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佳节话五毒

来源 :中国科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506456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端午,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粽子、龙舟和屈原。而在我国北方,端午节还有吃五毒饼的习俗,虽然这种饼不过是上面加盖了五毒纹样或者压出了五毒形象的普通饼类糕点而已,但这也很好地反映了人们希望“吃掉”这些毒虫,使其不能再毒害世人的愿望。五毒饼上最常见的五毒花纹是蜈蚣、蛇、蝎子、壁虎和蟾蜍,但是传说中的五毒也有把蝎子或者壁虎换成蜘蛛的版本,不同版本的五毒究竟都毒在何处呢?
  蜈蚣
  在所有版本的五毒中蜈蚣都有“中标”,看来“蜈蚣是毒虫”是人们的共识。的确,哪怕初次见到蜈蚣的人,都会被它那修长多足的异类身形吓一跳,而小时候“蜈蚣精”吸人脑髓的传说也应该给我们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不小的阴影。
  多足,恐怕是蜈蚣留给人们最为深刻的印象了,而令蜈蚣荣登毒虫之列的是它第1躯干节的1对特化的足——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而若不慎被蜈蚣咬伤,则可能发生皮下出血、水肿、组织坏死甚至死亡。
  蛇
  虽然传统中的“五毒之首”是蜈蚣,但是要论每年咬伤致死的人数的话,毒蛇是毒中之王——要知道全世界每年有约5万人因遭毒蛇咬伤而丧命。
  对于整个蛇类家族来说,有毒蛇类占到的比例约为1/4到l/3。在我国分布的200余种蛇类中,大约有50余种有毒。对人造成威胁的蛇类主要集中在眼镜蛇科(Elapidae)和蝰科(Viperidae)2大类之中。
  毒蛇之所以可怕,来自于那锐利的毒牙和致命的毒液。眼镜蛇类和蝰类之所以是造成中毒的主要类群,是由于它们的毒牙大,并且位于上颌骨的前端,在攻击猎物时更容易刺入猎物体内。与此相对的,一些游蛇和海蛇虽然也有毒腺,但毒牙位于颌骨后侧,并不容易刺入猎物体内,因此其危险性也相对较低。
  对于眼镜蛇类和蝰类来说,二者的毒牙和用毒方式稍有不同。前者的毒牙后面具有一道凹槽来运输毒液,因此称为沟牙;而蝰类的毒液运输途径则封闭为管道,称为管牙。眼镜蛇类的毒液中更多含有胆碱酯酶、基多肽等物质,能够阻碍神经冲动向肌肉的传递,因此被称为神经毒;而蝰蛇类的毒液中更是增加了蛋白酶、透明质酸酶等,能够大范围地破坏组织,并造成溶血或凝血,因此被称为血液毒。当然,神经毒和血液毒只是粗略划分,几乎所有毒蛇都是将这两类毒素搭配使用的。
  蜘蛛
  说到毒蜘蛛,也许最为人所知的就是威名远扬的黑寡妇蜘蛛蛛(Latroclectusspp.)了。的确,无论是在地摊文学还是猎奇故事中,黑寡妇都成为了毒蜘蛛的代表。不过就其毒性来说,黑寡妇可能还比不上巴西漫游蛛(Phoneutria spp.)或澳洲漏斗网蛛(Atrax spp.),只不过是因为它经常在房屋周边驻扎,而且有着典型的橙红色斑纹,因此给人能留下深刻印象而已。事实上,所有的蜘蛛都有毒,只不过其危险性决定于体型大小、毒液种类及是否攻击性强等方面。在我国,能给人造成伤害的蜘蛛种类很少,大部分蜘蛛都是胆小而害羞的动物,只有在受到严重挑衅时才会咬人以自卫。
