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明竹艺织传奇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snt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正如苏东坡所言,竹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可谓“撑得起高雅,接得上地气”。自古以来,竹子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竹编造物,一根竹,百种用,贯穿古今之灵气,编织艺术之经纬。
  竹编是指竹丝篾片的挑压交织,一般被挑压的篾为“经”,编织的篾为“纬”。挑压后可以编织出千变万化的图案,从而制作出千姿百态的竹编产品,根据编织工艺的不同,竹编可分为平面竹编、立体竹编和混合竹编。
  地处成都盆地的崇州市道明镇,是远近闻名的“竹编之乡”。道明竹编是道明镇的传统特色产业,2006年被列入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4年又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道明竹编,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道明镇自古盛产慈竹,在当地农家小院与乡村田野,随处可见一丛丛青翠的竹林。竹编艺人砍下慈竹,经过去青皮、剖片、日晒、划篾丝等工序后,再经过编、绞、锁、插、穿、扣等工艺技法,编织出工艺精湛的竹编作品。道明镇的竹编艺人,在一个个工作坊里,用双手编织出极具匠心的竹编用品,然后销往全国各地甚至海外。
  道明竹编品种繁多,除了常见的竹篼、竹篮、竹盘、竹碗外,还有竹筷篓、竹纸篓、竹花插等几百个品种。绝大部分的原材料,都是来源于川西平原地区生产的慈竹。道明镇当地的手工艺人精心挑选约3年竹龄的慈竹。这类慈竹的中间段一般没有斑点,竹身细腻,是制作竹编制品的上乘材料。挑选出原材料后,刮青去节,有的材料需要保持竹身的自然颜色,有的则需要进行染色加工,用黄、红、蓝等油漆涂在竹身。最后,把竹筒均匀划开,保证竹片和竹丝厚薄一致。
  道明竹编的编织技法也格外讲究,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如插、穿、削、锁、钉、扎、套等,使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
  1992年,道明镇被四川省文化厅命名为“竹编艺术之乡”。如今,道明竹编产品不仅在全国热销,还远销美国、日本、加拿大、法国等国家。道明老一辈匠人将这门艺术传承发扬,新一代道明人正带着他们对竹编艺术的执着和倔强,使其在新时代持续焕发出新的生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这里,追求自己梦想的同时担负起传承非遗的重任,道明竹编也成为这些后起之秀的创意舞台。
  竹梦扬帆,独具匠心竹文化
  慈竹环绕,小河流淌,翠色洗眼,青绿浮摇,道明竹艺村弥漫着世外桃源般的超然和幽静。这里的人们依竹而居,以竹为器,世世代代以竹为生。竹编人家、竹编博物馆、竹编建筑装饰、竹林超市,还有竹艺茶馆、竹艺民宿、竹艺餐厅……随处可见的竹元素,构成了自然的点线、天然的色块、立体的美景、无限的空间,宛若一幅“山上清泉山下流,家家户户编花篼”的别致图画。
  在道明竹艺村,不能错过任何一条小径,任何地方都有可能藏着独具匠心的设计,宛若与竹编的一次心灵之旅,也许这便是这烟火人间里的仙气吧。沿着蜿蜿蜒蜒的乡村小道漫步探寻,一个转角,就与“竹梦扬帆·杨隆梅工作室”不期而遇。
  竹编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是与簸箕、背篼等老物件联系在一起的,而“杨隆梅工作室”内却让人眼前一亮、惊喜万分,竹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这种感觉很奇妙,古老的竹制品却呈现出现代和时尚的味道。竹编灯光影四漏、竹香流泻;竹编罐精美奇巧、玲珑典雅;竹编筒造型灵动、繁美别致;一款落地竹架犹如一根高高的竹笋,上面挂着竹笠,清新淡雅中透出复古的味道;就连竹篮在这里也摇身一变,简约的提手上点缀一个精致的大纽扣,成了时尚用品……精美的瓷胎竹编器具、富有设计感的竹编家居、小巧的竹编创意手伴,还有各种异形的竹编装饰,上百种纯手工竹编制品让人眼花缭乱。
  这些新颖的竹编居家用品,每一款竹编制品都是高颜值,有风骨,让进店的游客也大开眼界:“好漂亮啊,哪想到老编法能翻出这么多新花样,设计完全不一样了,感觉和以前大不相同了。”拿着竹编提包,一位阿姨爱不释手,禁不住赞叹:“以前总觉得竹编有点土,但现在看到这些竹编,真是太时尚了!”
