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相声大师侯宝林的关门弟子;他,是第一个在美国的舞台上说相声的中国人;在1985年评选出的“全国十大笑星”中,他,是唯一一位不在北京工作生活的相声表演艺术家。
他,7岁登台。相声,这门注定与他的人生相随相伴的艺术,让他经历了怎样的风雨起落,悲欢离合?“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然而,师父的一句话,为何会让他毅然下定决心,留在东北那片黑土地上……
让我们一同走近本期的被采访者: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师胜杰。
第一次听我说相声父亲竟然落泪了
相声,是一门给人带来欢笑的艺术,然而师胜杰第一次“说相声”,却把他的“听众”给说哭了。1953年,师胜杰出生于天津。父亲师世元、母亲高秀琴都是天津一带知名的相声艺人。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为支援东北艺术建设,父母离开了天津。年幼的师胜杰留在天津,和奶奶一起生活。1959年,6岁的师胜杰随奶奶来到了东北,一家老小终于在那里团聚了。
“当时,我父亲是哈尔滨市民间艺术团相声队队长。我父母每天都在北市场的松花江剧场说相声。那时候我还没上学,每天就跟着父母,在相声大会里‘泡’。有些报道中说,‘师胜杰从小就刻苦钻研相声艺术,每天都跟着父母认真学艺’什么的,那都是人家给我拔高了。其实我只是从小在那样一个环境里成长,天天听相声。而且到那儿去听相声,最初的目的也只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因为哈尔滨的冬天特别冷,家里四面透风,剧场里边暖和;当时正好是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剧场里的观众都认得我,都知道我是师世元的儿子。大家伙儿都挺喜欢我的,一看见我来,就这个给我一把花生,那个给我一把瓜子儿,这个给我来串糖葫芦,那个再塞给我一个鸡腿儿。很快我就吃饱了,吃饱了以后我就老老实实地在下边昕相声。’,师胜杰老师坐在我对面,一面说着,一面模仿着小时候趴在桌子上看节目时的样子,眼神和笑容里依稀可见他童年时代的纯真。
“我父母演出完了回家后,都要吃些夜宵。演员都讲究‘饱吹饿唱’,演出之前不能吃太多。再说那时想吃多也没有,粮食都是定量的。有一回,父母吃夜宵时,我就在旁边端着一碗粥,一边吃一边玩儿。白天在剧场,大家给我吃的,我基本上就已经吃饱了。我一边玩一边自言自语,说了一段《捉放曹》,自己逗自己捧。等我说完,一回头,发现父母连饭都不吃了,两个人一块儿盯着我看——”
“你这是跟谁学的?”父亲问。“我在剧场听的!”“你还会哪段儿?”“我会的多着呢!”师胜杰自豪地说。“那你说给我听听!”就这样,他一连说了好几段。本来挺兴奋,再一看,爸爸的表情有点儿不对劲儿。他发现,爸爸竟然流泪了。这可把年幼的师胜杰吓环了,“爸爸怎么哭了?我做什么错事了吗?”
当时父亲的泪,真的是百感交集:儿子如此聪明伶俐,在相声方面如此有天赋,让他又惊又喜。但父亲的心中同时感慨,这么聪明的孩子,干点儿什么不好?因为父母都是旧社会走过来的相声艺人,历尽苦难,受尽凌辱,他们不想让心爱的儿子干这个呀!这些,直到长大以后,师胜杰才渐渐明白。
他至今都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父亲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唉,看来这孩子还得干这行啊!” “你敢上台演出吗?”父亲问他。“敢!”师胜杰初生牛犊不怕虎。当时的他,只是觉得说相声好玩儿。于是,爷儿俩当天晚上就排练出一段儿《捉放曹》来。
第二天,父亲一上台,就对观众说:“今天有个票友,给大家票一段,这段不收费(当时听相声是计时收费),请大家伙儿看看,他是不是干这行的材料!”说完,服务员就把师胜杰抱到了台上。当时,小小的他还没有场面桌高,这充满童趣和谐趣的场景,顿时引起台下的笑声和掌声。一段《捉放曹》说完,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那时说相声,不像现在可以返场。可那天,师胜杰说完之后,大家连鼓掌带嚷嚷,“再来一段儿!”“再说一个!”。
“其实当时真的不是我说得有多好,主要是观众觉得小孩说相声特别好玩儿。我爸爸就悄悄问我,‘你还会什么?’我说:‘我会的多着呢!”’就这样,爷儿俩连词都没有对,就又给大家说了一段传统相声《汾河湾》。在观众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中,师胜杰神气十足地下台,兴高采烈地穿过观众席,好像得胜回朝的将军一般神气。这下子,塞到他手里怀里的花生瓜子糖葫芦就更多了!那一年,他7岁。
为师胜杰留下童年美好记忆的“北市场”,是哈尔滨市一个综合的娱乐场所,类似于北京的“天桥”、天津的“三不管”。北京、天津、沈阳以及其他各地的民间艺人云集于此,说书的、唱大鼓的、耍皮影的、演地方戏的,热闹非凡。这让童年时代的师胜杰大开眼界,受益匪浅。上小学后,他参加了哈尔滨市少年宫红领巾艺术团,说相声、唱怏板、演歌剧,“多项全能”的他,曾经为周恩来、刘少奇、金日成、西哈努克亲王等国内外领导人演出,是当时红领巾艺术团著名的“五朵金花”小演员之一。童年的岁月,对于师胜杰来说,如梦一般美好,如诗一般美妙。然而,就在这阳光灿烂的日子,正当他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健康幸福的成长的时候,一夜之间,一切都变了。
父亲含冤自尽哥哥入狱我成了“黑五类”子女
北市场停止了一切演出,茶社被砸了,园子被封了。父亲成了剧团里的“反动艺术权威”,在劫难逃。挨批斗、遭毒打,最钟爱的徒弟“揭发”他的“罪行”,并当众烧毁了他赠送的几十本手抄的传统相声集。“当时我父亲患急性阑尾炎住院,手术后,伤口的脓肿还在引流。红卫兵小将们闯进病房,把我父亲从病床上拽下来,押上汽车,拉回团里批斗。”肉体的痛苦可以忍受,但心灵和情感上的打击和折磨,让父亲的精神彻底崩溃了。1968年9月23日,师胜杰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日子,那天早晨,太阳还没有出来,48岁的父亲怀着满腔的悲愤和无尽的冤屈悬梁自尽,离开了让他痛苦迷惑的世界,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着且深爱着他的一家人。
秋日的冰城,荒野飘零,白霜满地,残阳如血。
父亲本想以自己的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正直,却被扣上了“畏罪自杀”的罪名。他的死非但没有让家人得到解脱,反而让全家人从此背上了“反革命家属”的黑锅,孩子们也成了“黑五类”子女。不久,师胜杰的哥哥也含冤入狱。 接连而至的噩耗,让母亲一下子苍老了许多,终日以泪洗面。上有白发苍苍的婆婆,下有四个未成年的子女,这让她感到绝望。但是,母亲没有倒下,她以自己的坚强,让这个因遭遇重创而残缺不全的家重新振作起来。
“都是相声惹的祸”
1969年8月,16岁的师胜杰怀揣一腔热血去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为了一名农工,没想到,这一去,就是整整7年。铲、耥、收、割,烧酒、放牧、盖房……瘦弱的他把所有的农活全干遍了。“起不完的四点半,干不完的大会战,吃不完的地头饭,开不完的大批判”,这样的生活,让他几乎淡忘了相声,淡忘了舞台….
