共精神,去兑现“一元钱也是爱”。
  然而,一方面,“注意力经济”致使“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总在看不见的地方”,沉默者仍然“沉没”,而花样翻新的求助方式却滚出巨大的雪球,甚至超出了当事者的控制和意料。另一方面,新媒体极大地降低了一呼百应的成本,放大了众人拾柴的能量,却也带来更大的信息壁障,让人真伪难辨。
  如果因为一个人一次不当的营销,让全社会在“爱心”议題上撕裂,让“含泪转发”者感觉道义受挫,让“幸好没转”者对他人“智商碾压”,让热乎起来的社会心态乍暖还寒,既让捐赠者委屈,也让所有人可惜。无论如何,真实社会中有很多“罗一笑”,值得社会去关爱与救助,不应该让营销者反复攫取社会的注意力资源,而将真正需要施以援手的人挤出公众视野。
  要更好地呵护公共精神,就需要完善“法治生活”。2016年9月1日,中国首部慈善法开始施行。然而,现实总是在超前处、交叉处给出考题。恰如慈善法专家指出的,帮助罗尔营销的某公司可能因为“非法募捐”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但罗尔通过个人公号“卖文”打赏属于个人求助而非募捐,不受慈善法的调整。个人求助和个人募捐,究竟应该如何清晰界定?公募主体的界定、公募行为的规范,究竟应该如何对接信息社会?
  爱心是容不得亵渎的。不管是不实的信息,还是有意的隐瞒,都可能让公众的爱心受挫。这损害的不仅仅是面对他人的苦难慷慨解囊者,更是那些未来可能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从这个角度上说,法治的规范和调整,并非人为增加门槛,而是对于爱心最好的呵护。
  在公共生活中,涵养信心和信任;在法治生活中,完善规则与制度。唯有这样,才不会让公众的爱心,在一次次的“狼来了”中被消磨殆尽。
  (本文原载2016年12月2日《人民日报》,本刊有删节)
  观点运用:呵护爱心;公共精神;完善“法治生活”;“猎取善良”透支社会信用;诚意才是善心的保温箱;涵养信心和信任,完善规则与制度……
其他文献
显著特点三: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彰显社会正能量——注重对立意或材料解读的升华  1.完成由“实”到“虚”的升华  如优秀作文《形式与内涵》片段——  上世纪20年代,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与林徽因陪同,当时的报纸称其为竹春梅三友图。现今社会中,美人层出不穷,而样貌却越来越同一化。泰戈尔、徐志摩、林徽因,三人所专不同,性格南辕北辙,但其感人之处却是一致的:精神气象让人爽朗。古人
正确、鲜明、有针对性的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而要让这个灵魂使人信服,就不能只是空洞地说教,需要有充足的论据来支撑。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是文章具有说服力的基础。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都要精挑细选,恰当运用。  除了必要的理论论据,事实论据,即典型恰当的素材,往往更能吸引阅卷者的眼球。  一、素材选择的基本要求  1.素材要典型  选择素材进行论证时,一定要注意素材的典型性。即能够直接
你身边一定有这么一类人,有自己独特的小癖好。来自伦敦的詹姆斯·瓦尔德对此深有感触。他总穿着灰色的西服套装,黑色皮鞋边上露出灰色的羊毛袜,闲下来就看些说明书似的读物,研究削到一半的铅笔结构……  瓦尔德曾是曼彻斯特大学建筑系学生,可是搭建模型太枯燥,于是他中途退学;后来在BBC的商业部找到工作,却还是觉得没意思;最终他找了份市场营销的工作,然后用一周5天的重复工作换回两天独自摆弄小玩意儿的闲暇时光。
“天下唯器而已,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道之器,无其器,则无其道。”  ——老子如是说  “器”者,“量”也,兼容并包。历史的大幕徐徐拉开,一位位大器者缓缓走来:烛之武之器,原谅郑伯,完成成功退秦的重要使命;蔺相如之器,接纳廉颇 ,书写将相和的千古美谈;曹孟德之器,招贤纳士,不计前嫌,镌刻海纳百川的大气胸襟,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这样的个人之大器、器量,何嘗不是胸怀祖国的家国情怀,何尝不是从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根据以上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考题解析】  2018年的江苏作文试题依然为“新材料作文”,命题风格和去年一脉相承:现象加观点罗列,但开放度更大
你可曾听过,屈子于泽畔行吟那一曲《离骚》;你可曾见过,曾国藩于寂夜挥毫而下:“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你又可曾想过,刘慈欣如何徜徉于科幻之海创造一部《三体》世界?  语文,贯穿古今,纵横万物。学习语文,便在于了解国文根源。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上至总理在两会提出的“匠人精神”,下达清晨街角小贩那一串悠长整齐的吆喝。语文,是文化的根本,是我们了解中华千年历史的最基本途径,提升我们个
任何事物都有许多不同侧面,从不同侧面思考自然会得到不同结论。同时,任何事物都处于客观世界的“关系网”中,都是其中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环节,从不同的角度联系周围事物去观察思考也会得到不同结论。辩证深刻法就是运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对拥有的素材,进行全面、本质、客观、内在分析的思维方法。  1.万紫千红总是春——横向联系比较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一则写作素材都可以联
丰子恺的漫画《看梅云》很有意思,一屋,屋后青竹翠翠,屋前,一桌三椅,三人围拢小方桌而坐,女主人端菜出来,小桌小酌,氛围真好,桌子故意留出一边來,那一边梅花开得正好。最妙的是丰子恺的配文:“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梅花。”这是何等的雅兴,何须桌前人坐满,梅花含香添饭香。  (文/李丹崖)
适用主题:看颜值的时代;自食其力;励志……  特朗普当选美国下一任总统,曾通过演讲为他拉票的女儿伊万卡,又以一种熟悉的方式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火了起来。  作为焦点人物,如果没法把伊万卡套进中国式的鸡汤文中,那该是多么遗憾的事,于是“特朗普女儿这种富二代太可怕!比你有背景、比你好看、还比你努力”“白富美伊万卡才是真正的赢家”“80后超模坐拥21亿的秘诀”等等十万加标题又在朋友圈刷了屏,伊万卡摇身一变
古人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2018年10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社会反响热烈。  让我们一起重温经典,为作文增加实用素材。  必背句1:“一枝一叶总关情”  ——2014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河南省兰考县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所讲,这也是他特别喜欢的一首诗,在很多场合引用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