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要到位,“主导”须有方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kun72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节二年级上学期的语文课——《大禹治水》。学完课文之后,一名学生质疑:“大禹真的13年都没有回过家吗?”顿时,安静的教室热闹了起来,先是同学问窃窃私语,而后是前前后后的你一言我一语,最后终于都大声喧哗起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陈述自己的见解,有的甚至争得面红耳赤。
  生1:大禹没有回去,你看他连经过家门都不进去,肯定非常忙,没有时间回家。
  生2:不对,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那时他在工作不能离开,等他休息的时候就可以回家了。
  生3:我也觉得他回去过,我爸爸出差一个星期都说想死我了。要是13年不回家,大禹肯定要想儿子想疯了,怎么还有力气带领大家治理洪水呢?
  生4:大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认识自己的爸爸,说明大禹肯定没有回去过。
  生5:当时老百姓都无家可归,大禹后来说不定都不知道自己的家在什么地方。所以,他当然没有回过家。
  生6:对,大禹不能回家,他一回家儿子会哭着不让他再走的,那样就会耽误治理洪水了。
  孩子们的争论是热烈的,以至于让教师有些不知所措,甚至不知道该如何“收场”,只是任由孩子们七嘴八舌,直至下课。难道这就是新课改所倡导的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难道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的理想境界?难道强调教师引导,就意味着教师可以撒手不管,任其自由放牧?我想,学生“主体”要到位,还有赖于教师“主导”有方!
  反思一:以学生的主动“学”为中心。强化教材的教法加工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况下,备教材必须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一句话,必须强化对教材的“创新化”建构。具体讲,主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第一,从“教”的层面对教材进行理性加工,突出教学内容的“新”与教学手段的“活”。第二,从“学”的层面对教材实现互动生成,即充分考虑学生的“学路”。在上述教例中,如果教师备教材时能设想到学生的疑问和观点,并设计好应对方法,那么在课上就能从容地因势利导,不至于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对“大禹真的13年都没有回过家吗”这一问题还是迷迷糊糊,一头雾水。
  反思二:给学生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开辟道路
  民主的学习氛围,其显性标志是学生的“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其隐性的标志是平等宽松,和谐生动,乐学乐教。创造这种氛围,关键还在于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必须融入到学生之中,了解他们,欣赏他们,鼓励他们,成为深刻理解学生观点、想法和情感特征的知音。教师必须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走向平等中的共同参与者,和学生一同去探索真理的奥秘。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是杏参与其中是分不开的。在上述课堂中,当学生展开争辩时,如果教师能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适时发表自己的观点,从学生提到的“三过家门而不入”“儿子十几岁还不认识父亲”等论据人手,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大禹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相信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和深远,渴望认知点也绝不会仅仅停留在“大禹是否13年从未回过家”上了。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而应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蹲”下身子,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著名特级教师李烈曾经说过,要想真正站到学生中间来,要走好三步。第一步是课上一定要尊重学生,建立一种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第二步是在课下要忘掉自己是老师,多与孩子交流。第三步是教师要真正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评说自己,从而经常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以适应孩子。走好了这三步,教师就会经常用一颗“童心”去平视学生,就会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
  反思三:“因学施导”,关注课堂上学生的现实生成,及时调控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备课时理想的假构与课堂中现实的反馈并不一致。那么我们的教学该如何做出反应与调整?是按照预设的教学流程推进,还是适应学生的现有现实生成,对教材内容作出重新调整?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在《大禹治水》的教学中,教师遇到了两个“意外”。面对学生突然提出的疑问,教师选择了放开。学生各抒己见,打破了以往语文课堂教学中只允许有一种声音,只能有一个答案的局面,使课堂充满生机。遗憾的是,当学生争论不休时,教师没能及时收拢。新型的课堂,要求教师必须有“放得开,收得拢”的课堂调控能力。放得开,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独立思考,自悟,自得;收得拢,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不必担心学生有不同的意见,而应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重点、难点,学生的疑点加以点拨、引导,使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不会学到会学。在上述案例中,教师若是在学生充分讨论“大禹真的13年都没有回过家吗”这一问题之后加以点拨,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去课外寻找有关这一研究问题的各类信息资料,对于有条件的学生,还应鼓励他们到网上去查找相关信息,如此一来,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了。作为执教者,不应忽视运用“点拨”这一输出信息的重要作,用。因为,在学生探究中教师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师并不显眼的一点一拨之间,往往有驱动全局的功能。“点”者,使之进而有方向也;“拨”者,使之正而有方法也。当学生研究、争论的思维指向偏移目标,发生歪斜时,教师就要拨一拨,使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自学之道重上正轨。