从“文革”开始,师胜杰就再也没有听到过相声,直到1972年的秋天。这一天中午“歇晌”的时候,他躺在谷堆上,忽然听到了半导体里传出马季和唐杰忠合说的相声《友谊颂》。
“相声!——”,他兴奋得一下子从谷堆上坐了起来。
他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大声地向周围的战友们说:“听到了吗!刚才那个节目叫‘相声’,我父母就是说相声的!”他这突如其来的激动情绪,一下子“让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不信,我现在就给你们说一段!”他站在谷堆上,给大家说了一段传统的单口相声,大家笑得前仰后合,战友们把他抬起来抛向空中,高喊着“再来一段!”大家听得正开心,干活的时候到了,战友们意犹未尽。从那以后,每到歇晌的时候,他都会为大家说上一段。这让他回忆起了不少小时候听过学过的段子。为了让他专心回忆,战友决定把他的活都包了,这也让他的体力劳动工作量大大减轻。
但是,这种快乐轻松的日子并没有维持多久,他给大家伙儿说相声的事,就被连里的领导知道了。这样“好逸恶劳”还了得!师胜杰受到了严厉的批评教育,并且被命令搬出知青宿舍,住进马厩和江边打鱼人居住的茅屋,作为惩罚。
舞台上的灯亮了又灭了
尽管大家都知道他有文艺才能,但是由于政审不合格,宣传队不要他。参加“样板戏学习班”,让他饰演的也都是反面人物,而且演出之后就再回连队,等需要时再把他“借去”。
由于他会画画,而且会双手写字,所以连里让他来画黑板报。1976年初春的一天上午,他正在画黑板报,连长来叫他,要他打行李,去参加团部办的学习班。对于“他这一类人”,参加改造思想的学习班是家常便饭。他没有多问,按连长的要求打好了行李,跟着运输的拖拉机去了连部。
原来,为了迎接全国曲艺调演,黑龙江要搞一次全省曲艺汇演,兵团要派一个代表队参加。兵团之中藏龙卧虎,以往在省里的调演汇演中,其他艺术门类的节目都是拿金牌的,唯独曲艺是弱项。兵团内部通过摸底调查,查到了他。这一次不但让他参加曲艺学习班,而且,还要他负责相声的创作和演员的挑选。时间紧,任务重,师胜杰马上投入了紧张的创作与排练。
在学习班里,他认识了来自北京的姜昆。师胜杰逗哏,姜昆捧哏,两人用了很短的时间,在兵团原有的一段反映知青生活的相声《愣姑娘》的基础上,改编出了新段子《林海红鹰》。“因为这是表现知青的节目,我们都有很深刻的生活体验,因此创作表演起来得心应手。我和姜昆合作得非常愉快。”
这个节目第一次和观众见面是在兵团俱乐部,这段相声在表现手法上充分地运用了相声说、学、逗、唱的艺术手段,说的唱的都是知青的生活,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共鸣,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阔别舞台十多年,这次能够重返舞台,让师胜杰十分激动。他又一次在舞台上说起了自己自幼酷爱的相声,他又一次听到了久违的掌声和笑声,23岁的他仿佛又回到了充满欢乐的少年时代,23岁的他心中一下子充满了青春本该拥有的激情。
他的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感谢父母在儿时为他打下的艺术基础;感谢“北市场”那个给予了他艺术养分的环境;感谢连队的战友,给了他在田间地头为大家表演相声的机会;感谢兵团的首长,对他的信任和起用。
他认真地对待每一场演出,对作品不断进行加工修改,让作品和表演日臻完善。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与姜昆的共同努力下,《林海红鹰》在黑龙江省曲艺汇演中获得了一等奖。此后,他俩被选入黑龙江代表队去北京参加全国曲艺调演,在北京展览馆剧场连演4场,全国各省及部队的代表队都来观摩,演出反响热烈,轰动一时。
这两个在舞台上大放异彩的年轻人,也吸引了许多专业表演团体和部队文工团关注的目光,纷纷邀请他们到这些团体去工作。但是,由于师胜杰的政审不合格,这些团体又只得十分惋惜地收回了对他的邀请。
调演结束后,姜昆被调入中国广播艺术团,带着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回到了北京;而和他同演一个节目的师胜杰,却又回到了北大荒。
有人曾预言,她会抱着孩子和我打离婚!
回到北大荒后,师胜杰被留在了团部宣传队。不久,“四人帮”终于被粉碎了,师胜杰和他热爱的相声一样,终于有了出头之日。1976年12月,他被调到黑龙江省龙江剧院曲艺队,终于成了一名专业的相声演员。又能从事他自幼酷爱的相声艺术了,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令师胜杰永生难忘。
虽然当时“四人帮”已经被粉碎,但是“两个凡是”思想的迷障依然没有冲破,“文革”中的冤假错案尚未得到纠正平反。因此,师胜杰当时虽然已经被调入专业剧团,并且成为了业务方面的骨干,但是在政治方面依然受到歧视。他被认定为一个“只能使用,不能重用”的人。重要的演出,理所当然都不能让他参加。“一到关键时刻就不让我上台,我今后的舞台生涯将会是什么样子,我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啊?”为此,他苦恼、彷徨、迷茫、困惑。但是,他依然没有灰心,心中暗暗地憋足了一股劲儿,一定要刻苦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他坚信,只要自己有真本事、真功夫,总有一天会被人们正确对待。
也正是在他苦恼、彷徨、迷茫、困惑的时候,他发现有一双美丽温柔、充满同情的眼睛正在默默地注视着他。她,就是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宋艳。
当时只有19岁的宋艳正在师胜杰所在的黑龙江省龙江剧院曲艺队实习,她师从于著名山东琴书演员王月华,风华正茂,根正苗红。然而,这样一个前途无量的姑娘却偏偏对师胜杰这个“只可使用,不可重用”的人充满了同情,不顾大家异样的眼光和流言蜚语:平常吃饭或坐车的时候,她经常和他坐在一起;去外地演出时,她常常帮他洗衣服,师胜杰则常常帮她拎行李和服装道具箱……这样“大胆”的行为,引起了周围人们特别是领导的高度重视。 这似乎是一个现实版的《田螺姑娘》的故事,但现实远比神话中的情形要复杂得多:领导和指导老师们纷纷来找宋艳谈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甚至从齐齐哈尔把她的父母找来,让他们声泪俱下地对女儿进行劝导。如此这般苦口婆心,上纲上线,反而让宋艳对师胜杰的感情由同情升华成了爱情。
宋艳的演出被停止了,并有专人监视她的行动。然而,这样的阻挠,反而使他们的感情加深了,心贴得更近
就在宋艳被“封杀”的40多天后,他们终于在困境中绝处逢生:曲艺队解散了,成立了黑龙江省曲艺团。新任团长是著名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黄枫。上任后,黄枫团长首先恢复了宋艳的演出,同时积极向各级组织反映师胜杰父兄的冤案。不久,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父亲和哥哥的冤案得到了平反昭雪。文艺界为师胜杰的父亲召开了追悼会,在监狱中关押了11年的哥哥被释放出来。
十多年来沉重地压在师胜杰身上和心头的政治包袱,终于被彻底地拿掉了!他终于又成了一个和大家一样的人!
