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交融 社会的变迁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eo55121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以“我选择,我喜欢”为代表的“我A,我B”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新兴构式“我A,我B”诞生的文化土壤和广受欢迎的原因,认为此类话语表达是改革开放以来,受西方个人本位的价值观的影响而产生并流行的。而此类表达借助宣扬个性的方式来鼓励、引導个人对集体的贡献。
  [关 键 词] “我A,我B”;传统价值观;西方个人本位
  [中图分类号] H109.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3-0044-02
  1999年,乒乓名将孔令辉为安踏运动鞋代言,一句“我选择,我喜欢”以极富个性的表达方式风靡全国,近年来,“我光盘,我光荣”“我选择,我无悔”“我当兵,我光荣,我受益”“我工作,我快乐,我微笑,我享受”等等类似的表达极为流行,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把它概括为新兴构式“我A,我B”。本文试图从社会文化方面对此类话语进行浅要的阐释,探究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和映射的心理因素。
  一、“我A,我B”的使用主体和使用领域
  为了更好地了解新兴构式“我A,我B”的应用领域及使用人群,我们一方面在人民网上搜索了大量的语料,这是人们应用这一语言形式的鲜活反映。另一方面,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力求调查不同的年龄群体对此的使用情况是否有差异。结果显示,此类话语表达的使用主体多为党政机关、公益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用于活动主题、标语口号、行动号召,如例1、2、3;而仅有少数用于个人,如4;用于个人的以青年群体为主,当然也有少数老年人为“赶时髦”而套用,如5。
  1.使各级领导干部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营造出“我廉洁我光荣”的良好氛围。(《人民网·安徽频道》2011-08-02)
  2.以“我创新、我绽放”为主题的北京邮电大学第五届大学生创新成果展示交流会暨创新论坛近日开幕。(《科技日报》2013-05-30)
  3.唐山交警在货车驾驶人中开展“向先进学习,我守法、我光荣”评选活动,鼓励争当“无事故、无违法、无积分”先进驾驶人、企业。(《人民网》2013-05-24)
  4.我是性情中人,我欣赏、我追求、我享受性情,真是这样。从生下来到现在,我从没有一种亏了的感觉,觉得特满足、特充实、特自我、特陶醉,就因为我尽可能做我自己。(《人民网·教育频道》2008-08-06)
  5.我是“50后”,伴随共和国一路走来。一晃也过60岁了,看多少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扛过枪、下过乡、经过商,自己的一生就像一棵草,靠信念和希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面对自己的藏品,我知足,我珍惜,我感恩。(《人民网·广西频道》2012-10-19)
  6.至于发布者,无外乎“我选择,我喜欢”之类消费宣言……都是旨在发布信息、引导消费。(《新民晚报》2013-08-29)
  7.为此,我们热切期望广大市民以“文明无锡,我有责;无锡文明,我光荣”的主人翁姿态,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参与文明创建工作,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当文明人。(无锡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领导小组)
  二、“我A,我B”的表意特点
  根据其使用领域和人群,我们能够由此窥见“我A,我B”类话语表达的语用效力。也就是说,为何此类话语表达能有如此大的号召力,广为活动发起者所青睐呢?
  (一)简洁有力,表意丰富
  从韵律上说,“我A,我B”以三字短语的形式出现,短促有力,节奏紧促。而句中A、B凸显了表意的最核心部分,用最简洁的词语表达了最丰富的内容,非常适用于标语、口号。
  (二)凸显自我,增强号召
  这是“我A,我B”最突出的特点,标志就是“我”的使用。活动组织者站在活动参与者的角度发声,而且以“我”代替“我们”,直击每个个体,既满足了大众追求个性的心理,又增强了人们的主人翁意识,因此更富有号召力。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透视镜,不同时代的语言就如同一个个标签标示着社会文化的变迁。那么“我A,我B”的表达是如何产生的呢?换言之,什么样的文化土壤孕育了这样的表达方式?那么,这种表达方式又负载了怎样的文化信息呢?
