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道同学们身边有没有这种人,他们总是表现出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把自己当成了童话故事或者言情小说中的主角,以为全世界都要围绕着他们运转,稍有不顺心就无理取闹,想要得到他人的迁就与配合……这种现象被贴切地形容为“没有公主的命,却有公主的病”,也就是网络上常说的“公主病”或“王子病”。
当这些所谓的“公主”或“王子”们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时,就可能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自恋人格在作祟。
顾影自怜的水仙花——自恋人格
自恋人格的英文名称是Narcissism,源于希腊语narkissos,意为水仙花。用这个词指代自恋实际上出自一个希腊的神话故事:
河神刻菲索斯与水泽神女利里俄珀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那喀索斯(Narcissus)。在那喀索斯16岁时,他已经成长为一个人见人爱的美男子。然而,他却看不上他的那些追求者,反而爱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每天对着自己的影子茶饭不思,最终憔悴而死。他死后倒下的地方,长出了他的化身——水仙花,继续着他生前的事业,生长在水边,顾影自怜。
心理学家们借用这个故事,形象地描绘出自恋人格的一个核心特质,即高度的自我优越感。高度自恋者将本该投入到外在对象的心理能量,全部集中到了自我之中。儿童在早年经历过人际关系的挫折,比如父母的虐待、冷漠拒绝,父母离异长期分居,或者父母的溺爱,会让他们产生对外在对象(也就是客体)的不信任。因此,他们就会将注意力退缩回自己身上,认为只有自己爱自己才是安全和理所当然的,进而构建出了一个不正常的、夸大的自我。
当然,后来的社会学习理论研究者对于自恋人格给出了更为直接而简洁的解释,他们认为自恋人格来源于儿童成长环境中对他们的过度赞誉。换句话说,在早年经历中缺乏挫折和父母的一味溺爱才是自恋人格生长的温床,儿童在这种环境中认为他们是完美的或与众不同的,形成了对自己不切实际的夸张幻想。
自恋人格的内容和表现
上面的理论更多地把自恋人格视为一种心理问题或疾病。但是,现代心理学则已经将自恋人格视为众多人格维度中的普通一员。比如Raskin 和 Terry 运用因素分析发现自恋人格由权威、表现欲、优越感、权欲、剥削性、自我满足感、虚荣七个方面构成,并构建了修订版的自恋人格量表(NPI)(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上网搜索一下,测测自己的自恋人格分数)。
换句话说,这种角度认为自恋广泛存在于你我之中,每个人或多或少地拥有自恋人格,而差别仅在于程度上的不同。当然,高度自恋到了病态程度的人,依然被视为一种较为严重的心理疾病。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就把高度自恋列为一种人格障碍,并给出了诊断标准:
◎ 具有自我重要性的夸大感(例如,夸大成就和才能,在没有相应成就时却盼望被认为是优胜者);
◎ 幻想无限成功、权利、才华、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先占观念;
◎ 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和独特的,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地位高的人(或机构)所理解或与之交往;
◎ 要求过度的赞美;
◎ 有一种权利感(即不合理地期望特殊的优待或他人自动顺从他的期望);
◎ 在人际关系上剥削他人(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利用别人);
◎ 缺乏共情:不愿识别或认同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 常常妒忌他人,或认为他人妒忌自己;
◎ 表现出高傲、傲慢的行为或态度。
尽管上面的标准都是与心理疾病相关,但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些标准看出在心理学上,一个自恋的人具体会有怎样的表现。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人格障碍的科学诊断,需要长期的临床训练和实践,是否符合一项标准需要经过专业精神病诊断训练的医生做出判断。上面的诊断标准仅仅是为了给大家一个关于高度自恋的人是什么样的具体例子,并不能用来对自己和他人下判断。
危害:负面的人际关系
从传统观点来看,自恋人格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表现出了上面所罗列的高度自恋的行为表现,比如一个女同学认为自己特别高贵,根本不适合做打扫卫生这种粗重的活,那么她显然很难获得其他同学的好感。高度自恋者通常自我中心到了病态的程度,他们很难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更不可能关注别人的需求。因此,他们也很难在人际交往中顾及他人的感受和想法。而这些,是获得他人认可与尊重,和他人成为朋友的必要条件。
所以,高度自恋者很难找到通常意义上的朋友。他们过度自大的表现很容易让自己被他人孤立,从而更加难以维持一段亲密关系。由于过度以自我为中心,高度自恋者通常在一段关系中只知索取不知回报。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高度自恋者的认知已经发生了扭曲。这些在人际关系中发生的挫折在他们眼里反而可能进一步加剧他们的自恋倾向。比如,“他们都不跟我玩是因为嫉妒我的身份和美貌。”“以我的身份,我也是不能跟这些低贱的平民做朋友的。”这些看起来有些阿Q的想法促使形成了自恋——没朋友——更自恋的恶性循环。
自恋:生存优势
那么,自恋人格是不是一无是处呢?