十多年了,他一直在苦难的逆境中生存,受尽了歧视,遭尽了白眼,处处受压制。他的生活,他的工作,他的青春,甚至是他的身体,都被这沉重的包袱压变了形。“我真的说不清当时自己的内心感受,好像是一下子从黑暗中见到了光明!好像是重新获得了生命!我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了!我终于可以和自己深爱的人光明正大地在一起了!有好一阵子,我都不太适应。有时夜里睡不着,我总会想,‘这是真的吗?!”’
1981年6月22日,在黄枫团长的大媒下,师胜杰和宋艳喜结良缘。
没有房子,他们就住在团里的办公室:晚上,把办公桌拼在一起当作床;早晨,再把桌子分开,把办公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家具,两人的全部家当,就是各自的被褥和几个到食堂打饭用的饭盆儿。但他们并不觉得清苦,反而觉得生活充满甜蜜、未来充满希望。他和宋艳一起在事业上共同努力,积极进取,日子过得很充实。
直到首届全国曲艺调演(北方片),师胜杰与相声作家原建邦共同创作的相声《郝市长》在创作和表演方面都获得了一等奖,团里分给他一套21平方米的住房作为奖励,他们才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这是他成为专业相声演员后获得的第一个大奖。
1982年,文化部从全国的众多艺术团体中仅挑选了十几位演员,赴西南、西北巡回演出,这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会。当时身怀六甲的妻子为支持他的工作,毅然决定自己回齐齐哈尔的娘家去生孩子。刚到北京,师胜杰就收到了妻子的电报:母女平安。一路上,他都沉浸在喜悦之中。
直到演出回来,他才知道了妻子因难产而遭受的痛苦。此时,孩子已经过完百天了。见到襁褓中的女儿,初为人父的师胜杰兴奋得不知所措,竟激动得张开双臂,说了句“来,让叔叔抱抱!”
为了全力支持他的事业,妻子毅然在自己事业的黄金时期决定退出舞台,把全部的精力倾注在他和孩子身上。
当年结婚时,有人曾预言,“宋艳会抱着孩子和他打离婚!”但直到如今,孩子都已经长大了,并让他们抱上小外孙女了,师胜杰夫妇依然互敬互爱,恩爱如初。
侯宝林先生的关门弟子
1984年7月,全国相声新作品评比活动在青岛举行,相声大师侯宝林任艺术顾问。师胜杰以相声作家原建邦创作的《肝胆相照》参赛,该作品得到了专家评委以及观众的一致好评,创作和表演均获得了一等奖。研讨会上,侯宝林先生对师胜杰的表演大加赞赏。在场的一位记者禁不住问侯先生:“您对师胜杰如此青睐,是否有意收他为徒?”侯先生竟然欣然答应。参评演员是不能参加研讨会的,会后,这位记者马上跑到了师胜杰的房间,将这一喜讯告诉了他。
师胜杰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自幼仰慕侯宝林先生,能成为他的弟子是他梦寐以求的愿望。但侯先生是公认的相声大师,是相声界的领军人物,所以,一直以来,这样的愿望只能深深地藏在心底,侯先生愿意收自己为徒,这是他做梦都想不到的事。“不信你现在就去问问侯先生!”听了记者这话,师胜杰立刻跑上5楼,直奔侯先生的房间。由于太激动,一进门,他一时不知说什么好,竟冒出一句:“您还没睡哪!”侯先生被逗乐了:“还没吃午饭就睡呀!”师胜杰一愣,可不,这才中午11点半!顿时尴尬得满脸通红。侯先生亲切地说:“我收你为徒不是你我之间的事儿,是相声艺术提高发展的一件大事!”
7月28日,隆重的收徒拜师仪式在青岛举行,名家云集,盛况空前。相声泰斗马三立先生也特地从天津赶来出席拜师会。拜师仪式打破了传统的旧习俗,没有要求徒弟行跪拜礼。师胜杰向师父师娘三鞠躬并献上鲜花。侯宝林先生将自己的专著《相声溯源》赠送给他,还将自己佩戴了多年的一枚钻戒摘下来,戴到了他的手上,并当场挥毫泼墨,写下“贵在创新”4个大字赠送于他,表达了对他的殷切期望。
从此,师胜杰正式成为侯宝林先生的关门弟子。
第一个在国外说相声的中国人
在师父的悉心指导下,师胜杰在相声表演方面迈上了新的台阶。1985年,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邀请,师胜杰参加了赴美国演出的中国说唱艺术团。侯宝林先生担任该团艺术指导。
这是中国曲艺第一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大舞台。
第一场演出安排在纽约的麦迪逊剧场,可容纳4000多名观众的剧场内座无虚席。在演出即将开始的时候,侯宝林先生和艺术团的领导犯了难:整台演出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曲艺节目,其中相声节目一共有4个:演员分别是,师胜杰和冯永志、常贵田与常宝华,侯耀文与石富宽,侯宝林和常宝华。如果是平时在国内演出,除了侯宝林先生必须攒底(即:大轴,最后一个节目)以外,其他相声演员谁先谁后都无所谓。可这次不一样,这次是在国外,谁也没有在美国说过相声,对美国观众能否接受相声这种几乎是完全靠语言来表达的艺术形式,谁心里都没底,谁都怕“泥”(演出效果不佳)在台上。“这可怎么办,看着师父犯了难,我鼓了鼓勇气说,‘师父,我先来!我和小冯先上,如果火了,下面的节目就好演了;如果我们在上面泥了,你们赶紧换活(调整节目),我先以身试场。’师父同意了。为了给我们打气儿,他亲自为我们‘把场’(在侧幕观察演出效果)”一段传统相声《对春联》,在包袱炸响的同时,也勾起了当地华人华侨浓浓的乡情。又说了两个返场小段后,他们才在观众的笑声和掌声中下了台。“走到侧幕时,师父竟一把抱住了我,眼里含着泪花,激动地夸了一句‘好儿子’!这可是我师父头一回当着我的面夸我。” 第二天纽约的华文报刊相继发表文章:师胜杰先生打响了中国相声在美国的第一炮!
