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体系与中国古代文化类型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k1987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基本构成,汉语作为中国文化的组成,经过了一段长时间的发展。古代汉语的定型时期为春秋战国时期,并在“五四”运动时期转型为现代语言,这也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由此可见,古代汉语体系与中国古代文化类型具有紧密联系。本文就古代汉语体系与中国古代文化类型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古代汉语体系;中国古代文化;类型
  中华文明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语言文化得到了不断的充实和完善。据现有历史资料证明,中国古代文化在殷商时期便已经显现出一定的特色,但是由于史料十分缺乏,殷商之前的汉语及相关文化的发展情况难以准确推断。而汉语作为我国长期以来一直运用的语言以及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其语言体系上的变化也保留着中国古代文化类型变化的痕迹。
  一、古代汉语体系与中国古代文化类型的联系
  中国文化具有意蕴深远、历史悠长的特征,其发展至今,历经了众多的变化。目前,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方面,由于史料资源的限制,专家学者只有通过神话资料对殷商之前的文化发展情况、文化类型进行了解,但是神话资料不可尽信,缺乏一定的真实性。汉语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用于沟通的重要工具,随着时代的变迁,汉语体系也在不断变化,并蕴含了每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古代汉语体系中文化术语、概念等的变化,也体现着中国古代文化类型的变化,蕴藏着汉文化的变迁情况,两者之间联系密切。
  二、从古代汉语体系分析中国古代文化类型
  (一)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类型
  汉字是汉语词汇,在汉语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汉字体系几乎就是汉语体系[1]。因此,汉字的变化中,也蕴含着汉语及中国古代文化的变化。当前能够追溯到最早的汉字就是殷墟甲骨文,其所包含的单字能够达到四千多,已经形成了加我诶完善的汉字体系。随着汉字的不断变迁,可以发现,汉字的结构逐渐更加精简,而每一个汉字所蕴含的意义却愈发深远。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汉字的变化巨大,汉语的思想层面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语言愈发抽象化,逐渐形成了独立的精神世界,并产生了独具特色的范畴体系和文化术语。例如在殷周时期之前,汉字主要是用于表现具体物质、制度等的名词,而后,在汉字的不断发展中,也出现了更多展现精神世界的抽象名词,并形成了一个具体化的汉字体系,这也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化逐渐走向成熟。
  例如“天”字,在最初的甲骨文中,是一个类似于人形的标志。在王国维的《观堂集林》中曾经有关于甲骨文的“天”字描述,即“古文天字本象人形”。其中还解释道,“本为人颠顶,故象人形。”也就是说,“天”的意义,最初是从“颠”演变成上天,又将“天”拆分,从“大”、“一”中最终获得的“神”、“王”的含义。其文化概念从汉字符号中得以衍生,并决定了古人的敬天观念,最终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形成了“天”的文化。
  再例如“道”。其象形字主要是人的脚印形状,用于表示道路[2]。而在殷周之后,这一汉字的文化概念得以显现,逐渐用于表现一种观念和思维方式。如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道生万物”等。也充分显示出了汉字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思维方法等在这一时期的日渐成熟。
  “易”、“儒”等文字也在这一时期逐渐转变为思想观念,并成为了中国古代的核心文化,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类型的形成。在中国古代文化的不断发展中,虽然文化形式依旧在不断变化,但也都是基于这一时期所形成的文化而不断变动。
  (二)典籍语言与中国古代文化类型
  从先秦典籍的语言运用上,也能够看到中国古代文化类型的发展变迁。从历史典籍上可以发现,时间愈久远,语言文字越简约,实践越近,语言文字越复杂[3]。例如《诗经》,其中的语言运用十分简单,语句重复,能够看出当时词汇的欠缺。即使在后期的经典著作《老子》中,所运用的语言文字也十分简约。但是继《老子》之后的诸子百家,在典籍著作上所运用的语言文字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仅词汇大量增加,语句也愈发丰富,尤其是抽象性名词,在其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这也同样标示着中国古代文化类型的逐渐形成。
  (三)话语与中国古代文化类型
  很多历史资料中都可以发现,在战国时期,大多国家之间的话语各不相同,且无法相通,各地区虽然都有汉字和汉语文基础,但是发展方向不同,具有各地区特色,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字,在当时都具有较大的差异。春秋战国后,随着社会的剧烈动荡,人口的大面积浅析、国家的不断重组,使各地域文化不断碰撞、融合。汉语在这一时期也实现了词汇、字义等的充实、丰富,古代汉语体系逐渐形成,而中国古代文化类型也实现了基本固定,不再受人们的主观意志所影响,朝着固定的方向不断发展。
  三、结论
  文化类型的形成会受到的多重因素的影响,但是其一旦固定,并会始终按照固定的路线被传承、发展,并对后世的文化产生制约作用。人虽然在语言的创造中发挥着巨大的主动性,但是一旦语言被创造出来,便会具有独立的精神,这一点与文化类型十分相似。在漫漫的时间长河中,两者相伴而生,共同发展,中国古代文化类型的形成及变化,仿佛缩影一般,印刻在古代汉语体系中,并在古代汉语体系的发展历程中同样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高玉.文学研究中的语言问题及其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2):70-78.
  [2]朱成勇.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试析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作家的汉语诗写作[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48-52.
  [3]申小龙.中国语言文化研究的汉字转向[J].北方论丛,2013,6(6):68-73.
其他文献
结绳记事宇航时,rn撒旦恶浊万姓痴;rn粪土皇王乘缎轿,rn耕田黎庶穿麻衣.
摘 要:建立村级文化员队伍,是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随着农村文化事业的加快发展,村级文化员队伍建设已成为农村文化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在对村级文化员队伍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村级文化员队伍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文化员;作用;问题;建议  近年来,在农村文化战线上,出现了一支村级文化员队伍。他们常年活跃在基层,已成为农村文化工作的一线力量,成为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生力军
摘 要:本文对《三字经》的内容进行了民俗分类,分为民间科学知识民俗、民间工艺技术民俗、宗族组织民俗和物质生活民俗,其中民间科学知识民俗又包括算学知识、天文学知识和地理知识。本文通过对《三字经》进行民俗分类,使我们对《三字经》有了一个更为系统的认识。  关键词:三字经;民俗;科学知识;工艺技术;宗族;物质生活  《三字经》是我国经典的童蒙读物,自问世以来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本文以清王相作注的《三字
1rn十月,松花江--我童年的母亲河.十八日,是夜.点点繁星,如一堆堆蓝色的篝火,在夜空中美丽地闪烁着.rn
期刊
目的:本实验的课题主要探讨中医补气活血法在治疗冠心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本院2015年2月~2017年3月期间的8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分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美托洛尔进行治疗,40
葵路过rn秋天的集市rn她的鞋子上rn还沾着rn露水和泥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自古以来,昭君出塞的故事都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内容。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咏昭君的诗,但是有一首却最为深刻感人,被后人评价为“咏昭君之绝唱”,这就是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我将分以下五个方面介绍这首诗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第二单元是必修教材中唯一的唐诗单元。唐诗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咏怀古迹(其三)》是本单元的第三首诗,是杜甫晚年
一个足可以与伟人相提并论的人说过这样一段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