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做LV,还是做Lipton?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o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种担忧与日俱增,中国茶正在远离普罗大众,进入奢侈时代。人们欢呼称之为“品牌”,我却认为这不仅是对品牌的错误理解,也是对中国茶文化精神的彻底背离。
  日前,我在杭州参加了一个茶品牌的推荐活动,品尝了一款新近推向市场的高端花茶。席间与公司负责人进行了交流,了解其品牌的历史和内涵。不过,让我及在座参加活动的人颇为惊诧的是这款茶的定价。这款新研发的花茶茶品,可谓高贵至极。再搭配奢侈品设计师主持设计的茶叶罐和包装礼盒后,价格从2800元到26000元,实非平民人士消费得起。
  公司负责人将之解释为,做品牌。意思是,做品牌,就要做高端。这种将品牌等同于高价的思想,这两年来听得很多。无论是企业主,还是地方政府,都存有这样一种极端的思维。这与我们从陆羽《茶经》中学到的中国茶文化精神是颇为背离的。陆羽说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品茶是对人生的修炼,不过这种喝茶如喝黄金如喝身份的奢侈行为,怎么会成为当前中国茶品牌的共有价值观了呢。
  那么,是谁刺激了中国茶开始有了这样的“宏伟的品牌意识”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无疑是Lipton。尤其是《Rnancial Times》上的一篇记者评论在2009年刊发后,这几乎成为了一颗原子弹。每次参加行业会议,总有人谈论“中国七万茶厂比不上一个立顿”这个话题,认为中国茶没品牌,所以走不出国门。不过,让人感到悖论的是。一边说要学习立顿,一边市场却热衷于推出各种高端茶。
  记得有位学者说,中国茶的品牌意识可以从1979年中国农业部恢复启动历史名茶算起。自那时起就有了个行业名词“名优茶”,这是相对于“大宗茶”而言的。名优茶的出现,解决了当时茶叶产量滞销的经济问题,并带动了市场的高质量高价格的倾向,而名优茶的影响力也一直延续至今。不过,评比并不代表有了“品牌”意识和举动。评比的结果,有利的是地方政府的区域性公共品牌。更多的还是圈内活动。中国茶,至今还停留在“名优茶”意识上,远未认真去研究和学习立顿这样的“品牌茶”与己之间的不同。所以,名优的结果是价格越来越高,远离了普罗大众。
  那么,到底是做LV,还是做Lipton呢?
  把品牌等同于高价格。是因为眼光里只看到了高端奢侈品,所以人人都要将产品做成茶叶中的LV和Channel。可正是因为这种观点和方向,所以在Lipton自1992年进入中国以来,竟无同类竞争者与之抗衡。仅靠传播策略和渠道推广,就占领了广大中国白领市场。
  Lipton卖的是高端茶吗?它恰恰走的是平民路线。它的目标市场是大众消费者,18~35岁的年轻消费群体,主打商务办公茶。通过袋泡、速溶等简易包装,关注的是市场规模基数最大的终端个体。这与中国茶产业的名优茶的高价策略和礼品茶市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由于名优茶与中国内销市场的普通终端存在较大的消费距离,而这一段消费真空,给予了立顿进入的空间,以至于在立顿进入中国市场至今的18年时间里,立顿在大众市场上没有竞争对手,成为绝对的唯一。
  所以说,Lipton的成功是由于我们对于大众的忽略,对于终端消费市场的标准和质量的无序管理的结果。这个问题,显然不是仅靠走LV和Channel的道路就可以解决的。将品牌等同于高价格,是极端狭窄而势利的认知。
  我把做品牌认为是一件艰难的工作,尤其是要打造一个物有所值的品牌。这需要时间的积累。在初创时期,品牌等同的不应该是高价,而是服务承诺。唯有服务承诺,才能吸引顾客。那些奢侈品在初创时,都是靠真诚地维护客户关系起家的,并不是靠离谱的价格。我们现在只是学了一个品牌的称呼,只看到品牌等于高溢价,市场就这样被哄抬了。难道品牌除了高价格,就不等同于消费享受、不等同于服务质量、不等同于产品承诺了吗?假如能做好这后三项,走平民路线,也能做出国际大品牌,一如Upton。而让更多的中国人喝得起茶,并且爱喝茶,将之视为性情修炼的载体,这才是中国茶文化传承的精髓吧。
其他文献
“短命”的洪宪瓷    每个时代都有其专属的文化烙印,洪宪瓷无疑是短暂的“洪宪”时期为数不多的文化印迹之一。洪宪瓷因袁世凯而生,也随着袁世凯的离去而消逝。  1915年袁世凯称帝,年号“洪宪”。在称帝前夕,袁世凯曾效法清代帝王登基时必先烧制御瓷以示庆贺的惯例,派当时的公府庶务司长、瓷学专家郭葆昌到江西景德镇督办烧窑。1915年夏,郭葆昌带着原清宫所藏的精细颜料到景德镇后,征集各窑高手,选择景德镇市
期刊