师父的一句话让我决定留在了东北的黑土地上
当年被评上“中国相声十大笑星”,师胜杰颇感意外。“1985年夏天我曾经收到过一个邀请函,请我参加中国相声十大笑星评选活动。当时我对这事儿一点儿都没往心里去,我觉得就我的水平而言,根本不够参评的资格。你想啊,咱们国家有那么多著名的相声演员,让全国观众投票,总共就选出十个,这轮也轮不到我呀!再加上当时我是黑龙江省曲艺团副团长,得带领全团完成各种演出任务,工作特别忙。我就委婉地向承办单位的负责同志表明自己决定不参加这次评选,后来因为工作繁忙,这件事儿也就淡忘了。所以听到这个消息,我感到很意外。组委会还告诉我,我的名次很靠前,在第六位。如果能亲自去长春参加揭晓颁奖晚会,观众还会现场投票,排名有可能还会提前。但当时我在北京录节目,没法去长春参加晚会,虽然有些遗憾,但当时我还是特别高兴。我没有参加评选,但最终全国的听众、观众还是通过投票把我选中,这说明这么多年来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大家对我的相声艺术还是肯定的。更让我欣慰的一点是,十大笑星中的其他9位都在北京的艺术团体,我是唯一一个不在北京的。这更说明了观众对我的厚爱。”
那么,师胜杰这个“唯一不在北京”的笑星,为什么不到北京来闯荡一下呢?
其实,本来有极好的机会在他面前:上世纪80年代末,全总文工团曾向他发出热情的邀请,并承诺连他爱人的工作、孩子的户口及学校问题都将安排妥当,并分配给他一套三室一厅的住房。“团长表示,他将带领全团演职人员,铺着红地毯来欢迎我们一家。”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个道理谁不懂啊!当时一家人的住房不到40平方米,他多么希望让妻子和孩子有宽敞的住房,多么希望能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更好地学习创作啊!
就在他就工作调动问题进行各方面交涉的时候,他接到了师娘打来的电话,师父患了胃癌,已经到了晚期,病重住院了。师胜杰和爱人连夜动身,去北京看望师父。
协和医院里,刚刚做完胃切除手术的侯宝林先生面容憔悴,十分虚弱。就在护士前来提醒探视时间不宜过长时,师父轻声地对他说:“胜杰,你帮我刮刮脸吧!”师父一直微闭着双眼,病房里特别安静,剃须刀发出的轻微的刷刷声听得格外清晰。“忽然师父睁开眼睛问我:‘喜欢京剧吗?’‘喜欢!’‘喜欢哪个行当?’‘花脸。’‘喜欢花脸哪个流派?’‘裘派。’‘裘派谁唱得最好?’‘当然是裘盛戎。’说到这儿,我师父叹了口气:‘可惜呀,裘先生死得太早了,你知道现在裘派唱得最好的是谁吗?’‘当然是方荣翔了?’‘方荣翔是谁?’听师父这么一问,我乐了。师父对京剧那么有研究,怎么可能不知道方荣翔是谁啊!我当时心想,可能是师父明知故问,在考我呢。‘方荣翔是裘先生的徒弟啊’,我回答。‘他是哪个团的?’‘他是山东省京剧团的。’‘哦,他不是北京的?’‘不是。’‘他不是北京的,可为什么全国的观众都那么喜欢他呢?’‘他唱的好呗!’‘噢……’说到这儿,我师父闭上眼睛,半晌儿才像自言自语似的说:‘我也想等我侯宝林百年之后,在东北还有我的一个徒弟呀!观众也都喜欢他……’这句话一说,我一下子全都明白了。师父这是在劝我。我当时要调到全总文工团的事儿,在北京的相声圈内已经传得沸沸扬扬。这事儿看来也早已传到了我师父耳朵里。我记得师父曾经说过:‘好的演员如果都在北京扎堆儿,不利于相声艺术的发展。’但是人各有志,师父不好直接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所以才用这样一种婉转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想法和态度。
“和师父的这番对话,让我的想法从根本上产生了动摇。可能有人会说,你师父是师父,你是你,这样的关键时刻,这样的人生大事儿,还是要靠自己来做决定。人家说的没错,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大主意得自己拿。但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师父和我情同父子,他老人家不但教我如何学艺,也教我如何做人,更关心我们这些徒弟的前途和发展。
“我师父30多年都没有收徒,有多少条件优秀的人想拜在他的门下,都被他婉言谢绝。但他在晚年却偏偏收我为关门弟子,这足以说明师父对我的看重和抬爱。师父对我寄予厚望,就是希望我在东北能扛起相声艺术的大旗,为巩固和发展相声艺术而坚守在东北这块黑土地上。”
本打算破釜沉舟举家进京,但师父“百年之后还希望东北能有我的一个徒弟”的话语,在他的耳畔不时的回响。
最后,他毅然决定:不走了!
有那碗酒垫底什么酒都能对付了
去年,在中山公园音乐堂的一场演出,师胜杰在台上对观众说:“告诉大家一个消息:我退休了!今后,我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到北京来为大家演出了。”这句话刚一出口,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还有观众大喊:“欢迎您常来!”观众的热情,让台上的师胜杰感动得热泪盈眶。“观众的掌声不单单是一种礼貌,这是对我多半辈子艺术生涯、艺术质量的一种肯定,也是对今后的一种企盼。作为一个相声演员,特别是像我这样一个生活工作在东北,远离首都、远离文化中心的相声演员,让我觉得这是一种莫大的鼓励。我最喻快、最自信的时刻,就是站在舞台上。”“如今回头看来,这一路走来,虽然说是风风雨雨,但我的人生非常丰富多彩,我很感恩。感恩于我的父母,给了我生命;感恩于我童年的生长环境,给了我艺术的熏陶和滋养;感恩于我的师父,在做人做艺各个方面给予我丰厚的财富;感恩于广大的观众,给予我鼓励和肯定;感恩于那片黑土地,哺育了我;也感恩于那10年浩劫,有那碗酒垫底,我什么酒都能对付了……
“我觉得那段时光非常珍贵,有的人可能会说,这是言不由衷,那段时间不堪回首,我应该恨死那段日子了。但真的不是这样的。说实话,那段日子确实在我的心中留下了很深的伤痛,很大的阴影,这种影响到现在依然存在。比如说,我从年轻时起就习惯了驼着背、罗着锅,不敢挺直了腰杆儿;直到现在,如果参加个什么活动,我都会选择坐在一个角落里。这都是那时候形成的习惯,产生的自卑心理。说实话,在当时,我心中是有愤恨的,是敢怒不敢言的,大的背景是这样,没有办法。但是现在回头看来,那段日子锻炼了我。正确地对待和理解那段经历,把它化成一种力量,那是我人生中一笔珍贵的财富!”