一方面,尽管病态的自恋毫无疑问对于人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有毁灭性的打击,但适度的自恋则可能帮助个体取得一定的生存优势。通常,自恋人格对应的是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得相对自私。在一个极端的情形下,如果一个团体里都是无私的人,比如大家都很热爱劳动,在大扫除中挥汗如雨,那么相对自私的人可能能在这样的集体中获益,毕竟这样的人不用付出任何能量就获得了群体努力的结果。
另一方面,自恋的人通常也表现出自信、强硬、善于指挥他人,决策果断等特质。这些品质通常也是现代社会高度认同的品质,尤其对于处于领导岗位上的人,比如上述那位高贵的女同学。心理学研究证实,自恋人格与高层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领导能力高的领导者通常在自恋人格上也获得了较高的分数。
而且,这些品质也与恋爱对象的选择息息相关。研究也发现,在自恋分数上高的男子,女性对其的吸引力打分也相对更高。这显然与我们之前关于高度自恋与亲密关系的讨论相反。似乎,适度的自恋不但不会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反而能够增加人的人际吸引力。
当然,以上的研究大多是相关研究,并不能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而参与研究的被试基于自恋者自恋特征的判断,与实际生活中与自恋者交流体验也显然不能等同论之。无论如何,可以确定的是,尽管适度的自恋可能能够帮助个体取得一定的生存优势,但过度的自恋则必然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产生负面的影响。在生活中,我们不妨发挥自恋的优秀品质,更加自信、果断。同时,也避免自恋的负面影响,多从他人角度看待问题,做一朵美丽但不顾影自怜的水仙花!
当这些所谓的“公主”或“王子”们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时,就可能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自恋人格在作祟。
顾影自怜的水仙花——自恋人格
自恋人格的英文名称是Narcissism,源于希腊语narkissos,意为水仙花。用这个词指代自恋实际上出自一个希腊的神话故事:
河神刻菲索斯与水泽神女利里俄珀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那喀索斯(Narcissus)。在那喀索斯16岁时,他已经成长为一个人见人爱的美男子。然而,他却看不上他的那些追求者,反而爱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每天对着自己的影子茶饭不思,最终憔悴而死。他死后倒下的地方,长出了他的化身——水仙花,继续着他生前的事业,生长在水边,顾影自怜。
心理学家们借用这个故事,形象地描绘出自恋人格的一个核心特质,即高度的自我优越感。高度自恋者将本该投入到外在对象的心理能量,全部集中到了自我之中。儿童在早年经历过人际关系的挫折,比如父母的虐待、冷漠拒绝,父母离异长期分居,或者父母的溺爱,会让他们产生对外在对象(也就是客体)的不信任。因此,他们就会将注意力退缩回自己身上,认为只有自己爱自己才是安全和理所当然的,进而构建出了一个不正常的、夸大的自我。
当然,后来的社会学习理论研究者对于自恋人格给出了更为直接而简洁的解释,他们认为自恋人格来源于儿童成长环境中对他们的过度赞誉。换句话说,在早年经历中缺乏挫折和父母的一味溺爱才是自恋人格生长的温床,儿童在这种环境中认为他们是完美的或与众不同的,形成了对自己不切实际的夸张幻想。
自恋人格的内容和表现
上面的理论更多地把自恋人格视为一种心理问题或疾病。但是,现代心理学则已经将自恋人格视为众多人格维度中的普通一员。比如Raskin 和 Terry 运用因素分析发现自恋人格由权威、表现欲、优越感、权欲、剥削性、自我满足感、虚荣七个方面构成,并构建了修订版的自恋人格量表(NPI)(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上网搜索一下,测测自己的自恋人格分数)。
换句话说,这种角度认为自恋广泛存在于你我之中,每个人或多或少地拥有自恋人格,而差别仅在于程度上的不同。当然,高度自恋到了病态程度的人,依然被视为一种较为严重的心理疾病。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就把高度自恋列为一种人格障碍,并给出了诊断标准:
◎ 具有自我重要性的夸大感(例如,夸大成就和才能,在没有相应成就时却盼望被认为是优胜者);
◎ 幻想无限成功、权利、才华、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先占观念;
