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眼前至今依然晃动着他那对硕大的象牙耳环。
在墨西哥城国家宫著名画家里维拉的壁画前,我惊讶地看见了这位戴着美丽松石和珊瑚的土著墨西哥人,俨然就是一位正行走在香格里拉山道上的藏族同胞。
从早到晚,整整一天,在远离香格里拉的墨西哥高原,我一幅接一幅地读着里维拉的壁画,从墨西哥的古代读到墨西哥的现代。在这些弥漫着异族气息的壁画里,我忽然看见了熟悉的拉姆央措湖,看见了泉眼,看见了水波荡漾之处的史前秘密。同时,我也看见了属于香格里拉的密林,看见了飘飞的树胡须,看见了青稞,看见了杜鹃林的根茎在泥土深处的触须,看见了时间的短暂和辽远,看见了高原盘旋起舞的灵息。斑斓的文化,冥绝的空灵,既被火接纳,又为水相融。
我惊诧于世界文明如此的相通和相近,忽然间就有了一种久违的亲和近。于是,我把随身携带的一只纯银酥油碗送给了当地著名的印第安诗人马努埃尔,他能明白并收下我的心意。
此刻,忽然说起这些,我想表达,无论走到世界的哪一个角落,这片高原都能以它独有的方式深刻地影响我,它的质地和重量一直在我心里。
或许,壁画上的那个古代墨西哥人,原本就是从中国的香格里拉高原上万里跋涉而去的,谁说不可能呢。
在世界的尽头,距离给予人足够的清醒,我想起无数个澄明的早晨,静静地站在窗前,目睹着初升的太阳飞快地染红了松赞林寺众生凝目的金顶。
多年来,我一次次地远行,一次次地抵达,无论走得多远,都会本能地回过头来,从遥远的地方仔细地端详着自己生活的土地。
在松赞林寺,在独克宗古城,在大宝寺,在梅里雪山转经的路上,我曾默默地注视着一个个从我眼前走过的旅人,孤独、脆弱、焦虑、无助,安详、快乐、执拗、渴望,透过一张张写满各种表情的脸,我看到了人们行走在香格里拉大地上的真心诚意。更多的眼睛,被满眼的风光和粗犷的康巴人所征服,被义无反顾的信徒和浩荡的经幡所征服,被无法用直觉表达的简洁、敦厚、容纳所征服。
二
在从古龙村,我有着属于自己的家。这是一座庞大的藏式房子,我在里面经历了儿子的出生和阿妈的离去。
更多的时间,我会陪着阿爸沿拉姆央措湖转一圈,然后又沿松赞林寺转一圈,我们无声的脚步很容易就汇入巨大的旋转着的人流。修行,我还没有达到那么高的境界,我不过是奢侈地享受着高原无处不在的缓慢和宁静。我会长时间地坐在家旁边的冈上,吹着风,看着太多的白云从头顶飘过而什么也不去想。时间长了,我发现歌舞和传统的耕作是村庄里每个人都擅长的技艺,也是旅人们频繁造访的动力。其实,村人们所保有的,无非是每个普通人所应有的快乐与满足。
家里常住着一位60多岁的韩国人,缺氧使他的嘴唇经常呈现着一种疲惫的紫色,为他担心,也许,过高的海拔并不适合他,面对劝说,他总是淡淡一笑:“不用担心的,能够死在这么纯净的地方,何尝不是一种福分和造化。”
拉姆央措湖,我不由自主地再次说起了它。辽阔的美丽荡出湖面,摇曳出异质的光芒。偶尔,儿子会与村里的孩子们一起去湿地里悄悄地拣拾野鸭蛋。湖里,野鸭、鸳鸯、放生的鹅,各种高原水族相安无事地生活着,与炊烟、与人的温度相伴,我想,这是人类应该学习的。
我从不轻易说出神圣、圣洁、救赎这样的词,在我看来,香格里拉对于每一个投入它怀抱的人来说,不过是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它的朴素和厚道,犹如那些从远古奔腾而来的伟大河流,已经流淌了千年又千年,现在,以及今后也必然会川流不息地流淌下去。
有时候,距离产生的神奇感觉也会把人引向意料之外的地方。一天,几个诗人朋友来到我家,晚餐后,我们一起坐在院子里静静地仰望着星空,女诗人木子忽然捂着脸哭了起来。半晌,她才抹抹眼睛说,这里的天空怎么可以这样透明?