他,7岁登台。相声,这门注定与他的人生相随相伴的艺术,让他经历了怎样的风雨起落,悲欢离合?“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然而,师父的一句话,为何会让他毅然下定决心,留在东北那片黑土地上……
让我们一同走近本期的被采访者: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师胜杰。
第一次听我说相声父亲竟然落泪了
相声,是一门给人带来欢笑的艺术,然而师胜杰第一次“说相声”,却把他的“听众”给说哭了。1953年,师胜杰出生于天津。父亲师世元、母亲高秀琴都是天津一带知名的相声艺人。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为支援东北艺术建设,父母离开了天津。年幼的师胜杰留在天津,和奶奶一起生活。1959年,6岁的师胜杰随奶奶来到了东北,一家老小终于在那里团聚了。
“当时,我父亲是哈尔滨市民间艺术团相声队队长。我父母每天都在北市场的松花江剧场说相声。那时候我还没上学,每天就跟着父母,在相声大会里‘泡’。有些报道中说,‘师胜杰从小就刻苦钻研相声艺术,每天都跟着父母认真学艺’什么的,那都是人家给我拔高了。其实我只是从小在那样一个环境里成长,天天听相声。而且到那儿去听相声,最初的目的也只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因为哈尔滨的冬天特别冷,家里四面透风,剧场里边暖和;当时正好是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剧场里的观众都认得我,都知道我是师世元的儿子。大家伙儿都挺喜欢我的,一看见我来,就这个给我一把花生,那个给我一把瓜子儿,这个给我来串糖葫芦,那个再塞给我一个鸡腿儿。很快我就吃饱了,吃饱了以后我就老老实实地在下边昕相声。’,师胜杰老师坐在我对面,一面说着,一面模仿着小时候趴在桌子上看节目时的样子,眼神和笑容里依稀可见他童年时代的纯真。
“我父母演出完了回家后,都要吃些夜宵。演员都讲究‘饱吹饿唱’,演出之前不能吃太多。再说那时想吃多也没有,粮食都是定量的。有一回,父母吃夜宵时,我就在旁边端着一碗粥,一边吃一边玩儿。白天在剧场,大家给我吃的,我基本上就已经吃饱了。我一边玩一边自言自语,说了一段《捉放曹》,自己逗自己捧。等我说完,一回头,发现父母连饭都不吃了,两个人一块儿盯着我看——”
“你这是跟谁学的?”父亲问。“我在剧场听的!”“你还会哪段儿?”“我会的多着呢!”师胜杰自豪地说。“那你说给我听听!”就这样,他一连说了好几段。本来挺兴奋,再一看,爸爸的表情有点儿不对劲儿。他发现,爸爸竟然流泪了。这可把年幼的师胜杰吓环了,“爸爸怎么哭了?我做什么错事了吗?”
当时父亲的泪,真的是百感交集:儿子如此聪明伶俐,在相声方面如此有天赋,让他又惊又喜。但父亲的心中同时感慨,这么聪明的孩子,干点儿什么不好?因为父母都是旧社会走过来的相声艺人,历尽苦难,受尽凌辱,他们不想让心爱的儿子干这个呀!这些,直到长大以后,师胜杰才渐渐明白。
他至今都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父亲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唉,看来这孩子还得干这行啊!” “你敢上台演出吗?”父亲问他。“敢!”师胜杰初生牛犊不怕虎。当时的他,只是觉得说相声好玩儿。于是,爷儿俩当天晚上就排练出一段儿《捉放曹》来。
第二天,父亲一上台,就对观众说:“今天有个票友,给大家票一段,这段不收费(当时听相声是计时收费),请大家伙儿看看,他是不是干这行的材料!”说完,服务员就把师胜杰抱到了台上。当时,小小的他还没有场面桌高,这充满童趣和谐趣的场景,顿时引起台下的笑声和掌声。一段《捉放曹》说完,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那时说相声,不像现在可以返场。可那天,师胜杰说完之后,大家连鼓掌带嚷嚷,“再来一段儿!”“再说一个!”。
“其实当时真的不是我说得有多好,主要是观众觉得小孩说相声特别好玩儿。我爸爸就悄悄问我,‘你还会什么?’我说:‘我会的多着呢!”’就这样,爷儿俩连词都没有对,就又给大家说了一段传统相声《汾河湾》。在观众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中,师胜杰神气十足地下台,兴高采烈地穿过观众席,好像得胜回朝的将军一般神气。这下子,塞到他手里怀里的花生瓜子糖葫芦就更多了!那一年,他7岁。
为师胜杰留下童年美好记忆的“北市场”,是哈尔滨市一个综合的娱乐场所,类似于北京的“天桥”、天津的“三不管”。北京、天津、沈阳以及其他各地的民间艺人云集于此,说书的、唱大鼓的、耍皮影的、演地方戏的,热闹非凡。这让童年时代的师胜杰大开眼界,受益匪浅。上小学后,他参加了哈尔滨市少年宫红领巾艺术团,说相声、唱怏板、演歌剧,“多项全能”的他,曾经为周恩来、刘少奇、金日成、西哈努克亲王等国内外领导人演出,是当时红领巾艺术团著名的“五朵金花”小演员之一。童年的岁月,对于师胜杰来说,如梦一般美好,如诗一般美妙。然而,就在这阳光灿烂的日子,正当他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健康幸福的成长的时候,一夜之间,一切都变了。
父亲含冤自尽哥哥入狱我成了“黑五类”子女
北市场停止了一切演出,茶社被砸了,园子被封了。父亲成了剧团里的“反动艺术权威”,在劫难逃。挨批斗、遭毒打,最钟爱的徒弟“揭发”他的“罪行”,并当众烧毁了他赠送的几十本手抄的传统相声集。“当时我父亲患急性阑尾炎住院,手术后,伤口的脓肿还在引流。红卫兵小将们闯进病房,把我父亲从病床上拽下来,押上汽车,拉回团里批斗。”肉体的痛苦可以忍受,但心灵和情感上的打击和折磨,让父亲的精神彻底崩溃了。1968年9月23日,师胜杰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日子,那天早晨,太阳还没有出来,48岁的父亲怀着满腔的悲愤和无尽的冤屈悬梁自尽,离开了让他痛苦迷惑的世界,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着且深爱着他的一家人。
秋日的冰城,荒野飘零,白霜满地,残阳如血。
父亲本想以自己的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正直,却被扣上了“畏罪自杀”的罪名。他的死非但没有让家人得到解脱,反而让全家人从此背上了“反革命家属”的黑锅,孩子们也成了“黑五类”子女。不久,师胜杰的哥哥也含冤入狱。 接连而至的噩耗,让母亲一下子苍老了许多,终日以泪洗面。上有白发苍苍的婆婆,下有四个未成年的子女,这让她感到绝望。但是,母亲没有倒下,她以自己的坚强,让这个因遭遇重创而残缺不全的家重新振作起来。
“都是相声惹的祸”
1969年8月,16岁的师胜杰怀揣一腔热血去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为了一名农工,没想到,这一去,就是整整7年。铲、耥、收、割,烧酒、放牧、盖房……瘦弱的他把所有的农活全干遍了。“起不完的四点半,干不完的大会战,吃不完的地头饭,开不完的大批判”,这样的生活,让他几乎淡忘了相声,淡忘了舞台….