  三、由当代新兴构式“我A,我B”看社会文化的变迁
  出现“我A,我B”这样的表达绝非偶然,必定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土壤。从这一语言表达中,我们也能感受到社会文化、人们心理倾向的变化。
  在我国的传统道德观念里,是没有,或者并不强调“自我”的。儒家思想中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都是强调个体的行为如何协调在家庭、社会和国家之中人与人的关系。在古代,一位受人尊敬的“君子”,内心是没有“自我”的,而是心怀天下国家,一个人往往能感化一方百姓,甚至传之后世,影响至今。道家思想则更是“无为”“无欲”:“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因此,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崇尚“温润如玉”的品格,内敛、含蓄、韬光养晦、低调谦卑,并没有提倡“张扬自我”的因素,自然也不会孕育出“我A,我B”这样的表达。
  而西方文化则不同,如果说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核心是义务本位,强调人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的责任,那么西方的精神核心就是个人本位,这一传统在古希腊时期便已然形成。古希腊神话中的诸神有着人的欲望,希望尽情地享受人生,哪怕付出惨痛的代价。到14、15世纪,民族国家逐步诞生,成为西方文化的标志性思想的人文主义也开始出现,并引来了一段丰富多彩的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发现人、肯定人、尊重人”。人们的眼光从对神祇的仰望中转向现实世界,尽情享受作为“人”的快感。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西方的思想家、政治家制定了“契约”精神,人民凭借契约建立政府,人们的行为准则皆有法律规定,人们要保证自己的权利不受侵害,同时尊重他人的利益。因此西方的价值观则是“权利”“自由”“民主”,注重对每个个体价值的尊重、保护与张扬。   我国的文化传统绵延几千年,近代国门洞开,西方文化观念开始大量涌入,几千年传统文化遭遇了巨大冲击和挑战。“民主”“法律”“权利”等词汇和观念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中,也在近代中国的进程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经过长时期的战乱、征伐和革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赢得胜利,实现了中国人民的解放。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正是因为秉持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公无私、执政为民的理念,这种理念可以说与古代“天下为公”的传统思想一脉相承。新中国建立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们搞合作社、实施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办大事”,随之树立起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道德观念。
  “改革开放”又使情形发生变化,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国策,实现了与世界的接轨。我国在经济贸易上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合作,极大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与此同时,各种文化、思想、价值理念、生活方式也随之交融,形成了今天多元化的社会。西方张扬个性、利己的思潮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今天广泛蔓延开来,这种社会环境的变化便成为“我A,我B”诞生的土壤,人们更倾向于传达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声音。
  四、“我A,我B”文化蕴含的例证
  (一)自我意识的凸显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可以说,西方以“利己”为核心的观念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心理和思维。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强调“我”的感触、“我”的行为、“我”的得失、“我”的价值便应运而生了。
  上文引句2是在當今鼓励创新的文化中,提倡个性化的表达和思路,希望通过这样的号召调动起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绽放出自己的个性光彩。句4表现出个人主义的倾向:做我自己,这与中国传统观念是不相吻合的,但是现在已经成为年青一代的宣言,不愿听从“过来人”的意见,而是希望追随自己的想法。句6则反映了一些商家正是利用了消费者追求个性、渴望与众不同的心理,打出类似于“我选择,我喜欢”的口号以促进消费。很明显,“我A,我B”满足了人们宣扬个性的需求,而这种心理倾向是社会多元文化影响的结果。
  (二)强调个体的能动性
  上文已经提到,“我A,我B”的使用反映了西方价值观念的融入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开始强调个体价值,以自我为中心、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然而,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并没有彻底消逝,而是余脉绵绵不绝;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也以“集体主义”为特征。因此,党政机关、公益团体等主体便抓住“我A,我B”这一极富个性的表达方式,在满足个体追求自我认同的同时发出奉献、责任、向上、为公的号召和鼓励,巧妙地实现了由“私”向“公”的转换,强调了个体在实现集体利益中的主体作用和能动因素。如句7,“我有责”的表达既彰显了社会对个体的尊重,又能充分发挥个体的能动性,提高每个社会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再如“我廉洁,我光荣”“我绿色,我时尚”“我献血,我高尚”等也是如此。
  “我A,我B”这一语言表达形式,有其诞生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在我国传统的文化理念中,不会孕育这样展现自我、张扬个性的表达。在西方文化传入我国、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今天,我们的心理倾向也发生了西化,从而诞生了“我A,我B”的表达。但这种表达多被政府机构、公益团体广泛应用于标语、口号、标题、主题当中,提出发挥个体价值、个人奉献集体的号召。由于“我A,我B”的表达方式简短有力、中心突出,并且能满足人们追求个性化的心理倾向,因此能极大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
  参考文献:
  [1]王弼.老子道德经注[M].中华书局,2011.
