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下,塑造一支信息社会急需的、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新型教师队伍,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高等师范院校学生作为未来教育的主力军,其信息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视。文章以如何培养高师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阶段现状的分析,给出高师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经过研究考证,结合自身作为高师学生的经验,论证了如何才能在教师专业化的大背景下,有效地提高高师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一课题。
人类社会迈入二十一世纪,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极大的发展潜力,信息技术迅猛地影响、渗透、冲击着教育,由此带来了教育思想、内容、方法、手段深刻的变革,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逐步实施,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全社会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师范院校的教育必须把整体培养目标放在培养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教师上。师范生是教师的主要来源,要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就必然要提高师范生的信息素养。但就目前来看,我们的师范生的信息素养确实不如人意,要改变教师队伍信息素养问题必须从师范生抓起。
一、高师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意义
(一)高师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今人类社会已开始从以物质生产的流通为基础发展的社会开始逐渐向以信息的流通和积累为特征的所谓“信息化社会”迈进。信息已成为支配人类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信息化开始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改变人们的生活。今天,学习信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运用信息资源已成为跨世纪人才必备的教育内容。因此,高师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明智之举。
(二)高師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学生自身能力发展的需要
在信息化社会中,良好的信息素养可以降低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盲目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各种知识间的联系和作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增强记忆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可以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容易把握研究的方向,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在信息素养的培养和训练中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信息素养的培养是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必修的基本功。
(三)高师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信息素养是师范生必备的一种能力。教师的职业素养中包括信息素养。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里,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与需要的人才,必须从学生开始培养起,这要求我们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水平。良好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意识能够迅速敏捷的感知信息,检索评价和有效的使用所需要的信息并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可见,只有重视师范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才能有效的进行知识的传递与传输。
二、高师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一)高师学生的信息意识淡薄高师学生的信息意识淡薄,信息需求意识不强
信息需求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高师学生对信息需求的实用性、功利性心理明显,很多同学很少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即便查找资料,大多数情况下是为了完成作业或迎接考试;查阅信息偏爱网络,直接复制,不能深刻认识到占有信息对于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对于信息敏感性较差,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主动寻求的创造性思维,不善于主动地表达自己的信息需求并付诸实践。
(二)高师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低下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会按部就班,不会有选择的围绕展开;或者虽然对信息有需求,但能力却不强,具体体现在不能驾驭信息语言,缺乏网络知识,无法简捷地获取希望的信息。
另外,信息素养的形成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师范生要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但师范生在课后的实践机会却很少,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使得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普遍偏低。具体表现在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上,不懂检索方法,不会从目录、主题索引中查询信息。一些现代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都因缺乏实践而搁浅。
(三)高师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参差不一
1.高校与高校之间的整体素养不一。由于各大师范高校的基础环境设施不统一。比如一些“211工程”学校,相关设施、藏书等辅助教学环境高于普通学校,从而引起学生信息素养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另外,从各个大城市中的倡导的“大学城”建设和小城市的地方院校相比较来看,很明显前者能够提高学习的氛围,从而影响整体学生的信息素养。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个体素养悬殊较大。学生个体间素养的高低主要是由学生自我发展的水平决定的。在相同的教学环境与学习环境下,由于学生个体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倾向性存在差异,导致学生在学习与获取知识方面的积极性有所不同,由此而导致学生之间能力水平的差异。
三、高师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措施
(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意识,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习惯
1.制定高师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促使学生加强自身信息素养。美国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通过了《高等教育中信息素质能力标准》,对学生必须具备的信息素质作了详细说明,并作为评估学生信息素质能力的一个指南。但在我国,对信息素养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这一点应该引起有关教育部门的重视。信息素养是当代高校学生应具备的素质,是学习能力形成所必备的基本技能。所以有必要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来完善其信息素养。
2.培养学生自主利用网络和其他手段来进行学习的习惯。现代高师院校学生信息意识单薄,信息源主要是来自课堂,对于信息、知识的获取很有限,学校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的利用率都不高,很少有同学针对某一个问题的解答或课题的研究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遇到问题最先想到的还是“问老师”。
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更加丰富广阔的信息资源空间,信息技术可以更加快捷地在其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我们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走进网络,培养他们主动利用计算机与其它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工作、学习及生活中问题的意识,以便更好的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变化。
(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提供师资保证
1.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意义。信息素养决定着教师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一个教师如果不能及时获取新信息,就会影响教学内容的更新,甚至还会将过时的观点传授给学生。一个自身缺乏求知欲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是无法培养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学生的。
2.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具体措施。(1)教育培训。对于信息素养不高的任课教师应在一定时期内组织其进行集中学习、培训。(2)教师考评和激励机制。要改革传统的教师考评办法,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积极改革教学模式、实施创新教学,教学效果佳、学生反应好的老师,应给予表彰并以资鼓励。