  蜘蛛的用毒武器是位于口周围的螯肢。螯肢实际上是特化的附肢,最末1节特化为锋利钩状的螯爪,通过管道和毒腺相连。在捕捉猎物时,螯爪可以弯曲,从而夹住猎物,同时刺入猎物体内注射毒液。
  和毒蛇一样,蜘蛛毒液中也包含了各种成分,其中最主要的毒性成分是多种能与神经受体结合的小肽或多肽类物质。例如以黑寡妇命名的蜘蛛毒latrotoxin,以及漏洞网蛛的毒液,都能促进神经 肌肉接头的神经递质释放,从而造成肌肉痉挛。此外一些蜘蛛毒液中还存在蛋白酶等酶类,可造成组织坏死。有意思的是,对于不同捕食类型的蜘蛛,其使用的毒素类型也有区别。一般来说,对于一些体型较小、以昆虫为食的蜘蛛来说,其毒液中的毒素只能作用于昆虫的神经系统;而对于体型较大,“菜单”上还包括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的蜘蛛,如捕鸟蛛来说,其毒素则既能作用于昆虫也能作用于鸟类和哺乳动物。这样的毒液分类并不绝对,因为在一些小型蜘蛛的毒液中也具有针对哺乳动物的毒性成分,当然这些毒素的主要功能可能还是在防御方面。
  蝎
  蝎子是蜘蛛的亲戚,它们同属于节肢动物门螯肢亚门下的蛛形纲(Arachnoidea),二者只不过分属蝎目(Scorpiones)与蜘蛛目(Araneae)而已。蝎与蜘蛛最显著的差别在腹部:它们腹部不像蜘蛛那样愈合成一个球状的大肚子,而是逐渐变细,并且最后1节呈刺状,内有毒腺。蝎子和蜘蛛一样也是具有螯肢的,毕竟它们都是螯肢亚门的成员,只不过蝎子的螯肢并不和毒腺相连。
  蝎子毒液与蜘蛛毒液的成分十分类似,主要也是由小肽组成。蝎毒素依据分子大小可分为2大类,但均作用于神经受体。一类分子量稍大,作用于神经表面的钠离子通道;另一类分子量较小,作用于诸如钾离子通道、氯离子通道等。2种蝎毒素都能起到麻痹猎物的作用。
  不过,蝎毒和蜘蛛毒在作用对象上差异较大。通过研究发现,占蝎毒含量约10%~50%的神经毒素对哺乳动物有很强的致死效应,而专门针对昆虫的神经毒素只有约1%。为什么蝎子要和哺乳动物这么过意不去呢?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蝎类从蛛形纲中分化较早,主要在地面活动,相对于后出现的、多树栖的蜘蛛,碰到哺乳动物捕食的可能性更大,在哺乳动物的捕食压力下,具有针对哺乳动物“杀手锏”的蝎子存活下来发展到今天也在情理之中。
  在我国西北地区,蝎子,尤其是东亚钳蝎(Buthusmartensi)算是比较常见的室内毒虫了。不过幸好它在钳蝎科(Butllidae)中算是毒力较弱的一位,被它蜇了大抵只是红肿疼痛而已。而它的亲戚们,例如以色列金蝎(Leiurusquinquestriatus)就不是那么好惹了,由于它喜爱躲藏在衣服褶皱或鞋子里,因此常有被严重蜇伤的事例,对于儿童或虚弱的人来说有可能致命。钳蝎科在蝎目中是有毒种类最多的一个科,大部分的有毒蝎类都属于这个科。而一些块头更大,看起来更凶悍的蝎子,如帝王蝎(Pandinus spp.),毒性则很弱,更多依靠2个强而有力的螯来进行捕猎。对于蝎类来说,通常螯越发达,毒性越弱,反之则毒性越强。看来是偏向物理攻击还是化学攻击,也是需要考虑的呢!   蟾蜍
  在古代,蟾蜍是一种让人爱恨交加的动物。说恨,蟾蜍位列五毒之中,“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也刻画了人们对蟾蜍的鄙夷;说爱,人们又把蟾蜍看作吉祥的符号,尤其是三条腿的“金蟾”,被视作招财进宝的象征。不过不管怎么看,癞蛤蟆有毒是个共识。小时候老人们常说癞蛤蟆撒的尿会让人长癣,而摸癞蛤蟆会让人长像癞蛤蟆一样的疙瘩,以此警告还是熊孩子的我们。那么蟾蜍的毒有这么厉害吗?