大家忽然很感慨,说起了雾霾,说起了久被围困的心灵。如果说香格里拉是神投影在滚滚尘世中的一座神秘殿堂,是一颗被工业化彻底遗忘的顽强种子,是一抹引领人们奔向澄明的清晨阳光,那么,它的力量与质地,诱惑与激励,在不经意的时候便显现出来。
三
与木子一样,很长时间里,我一直尝试着努力蜕去形形色色的“物”,寻找着重新生长的种种可能。庆幸自己能够长久地拥有纯净的空气,一如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与缤纷、与荒芜、与神话、与冥想、与大悲為伴,任自由的灵魂在泛滥的蓝天白云里飞翔,哪怕是享受片刻的虚无,也已足矣。
然而,我依然不可避免地会想起高原生活中的种种不容易。由于在外面工作,家里的耕地几乎全部都由妹妹一个人打理。同事在一次喝饱了酥油茶后提出,要以妹妹为原型,拍摄藏族妇女日常生活中的一天。
第二天晨曦中,我们扛着摄像机随妹妹来到位于松赞林寺后面的地里,很快就摆好了机位。
我在镜头前静静地看着妹妹极为熟练地翻着地,清晨的空气里很快就泛起了淡淡的泥土味,妹妹的身影由于与大地、灰尘、薄雾融为了一体而模糊不清,只有鲜艳美丽的红色头饰在迷离的阳光中格外醒目。
不一会儿,妹妹的额上便冒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它们有着盐的质地和钻石的光泽,自然被细心的同事以特写的方式悉数收入镜头中。劳作中满头大汗的妹妹不时抬起头来朝我们憨厚地笑一下,一会儿问我们渴不渴,一会儿问我们饿不饿,边说边加快了手中的动作。她担心习惯一日三餐的同事饿着,急着干完活回家给我们做饭。
诚实地说,多年来,我从没留意过妹妹劳作的姿态。
眼前忽然涌起一阵湿的东西,我几步走到妹妹跟前,几乎是有些夸张地接过了她手中的工具,狠狠地砸向了坚硬的土地。尽管握着锄具的虎口撕裂般疼痛,但心底尘封的记忆和感官由此唤起。我相信,只有真正从事过作物播种和收获的人,内心才会始终充盈着对高原的感恩和信奉。
眼前至今依然晃动着他那对硕大的象牙耳环。
在墨西哥城国家宫著名画家里维拉的壁画前,我惊讶地看见了这位戴着美丽松石和珊瑚的土著墨西哥人,俨然就是一位正行走在香格里拉山道上的藏族同胞。
从早到晚,整整一天,在远离香格里拉的墨西哥高原,我一幅接一幅地读着里维拉的壁画,从墨西哥的古代读到墨西哥的现代。在这些弥漫着异族气息的壁画里,我忽然看见了熟悉的拉姆央措湖,看见了泉眼,看见了水波荡漾之处的史前秘密。同时,我也看见了属于香格里拉的密林,看见了飘飞的树胡须,看见了青稞,看见了杜鹃林的根茎在泥土深处的触须,看见了时间的短暂和辽远,看见了高原盘旋起舞的灵息。斑斓的文化,冥绝的空灵,既被火接纳,又为水相融。
我惊诧于世界文明如此的相通和相近,忽然间就有了一种久违的亲和近。于是,我把随身携带的一只纯银酥油碗送给了当地著名的印第安诗人马努埃尔,他能明白并收下我的心意。
此刻,忽然说起这些,我想表达,无论走到世界的哪一个角落,这片高原都能以它独有的方式深刻地影响我,它的质地和重量一直在我心里。
或许,壁画上的那个古代墨西哥人,原本就是从中国的香格里拉高原上万里跋涉而去的,谁说不可能呢。
在世界的尽头,距离给予人足够的清醒,我想起无数个澄明的早晨,静静地站在窗前,目睹着初升的太阳飞快地染红了松赞林寺众生凝目的金顶。
多年来,我一次次地远行,一次次地抵达,无论走得多远,都会本能地回过头来,从遥远的地方仔细地端详着自己生活的土地。
在松赞林寺,在独克宗古城,在大宝寺,在梅里雪山转经的路上,我曾默默地注视着一个个从我眼前走过的旅人,孤独、脆弱、焦虑、无助,安详、快乐、执拗、渴望,透过一张张写满各种表情的脸,我看到了人们行走在香格里拉大地上的真心诚意。更多的眼睛,被满眼的风光和粗犷的康巴人所征服,被义无反顾的信徒和浩荡的经幡所征服,被无法用直觉表达的简洁、敦厚、容纳所征服。
二