  竹梦扬帆,人如其名,店主人杨隆梅是个时尚的姑娘,高挑的身材、秀气的五官,颇具古典气质,像极了古画中的娴静淑女。然而看她热情地为游客讲解,敏捷地演示竹编技艺,却分明又透着现代女性的睿智与朝气。说起家乡的竹编历史、自己的从业经历和产品的开发创新,隆梅姑娘目光如炬,快人快语,自信满满。
  崇州道明镇这块土地,和竹子有着2 000年的不解之缘,传统竹编就有15个大类、500多个花色品种,而她在这基础上,又开发出新的花色品种,拓展使用空间。随着她的指点,在她的工作室里,既能亲自体验原创设计竹编生活用品,还能欣赏旅游文创产品的展示,特别是广阔的户外空间,杨隆梅打造的非遗农事体验中心和“竹编民宿”更是新奇。跟随她步入其间,竹条包裹的空间,精密细致的编织,既给予了整座建筑别致的装饰与点缀,又使得建筑独具透气性和环保性,堪称曲径通幽,匠心独具!
  成竹在胸,经纬交错织传奇
  杨隆梅工作室里访客不断,在这里不仅可以亲身感受郁郁葱葱的竹子化为纤细柔嫩的竹条,变身精巧奇妙的竹编全过程,还能体验竹艺、品茶休闲,真切地感受大型竹编工艺的浓郁艺术氛围。而这位“90后”的小姐姐也是乐此不疲,她一边展示道明竹编的编织技法,一边讲解着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在她的带领和指导下,游客还能制作竹编作品,享受其中的乐趣。
  工作室中央的长桌上,杨隆梅正在给游客们演示一款新创意的文创产品“五福铃”的编制过程,同时还通过“抖音”平台与网友实时分享。竹条与竹丝是编平安扣的原材料,杨隆梅说,就她手中的这些原料,前期已是十几道工序加工的结果,而且全是手工完成,一棵完整的竹需经过破竹、烤色、去节、分层、定色、刮平、划丝、等才能变成可编织的篾(劈成条的竹片)。
  只见她麻利地将几根短竹条呈放射状中心交叉摆好开始“起底”,喷水后她把变软的竹条在手中弯曲起来,左手固定,右手调整竹子间空隙,再把竹丝穿插“编织”,压一挑一,经纬交错,使竹丝之间相互服从,根根竹丝在隆梅手中细密而紧致依势成形,不一会儿便有了雏形,开始“锁口”了,杨隆梅的手下,刚才还活蹦乱跳的竹丝竹片仿佛聽到命令一般,整齐划一地聚拢,所有接头之处瞬间藏而不露,浑然一体,一个小巧可爱却又灵气十足的竹铃铛就呈现在眼前。   杨隆梅一边编织一边为游客讲解竹编工艺的“起底、编织、锁口”3道工序,讲解在经纬编织的过程中,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各种技法巧妙运用,才能使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编竹者必先成竹于心中,才能以手为笔,执笔熟视。”杨隆梅是那样的专注,纤细的手指在细细的竹蔑间上下翻飞,一席素衣的她,亦如这竹世界中翩然降临的仙子,古韵悠悠。在美好事物的氤氲熏陶下,时光在她身上刻下了岁月静好的模样,这模样,是任外界的纷扰匆匆仍然保持着对初心与本真的执着坚守的气質。
  这样精巧时尚的文创小竹编,是杨隆梅开发的系列产品,别看产品小巧,却对杨隆梅有着特殊意义。那是在2019年12月第8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成都举行期间,四川非遗精彩亮相,杨隆梅现场展示的道明竹编技艺受到了李克强总理的特别青睐。李克强总理现场买下她编的一款“平安扣”,赠送给了友人。杨隆梅回忆起当天现场的情形:“总理拿起道明竹编端详后,我向总理介绍了道明竹编的编制技艺,并道出平安扣代表着平安如意的寓意,总理听后连连夸赞!”杨隆梅兴奋地说:“总理买这对道明竹编平安扣,让我十分意外、激动与兴奋!”