从“文革”开始,师胜杰就再也没有听到过相声,直到1972年的秋天。这一天中午“歇晌”的时候,他躺在谷堆上,忽然听到了半导体里传出马季和唐杰忠合说的相声《友谊颂》。
“相声!——”,他兴奋得一下子从谷堆上坐了起来。
他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大声地向周围的战友们说:“听到了吗!刚才那个节目叫‘相声’,我父母就是说相声的!”他这突如其来的激动情绪,一下子“让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不信,我现在就给你们说一段!”他站在谷堆上,给大家说了一段传统的单口相声,大家笑得前仰后合,战友们把他抬起来抛向空中,高喊着“再来一段!”大家听得正开心,干活的时候到了,战友们意犹未尽。从那以后,每到歇晌的时候,他都会为大家说上一段。这让他回忆起了不少小时候听过学过的段子。为了让他专心回忆,战友决定把他的活都包了,这也让他的体力劳动工作量大大减轻。
但是,这种快乐轻松的日子并没有维持多久,他给大家伙儿说相声的事,就被连里的领导知道了。这样“好逸恶劳”还了得!师胜杰受到了严厉的批评教育,并且被命令搬出知青宿舍,住进马厩和江边打鱼人居住的茅屋,作为惩罚。
舞台上的灯亮了又灭了
尽管大家都知道他有文艺才能,但是由于政审不合格,宣传队不要他。参加“样板戏学习班”,让他饰演的也都是反面人物,而且演出之后就再回连队,等需要时再把他“借去”。
由于他会画画,而且会双手写字,所以连里让他来画黑板报。1976年初春的一天上午,他正在画黑板报,连长来叫他,要他打行李,去参加团部办的学习班。对于“他这一类人”,参加改造思想的学习班是家常便饭。他没有多问,按连长的要求打好了行李,跟着运输的拖拉机去了连部。
原来,为了迎接全国曲艺调演,黑龙江要搞一次全省曲艺汇演,兵团要派一个代表队参加。兵团之中藏龙卧虎,以往在省里的调演汇演中,其他艺术门类的节目都是拿金牌的,唯独曲艺是弱项。兵团内部通过摸底调查,查到了他。这一次不但让他参加曲艺学习班,而且,还要他负责相声的创作和演员的挑选。时间紧,任务重,师胜杰马上投入了紧张的创作与排练。
在学习班里,他认识了来自北京的姜昆。师胜杰逗哏,姜昆捧哏,两人用了很短的时间,在兵团原有的一段反映知青生活的相声《愣姑娘》的基础上,改编出了新段子《林海红鹰》。“因为这是表现知青的节目,我们都有很深刻的生活体验,因此创作表演起来得心应手。我和姜昆合作得非常愉快。”
这个节目第一次和观众见面是在兵团俱乐部,这段相声在表现手法上充分地运用了相声说、学、逗、唱的艺术手段,说的唱的都是知青的生活,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共鸣,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阔别舞台十多年,这次能够重返舞台,让师胜杰十分激动。他又一次在舞台上说起了自己自幼酷爱的相声,他又一次听到了久违的掌声和笑声,23岁的他仿佛又回到了充满欢乐的少年时代,23岁的他心中一下子充满了青春本该拥有的激情。
他的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感谢父母在儿时为他打下的艺术基础;感谢“北市场”那个给予了他艺术养分的环境;感谢连队的战友,给了他在田间地头为大家表演相声的机会;感谢兵团的首长,对他的信任和起用。
他认真地对待每一场演出,对作品不断进行加工修改,让作品和表演日臻完善。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与姜昆的共同努力下,《林海红鹰》在黑龙江省曲艺汇演中获得了一等奖。此后,他俩被选入黑龙江代表队去北京参加全国曲艺调演,在北京展览馆剧场连演4场,全国各省及部队的代表队都来观摩,演出反响热烈,轰动一时。
这两个在舞台上大放异彩的年轻人,也吸引了许多专业表演团体和部队文工团关注的目光,纷纷邀请他们到这些团体去工作。但是,由于师胜杰的政审不合格,这些团体又只得十分惋惜地收回了对他的邀请。
调演结束后,姜昆被调入中国广播艺术团,带着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回到了北京;而和他同演一个节目的师胜杰,却又回到了北大荒。
有人曾预言,她会抱着孩子和我打离婚!
回到北大荒后,师胜杰被留在了团部宣传队。不久,“四人帮”终于被粉碎了,师胜杰和他热爱的相声一样,终于有了出头之日。1976年12月,他被调到黑龙江省龙江剧院曲艺队,终于成了一名专业的相声演员。又能从事他自幼酷爱的相声艺术了,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令师胜杰永生难忘。
虽然当时“四人帮”已经被粉碎,但是“两个凡是”思想的迷障依然没有冲破,“文革”中的冤假错案尚未得到纠正平反。因此,师胜杰当时虽然已经被调入专业剧团,并且成为了业务方面的骨干,但是在政治方面依然受到歧视。他被认定为一个“只能使用,不能重用”的人。重要的演出,理所当然都不能让他参加。“一到关键时刻就不让我上台,我今后的舞台生涯将会是什么样子,我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啊?”为此,他苦恼、彷徨、迷茫、困惑。但是,他依然没有灰心,心中暗暗地憋足了一股劲儿,一定要刻苦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他坚信,只要自己有真本事、真功夫,总有一天会被人们正确对待。
也正是在他苦恼、彷徨、迷茫、困惑的时候,他发现有一双美丽温柔、充满同情的眼睛正在默默地注视着他。她,就是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宋艳。
当时只有19岁的宋艳正在师胜杰所在的黑龙江省龙江剧院曲艺队实习,她师从于著名山东琴书演员王月华,风华正茂,根正苗红。然而,这样一个前途无量的姑娘却偏偏对师胜杰这个“只可使用,不可重用”的人充满了同情,不顾大家异样的眼光和流言蜚语:平常吃饭或坐车的时候,她经常和他坐在一起;去外地演出时,她常常帮他洗衣服,师胜杰则常常帮她拎行李和服装道具箱……这样“大胆”的行为,引起了周围人们特别是领导的高度重视。 这似乎是一个现实版的《田螺姑娘》的故事,但现实远比神话中的情形要复杂得多:领导和指导老师们纷纷来找宋艳谈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甚至从齐齐哈尔把她的父母找来,让他们声泪俱下地对女儿进行劝导。如此这般苦口婆心,上纲上线,反而让宋艳对师胜杰的感情由同情升华成了爱情。
宋艳的演出被停止了,并有专人监视她的行动。然而,这样的阻挠,反而使他们的感情加深了,心贴得更近
就在宋艳被“封杀”的40多天后,他们终于在困境中绝处逢生:曲艺队解散了,成立了黑龙江省曲艺团。新任团长是著名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黄枫。上任后,黄枫团长首先恢复了宋艳的演出,同时积极向各级组织反映师胜杰父兄的冤案。不久,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父亲和哥哥的冤案得到了平反昭雪。文艺界为师胜杰的父亲召开了追悼会,在监狱中关押了11年的哥哥被释放出来。
十多年来沉重地压在师胜杰身上和心头的政治包袱,终于被彻底地拿掉了!他终于又成了一个和大家一样的人!