在从古龙村,我有着属于自己的家。这是一座庞大的藏式房子,我在里面经历了儿子的出生和阿妈的离去。
更多的时间,我会陪着阿爸沿拉姆央措湖转一圈,然后又沿松赞林寺转一圈,我们无声的脚步很容易就汇入巨大的旋转着的人流。修行,我还没有达到那么高的境界,我不过是奢侈地享受着高原无处不在的缓慢和宁静。我会长时间地坐在家旁边的冈上,吹着风,看着太多的白云从头顶飘过而什么也不去想。时间长了,我发现歌舞和传统的耕作是村庄里每个人都擅长的技艺,也是旅人们频繁造访的动力。其实,村人们所保有的,无非是每个普通人所应有的快乐与满足。
家里常住着一位60多岁的韩国人,缺氧使他的嘴唇经常呈现着一种疲惫的紫色,为他担心,也许,过高的海拔并不适合他,面对劝说,他总是淡淡一笑:“不用担心的,能够死在这么纯净的地方,何尝不是一种福分和造化。”
拉姆央措湖,我不由自主地再次说起了它。辽阔的美丽荡出湖面,摇曳出异质的光芒。偶尔,儿子会与村里的孩子们一起去湿地里悄悄地拣拾野鸭蛋。湖里,野鸭、鸳鸯、放生的鹅,各种高原水族相安无事地生活着,与炊烟、与人的温度相伴,我想,这是人类应该学习的。
我从不轻易说出神圣、圣洁、救赎这样的词,在我看来,香格里拉对于每一个投入它怀抱的人来说,不过是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它的朴素和厚道,犹如那些从远古奔腾而来的伟大河流,已经流淌了千年又千年,现在,以及今后也必然会川流不息地流淌下去。
有时候,距离产生的神奇感觉也会把人引向意料之外的地方。一天,几个诗人朋友来到我家,晚餐后,我们一起坐在院子里静静地仰望着星空,女诗人木子忽然捂着脸哭了起来。半晌,她才抹抹眼睛说,这里的天空怎么可以这样透明?
大家忽然很感慨,说起了雾霾,说起了久被围困的心灵。如果说香格里拉是神投影在滚滚尘世中的一座神秘殿堂,是一颗被工业化彻底遗忘的顽强种子,是一抹引领人们奔向澄明的清晨阳光,那么,它的力量与质地,诱惑与激励,在不经意的时候便显现出来。
三
与木子一样,很长时间里,我一直尝试着努力蜕去形形色色的“物”,寻找着重新生长的种种可能。庆幸自己能够长久地拥有纯净的空气,一如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与缤纷、与荒芜、与神话、与冥想、与大悲為伴,任自由的灵魂在泛滥的蓝天白云里飞翔,哪怕是享受片刻的虚无,也已足矣。
然而,我依然不可避免地会想起高原生活中的种种不容易。由于在外面工作,家里的耕地几乎全部都由妹妹一个人打理。同事在一次喝饱了酥油茶后提出,要以妹妹为原型,拍摄藏族妇女日常生活中的一天。
第二天晨曦中,我们扛着摄像机随妹妹来到位于松赞林寺后面的地里,很快就摆好了机位。
我在镜头前静静地看着妹妹极为熟练地翻着地,清晨的空气里很快就泛起了淡淡的泥土味,妹妹的身影由于与大地、灰尘、薄雾融为了一体而模糊不清,只有鲜艳美丽的红色头饰在迷离的阳光中格外醒目。
不一会儿,妹妹的额上便冒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它们有着盐的质地和钻石的光泽,自然被细心的同事以特写的方式悉数收入镜头中。劳作中满头大汗的妹妹不时抬起头来朝我们憨厚地笑一下,一会儿问我们渴不渴,一会儿问我们饿不饿,边说边加快了手中的动作。她担心习惯一日三餐的同事饿着,急着干完活回家给我们做饭。
诚实地说,多年来,我从没留意过妹妹劳作的姿态。
眼前忽然涌起一阵湿的东西,我几步走到妹妹跟前,几乎是有些夸张地接过了她手中的工具,狠狠地砸向了坚硬的土地。尽管握着锄具的虎口撕裂般疼痛,但心底尘封的记忆和感官由此唤起。我相信,只有真正从事过作物播种和收获的人,内心才会始终充盈着对高原的感恩和信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