  蜀缘竹艺,道明竹编焕新生
  年轻的道明人,承接编织技艺,注入前卫理念,扩展竹编产品,更需要的是现代营销与宣传方式。“当初我回来的时候,看到外面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了,而我们这里连一个网站都没有。”带着对竹编事业的满腔热忱,杨隆梅开始用新思维来推广她的竹编文化,她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快速传播信息的特点,坚持线上与线下经营双管齐下,利用网店和微店作为销售窗口在网上推广,利用短视频和直播进行在线交流教学,使更多的人了解竹编、喜爱竹编。
  在当地政府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她走进社区、走进学校,为更多的年轻人和小朋友讲解、推广竹编文化,还多次受邀到国外进行展示,越来越多的朋友对道明竹编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建立的“蜀缘竹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推广平台也受到了大家的肯定。几年来,有上万人次通过杨隆梅了解、爱上了道明竹编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隆梅返乡创业,也吸引了一批年轻人归来,除了管理、销售外,杨隆梅积极组织免费教学,成立竹编合作社,在不流失竹编老艺人、传承竹编技艺的同时,又把新的创作设计理念融入道明竹编产业发展里,带领年轻人努力让道明竹编焕发新生。“刚回来的时候,厂里10多个技师都是“50后”,年纪都偏大,而现在发展到有60多位技师,并且年轻人占了大半。作为年轻人,通过努力把竹编的队伍扩大,觉得也是挺自豪的,希望以后能够吸纳更多年轻人的加入,把竹编产业发扬光大。”
  在产业发展上,杨隆梅结合当地的实际,于2014年成立了道明竹编巧妹子竹编专业合作社,带动了当地2 000名左右留守妇女、老人、残疾人,实现居家灵活就业,走出了一条“公司 合作社 农户”的发展路子。在外,她带领团队参加各种展会,利用网络、媒体扩大道明竹编的知名度,拓展销路;在内,不断研发新产品,组织拥有较好技艺的竹编艺人培训村民。现在她经营的竹编产业红红火火,年产值达到600多万元,产品远销日本、韩国、英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道明竹编以其鲜明的风格、高超的技法、独特的工艺制作而成的各类竹制品,大到户外艺术装饰,小到竹编饰品,已经融入了千万家庭的生活生产中,装点着人们的美好生活。
  道明竹编,纵是竹之禀性,横为人之感性,经纬间是历史与传统积蓄下的技术,亦是生活的艺术。看似柔软的篾丝,依然有着属于竹的坚韧,在交错编织之间,手艺人指尖纵横划下的深刻纹理,是为创造完美竹编的坚持。穿越2 000年时光,岁月更替,光阴流转,像杨隆梅一样的道明人始终如一,靠着匠人的精神和智慧的传承,把道明竹编写进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让竹编成为川西乃至成都平原不可取代的独特文化艺术符号。
其他文献
在福州脱胎漆器众多从业者中,叶聪应该算得上是年轻一代的代表:年轻、“科班”出身、拥有独立工作室、从事漆艺创作。  2007年,叶聪从中国美术学院陶瓷艺术专业毕业后,进入了深圳一家央企从事陶瓷艺术品制作工作。但在深圳呆得久了,静极思动,他一心想着回到朋友多、同学多的福州。后来在福州跟同学陈兆云合伙开了一间工作室。因为同学是做漆艺的,平时看得多了,好奇心与日俱增,就想认识漆,想知道漆是怎么做的。“当时
据2008年9月21日英国广播公司(BBC)消息。中国台湾省“教育部”修改相关规定,将招收大陆学生到台湾就读大学,落实了“总统”马英九竞选时提出的政见,但有关招生人数及招生方式等详细计划尚未出台。  台湾省“教育部”修正台湾的“大学法”与“专科学校法”。将中国大陆与港澳地区学生增列为特种考生,修法后台湾的大学将可以外加名额招收。台湾媒体估计这项招生计划将在一到两年内实行,“教育部高教司长”何卓飞对
