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推免评价设计与实践运行的错位研究

来源 :科教创新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p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78年到2019年,硕士研究生在校生由10934人大幅上升至2863700人,庞大的规模给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体制带来巨大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国家针对性地出台了很多政策。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以下简称推免)是指有推荐资格高校的应届优秀本科毕业生,经高校推荐,可免参加初试,直接进入复试的一种研究生选拔模式,是我国研究生多元化招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实施该制度一方面是为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维护招生单位和考生的公平竞争;另一方面是为了促进优质生源的交流互动,培养创新型科研人才。经过30多年发展,推免制度已日益成熟,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应当引起重视。
  一、推免制度的错位表现
  (一)教育公平VS 分层固化
  1.高校视角
  高校能否获得开展推免工作的资格与其自身综合实力有很大关系。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共有3005所高校,具有推免资格的高校367所,仅占全国普通高校的12.2%。在具有推荐资格的高校中,被分出了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高校推免比例也大不相同。推荐名额由教育部直接分配到高校,规定如下: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一般按应届本科毕业生数的15%左右确定。未设立研究生院的“211工程”建设高校,一般按应届本科毕业生数的5%左右确定。其他高校,一般按应届本科毕业生数的2%确定,新开展推荐工作的高校前3年仅为1%,整体推免比例并不高。
  2014年推免生政策发生了重大改革,改革后的推免政策允许所有考生“自主报考”学校。改革后的推免政策,给高校研究生招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对于双非院校的影响较大。一方面,就读名校是家长和学生的愿望,名校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更好的资源和平台,拥有更多的机会。推免生多了一次去心仪学校争取读研的机会,他们的首选是“双一流”高校,故优秀生源流失严重,“双非”高校吸引推免生的难度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学科科研建设储备力量下降,随着本科生考研意愿和生源质量的下降,“双非”院校研究生培养、专业建设和质量不可忽视。学科强大离不开以研究生导师为首的科研团队,而导师指导的研究生质量直接关系科研质量,进而影响整个专业水平和学科发展。有些导师招不到优秀的学生,这会影响科研工作的开展,导致团队后劲不足,降低对优秀科研人才的吸引力,形成恶性循环。
  2.学生视角
  具有推免资格的高校仅占全国普通高校的12.2%,因此,全国范围内绝大多数的学生在起点处就被剥夺了参赛资格,无法通过推免进入心仪的学校。此外,推免政策只适用于纳入国家普通本科招生计划录取的应届毕业生,不包括专升本、第二学士学位、独立学院学生,因此学生的“出身”和所就读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是否有资格被评选为推免生。
  改革后取消了“留校限额”这一规定,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推免生可自由择校,高校科学选拔。但在正式竞争中,真正实现流动的只有少数人,一部分人主动放弃冒险,一部分人因为客观原因限制而无法进入心仪高校。对于不同高校的推免生,大多数出身“双非”院校的推免生被名校的门槛阻拦在外,而同样来自名校的推免生能有更多的晋升机会。同时,对没有获得推免资格、参加统考的考生来说,考研竞争日益激烈,名校接受推免生的比例不断增加,甚至有的专业只招收推免生,推免生流向名校挤占了他们的机会,考入名校的机会可能会受影响,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竞争。虽然大家都反感高校以“出身”选拔人才的做法,但这一标签化的评价方式从未被摒弃。无论是推免制度还是实际工作,都会有“出身论”的映射,将“出身”视作重要的筛选条件,显然破坏了自由流动机制,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初衷。
  (二)考核制度VS 执行程度
  全国统考这一“标准化考试”具有命题科学化、评分手段现代化等优势,但考核方式单一,缺乏对综合能力的考查。推免制度作为研究生招生选拔模式的重要补充,受到教育部和学界的肯定。纵观推免制度创业的30多年,其在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选拔优秀人才及丰富选拔模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推免模式在能力考查方面也存在片面化的倾向,不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样一来,我国研究生招生选拔体系实际上落入了“选拔模式多元化但考察能力片面”的困境。
  1.初试审核阶段
  现有推免制度缺乏科学完善的考核体系,各高校考核标准不统一,难以准确考查推免生的综合素质。推免生预备人选产生阶段,学校存在“重分数、轻能力”的问题。在满足思想品德要求的基础上,多数高校推免生遴選标准中都有学习成绩、学术成果和竞赛加分三大硬性指标。以学习成绩为主要指标,辅以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社会实践、竞赛获奖等加分。学习成绩是在推免工作中唯一可以量化的客观指标,高校往往为了操作简单,只重点考察学生前三年的学习成绩,根据成绩排名进行一刀切式的筛选,对科研能力、学术兴趣及学术道德等方面考察较少。因此,会导致一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学术抱负及综合素质较高,但成绩不突出学生在起点处就被淘汰,这种做法一方面会打击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容易引起学生“功利性学习”,忽视综合素质的锻炼,偏离了推免制度的目的。另一方面,不利于提高研究生选拔质量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同时,对于具体的计分细则也存在争议。如竞赛加分细则,赛事等级不同,加分不同,但有时会存在高等级竞赛难度低,获奖概率高和较低等级竞赛难度高,获奖概率低之间的矛盾。因此学生更倾向于参加低难度,高获奖概率的竞赛,不利于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挫伤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的积极性,在班级和学校形成“功利性学习”的学风,违背高校教育的初衷,不利于长远发展。