  总之,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主导是对主体的主导,而主体却是主导下的主体。如果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实际就是放弃了教育者的责任,同样也是教育的一种失败。只有稳固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才能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提供施展的平台。所以,学生“主体”要到位,教师“主导”须有方!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课本中每册均有古诗,古诗语言精练,情节跳跃,想象丰富,意境空灵,音韵和谐。今天学古诗,不点化,品一品,嚼一嚼,就如水上浮萍。读古诗首先是破解语句,连缀情节;其次,要融合想象,这样才能领会其意境,体会其感情。本文以《寻隐者不遇》《游园不值》两首古诗为例,谈谈怎样才能做到这两点。  《寻隐者不遇》全诗如下:“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首先领会诗题,“隐者”即隐士,“寻”
期刊
期待已久的“语文主题学习”终于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无论是备课呈现的单元整合教学设计,课堂上体现的“352”教学时间分配,还是大量阅读回归课内,晨午问的经典诵读熏陶,都使学生在阅读的数量和质量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单元整合教学是进行“语文主题学习”的核心,它以教材的主题单元为依托,将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这些教学环节进行再加工,再延伸,再利用,将备课融入到几个模块中,既环环相扣,
期刊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国家教育部、人事部“特级教师计划”语文教改实验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学校行动研究”的重点项目,课题主持人是当代著名教育家、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先生。  对于这项实验,李希贵的解答简单明了:在什么年龄读什么书,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甚至是人所共知的问题,但事实上却一直被忽略了,尤其表现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我们一再错过了孩子们
期刊
罗丹红(浙江省绍兴县教研中心教研员,以下简称“罗”):潘教授,2009年前后,您提出了“积极语用”这一语文教育新主张。它一提出就引起了语文教育界的关注,目前已经产生比较广泛的影响。大家知道,一种教育主张的提出一定有它的基本背景。潘教授,您为什么会在2009年前后这个时期提出“积极语用”这一语文教育新主张?  潘涌(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以下简称“潘”):就理论背景而言,积极语用教育观既来自
期刊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有一段精彩的台词:“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这段名言常常被引以歌颂人类的伟大。然而人之为人,人之区别于动物,并不完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哲学家贺麟说:“人是能读书著书的动物。故读书是划分人与禽兽的界限,也是划分文明人和野蛮人的界限。”
期刊
自从周雨明老师从师范毕业分配到溧阳市实验小学工作,我就同他熟悉了。可以说,我是看着他如何从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逐步成长为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他,为人谦逊,待人真诚;他,淡泊名利,温文尔雅;他,脚踏实地,严谨治学。  周雨明老师是一位有思想的教师,他坚持在快乐的语文世界里行走。近几年,周雨明老师的专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在小学语文研究上找到了新的方向——“人文熏陶”语文的研究,他提出“人文熏陶”的
期刊
在当代,语文课难教,学生作文更是饱受各方批判,语文教师自己也尴尬郁闷。媒体上最常见也最严厉的批判有一种,以为中小学教写作文应完全让学生发挥个性。如果讲点揣摩仿效,讲点修辞功夫,讲点文体规矩,即是无个性,写八股,说谎话。因为据说,这样写作就没有真情实感。有此“真情实感”说,如同真章一擎在手,一旦祭起来,能压死人。不少批判悬“真情实感”为终极真理,将作文起码的模仿、规矩和修辞,与整个社会制度和学校教育
期刊
多年前,周雨明老师就提出了“人文熏陶”小学语文教学构想。他试图从人文课堂、人文积累、人文阅读、人文环境、人文活动等方面的实践与研究来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方法、过程的最优化,突破机械干瘪的训练式语文,创造适合语言和人文精神同构共生的熏陶式的语文教学。下面我就周老师执教的《诺贝尔》一课,粗浅地谈一谈对人文熏陶理念下语文课堂的认识。  一、让语文教学的目标定位突显人文熏陶  大家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的
期刊
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汉堡快餐式”阅读已经悄然兴起,并越来越受到青少年的青眯。所谓“汉堡快餐式”阅读,指的是一些图文并茂的小故事、小短篇,抑或只有单纯图片、视频的电子简短读物,既不占用大量的时间,也可以从容读来,想看则看,不想看随手放下即可。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
期刊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但是小学生对古代文化知识知之甚少,怎样让小学生在接触国学经典时,学其精髓,承其要义并乐在其中呢?我在引领学生接触国学教材《论语》的过程中逐步感悟到,只有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让学生切实理解其本意,适度阐发,古为今用,才能弘扬国学。  一、浅读。文疏意通  所谓“浅读”,并非是指我们阅读中那种浅阅读,不需要思考而采取跳跃式的阅读方法,即所谓囫囵吞枣、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