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第一、二单元都是小说。平时,学生很喜欢小说,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却把握不了这一文体,往往追求小说情节的发展,喜欢听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故事,忽略了对小说知识的学习。那学习小说有什么方法呢?
小说的本质特点——虚构性。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杂取种种”创作出来的,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学习时,重点应该了解小说的三个要素。
一、人物形象
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情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时,首先要求学生明确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法刻画人物的。
肖像描写,是指对人物的容貌、衣饰、姿态、神情等特征的描写。肖像描写不仅仅是描绘人物的外在形象,而是要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满身锦绣,珠光宝气,写出了她在贾府的地位。“一双丹凤三角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一个笑里藏刀,面艳心狠的贾府管家形象呈现在眼前。再看林黛玉,作者并没有刻意描写人物的穿着,这里可以对比出王熙凤的俗气。“似喜非喜含情目”,“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尽显黛玉的迷离、梦幻、超凡气质,“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通过细腻的工笔描画表现了出来,充满了空灵之气。一个心机深沉,一个气质绝俗,就在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中跃然纸上。
语言描写,指人物的对话或独白。个性化语言的描写是塑造人物的最好方法。人物的语言要切合他的身份,反映他的思想。《药》中的康大叔:“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表现了残忍、贪得无厌的刽子手形象。通过语言可以透视人物的心灵。
行动描写,指对人物的行为、动作的描写。描写人物的行动,同样是为了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人物形象。如卖人血馒头的康大叔,“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摊着”,“撮着”两个动词准确地刻画出人物的凶狠,而“抢”、“扯”、“裹”、“塞”极其准确地写出了他对老栓的粗野态度和不耐烦的心情;用“抓过”、“捏一捏”,写出其接钱、数钱的熟练动作和丑恶、凶残的灵魂。这些动作都是从人物的心里发出的。
心理描写。心理描写也是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的重要方法之一。要注意的是,西方小说惯用的是心理分析法。如写玛蒂尔德爱慕虚荣,渴望过上流社会贵夫人生活的心理,“梦想”用了七次之多,都是在分析她的心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她追求享乐的思想,写得细腻、深刻。而我国传统小说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对环境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心理的。孔明斩马谡一节,以孔明的“三哭”揭示了他复杂的心理——对人才的爱惜,内心矛盾,严于自责。《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天气的描写,“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的紧了”。一个“紧”字,非常简洁,但它不光渲染了一种凄冷、悲凉的气氛,还很好地烘托了人物沉郁的心情,使一个孤独、悲壮、坚定、勇敢的英雄形象树立在读者面前。
当然,这些刻画人物的方法都不是孤立的,往往需要综合运用才能全面、形象、具体地展示人物形象。
二、情节的作用
情节是引子,引出故事。人物是中心,情节是为人物服务的。人物和作者的思想都要随着故事的发生、发展,才能显现出来,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的。阿·托尔斯泰说:“一个适宜的情节能把所有的杂乱无章的思想,观察和知识组织起来。”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时还有序幕和尾声。但小说的情节并非千篇一律地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项链》有序幕,到结尾才是高潮;《林黛玉进贾府》全文有两次高潮,王熙凤出场是第一次高潮,宝黛相会是第二次高潮。
三、环境的作用
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描写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矛盾说:“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是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营造故事的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立体感。自然环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背景,烘托了人物丰富的心理,表现了人物复杂的性格。有时自然环境的描写还暗示着社会环境。如《药》中:“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描写的是阴暗、凄凉、恐怖的环境,渲染了夏瑜就义前沉寂肃杀的气氛,也暗示了清末极其黑暗的时代特征。
掌握了以上技巧,学生学习小说也就有了鉴赏之法,就不会再找不着方向了。
(责任编辑刘宇帆)
小说的本质特点——虚构性。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杂取种种”创作出来的,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学习时,重点应该了解小说的三个要素。
一、人物形象
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情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时,首先要求学生明确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法刻画人物的。
肖像描写,是指对人物的容貌、衣饰、姿态、神情等特征的描写。肖像描写不仅仅是描绘人物的外在形象,而是要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满身锦绣,珠光宝气,写出了她在贾府的地位。“一双丹凤三角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一个笑里藏刀,面艳心狠的贾府管家形象呈现在眼前。再看林黛玉,作者并没有刻意描写人物的穿着,这里可以对比出王熙凤的俗气。“似喜非喜含情目”,“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尽显黛玉的迷离、梦幻、超凡气质,“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通过细腻的工笔描画表现了出来,充满了空灵之气。一个心机深沉,一个气质绝俗,就在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中跃然纸上。
语言描写,指人物的对话或独白。个性化语言的描写是塑造人物的最好方法。人物的语言要切合他的身份,反映他的思想。《药》中的康大叔:“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表现了残忍、贪得无厌的刽子手形象。通过语言可以透视人物的心灵。
行动描写,指对人物的行为、动作的描写。描写人物的行动,同样是为了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人物形象。如卖人血馒头的康大叔,“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摊着”,“撮着”两个动词准确地刻画出人物的凶狠,而“抢”、“扯”、“裹”、“塞”极其准确地写出了他对老栓的粗野态度和不耐烦的心情;用“抓过”、“捏一捏”,写出其接钱、数钱的熟练动作和丑恶、凶残的灵魂。这些动作都是从人物的心里发出的。
心理描写。心理描写也是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的重要方法之一。要注意的是,西方小说惯用的是心理分析法。如写玛蒂尔德爱慕虚荣,渴望过上流社会贵夫人生活的心理,“梦想”用了七次之多,都是在分析她的心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她追求享乐的思想,写得细腻、深刻。而我国传统小说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对环境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心理的。孔明斩马谡一节,以孔明的“三哭”揭示了他复杂的心理——对人才的爱惜,内心矛盾,严于自责。《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天气的描写,“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的紧了”。一个“紧”字,非常简洁,但它不光渲染了一种凄冷、悲凉的气氛,还很好地烘托了人物沉郁的心情,使一个孤独、悲壮、坚定、勇敢的英雄形象树立在读者面前。
当然,这些刻画人物的方法都不是孤立的,往往需要综合运用才能全面、形象、具体地展示人物形象。
二、情节的作用
情节是引子,引出故事。人物是中心,情节是为人物服务的。人物和作者的思想都要随着故事的发生、发展,才能显现出来,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的。阿·托尔斯泰说:“一个适宜的情节能把所有的杂乱无章的思想,观察和知识组织起来。”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时还有序幕和尾声。但小说的情节并非千篇一律地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项链》有序幕,到结尾才是高潮;《林黛玉进贾府》全文有两次高潮,王熙凤出场是第一次高潮,宝黛相会是第二次高潮。
三、环境的作用
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描写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矛盾说:“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是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营造故事的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立体感。自然环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背景,烘托了人物丰富的心理,表现了人物复杂的性格。有时自然环境的描写还暗示着社会环境。如《药》中:“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描写的是阴暗、凄凉、恐怖的环境,渲染了夏瑜就义前沉寂肃杀的气氛,也暗示了清末极其黑暗的时代特征。
掌握了以上技巧,学生学习小说也就有了鉴赏之法,就不会再找不着方向了。
(责任编辑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