  2.复试考核阶段
  复试考核阶段,时间较为仓促,容易导致学生准备不充分,复试阶段发挥失常。推免工作一般在9月初启动,在9月25日之前结束,经过学生自主报名、准备材料、资格审查等阶段后,在9月底至10月中旬安排复试,接受录取工作于10月25日之前结束,也就是说学生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要进行推免抉择、填写各类申请表、准备各项材料、准备答辩、等待审核结果,之后才能真正开始准备复试。由于时间限制和竞争压力,一些优秀学生发挥失常,遗憾落选。   在复试考核阶段,存在“出身歧视”和“流于形式”的问题。首先,推免生接收阶段,部分高校会注重推免生的“出身”,更倾向于录取名校毕业或就读于优势学科的学生。不同高校遴选标准差距较大,生源较好的高校,竞争更为激烈,往往要经过多次笔试、面试选出最满意的学生,而生源一般的高校,对于推免生這一类优质生源往往是来者不拒,复试如同虚设。其次,面试阶段学生只要材料准备充分,即使面试环节回答的不尽如人意,也会得到很好的分数,只要符合学校规定的保研资格就行,虽然本着面试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是事实上真正逆袭的人也只是少数。此外,由于推免可以跨专业申请,专家出于保护本专业学生利益的目的,会更加倾向于本专业学生。对于外专业的学生会有一定的歧视,在面试阶段表现不突出的,打分也较低。
  二、缓解问题的可行方法
  (一)建设优势学科,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学科与专业建设的稳定发展是高等院校的核心,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名校优质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更受考生青睐。我国有3000多所高校,不可能都发展成北大、清华,所以为吸引优质生源,高校更应注重内涵式发展,打造特色专业,建设优势学科,提高学校整体实力。在提高综合实力的同时,形成核心竞争力,从而以自身特色吸引优质生源。只要作出自己的特色,仍然可以吸引优秀学生的目光。一方面,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如增加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等,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学习和锻炼的条件。另一方面,加强软件建设,如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引进知名学者、优秀博士生等来校任教等。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上也要明确培养目标,根据学生入学要求人性化培养,同时转变培养理念,完善课程体系建设。高校要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更多的学习机会,如参加大型权威会议、深入企业、科研所实践等机会。
  (二)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制度是保障,学校是平台,导师是伙伴,学生的自身实力才是自主选择权的根本保证。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避免过重的功利性学习心态,如申请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时,不能只注重立项加分,不重视研究过程和结项。优秀的生源永远是稀缺的,学生要以全面发展自身素质和能力为出发点,积极参加各项竞赛、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和学术兴趣。作为学生,持之以恒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也没有任何捷径可以走。
  (三)加大考核和监管力度
  高校要加大对推免生的考核和审查力度,综合考量学生的综合素养,确保人才选拔的公平性。建立和完善符合专业特点的计分细则,如竞赛加分细则,科研计分细则,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细则等,以确保综合素质成绩的有效性,避免过于强调学习成绩而造成的片面性。第二,加大面试阶段监管力度,要高度重视面试组导师选取工作,成立相应的推免监督和管理小组,对面试组导师进行有关面试工作的专业培训,避免面试环节的随意性。
  三、总结
  推免制度经过30余年的发展,其出发点始终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充分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如形式主义、考核片面等,这是发展中的问题。相关政府部门要保持初衷,在保证学生最大化利益的前提下,给予高校和导师更多的支持,加强推免工作各环节的监督和考核力度,完善推免制度体系,推进国家人才培养进程。特别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推免制度要在充分尊重国情的基础上,有侧重、有层次地进行改革,满足国家对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安徽财经大学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研究生推免评价设计与实践运行的错位研究----以工管类专业为例》研究论文,项目编号acjyyb2019069
  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其他文献
志愿者,联合国定义为“自愿进行社会公共利益服务而不获取任何利益、金钱、名利的活动者”。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志愿服务事业也蓬勃发展。志愿活动不仅可以传递爱心、传播文明,还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因此,如何促进志愿者团队健康良好的发展成为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速行业为什么要开展志愿活动  “现代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曾说过:“我心中伟大的企业是那些致力于挣钱并解决社会问题的企业”。志愿活