◎ 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和独特的,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地位高的人(或机构)所理解或与之交往;
◎ 要求过度的赞美;
◎ 有一种权利感(即不合理地期望特殊的优待或他人自动顺从他的期望);
◎ 在人际关系上剥削他人(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利用别人);
◎ 缺乏共情:不愿识别或认同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 常常妒忌他人,或认为他人妒忌自己;
◎ 表现出高傲、傲慢的行为或态度。
尽管上面的标准都是与心理疾病相关,但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些标准看出在心理学上,一个自恋的人具体会有怎样的表现。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人格障碍的科学诊断,需要长期的临床训练和实践,是否符合一项标准需要经过专业精神病诊断训练的医生做出判断。上面的诊断标准仅仅是为了给大家一个关于高度自恋的人是什么样的具体例子,并不能用来对自己和他人下判断。
危害:负面的人际关系
从传统观点来看,自恋人格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表现出了上面所罗列的高度自恋的行为表现,比如一个女同学认为自己特别高贵,根本不适合做打扫卫生这种粗重的活,那么她显然很难获得其他同学的好感。高度自恋者通常自我中心到了病态的程度,他们很难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更不可能关注别人的需求。因此,他们也很难在人际交往中顾及他人的感受和想法。而这些,是获得他人认可与尊重,和他人成为朋友的必要条件。
所以,高度自恋者很难找到通常意义上的朋友。他们过度自大的表现很容易让自己被他人孤立,从而更加难以维持一段亲密关系。由于过度以自我为中心,高度自恋者通常在一段关系中只知索取不知回报。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高度自恋者的认知已经发生了扭曲。这些在人际关系中发生的挫折在他们眼里反而可能进一步加剧他们的自恋倾向。比如,“他们都不跟我玩是因为嫉妒我的身份和美貌。”“以我的身份,我也是不能跟这些低贱的平民做朋友的。”这些看起来有些阿Q的想法促使形成了自恋——没朋友——更自恋的恶性循环。
自恋:生存优势
那么,自恋人格是不是一无是处呢?
一方面,尽管病态的自恋毫无疑问对于人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有毁灭性的打击,但适度的自恋则可能帮助个体取得一定的生存优势。通常,自恋人格对应的是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得相对自私。在一个极端的情形下,如果一个团体里都是无私的人,比如大家都很热爱劳动,在大扫除中挥汗如雨,那么相对自私的人可能能在这样的集体中获益,毕竟这样的人不用付出任何能量就获得了群体努力的结果。
另一方面,自恋的人通常也表现出自信、强硬、善于指挥他人,决策果断等特质。这些品质通常也是现代社会高度认同的品质,尤其对于处于领导岗位上的人,比如上述那位高贵的女同学。心理学研究证实,自恋人格与高层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领导能力高的领导者通常在自恋人格上也获得了较高的分数。
而且,这些品质也与恋爱对象的选择息息相关。研究也发现,在自恋分数上高的男子,女性对其的吸引力打分也相对更高。这显然与我们之前关于高度自恋与亲密关系的讨论相反。似乎,适度的自恋不但不会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反而能够增加人的人际吸引力。
当然,以上的研究大多是相关研究,并不能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而参与研究的被试基于自恋者自恋特征的判断,与实际生活中与自恋者交流体验也显然不能等同论之。无论如何,可以确定的是,尽管适度的自恋可能能够帮助个体取得一定的生存优势,但过度的自恋则必然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产生负面的影响。在生活中,我们不妨发挥自恋的优秀品质,更加自信、果断。同时,也避免自恋的负面影响,多从他人角度看待问题,做一朵美丽但不顾影自怜的水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