十多年了,他一直在苦难的逆境中生存,受尽了歧视,遭尽了白眼,处处受压制。他的生活,他的工作,他的青春,甚至是他的身体,都被这沉重的包袱压变了形。“我真的说不清当时自己的内心感受,好像是一下子从黑暗中见到了光明!好像是重新获得了生命!我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了!我终于可以和自己深爱的人光明正大地在一起了!有好一阵子,我都不太适应。有时夜里睡不着,我总会想,‘这是真的吗?!”’
1981年6月22日,在黄枫团长的大媒下,师胜杰和宋艳喜结良缘。
没有房子,他们就住在团里的办公室:晚上,把办公桌拼在一起当作床;早晨,再把桌子分开,把办公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家具,两人的全部家当,就是各自的被褥和几个到食堂打饭用的饭盆儿。但他们并不觉得清苦,反而觉得生活充满甜蜜、未来充满希望。他和宋艳一起在事业上共同努力,积极进取,日子过得很充实。
直到首届全国曲艺调演(北方片),师胜杰与相声作家原建邦共同创作的相声《郝市长》在创作和表演方面都获得了一等奖,团里分给他一套21平方米的住房作为奖励,他们才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这是他成为专业相声演员后获得的第一个大奖。
1982年,文化部从全国的众多艺术团体中仅挑选了十几位演员,赴西南、西北巡回演出,这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会。当时身怀六甲的妻子为支持他的工作,毅然决定自己回齐齐哈尔的娘家去生孩子。刚到北京,师胜杰就收到了妻子的电报:母女平安。一路上,他都沉浸在喜悦之中。
直到演出回来,他才知道了妻子因难产而遭受的痛苦。此时,孩子已经过完百天了。见到襁褓中的女儿,初为人父的师胜杰兴奋得不知所措,竟激动得张开双臂,说了句“来,让叔叔抱抱!”
为了全力支持他的事业,妻子毅然在自己事业的黄金时期决定退出舞台,把全部的精力倾注在他和孩子身上。
当年结婚时,有人曾预言,“宋艳会抱着孩子和他打离婚!”但直到如今,孩子都已经长大了,并让他们抱上小外孙女了,师胜杰夫妇依然互敬互爱,恩爱如初。
侯宝林先生的关门弟子
1984年7月,全国相声新作品评比活动在青岛举行,相声大师侯宝林任艺术顾问。师胜杰以相声作家原建邦创作的《肝胆相照》参赛,该作品得到了专家评委以及观众的一致好评,创作和表演均获得了一等奖。研讨会上,侯宝林先生对师胜杰的表演大加赞赏。在场的一位记者禁不住问侯先生:“您对师胜杰如此青睐,是否有意收他为徒?”侯先生竟然欣然答应。参评演员是不能参加研讨会的,会后,这位记者马上跑到了师胜杰的房间,将这一喜讯告诉了他。
师胜杰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自幼仰慕侯宝林先生,能成为他的弟子是他梦寐以求的愿望。但侯先生是公认的相声大师,是相声界的领军人物,所以,一直以来,这样的愿望只能深深地藏在心底,侯先生愿意收自己为徒,这是他做梦都想不到的事。“不信你现在就去问问侯先生!”听了记者这话,师胜杰立刻跑上5楼,直奔侯先生的房间。由于太激动,一进门,他一时不知说什么好,竟冒出一句:“您还没睡哪!”侯先生被逗乐了:“还没吃午饭就睡呀!”师胜杰一愣,可不,这才中午11点半!顿时尴尬得满脸通红。侯先生亲切地说:“我收你为徒不是你我之间的事儿,是相声艺术提高发展的一件大事!”
7月28日,隆重的收徒拜师仪式在青岛举行,名家云集,盛况空前。相声泰斗马三立先生也特地从天津赶来出席拜师会。拜师仪式打破了传统的旧习俗,没有要求徒弟行跪拜礼。师胜杰向师父师娘三鞠躬并献上鲜花。侯宝林先生将自己的专著《相声溯源》赠送给他,还将自己佩戴了多年的一枚钻戒摘下来,戴到了他的手上,并当场挥毫泼墨,写下“贵在创新”4个大字赠送于他,表达了对他的殷切期望。
从此,师胜杰正式成为侯宝林先生的关门弟子。
第一个在国外说相声的中国人
在师父的悉心指导下,师胜杰在相声表演方面迈上了新的台阶。1985年,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邀请,师胜杰参加了赴美国演出的中国说唱艺术团。侯宝林先生担任该团艺术指导。
这是中国曲艺第一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大舞台。
第一场演出安排在纽约的麦迪逊剧场,可容纳4000多名观众的剧场内座无虚席。在演出即将开始的时候,侯宝林先生和艺术团的领导犯了难:整台演出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曲艺节目,其中相声节目一共有4个:演员分别是,师胜杰和冯永志、常贵田与常宝华,侯耀文与石富宽,侯宝林和常宝华。如果是平时在国内演出,除了侯宝林先生必须攒底(即:大轴,最后一个节目)以外,其他相声演员谁先谁后都无所谓。可这次不一样,这次是在国外,谁也没有在美国说过相声,对美国观众能否接受相声这种几乎是完全靠语言来表达的艺术形式,谁心里都没底,谁都怕“泥”(演出效果不佳)在台上。“这可怎么办,看着师父犯了难,我鼓了鼓勇气说,‘师父,我先来!我和小冯先上,如果火了,下面的节目就好演了;如果我们在上面泥了,你们赶紧换活(调整节目),我先以身试场。’师父同意了。为了给我们打气儿,他亲自为我们‘把场’(在侧幕观察演出效果)”一段传统相声《对春联》,在包袱炸响的同时,也勾起了当地华人华侨浓浓的乡情。又说了两个返场小段后,他们才在观众的笑声和掌声中下了台。“走到侧幕时,师父竟一把抱住了我,眼里含着泪花,激动地夸了一句‘好儿子’!这可是我师父头一回当着我的面夸我。” 第二天纽约的华文报刊相继发表文章:师胜杰先生打响了中国相声在美国的第一炮!