期刊
摘要:2020年伊始,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所有正常运行的秩序,打乱了无数师生的“教-学”节奏。作为线下互动交际性极强的外语学科,大学英语网络课程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全球疫情的不确定性,或许我们要时刻准备着再回到全网课的阶段。因此,基于这样的大背景下,从学习者角度出发,探究大学英语网络课程的学习模式及策略,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研究拟通过文献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疫情期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经济整体实力的提升,我国的物联网技术也得到了全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物流这一块,目前国内物流行业竞争仍然比较大,这就对物流供应链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做得比较好的如京东物流,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技术运用比较成熟。从目前国内物流产业发展角度看,需要加强物联网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工作,推动智能物流链的发展,实现互利共赢目标,进一步提升我国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供应链发展水平。
期刊
摘要:现代医学在研究对象的层次上开始上升到整个群体水平和生态环境水平,把人作为一个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互作用的整体,对生命活动和致病因素进行宏观综合研究,由此形成一门新学科—环境医学。同样,动物医学在研究对象的层次上也会上升到整个生态环境水平。例如现在报道比较多的大象北迁事件,15头亚洲象群体离开了保护区,一路逛吃,光临人类居住的村庄与城镇。研究和应用生态环境与动物医学之间的关系,具有很重要
期刊
在任何国家,对于老年人的社会福利保障,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级机构都在努力寻找合适的生活安排,但仍然有许多老年公民正在变得越来越边缘化和孤立。尤其是在互联网快节奏的时代下,年轻人将使用数字技术保持占用和连接,但很少有老年公民具有这种能力。我们的研究调查了老年公民的社会福祉的方式,他们在居住的地方,都可以通过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来增强他们的幸福感。我们发现,数字技术在老年人护理设施中的社会
期刊
摘要:美学研究者肯达尔·沃尔顿认为“照片是一种透明的媒介,人们可以穿透照片直接看到现实,是拍摄者提供的关于这个世界的最初的、第一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看待问题的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本文将从不同的摄影类别、当代媒介的语境和摄影的表达层面浅析肯达尔·沃尔顿的这一说法。  关键词:摄影;透明媒介;现实  “照片是一种透明的媒介,人们可以穿透照片直接看到现实,是拍摄者提供的关于这个世界的最初的、第一印象
期刊
摘要:目前,在我国的企业发展当中,特别是企业物流管理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整套严谨有序的方案,但是这中间还存在了很多的问题待解决,因此,有必要对目前企业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企业物业管理水平,企业的物流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物流;发展;商品流通;措施  引言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的企业行政权力都高度集中在某些企业领导的手中,以行政首长的
期刊
摘要:我们的生活离不了机械制造,机械制造类产品的质量将对我们的生活及生产都产生重要的影响。机械设计与制造在新时期的发展趋向,不仅要保障机械结构自身缺失问题的有效性弥补,还需要对如何技术适应时代发展转变。而以自动化技术为引导,不断进行新形势下机械设计制造手段革新,能够实现效率和技术的双重性发展,在提升机械制造水平的同时,解放劳动力。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发展方向  1机械制造和自动化概述
期刊
摘要: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在提供服务时,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可能会面临各种不同的伦理难题。本文首先对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中所存在的伦理困境进行了划分,其次从社会工作者、青少年以及社会组织三个角度分析困境所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社会工作者应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恪守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原则,充分发挥资源连接者的作用,有效解决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中出现的伦理难题,保证服务效果。  关键词:社会工作
期刊
摘要:高校研究生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研究生创新意识、科研能力的培养。针对创新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过程中的重要性,文章对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了概述,分析了目前财经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在学校培养、导师和学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构建合理的财经类研究生评价体系、调动导师的指导积极性及建立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方面,进一步提出提升财经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路径选择,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