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杂感

来源 :陕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mai1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被派到宝鸡八鱼镇初级中学,做一年的教学交流工作。最近,不知是学校要求还是交流所剩时间不多的缘故,频繁有人听课,我从不拒绝。
  记得之前有个外地老师跟我聊语文,说自己跟了个师傅,一去听课人家就上自习,几年了什么也没学到。我告诉她,从解读文本开始,自己思考,多看专业杂志,并给她推荐了各大语文学术期刊。
  实际上,我一直认为,教师专业成长重要的是自己要不断摸索,琢磨,潜入文本深处去,悟透了再回到课堂。否则,就只能或羡慕,或抱怨,或原地踏步。
  前几日我上《木兰诗》,听完课后,敏敏推心置腹地跟我说:“姐姐,听了你的课,我想写篇文章——在语文中找回自己。”我笑着问她为何,她感慨地回答:“不管是几年前还是现在,每次听你的课,我总发现你讲的和教参不一样,你的板书,你指导学生做的笔记,教辅书上没有,但我又觉得很正确。我总是依赖这些东西,赛教的时候跟你学了很多。现在我也要丢开它们,在语文中找回自己。”
  我给她鼓掌,鼓励她自我解读文本,期待她分享感悟。我打心眼里喜欢这样的年轻人:热情,好学,上进。如果这样的老师多一点,那感慨“误尽苍生是语文”的人就會少一些。
  很多老师怕听课。觉得听别人的课既耗时,又无收获。更怕别人听自己的课,担心上不好,委婉拒绝。其实,听课,只要用心,总会有收获,即使对方不如你,至少你可以发现问题,给出解决的方案;被听,你在思想上怎么着得提高一点重视,倘使很正式的那种,得反复推敲,研究文本,关注学情,这何尝不是一种督促呢?徒有羡慕,盲目抱怨,远不如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落到课堂来得实在。
  某天,教七年级学生写作:学会抒情。语文老师都来听了,大家普遍认为自己不会上作文课,特意来学习。为了方便各年级的老师们听课,我专门打印了要用到的七年级下册部编教材上的内容,发给大家。从表达方式入手,以本单元文章为例,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徐徐推进。以创设情境当堂练笔收束,效果颇佳。
  评课时大家感慨颇多。原来可以立足课本,弥补缺少资源的问题;原来可以从片段入手,循序渐进;原来可以当堂点评、修改、提升,以点促面……
  语文核心素养最基础的就是语言的构建与运用。在语文课堂,紧扣文本,咀嚼语言,揣摩情感,学以致用。见过很多老师让学生背满分作文,借此来提高成绩。我颇不以为然,试想一个学生都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和意,高分又有何用呢?
  当然,也有老师找到听起来颇有道理的由头,认为自己在普通学校,又没有很多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所以水平不行。我很坦诚地告诉他们,谁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如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我也在农村学校呆了十五年之久,要想原地踏步,理由总是有的。与其找外部原因,不如静下心来规划下自己的职业生涯,达成一个又一个短期目标。
  其实,听课折射出的这些心理状态,笼罩在角角落落:开会了,如果没有固定座位,多数人都会选择靠后的座位,美其名曰跟领导保持距离。心理学家研究的结果则是这样的人喜欢过安定、稳妥的生活,事业心不强,得过且过。搞个活动,在没有分组、没人安排的情况下,持观望态度者居多,得几次三番地邀请,才会有人参与,还有人依旧甘当旁观者。等现场气氛热烈起来了,跃跃欲试,又不好意思。恰如喜欢上一个人,没有勇气表白,等人家牵了别人的手,才后悔不迭,然而晚矣!种种情形,屡见不鲜。
  转眼不惑,人生几何?爱教书,就多些研读;喜品茗,则学点茶艺;好健身,便坚持进行;想远游,即规划走起……
  诗人臧克家评价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我偏执著于他兀兀穷年,足不下楼,目不窥园,呕心沥血。
其他文献
《梁家河》这本书是引导当代青年立志成才的典范教材,书中既以细腻的纪实笔触、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成长历程和奋斗足迹,通过今夕对比向我们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魂牵梦萦的梁家河,在新时代“过上好光景”、奔向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学习宣传好《梁家河》这本书、践行好梁家河精神,对陕西省150多万青年大学生弘扬延安精神,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质,做担当民族复兴大
期刊
“梦想课程”是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邀请教育专家、行业专业人士开发的素质教育课程,它面向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以培养全人为目标,以学生适应社会所必需的健全品格和关键能
期刊
在五四青年节和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校庆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大学考察.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北京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向
期刊
2002年初,我调到基地机关负责文化工作。同我共事的三级士官杨军喜欢写新闻稿件,并常有稿件出现在报纸杂志上,看到后同事们都会向他投去羡慕的眼光,我暗下决心要在新闻报道上
围绕助力打赢全县脱贫攻坚战、提早实现整县脱贫总体目标,突出教育扶贫资助政策落实、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教育教学帮扶体系建设三大重点工作,近日,大荔县教育局精细部署2018
期刊
本刊讯(记者 刁巧燕 张亦弛) 2018年4月28日,陕西省教育厅开展的“我身边的好典型”2018年一季度入选名单揭晓,共有33位师生入选.他们的平凡事迹展示着乐于奉献、敬业创新、
期刊
革命圣地延安拥有十分丰厚的以延安精神为核心的红色文化资源.近年来,延安教育人主动将这些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立德树人实践,市教育局提出了“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的红色教育
期刊
2015年,三个怀揣着教育梦的外地女孩,来到渭南市华州区山脚下的农村完小开始了逐梦之旅。“90后”的她们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有激情、有活力、有担当,她们将满腔热情倾注教育,用责任和担当诠释教育大爱,实现着自己的教育梦。  入职教坛接过教书育人的接力棒  三年前,华州区高塘镇自力小学只有9个教师,教师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校长向镇中心小学提出申请补充教师。当年8月,呼文瑞、于欢两个“90后”女孩参加了
期刊
从素描、水粉到中国画,笔者接触绘画这门艺术到如今也有十几年了,积累了一些经验,体验了很多乐趣及艰辛。人们总是试图说明艺术各门类之间的影响和联系。启发后人也好,陈述己
作为浙江省一级重点高中、省示范性高中——浙江省宁海中学的校长,符洪铭恪守着务实的工作风格。他不仅带出了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也培养出一大批可圈可点的优秀学子。在宁海这片教育土地上,他知行合一,不断取得教育发展的新成就。几十年的教育实践,已深深地饱含了一种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既是内在的,也是外在的,更是自觉自在的。本文就对其文化精神作以阐述。  人民利益至上  当代中国,改革滚滚向前,教育领域的改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