师父的一句话让我决定留在了东北的黑土地上
当年被评上“中国相声十大笑星”,师胜杰颇感意外。“1985年夏天我曾经收到过一个邀请函,请我参加中国相声十大笑星评选活动。当时我对这事儿一点儿都没往心里去,我觉得就我的水平而言,根本不够参评的资格。你想啊,咱们国家有那么多著名的相声演员,让全国观众投票,总共就选出十个,这轮也轮不到我呀!再加上当时我是黑龙江省曲艺团副团长,得带领全团完成各种演出任务,工作特别忙。我就委婉地向承办单位的负责同志表明自己决定不参加这次评选,后来因为工作繁忙,这件事儿也就淡忘了。所以听到这个消息,我感到很意外。组委会还告诉我,我的名次很靠前,在第六位。如果能亲自去长春参加揭晓颁奖晚会,观众还会现场投票,排名有可能还会提前。但当时我在北京录节目,没法去长春参加晚会,虽然有些遗憾,但当时我还是特别高兴。我没有参加评选,但最终全国的听众、观众还是通过投票把我选中,这说明这么多年来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大家对我的相声艺术还是肯定的。更让我欣慰的一点是,十大笑星中的其他9位都在北京的艺术团体,我是唯一一个不在北京的。这更说明了观众对我的厚爱。”
那么,师胜杰这个“唯一不在北京”的笑星,为什么不到北京来闯荡一下呢?
其实,本来有极好的机会在他面前:上世纪80年代末,全总文工团曾向他发出热情的邀请,并承诺连他爱人的工作、孩子的户口及学校问题都将安排妥当,并分配给他一套三室一厅的住房。“团长表示,他将带领全团演职人员,铺着红地毯来欢迎我们一家。”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个道理谁不懂啊!当时一家人的住房不到40平方米,他多么希望让妻子和孩子有宽敞的住房,多么希望能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更好地学习创作啊!
就在他就工作调动问题进行各方面交涉的时候,他接到了师娘打来的电话,师父患了胃癌,已经到了晚期,病重住院了。师胜杰和爱人连夜动身,去北京看望师父。
协和医院里,刚刚做完胃切除手术的侯宝林先生面容憔悴,十分虚弱。就在护士前来提醒探视时间不宜过长时,师父轻声地对他说:“胜杰,你帮我刮刮脸吧!”师父一直微闭着双眼,病房里特别安静,剃须刀发出的轻微的刷刷声听得格外清晰。“忽然师父睁开眼睛问我:‘喜欢京剧吗?’‘喜欢!’‘喜欢哪个行当?’‘花脸。’‘喜欢花脸哪个流派?’‘裘派。’‘裘派谁唱得最好?’‘当然是裘盛戎。’说到这儿,我师父叹了口气:‘可惜呀,裘先生死得太早了,你知道现在裘派唱得最好的是谁吗?’‘当然是方荣翔了?’‘方荣翔是谁?’听师父这么一问,我乐了。师父对京剧那么有研究,怎么可能不知道方荣翔是谁啊!我当时心想,可能是师父明知故问,在考我呢。‘方荣翔是裘先生的徒弟啊’,我回答。‘他是哪个团的?’‘他是山东省京剧团的。’‘哦,他不是北京的?’‘不是。’‘他不是北京的,可为什么全国的观众都那么喜欢他呢?’‘他唱的好呗!’‘噢……’说到这儿,我师父闭上眼睛,半晌儿才像自言自语似的说:‘我也想等我侯宝林百年之后,在东北还有我的一个徒弟呀!观众也都喜欢他……’这句话一说,我一下子全都明白了。师父这是在劝我。我当时要调到全总文工团的事儿,在北京的相声圈内已经传得沸沸扬扬。这事儿看来也早已传到了我师父耳朵里。我记得师父曾经说过:‘好的演员如果都在北京扎堆儿,不利于相声艺术的发展。’但是人各有志,师父不好直接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所以才用这样一种婉转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想法和态度。
“和师父的这番对话,让我的想法从根本上产生了动摇。可能有人会说,你师父是师父,你是你,这样的关键时刻,这样的人生大事儿,还是要靠自己来做决定。人家说的没错,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大主意得自己拿。但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师父和我情同父子,他老人家不但教我如何学艺,也教我如何做人,更关心我们这些徒弟的前途和发展。
“我师父30多年都没有收徒,有多少条件优秀的人想拜在他的门下,都被他婉言谢绝。但他在晚年却偏偏收我为关门弟子,这足以说明师父对我的看重和抬爱。师父对我寄予厚望,就是希望我在东北能扛起相声艺术的大旗,为巩固和发展相声艺术而坚守在东北这块黑土地上。”
本打算破釜沉舟举家进京,但师父“百年之后还希望东北能有我的一个徒弟”的话语,在他的耳畔不时的回响。
最后,他毅然决定:不走了!
有那碗酒垫底什么酒都能对付了
去年,在中山公园音乐堂的一场演出,师胜杰在台上对观众说:“告诉大家一个消息:我退休了!今后,我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到北京来为大家演出了。”这句话刚一出口,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还有观众大喊:“欢迎您常来!”观众的热情,让台上的师胜杰感动得热泪盈眶。“观众的掌声不单单是一种礼貌,这是对我多半辈子艺术生涯、艺术质量的一种肯定,也是对今后的一种企盼。作为一个相声演员,特别是像我这样一个生活工作在东北,远离首都、远离文化中心的相声演员,让我觉得这是一种莫大的鼓励。我最喻快、最自信的时刻,就是站在舞台上。”“如今回头看来,这一路走来,虽然说是风风雨雨,但我的人生非常丰富多彩,我很感恩。感恩于我的父母,给了我生命;感恩于我童年的生长环境,给了我艺术的熏陶和滋养;感恩于我的师父,在做人做艺各个方面给予我丰厚的财富;感恩于广大的观众,给予我鼓励和肯定;感恩于那片黑土地,哺育了我;也感恩于那10年浩劫,有那碗酒垫底,我什么酒都能对付了……
“我觉得那段时光非常珍贵,有的人可能会说,这是言不由衷,那段时间不堪回首,我应该恨死那段日子了。但真的不是这样的。说实话,那段日子确实在我的心中留下了很深的伤痛,很大的阴影,这种影响到现在依然存在。比如说,我从年轻时起就习惯了驼着背、罗着锅,不敢挺直了腰杆儿;直到现在,如果参加个什么活动,我都会选择坐在一个角落里。这都是那时候形成的习惯,产生的自卑心理。说实话,在当时,我心中是有愤恨的,是敢怒不敢言的,大的背景是这样,没有办法。但是现在回头看来,那段日子锻炼了我。正确地对待和理解那段经历,把它化成一种力量,那是我人生中一笔珍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