  [2]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王书道.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反思与整合[J].天中学刊,2000(6).
其他文献
[摘 要] 兼职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和现状,结合所在的学院,从兼职教师聘任制度、岗前培训、一对一互助、人文关怀、激励机制及校企合作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与实践,以期为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 键 词] 高职;兼职教师;校企合作;考核;评价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
期刊
[摘 要] 技能大赛是检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手段,而“做学教一体化”是目前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围绕如何根据软件技术专业特点开展技能大赛,通过技能大赛促进“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关 键 词] 技能大赛;做学教一体化;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01-0088-02  “做学教一体化
期刊
[摘 要] 为调查信息技术在高职涉外护理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实况,以长沙卫生职业学院涉外护理专业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研究: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和推广,已赢得了广大学生的认同与支持;但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硬件设施、应用技术的能力还有很大差距。加大改革步伐,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应用能力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关 键 词] 高职;信息技术;大学英语;涉外护理;调查分析  [中图
期刊
[摘 要]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入矩阵乘法,利用反例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和总结,再从几何直观的角度对矩阵乘法及其运算律做出解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矩阵乘法的理解,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矩阵乘法;课堂教学;几何直观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01-0072-02  线性代数是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一门主要的数学基础课
期刊
[摘 要] “定向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改革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就业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采用“定向培养”模式有利于学校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利于校企资源的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以重庆科创职业学院为例分析了民办高职院校“定向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利与弊。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定向培养;职业能力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贫困生作为潜在的人力资源同样存在多层次的成长需求。在国家和地区政府以及爱心企业与多方人士的资助下,资助体系构建与贯彻落实已基本满足了贫困生的生理需求。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在培养贫困生方面,应首先明确贫困生存在何种具体的成长需求,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归属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只有明确了需求,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提供资源和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就业竞争力。  [
期刊
[摘 要] 严峻的就业形势和逐年递增的毕业生人数让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较大的就业心理压力导致高校毕业生出现了焦虑、紧张、困惑、自卑、自负、依赖等就业心理问题。通过分析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现状及成因,从毕业生自身的角度提出解决就业心理问题的方法与建议。  [关 键 词]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现状;原因;方法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
期刊
[摘 要] 以生物制品技术课程为例,围绕“学赛一体”教学模式在高职课程实践教学中开展的意义、具体实践、初步成效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关 键 词] 学赛一体;生物制品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01-0162-02  众所周知,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学校除了培养学
期刊
[摘 要] 从实际情况出发,对高职教育的小班化分层合作教学进行了诠释,并针对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如何创建使学生没有焦虑感的课堂,如何创建分层合作平等的课堂,如何在校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等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 键 词] 小班化;以学生为中心;分层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01-0184-02  一、基本理念  1.以
期刊
[摘 要] 引导文教学法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一种,在职业学校中有比较广泛的应用,翻转课堂是互联网时代的新教学模式,两者都追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将引导文教学法与翻转课堂两者结合,设计出“引导型翻转课堂”的教学流程,并进行了初步的实践探索与尝试。  [关 键 词] 引导文教学法;翻转课堂;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