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知道,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离不开一个“动”字。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动”,使学生真正成为主体,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动”的前提——学生好奇
阅读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好奇,继而产生兴趣,这兴趣,就是求知的向导和动力,学生的求知欲由此产生。教师就应认准这个时机,重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如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引发兴趣,感染学生,引起共鸣。这样抓住学生好奇求新的心理,能促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有个老师教学《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通过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创设情境引入,随之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几幅美丽的大自然的图片,再用一系列配音图片(小鸟叫声、青蛙叫声、小河流水声、夜晚各种昆虫的混合叫声等)。通过对学生听觉、视觉进行刺激,一下子让学生们更加好奇,让学生知道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能真正感受到确实存在着的语言。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大自然美好的认识。
二、抓住“动”的关键——学生质疑
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程教材改革的要求和内容,以及学生思维活动的实际,抓住语文教材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和疑点进行质疑,鼓励和引导他们去探索、深思、发现和解决,如留给学生产生疑问的空间。不越俎代庖,以“讲”代读;也不走马观花,让“读”匆匆而过。要给学生充分感知课文的时间,读通、读顺,读出真情实感。有个老师教学《出师表》一课时,先为学生设置了探究性问题:古人评价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你认为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说说诸葛亮的几个小故事吗?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被激发了起来。然后通过讨论、查阅有关资料以及诵读课文,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大意,学会欣赏品评佳句,在获得文言新知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三、把握“动”的高潮——学生交往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变单元交往为多元交往,使学生个体成为教学交往人际互动中的一员。鉴于此,教师可从两个方面去引,把握学生“动”的高潮。
一是尽量给学生创造交往的机遇。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以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把问题的“第一解释权”让给学生,倾听学生的发言,同时要适当调控,不让尖子生“独揽大权”,确保“众人捧柴火焰高”。
二是着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是个体性认知障碍,最好“开渠引水”,抛出问题,引入其他同学的思维参与,当场给予解决;对典型的、代表性的,且具有一定探究价值的问题,可让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讨,最后再全班交流。
四、促使“动”的升华——学生创造
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在“动”中提高学生的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创新精神。如以语文能力训练为核心,可以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学生与文中人物直接对话、续写故事、编课本剧、背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故事会、读书汇报会、新闻发布会、办报、社会调查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促使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才华。同时,教师抓住活动机会,更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优点与缺陷,以便在以后能依据学生现状更好地因材施教。
总之,语文教师应该利用有限的课堂,让学生“动”起来,在“动”中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下一代。
一、重视“动”的前提——学生好奇
阅读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好奇,继而产生兴趣,这兴趣,就是求知的向导和动力,学生的求知欲由此产生。教师就应认准这个时机,重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如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引发兴趣,感染学生,引起共鸣。这样抓住学生好奇求新的心理,能促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有个老师教学《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通过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创设情境引入,随之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几幅美丽的大自然的图片,再用一系列配音图片(小鸟叫声、青蛙叫声、小河流水声、夜晚各种昆虫的混合叫声等)。通过对学生听觉、视觉进行刺激,一下子让学生们更加好奇,让学生知道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能真正感受到确实存在着的语言。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大自然美好的认识。
二、抓住“动”的关键——学生质疑
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程教材改革的要求和内容,以及学生思维活动的实际,抓住语文教材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和疑点进行质疑,鼓励和引导他们去探索、深思、发现和解决,如留给学生产生疑问的空间。不越俎代庖,以“讲”代读;也不走马观花,让“读”匆匆而过。要给学生充分感知课文的时间,读通、读顺,读出真情实感。有个老师教学《出师表》一课时,先为学生设置了探究性问题:古人评价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你认为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说说诸葛亮的几个小故事吗?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被激发了起来。然后通过讨论、查阅有关资料以及诵读课文,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大意,学会欣赏品评佳句,在获得文言新知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三、把握“动”的高潮——学生交往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变单元交往为多元交往,使学生个体成为教学交往人际互动中的一员。鉴于此,教师可从两个方面去引,把握学生“动”的高潮。
一是尽量给学生创造交往的机遇。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以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把问题的“第一解释权”让给学生,倾听学生的发言,同时要适当调控,不让尖子生“独揽大权”,确保“众人捧柴火焰高”。
二是着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是个体性认知障碍,最好“开渠引水”,抛出问题,引入其他同学的思维参与,当场给予解决;对典型的、代表性的,且具有一定探究价值的问题,可让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讨,最后再全班交流。
四、促使“动”的升华——学生创造
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在“动”中提高学生的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创新精神。如以语文能力训练为核心,可以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学生与文中人物直接对话、续写故事、编课本剧、背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故事会、读书汇报会、新闻发布会、办报、社会调查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促使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才华。同时,教师抓住活动机会,更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优点与缺陷,以便在以后能依据学生现状更好地因材施教。
总之,语文教师应该利用有限的课堂,让学生“动”起来,在“动”中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