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主探究主要是指学习个体对某些数学问题的积极思考和深入探讨。探究的问题要具有可操作性,探究的过程要具有开放性,同时探究的途径要具有多样性,要使每一位学生有所获。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探索活动贯穿始终,教师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并亲身参与学生的探索过程。
关键词:创设情境; 自主探索,拓展思维; 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079-001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这里,学生的探究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班级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而教师的主要角色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即让学生通过“进行观察比较,发现、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的过程去提示知识规律,求得问题的解决。
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是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可见,新课程改革把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作为改革重点之一。那么如何使探索性学习成为小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探索兴趣,培养问题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要解答的问题往往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机械地呈现给学生,学生感受不到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或价值,只是被动地接受和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缺乏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和发展。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问题是探究的起點,没有对问题的发现也就谈不上对问题的探究,而问题往往产生于学生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来探索与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创设情境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创设情境的形式要多样化,可结合生活创设情境、借助演示或操作创设情境、通过讲述故事或事件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现场表演创设情境等。在教学中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例如,教学“比例尺”时,我们创设了“学生出题考老师”的教学情境,教师说:“现在我们考试好不好?”学生一听:很奇怪,正当学生疑惑之时,教师说:“今天改变过去的考试方法,由你们出题考老师,愿意吗?”学生听后很感兴趣。教师说:“这里有一幅地图,你们用直尺任意量出两地的距离,我都能很快地告诉你们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相信吗?”于是学生纷纷上台度量、报数,教师都一个接一个地回答对应的实际距离。学生这时更感到奇怪,都说:“老师您快告诉我们吧,您是怎样算的?”教师说:“其实呀,有一位好朋友在暗中帮助老师,你们知道它是谁吗?想认识它吗?”于是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问题情境不仅新课导入时需要创设,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创设,这样才能不断地诱发和保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始终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这样教学,改变了单纯的教学模式,创设了与学生密不可分的生活情境,加强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数学的趣味性。
二、学生自主探索,建构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不少教师为了急于得到结果,常用简单的方式,让学生沿着教师设计好的问题和信息通道顺利地到达知识的彼岸,用牺牲学生的思维强度来获得所谓的教学效果。其实,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正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在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在“迷惑不解”到“豁然开朗”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实现再创造。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说说能被2和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然后提出数学问题: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让学生大胆猜测并分小组合作学习。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不少学生就寻找“个位特征”,因为个位是0~9中任一数字的数都可能被3整除和不能被3整除,探索一时陷入困境,同学们愁眉紧锁……后来有学生大胆地另辟蹊径:找各位数字之和的特征,经过大胆的猜测和大量的验证,终于找到了答案,顿时,同学们喜笑颜开。学生经历了亲身体验和独立思考,在合作交流中完成了自己的猜想,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学到了数学思想和方法,既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又体味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张扬。
三、解决实际问题,拓展数学思维,培养实践创新精神
波利亚说:探索,是一种以问题解决为取向的活动。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用现成模式模仿照搬。正如富兰克林说:告诉我的,我会忘记;展示给我看的,我会记住;我参与其中的,我会理解和应用。有效的探索不仅仅是回答问题,也不仅仅是寻求正确答案,探索还意味着发展探究技能,养成探究的态度和习惯,使学生能终身不断地寻求知识,追求真理。在教学“克的认识”时,让学生用天平称一袋奶糖的重量(重454克)。当学生把砝码逐一放入另一个盘里,天平仍不平衡时(大小砝码加起来仅为389克)同学们个个抓耳挠腮,“砝码不够了,怎么办?”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有人利用刚称出的橡皮、桃子、图钉等当作砝码放入另一个盘里,称出了奶糖的重量,学生们顿时喜上眉梢,欢呼雀跃,因为他们在实践中发扬了创新精神,还尝到了成功的的喜悦。正是通过这些联系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的成功解决,让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得到新发展。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探索活动贯穿始终,教师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并亲身参与学生的探索过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给予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放手让学生探究的空间。
关键词:创设情境; 自主探索,拓展思维; 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079-001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这里,学生的探究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班级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而教师的主要角色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即让学生通过“进行观察比较,发现、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的过程去提示知识规律,求得问题的解决。
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是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可见,新课程改革把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作为改革重点之一。那么如何使探索性学习成为小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探索兴趣,培养问题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要解答的问题往往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机械地呈现给学生,学生感受不到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或价值,只是被动地接受和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缺乏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和发展。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问题是探究的起點,没有对问题的发现也就谈不上对问题的探究,而问题往往产生于学生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来探索与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创设情境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创设情境的形式要多样化,可结合生活创设情境、借助演示或操作创设情境、通过讲述故事或事件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现场表演创设情境等。在教学中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例如,教学“比例尺”时,我们创设了“学生出题考老师”的教学情境,教师说:“现在我们考试好不好?”学生一听:很奇怪,正当学生疑惑之时,教师说:“今天改变过去的考试方法,由你们出题考老师,愿意吗?”学生听后很感兴趣。教师说:“这里有一幅地图,你们用直尺任意量出两地的距离,我都能很快地告诉你们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相信吗?”于是学生纷纷上台度量、报数,教师都一个接一个地回答对应的实际距离。学生这时更感到奇怪,都说:“老师您快告诉我们吧,您是怎样算的?”教师说:“其实呀,有一位好朋友在暗中帮助老师,你们知道它是谁吗?想认识它吗?”于是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问题情境不仅新课导入时需要创设,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创设,这样才能不断地诱发和保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始终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这样教学,改变了单纯的教学模式,创设了与学生密不可分的生活情境,加强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数学的趣味性。
二、学生自主探索,建构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不少教师为了急于得到结果,常用简单的方式,让学生沿着教师设计好的问题和信息通道顺利地到达知识的彼岸,用牺牲学生的思维强度来获得所谓的教学效果。其实,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正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在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在“迷惑不解”到“豁然开朗”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实现再创造。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说说能被2和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然后提出数学问题: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让学生大胆猜测并分小组合作学习。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不少学生就寻找“个位特征”,因为个位是0~9中任一数字的数都可能被3整除和不能被3整除,探索一时陷入困境,同学们愁眉紧锁……后来有学生大胆地另辟蹊径:找各位数字之和的特征,经过大胆的猜测和大量的验证,终于找到了答案,顿时,同学们喜笑颜开。学生经历了亲身体验和独立思考,在合作交流中完成了自己的猜想,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学到了数学思想和方法,既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又体味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张扬。
三、解决实际问题,拓展数学思维,培养实践创新精神
波利亚说:探索,是一种以问题解决为取向的活动。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用现成模式模仿照搬。正如富兰克林说:告诉我的,我会忘记;展示给我看的,我会记住;我参与其中的,我会理解和应用。有效的探索不仅仅是回答问题,也不仅仅是寻求正确答案,探索还意味着发展探究技能,养成探究的态度和习惯,使学生能终身不断地寻求知识,追求真理。在教学“克的认识”时,让学生用天平称一袋奶糖的重量(重454克)。当学生把砝码逐一放入另一个盘里,天平仍不平衡时(大小砝码加起来仅为389克)同学们个个抓耳挠腮,“砝码不够了,怎么办?”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有人利用刚称出的橡皮、桃子、图钉等当作砝码放入另一个盘里,称出了奶糖的重量,学生们顿时喜上眉梢,欢呼雀跃,因为他们在实践中发扬了创新精神,还尝到了成功的的喜悦。正是通过这些联系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的成功解决,让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得到新发展。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探索活动贯穿始终,教师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并亲身参与学生的探索过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给予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放手让学生探究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