(三)更新课程体系,开设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的课程内容
从当前教育形势看,我们的师范生毕业以后将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初步掌握信息知识的中小学生,面对的教学空间也不再局限于讲台和粉笔黑板,而是要更多地借助于多媒体工具,教学将从视、听和计算机交互等多维度展开。教师的备课、授课、辅导有时需要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学生的学习也要通过各种媒体来实现。
针对培养师范高师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学习大体包括:
1.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课程,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现代教育观的教师必须要了解信息化教育特征、现代教育技术;掌握现代学与教育信息的传播形式和传播过程。我们应在师范生中广泛开设现代教育技术、教师信息技术基础等方面的课程。
2.学习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课程,强化自己的操作能力。现代信息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教师,应具备很强的操作能力,要求我们必须掌熟练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知识和办公软件的操作技能;能够根据教学设计的要求设计适合学习者的课件;运用各种多媒体软件处理和加工声音、图像等资源;掌握网络技术的基本知识,通过网络信息检索、信息发布,与学生信息交流;能够利用网页制作工具制作专题学习网站及个人网站等。
3.学习信息化教学设计课程,培养学生教学设计能力。通过理论学习、讨论和优秀信息化教学案例观摩分析,使其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熟練掌握多种媒体组合的教学、网络教学设计方法,组织学生开展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和协作学习模式。
通过以上课程的学习,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高师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从而使之逐步完善,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创设良好的信息学习环境,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有力的场所
1.加强学校电子图书馆建设。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图书馆中的一场革命,它远远超越了传统图书馆对读者教育的作用,是传统的图书馆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高师院校必须注意图书馆的转型,以发挥更好的作用:(1)淡化课本意识,让学生走进图书馆。传统的围绕课本转圈的教学方式已经很大程度的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因而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走出课本,走出课堂,学会学习,勇于实践。(2)加强导向作用,培养高师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图书馆对于学生信息素养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应加强这种导向作用。
2.加强信息教学硬件方面的投资。信息教学硬件是信息化教学的基础,学校要加大对硬件方面的投资。重视多媒体环境建设,如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尤其需保证计算机媒体的数量和质量,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机会学习。各种硬件技术更新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是一种支持与促进。
3.加强信息教学软件资源的建设。计算机和网络环境是学生学习的平台,而核心载体则是软件资源,教学软件资源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4.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是我国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笔者认为从“整合”的角度讲,教师的自身的信息素养是整合成功与否的关键,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又能带动高师学生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
信息社会的发展,高等师范院校必须直面中小学教育发展的现状,紧扣时代的脉搏,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为基础教育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专业型教师。
参考文献:
[1]董玉琦.信息化社会与信息教育[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2]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顾明远.教师的职业特点与教师专业化[J].教师教育研究,2004(6).
(作者简介:李建鹏(1982-),男,陕西洛南人,硕士,宝鸡文理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及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人类社会迈入二十一世纪,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极大的发展潜力,信息技术迅猛地影响、渗透、冲击着教育,由此带来了教育思想、内容、方法、手段深刻的变革,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逐步实施,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全社会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师范院校的教育必须把整体培养目标放在培养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教师上。师范生是教师的主要来源,要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就必然要提高师范生的信息素养。但就目前来看,我们的师范生的信息素养确实不如人意,要改变教师队伍信息素养问题必须从师范生抓起。
一、高师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意义
(一)高师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今人类社会已开始从以物质生产的流通为基础发展的社会开始逐渐向以信息的流通和积累为特征的所谓“信息化社会”迈进。信息已成为支配人类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信息化开始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改变人们的生活。今天,学习信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运用信息资源已成为跨世纪人才必备的教育内容。因此,高师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明智之举。
(二)高師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学生自身能力发展的需要
在信息化社会中,良好的信息素养可以降低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盲目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各种知识间的联系和作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增强记忆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可以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容易把握研究的方向,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在信息素养的培养和训练中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信息素养的培养是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必修的基本功。
(三)高师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信息素养是师范生必备的一种能力。教师的职业素养中包括信息素养。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里,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与需要的人才,必须从学生开始培养起,这要求我们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水平。良好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意识能够迅速敏捷的感知信息,检索评价和有效的使用所需要的信息并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可见,只有重视师范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才能有效的进行知识的传递与传输。
二、高师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一)高师学生的信息意识淡薄高师学生的信息意识淡薄,信息需求意识不强
信息需求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高师学生对信息需求的实用性、功利性心理明显,很多同学很少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即便查找资料,大多数情况下是为了完成作业或迎接考试;查阅信息偏爱网络,直接复制,不能深刻认识到占有信息对于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对于信息敏感性较差,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主动寻求的创造性思维,不善于主动地表达自己的信息需求并付诸实践。
(二)高师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低下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会按部就班,不会有选择的围绕展开;或者虽然对信息有需求,但能力却不强,具体体现在不能驾驭信息语言,缺乏网络知识,无法简捷地获取希望的信息。
