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正正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kill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提笔写字起,实则认不得什么,只是喜欢对着病历本上医生龙飞凤舞的字迹瞎描画,却把自己当成一个大书法家。这里画上一个圈,那里涂上一条波浪线,就以为自己真的已经做到“矫若惊龙”。真正开始学习书法、研究它以后才发现,圈圈画画是图画,而汉字讲求的是“正”。
  即使是现在,也无时无刻不能听到长辈们的悉心教导:人要坐端正,字要写端正。对于那时的我来说,“正”不过是一种约束、僵硬、呆板。何為正?一动不动地杵在那儿就是正,横竖分明就是正。有了些基础,老师便教我们顿笔、蕴感,写字时不仅要正,还可以添饰美感。这时才发现,书法所有的用笔都是建立在“正”的基础上的。就像盖房子一样,要按部就班,先打好地基,确保稳固后才能慢慢向上搭,绝不是一蹶而就的事。一座房子没有稳固作为保证,哪怕是黄金琥珀来修饰也无法改变它是“危房”的性质。“正”便是基底,是万事的头,是汉字的根。
  “正”是源、是根,不仅是对汉字的高度赞扬,亦是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一横一竖组成了“正”,也同样代表着是非分明。不仅写字要正,做人也要正,即做一个正直的人。正直就是不畏强势,不怜弱势,敢做敢为。就如写字一样,一笔落下就不应悔改,就应该对所作所为负责任,正直首先是做人的品德,不正何为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或许就是这个道理。“正”乃是做人之本,一个人只要正直做人,凡事秉公处理绝不徇私舞弊,便能坦荡胸怀对明月,不惧怕旁人说是非。
  越是轻车熟路了之后就越是有更高的追求。写字亦是如此。一旦享受到了一点甜头,就想着更高的阶层。写字便开始向着“飘逸”“艺术”,而忽视了开始学习的那一份“一丝不苟”,“谨慎端正”,越来越熟练的字迹早已远离了当初练习书法的本源,突然醒悟到“正”也是初心,是每个人心底最早扎根下的种子。多少人,在追求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越来越违背自己的初衷,越来越丧失了真正的自己。或许长路漫漫,无暇歇息,逐渐在人生的青石踏板之中丢失方向,惘然仰望星空,却是明日的星辰。“正”便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块引路牌,有了方向,就不会迷失,有了指引,就有前进的来源。
其他文献
『每走一步都在掉渣』 语出饭友卷儿饭文:“记得以前有条饭说:人默默崩溃的时候,外面看着好好的,该干嘛干嘛,但内心其实像个酥皮饼,每走一步都在掉渣。”将内心譬喻为酥皮饼、将“崩溃”比拟为掉渣,这一换喻的过程是文学过程,也是将切肤之慨提纯为个性化表述的过程把细节与画面拧成一股绳,托出一幅锥心之丧,静悄悄。  『嫉妒使我面目全非』 网络流行语,据称出自莎士比亚,自带网间常见的托“人”言志网感,反正莎老退
期刊
一   “水仙”(Narcissus) 的原型来自古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那绪索斯。那绪索斯临水自照,顾影自怜,爱上了自己的倒影,难以自拔,相思而死。死后化为水仙花,后来在心理学中,就把这种自恋、自我膨胀、自我中心、自我观照的心理类型,称为“水仙子”型。   “开处谁为伴,萧然不可亲。”   张爱玲的孤高冷洁、自省内倾的个性颇类“水仙子”,这种心理的形成,与她自幼的心灵创伤密切相关,特别是她对原生家庭
期刊
展子虔,隋代渤海郡(山东阳信)人,生卒年不详。历北齐、北周至隋,隋文帝时出仕,做过朝散大夫、账内都督之类的官职。他是有隋一代惟一有画迹可考的大画家,一幅《游春图》流传于世而名垂百代、名重画史。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间绘画艺术传承之津梁,承前启后的大师。展子虔擅绘佛道画,亦擅人物、鞍马、翎毛,尤擅宫殿台阁、山水景致。绘画技法秉承汉魏前人之余泽,融汇两晋、南北朝绘画之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加注重了