  我国最为常见的蟾蜍,要数大蟾蜍(Bufo bufo)、中华大蟾蜍(B. gargarizans)和黑框蟾蜍(B.melanostictus)了,这3种蟾蜍的形象也颇为类似,共同构成了癞蛤蟆的经典形象。在这些蟾蜍的眼后都有一个巨大的隆起,称为耳旁腺。耳旁腺分泌的白色乳液——蟾酥就是蟾蜍毒性的来源了。蟾酥的化学成分较为复杂,包括蟾毒配基类化合物、蟾蜍毒素类化合物及蟾毒色胺类化合物等。其中蟾毒配基类化合物大多具有类似强心苷的结构,能够促使心率增加、心搏增强,而蟾毒色胺类化合物则多具有致幻能力。
  对于蟾蜍来说,分泌毒液的目的主要是自卫。这些毒性成分只有接触暴露的黏膜,被吸收入血后才能起到效果,对于皮肤来说角质层就能很好地隔绝毒液。因此常见的中毒死亡事件往往发生在误食、误舔了蟾蜍的阿猫阿狗身上,而人类中毒的例子则多是因为嘴馋食用没有处理干净的蟾蜍,或服用蟾蜍制作的土方药物。至于蟾蜍的尿液,那只含有水、无机盐和少量氨,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壁虎
  相比上面几位正儿八经的有毒家伙,壁虎被列入五毒纯粹是“躺枪”。在我国屋室内外常见的诸如无蹼壁虎(Gekkoswinhonis)、多疣壁虎(G. japonlcus’)、蹼趾壁虎(G. s’ubpalmatus)等都是无毒的。壁虎被古人们误认为是毒虫,大抵是因为惊异于它们大都昼伏夜出、能攀附在墙壁上寂静无声地爬行、受惊之后又会留下扭动着的尾巴等奇特本领罢了。当然,我们小的时候都听说过壁虎的尿会弄瞎人眼、壁虎的尾巴会钻进人耳把人搞聋等传说,但事实上都是不可能发生的。
  拿壁虎尿来说——其实壁虎是不会排尿的。和鸟类一样,壁虎的代谢产物是尿酸,它们的排泄物在通过输尿管、膀胱等部位时,水分会被重新回收,而不溶于水的尿酸则和钠、钾等离子形成尿酸盐,在进入泄殖腔后和粪便混合在一起被排出体外。正因为具有了这种高效的水分回收方式,才能使得壁虎和其他爬行类获得了适应干燥环境的能力。
  壁虎的断尾能力也让人惊奇。壁虎在尾巴被捉住或受到惊吓时,尾部肌肉强烈收缩,使得尾椎骨间的断裂面脱开,完成断尾。断裂的尾部由于内部自发的肌肉收缩而扭动,从而吸引捕食者视线,使得壁虎更有机会逃脱。壁虎尾巴的扭动是无意识的,并不会像传说中的那样钻入耳朵。对于断尾的壁虎来说,虽然尾部能够再次长出,但是新长出的尾巴内部不会再有椎骨,而是以一根软骨管代替,肌肉的分布也会发生变化,使得新长出的尾部不会再次断掉。此外断尾还会对壁虎的繁殖造成一定影响,因为对于壁虎来说,尾部是储存脂肪等营养物质的“仓库”。由此来看,壁虎的这一丢车保卒的策略,不但让自己丢了营养,还背上了毒虫的骂名,这是所幸呢还是不幸呢?