另外,信息素养的形成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师范生要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但师范生在课后的实践机会却很少,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使得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普遍偏低。具体表现在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上,不懂检索方法,不会从目录、主题索引中查询信息。一些现代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都因缺乏实践而搁浅。
(三)高师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参差不一
1.高校与高校之间的整体素养不一。由于各大师范高校的基础环境设施不统一。比如一些“211工程”学校,相关设施、藏书等辅助教学环境高于普通学校,从而引起学生信息素养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另外,从各个大城市中的倡导的“大学城”建设和小城市的地方院校相比较来看,很明显前者能够提高学习的氛围,从而影响整体学生的信息素养。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个体素养悬殊较大。学生个体间素养的高低主要是由学生自我发展的水平决定的。在相同的教学环境与学习环境下,由于学生个体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倾向性存在差异,导致学生在学习与获取知识方面的积极性有所不同,由此而导致学生之间能力水平的差异。
三、高师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措施
(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意识,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习惯
1.制定高师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促使学生加强自身信息素养。美国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通过了《高等教育中信息素质能力标准》,对学生必须具备的信息素质作了详细说明,并作为评估学生信息素质能力的一个指南。但在我国,对信息素养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这一点应该引起有关教育部门的重视。信息素养是当代高校学生应具备的素质,是学习能力形成所必备的基本技能。所以有必要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来完善其信息素养。
2.培养学生自主利用网络和其他手段来进行学习的习惯。现代高师院校学生信息意识单薄,信息源主要是来自课堂,对于信息、知识的获取很有限,学校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的利用率都不高,很少有同学针对某一个问题的解答或课题的研究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遇到问题最先想到的还是“问老师”。
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更加丰富广阔的信息资源空间,信息技术可以更加快捷地在其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我们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走进网络,培养他们主动利用计算机与其它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工作、学习及生活中问题的意识,以便更好的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变化。
(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提供师资保证
1.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意义。信息素养决定着教师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一个教师如果不能及时获取新信息,就会影响教学内容的更新,甚至还会将过时的观点传授给学生。一个自身缺乏求知欲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是无法培养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学生的。
2.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具体措施。(1)教育培训。对于信息素养不高的任课教师应在一定时期内组织其进行集中学习、培训。(2)教师考评和激励机制。要改革传统的教师考评办法,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积极改革教学模式、实施创新教学,教学效果佳、学生反应好的老师,应给予表彰并以资鼓励。
(三)更新课程体系,开设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的课程内容
从当前教育形势看,我们的师范生毕业以后将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初步掌握信息知识的中小学生,面对的教学空间也不再局限于讲台和粉笔黑板,而是要更多地借助于多媒体工具,教学将从视、听和计算机交互等多维度展开。教师的备课、授课、辅导有时需要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学生的学习也要通过各种媒体来实现。
针对培养师范高师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学习大体包括:
1.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课程,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现代教育观的教师必须要了解信息化教育特征、现代教育技术;掌握现代学与教育信息的传播形式和传播过程。我们应在师范生中广泛开设现代教育技术、教师信息技术基础等方面的课程。
2.学习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课程,强化自己的操作能力。现代信息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教师,应具备很强的操作能力,要求我们必须掌熟练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知识和办公软件的操作技能;能够根据教学设计的要求设计适合学习者的课件;运用各种多媒体软件处理和加工声音、图像等资源;掌握网络技术的基本知识,通过网络信息检索、信息发布,与学生信息交流;能够利用网页制作工具制作专题学习网站及个人网站等。
3.学习信息化教学设计课程,培养学生教学设计能力。通过理论学习、讨论和优秀信息化教学案例观摩分析,使其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熟練掌握多种媒体组合的教学、网络教学设计方法,组织学生开展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和协作学习模式。
通过以上课程的学习,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高师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从而使之逐步完善,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创设良好的信息学习环境,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有力的场所
1.加强学校电子图书馆建设。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图书馆中的一场革命,它远远超越了传统图书馆对读者教育的作用,是传统的图书馆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高师院校必须注意图书馆的转型,以发挥更好的作用:(1)淡化课本意识,让学生走进图书馆。传统的围绕课本转圈的教学方式已经很大程度的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因而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走出课本,走出课堂,学会学习,勇于实践。(2)加强导向作用,培养高师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图书馆对于学生信息素养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应加强这种导向作用。
2.加强信息教学硬件方面的投资。信息教学硬件是信息化教学的基础,学校要加大对硬件方面的投资。重视多媒体环境建设,如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尤其需保证计算机媒体的数量和质量,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机会学习。各种硬件技术更新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是一种支持与促进。
3.加强信息教学软件资源的建设。计算机和网络环境是学生学习的平台,而核心载体则是软件资源,教学软件资源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4.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是我国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笔者认为从“整合”的角度讲,教师的自身的信息素养是整合成功与否的关键,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又能带动高师学生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
信息社会的发展,高等师范院校必须直面中小学教育发展的现状,紧扣时代的脉搏,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为基础教育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专业型教师。
参考文献:
[1]董玉琦.信息化社会与信息教育[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2]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顾明远.教师的职业特点与教师专业化[J].教师教育研究,2004(6).
(作者简介:李建鹏(1982-),男,陕西洛南人,硕士,宝鸡文理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及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