从安吉到龙泉访瓷,我们怀着朝圣的心情,也带着茶对土地的问候。龙泉四面环山、三省交汇、一条瓯江贯穿山城。对龙泉最初的印象就是一个“热”字,缘于龙泉人的朴实热情,其次因打剑与做瓷都离不开烧窑。2000多年来这里一直炉火不断,默默锤打淬炼着生命的纯净和韧性。  在龙泉我们观看了青瓷的生产工艺:瓷土粉碎、淘洗练泥、成形、修坯、装饰、素烧、多次施釉、复烧、出窑等十几个流程工序。烧窑温度是所有陶瓷类中的最高,
期刊
庄子曾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所谓大美泛指大自然所蕴藏的各种美的状态,其中花,正如明代袁中道所说的是“天地慧黠之气”所成,因此有“美的象征”之称,此观念是中外古今不曾改变的。      插花既是以这美的象征作为素材,创作者面对美丽的花材,不仅须发现她的美,更必须发现她那一部分最美,且须在最短时间内发现最美与最自然的一部分,予以组合成一个更美更新的有机体。清朝沈三白曾说:审视花枝时“必先执在手中,横
期刊
城市生活是繁闹而时尚的,中秋来临,城市也回归短暂的茶香古韵。  城市里的中秋是有独特气质的,杭州的西子湖畔有怡人茶香,在昆明有一场中西文化合璧的品茗会,福州莲花阁的露台上有月色茶香,南京的中秋写满香茗与思念,成都的月圆之夜有诗一般的浪漫……  在每一处城市的角落里,寻一个心仪的地方,冲泡开那悠远古朴的茶香,品饮与那轮明月一般的清澈与明亮。当满圆的玉盘高悬云淡风轻的夜空,满地清光,夜色灯火,伴着花好
期刊
品茗是一种闭适心情的邀约。  散发着淡香雅韵的茶,于山野,于静室,都能给人以超凡脱俗的姿态席地置具,信手拈筝,随心泡茶,可得山林野趣;条案置器,耳闻清音,静心事茶,可得玄挣妙趣    绿茗筝韵    淡若春风芙蓉面。这一季,最适宜清浅的绿茶。  茶色的布艺,透明的玻璃杯,青花瓷的水洗,一一陈列其上。  横琴待故人,古筝静候其间,与草地为伴,以清茶为伴,突然间觉得,大自然的一切都是艺术的,只是简单地
期刊
还记得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脍炙人口的一首长诗《琵琶行》吗?其中“商人重利轻别离,前夜浮梁买茶去”诗句不仅传诵千古,也让现代人普遍将浮梁茶列为“通向世界的一张历史名片”。而同时期茶圣陆羽《茶经》所述的“歙州茶生婺源山谷”,更使得紧邻的婺源茶自古即名满天下。  浮梁与婺源均位于中国江西省,地名从唐朝至今始终未曾改变,后者目前行政规划为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浮梁县则从上饶市脱出而隶属景德镇市管辖。两地至今仍保
期刊
即将过去的201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对于中国茶界而言,惊喜与悲伤同在。  365天,见证了一个行业发展的进程,也见证了发展中的波折。  我们——《海峡茶道》、《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人民政协报·茶经专版》《中国食品·茶精品》、《中华茶人》、《为您服务报》、《劳动午报·茶周刊》八家涉茶媒体以及伴夏茶网(www.belasino.com),延续多年来的合作,本着“传承茶文化,解读茶经济”的理念,站
期刊
天目山以陆羽茶经之记载而闻名。《茶经》上的一段话:  “临安、於潜二县生天目者,与舒州同。其最佳者,邑中各山皆产,茶出米坞者亦清香”。天目山,更是日韩茶文化的源流。天目碗,尺八萧,承载着茶香绵延至今。    1200多年前,陆羽沿苕溪西行,来到云雾遮盖的天目山,他惊喜地发现了那些从砾石堆中长出的极具生命力的茶丛,“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于是,自《茶经》始,就开始有了天目山龙头十八篷野茶和它的传
期刊
时代在变,不要说唐朝的人与我们现在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样,即使年轻的一辈也跟他们老爸老妈的说话方式不同。您会说那只是表现的方式不一样而已,事实还是不变的,就如宇宙运行的规律一样。现在我们要说的也只是表现的方法,不要因为表现方法的不适当而让别人认不清楚事物的本来面目。  如果您穿着唐朝的服装在大街小巷上过活,大家一定认为您脑筋有问题,要不就是爱现。如果您遇到有人到商店买东西,说的尽是唐朝时所使用的话语,
期刊
刚柔并济,“飞龙在天”    这只壶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在于壶身上高高扬起的龙首。这只龙双目圆睁,目光如炬,面朝前方,投射着一股英气。张大的龙嘴,露出森然直立的龙牙。面目颇有些狰狞。龙眼后方靠近龙颈处有一“回”字形花纹,往下是片片翕张的龙鳞,清晰可数,张牙舞爪、腾云驾雾之势呼之欲出。龙身则呈现出圆滑舒缓的线条,同雕琢细腻的龙首、龙颈形成互补。再看壶身,通体为球形,上面刻有疏影横斜的数枝梅花,旁钤一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