其他文献
2009年7月11日,七十多岁的放牛老爹范仰杰,一大早就来到峙冲村后一个名叫“高仙岭”的山上。搜寻放牛时走失的一头牛。快到山顶时,范老爹突然听到一个女人微弱的呼救声。为了弄个究竟,范老爹朝着声音的方向找了过去。  当范老爹循着声音来到一个长满了杂草的洞口,探头向下一看,里面的情景吓了他一大跳,深深的洞底下竟然有一个女人。出了一身冷汗的范老爹来不及多想,转身下山报警去了。  上午10点,正在值班的宜
3月3日,第12届“未来伙伴”北京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在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隆重开幕,率先拉开了本年度的省级机器人竞赛的序幕。中国科协副主席冯长根,北京市副市长苟仲文,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群,以及北京市科协、教委的相关领导同志出席开幕式。本届竞赛由北京市科协和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以“诚信伴我成长,科技开创未来”为主题。  开幕式过后,机器人创意比赛、机器人综合技能比赛、机器人足球比赛、FLL机器
2015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营以“兴趣为翼,探究科学”为主题,精心策划组织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营队活动:名师讲座——听名家大师精彩报告,互动交流;科技场所参观——参观省地质博物馆、名人馆、现代科技馆、物质科学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校内重点实验室参观——参观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核电站模型、同步辐射实验室;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物理、化学、生命、工程分学科探究实验组合”活动。  活动
作为现代意义的科技馆,除了在展示内容、展示手段和互动方法上都需要不断创新外,还应该在展教模式、科普理念、科学传播等更为广泛、更为深入的层面上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与时俱进地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一直以来,科技馆的展教工作者以场馆资源为依托,努力寻求展教方式的多样性。科普剧正是这些传播方式中贴近公众,具有戏剧化、情景化审美意味的样式。如何把握好这一形式,使之在科普场馆落地生根,从而更好地发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于2003年立项。本项目以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和全国23个省市60所项目实验学校为主要实施单位。从2003~2010年,本项目已经实施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3~2007年)的实施内容为“高中科学教师科技创新指导能力培训的理论与实践”项目,此阶段将“科教合作”的连接点定位在“提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科学探究欲科技创新的能力”上。“中
苏朝晖,我国第一枚国际化学奥林匹克金牌获得者。1991年于厦门大学化学系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97年获美国麻省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学位,在国外学习工作十余年后回国从事科研,现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87年7月盛夏的一天,在多瑙河畔的匈牙利布达佩斯技术大学,第19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即将降下帷幕,发奖仪式正在举行。17岁的苏朝晖登上了领奖台,他为中国赢得了宝
农业物联网是基于农业大数据的新型智慧农业模式,近年来,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密集出台了各种相关支持政策和规划意见,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农业科研当中,取得了良好成效。受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委托,北京航天华阳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华阳”)在该所深圳试验基地农场内建立1个物联网系统管理平台,对基地内的实验材料的光、温、水、肥、气等生长环境因素进行实时监控,按照检测数据智能
【摘要】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实验教学包括实验基本操作、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家庭小实验等。各类实验教学有其特点和策略。如何有效实施实验教学是摆在教师面前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化学实验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信息技术 化学实验 有效教学 策略    在实践新课程中,广大教师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达到教
研究背景  2013年的暑假,炎热高温降临西安。众多拥有汽车的家庭很快就领略到烈日下车内的高温。各大新闻媒体争先恐后地报道着“汽车自燃”“汽车爆炸”等事故。这些事故与汽车内的高温有多大关系呢?夏天车内的温度到底有多高?高温下,车内又有哪些安全隐患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小组开始了探究。  研究目的及方法  本课题研究目的是测量夏天车内的温度,了解夏天车内温度之高。我们针对车内的环境设计实验,探究车内
于光远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医院举行。仪式简单、肃穆。于光远遗体静静地躺在花丛之中。老友、同事、学生,还有慕名前来的敬仰者手执白菊,向老人三鞠躬。老人周围,人们轻轻放下的花朵聚成一座环形“花山”,表达着对于老的敬意与不舍。仪式结束后,许多人仍不愿离开,目护灵车远去。著名教育家刘道玉敬献的挽联是:“一生勤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著作等身,两袖清风学贯中西当代亚里士多德。”  于光远(1915.7.5—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