打造学校特色,是促进首都基础教育向纵深发展的现实需要。教育个性化、办学特色化不仅是国际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首都基础教育真正的和谐、繁荣发展有赖于每一所学校都能得到适合于本校的发展空间,实现各得其所的发展。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罗洁    2007年9月1日开学,北京市300多所普通高中近7万名高一新生拿到了让人眼前一亮的新教材,也有了更多新的学习选择——从
北京二中在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中,立足学校实际,经过不断探索与反思,总结出高中校本课程实践中的一些观点。    观点1:让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成为二中办学的亮点。    设置有鲜明特色的课程,能够使学生置身于丰富的知识环境之中,为其后续学习和研究指引正确方向、打下坚实基础,因此,一个学校是否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将是学生是否选择这所学校学习的重要标准。北京二中立足校本、理性思考、开拓创新、大胆实践,充分而
法国著名艺术批评家伊夫·米肖在《当代艺术的危机:乌托邦的终结》一书里写过一句话:“艺术正在从严肃的、结构性的、充满意义并向大众传播的教化过渡为关乎气氛、体验、愉悦的个人审感美学。”说得直白点就是,曾与普通人保持距离的艺术正逐步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好比在成都,蜀地的艺术与诗意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气质中。常常会在一些寻常街道和小巷“偶遇”社区艺术空间,可以体验到“普通人的艺术”——可能是一句话、一件
“中国式的奢侈”是周立言对旗袍的理解。今年27岁的她,从小弹奏古筝,很早便醉心旗袍。从最初身体力行的穿着,到现在成立“荷言”品牌,专事手工定制旗袍及旗袍文化传播。对立言而言,与其说是对旗袍的爱,倒不如说是对旗袍中所凝固的文化和时光的爱。  立言有巧手  2012年,立言刚刚研究生毕业。在美国游学时出席了一个正式的派对,大家都穿着晚礼服盛装出席,而立言穿了件三道包边、全盘扣到底的手工旗袍,领间的海棠
4年前开始关注网名为“一回”的刘美松,“诗人兼商人”的他在新浪博客上记录自己“身无分文游神州”。一人一车从深圳出发,不带钱、不乞讨、不打工、不要赞助,刘美松仅仅通过与人沟通,说服陌生人赊账或借钱完成了100天的旅程。他北至漠河、南至三亚天涯海角,足迹遍布31个省会城市,行程28510公里,共打欠条222张,金额48272元。网友赞他是用冒险之旅,证明了社会诚信仍在。  慕名已久,终于在今年的深圳文
当漂流木遇上拉菲草,一座萌萌的迷你动物园就建成了。  清晨,海风吹进保加利亚版画家Plamena Doycheva位于黑海边的屋子,伴她喝下第一杯咖啡,一只叫Gizmo的猫在她脚下乱窜。打开电脑,查看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Plamena 再决定如何安排这一天的时光。  微缩木雕、拉菲草编织、布艺制作、丝网印刷、剪纸设计、版画创作……Plamena要做的“闲事”太多了。但最爱的,是用漂流木和拉菲草制作
为做旗袍而生的上海师傅  “她生得非常美,眉眼十分俏丽,要是把眉毛拔细了,高高挑上去,尖尖的下巴抵在旗袍滚金丝边的领子上,就会有上海美女的精明世故的样子,带着一点点风尘气的妖艳,又不失小家碧玉的本分。”作家陈丹燕所描述的,大概就是人人称羡的上海女子的万种风情。  《花样年华》上映后,来做旗袍的顾客向龙凤旗袍的第二代传承人褚宏生描述这样或那样的要求,满心期待能穿出张曼玉的气质。一丝不苟的老爷子只需看
师竹斋与筛竹斋  直到采访临近结束,我们才知道堆满了各种杂物的不足5平方米的小房间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岩翻簧竹雕代表性传承人罗启松的“启松翻簧研究所”。在这间小房间里,靠墙的架子上摆满了各种翻簧竹雕器皿,大小层叠挤在一起,摇摇欲坠。这是一条狭窄巷子的尽头,我们进门的时候,并没有留意到门口挂着“筛竹斋”这3个字。  “师竹馆”是黄岩第一家翻簧竹刻店,于清同治年间开张,第一位店主就是黄岩翻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