期刊
在新年的钟声里,四季又将开启一个新的轮回。  岁月循规蹈矩,仿佛日子在复制着日子,今年在克隆着往年,然而其实一切都在人的无知无觉中,悄然地发生变化:来的来,去的去,发芽的发芽,枯萎的枯萎,升腾的升腾,坠落的坠落;曾经相识的沧桑面孔,不一定还能相遇;昨夜搅乱睡梦的奶声,昨昼尚且闻所未闻。  人躺在床上,哪怕一动不动,都无法让自己停歇下来,原因就在于地球还在旋转,时间还在疾驰,窗格上的那一抹泛白的朝晖
期刊
她打开书,从昨天的地方接着念下去:  “我手中的这根魔杖可和你们的不一样,”作为佩弗利尔三兄弟之一的安提俄克在一个破旧的小酒馆中大声夸耀道,“它,叫作老魔杖,是死神亲自用接骨木做成的。”说到这儿,他的耳中传来一阵唏嘘声,显然,并没有人相信。  “这是一根世界上最强大的魔杖!”他将声音略微提高,“它在决斗中永远能帮主人获胜,它是我这种征服了死亡的人才配得上拥有的魔杖!”唏噓声也随之提高,甚至有的巫师
期刊
曾在西塘古镇走过,古朴的石子路,缓缓的流水,悠悠的小船,一切都是江南最美的样子。最吸引我眼球的却是街边有趣的店名。  “从前慢”是一家咖啡馆的名字,十分有韵味。悠悠的黄油灯光,民族风的布艺沙发,软软的大靠枕,一碟小点心,咖啡的香味氤氲每一个角落,处身其中,不由得整个身心都放松下来。木心的诗句“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徐徐而来,裹着夕阳斜照,洒入这家咖啡馆。咖啡馆里的
期刊
汉字,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它有一种独特的美。汉字之美,美在它的神秘的面纱,美在它华美的外形与其之中凝聚的忠贞的气节。  汉字的笔画虽简单,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细细品读,就会发现它们的生机勃勃、迥然不同。每当你写下一个字时,你就会发现它的独特。它时而轻如鸿毛,时而刚劲有力,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精彩的画面,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使我们的心也随之跃动。一个“日”字,让人感觉到太阳的温暖,一个“月”字,让
期刊
经验要切身的痛与痒、欢与悲  读汪曾祺年轻时的作品,感觉文字一蹦一跳,情绪一惊一乍,抓不住,很纯正的现代派、意识流。  他也承认,当年自己“有些作品很‘空灵’,甚至很不好懂”。读大学时,有两个同学在前边走,一个问:谁是汪曾祺?另一个答:就是那个写别人不懂、自己也不懂的那个人。  1987年出访美国,在一次座谈会上,他系统地谈及了这个问题:  有些作家——主要是为数不多的青年作家,声言他们是不考虑社
期刊
春节又到了。因为禁止燃放爆竹,街上院里干干净净。路上几乎空寂无人,彩灯孤寂地闪烁着,无声地诉说着没有红灯笼的春节的荒谬可笑。严峻的高楼高高在上地俯视着,似乎在嘲笑这古老的节日。  逃离。是的,我几乎是逃离这座城市。我在秦岭脚下沣河旁的奶奶家寻回我的春节,寻回我的红灯笼。车子掠过一个个村镇,乡村的集市,红艳艳的大灯笼,长长的对联在风中摇曳,小孩子玩的彩灯挂成长长一排。彩灯近些年愈加精致,塑料的外壳色
期刊
小时候的春节年味是浓浓的,贴春聯,放鞭炮,剪窗花......那时的我,常带着好奇心,踮起脚尖,趴在桌边看爷爷写春联。那时,爷爷手执一支毛笔,桌上放一方砚台、一罐墨汁,还有一叠乡村小店里常见的红纸。那些红纸,只要经爷爷大笔一挥,就会摇身一变,成了我小时候我们村中家家户户过年的抢手货。  “爷爷,你写的都是什么呢?”有一次,我托着脑袋,问忙着写春联的爷爷。  “爷爷写的是桃红柳绿、平安顺遂多吉利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