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记,我们小学时就是这样的,老师讲我们记”下面的学生竟然异口同声地回答到。
一道题目,已经讲清了来龙去脉,并且都能够思考完成后,我随口问了一句:“要不要记下来?”没想到会出现上面的情况。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出现这样的情况,也许可以说是教育的一种悲哀。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在学习中主要表现为个人能力的提高与发展,而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接受容器。
“我们以前一直都是老师讲什么我们听什么,学习就是为了考试,弄惯了的。我们没有提问和讨论的想法。”在现在的学生头脑中竟一个令人惊心的固定模式:“学习就是记笔记,做题目,记答案”。看到那一双双缺少灵气的眼睛中,没有了对知识的渴求欲望,没有对问题探索欲望,有的只是与其年龄格格不入、令人胆战的老成和木然。只是习惯性、机械的记抄,没有个人思维的参与,一旦将自主权、提问权交给他们时,有的只是无主和茫然!
“对你的教学特点许多同学还转不过弯来,还不适应”,一位同学私下如此说。这在给人警醒的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些信息:学生的某些观念也急需改变。
新课程改革主张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如果只是老师的观念在变,在教学中力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忽视学生的头脑中固有的僵化模式,那么这种所谓的自主学习只是表层的,是一种被动的形式(学生被动的跟着走),因为学生并非出于自觉、主动的参与、主动的探求,仍缺失一种个体能动性,即使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也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这也不是新课程改革所不想见到的。
因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加快实施,那么学生的某些观念也急需改变。
一、自我观念——我是学生,是接受知识的。
这主要受传统学生观念的影响。传统学生观无视学生的天性,否认学生的主体性,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强调外部环境和力量对学生的作用与影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被动载体。如赫尔巴特指出“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在这种教育的模式下,学生逐渐习惯于那种传统的输入模式,而丧失了个人的主体能动性,成为纯粹的接受容器,因而缺失自我观念,主动性弱化。
二、学习观念——上课就是听课,抄、记,不愿动脑动嘴。
这主要是以往“注入式”教育方法观的影响。这种方法观在教学关系上,片面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把学生看着是教育容体,否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作用,因而在教学中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动机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片面强调外在的注入、灌输和奉送,特出学生的死记硬背,不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启发、点拨或诱發。在这种模式之下,学生只知道上课就是跟着老师后听、抄、记,而无需去动脑、动嘴,形成被动的学习习惯
三、学习内容——学习就是钻研课本。
大部分学生将课本奉为“圣典”学习就是以课本为本,去看、去背、去记课本的内容,而看不到课本中的能力运用和课本以外更多的更活的知识,导致学生思想僵化,知识面狭窄,不能接受新的知识。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倡导的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这却很多学生无所适从,因为他们的头脑被以往的方法模式浸淫太深,一时无法适应,甚至反感,这不能不令人悲哀。
所以新课程改革不仅仅要改变老师的思维,更要改变学生头脑中固有的观念。
(一)、我认为必须淡化学生的“学生”意识,强化其主体意识。“孩子每天来到学校,并不是纯粹的学生——致力于学习的人——的面貌出现的,他们是以形形色色的个性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每一个孩子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H.雷先科)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和人格力量,而且还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是单纯的知识,而是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选择等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全面参与。因而必须看到学生的整体性,强化其主体意识,还学生整体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和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二)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广义的学习观念。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促使学生主体的发展,而主体的能力素质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要想得到全面的、平衡的发展,不是只靠老师单独的教,或者只靠单一的课本就能完成的,而是要把千万有助于学生能力、素质提高的知识、技能的习得过程都看作学习,从而形成学习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的观念。确立广义的学习观念,才能开阔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全面发展。
(三)改变“听课”的观念和习惯。打破老师的“师道师威”,改变以往老师高高在上讲,学生只能在下静听的局面,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平等交流,共同探讨,老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起引导点拨的作用,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可以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可以共同探究合作学习。
只有形成这样的上课观念,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才可以真正实施,完全实现,也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
一道题目,已经讲清了来龙去脉,并且都能够思考完成后,我随口问了一句:“要不要记下来?”没想到会出现上面的情况。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出现这样的情况,也许可以说是教育的一种悲哀。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在学习中主要表现为个人能力的提高与发展,而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接受容器。
“我们以前一直都是老师讲什么我们听什么,学习就是为了考试,弄惯了的。我们没有提问和讨论的想法。”在现在的学生头脑中竟一个令人惊心的固定模式:“学习就是记笔记,做题目,记答案”。看到那一双双缺少灵气的眼睛中,没有了对知识的渴求欲望,没有对问题探索欲望,有的只是与其年龄格格不入、令人胆战的老成和木然。只是习惯性、机械的记抄,没有个人思维的参与,一旦将自主权、提问权交给他们时,有的只是无主和茫然!
“对你的教学特点许多同学还转不过弯来,还不适应”,一位同学私下如此说。这在给人警醒的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些信息:学生的某些观念也急需改变。
新课程改革主张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如果只是老师的观念在变,在教学中力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忽视学生的头脑中固有的僵化模式,那么这种所谓的自主学习只是表层的,是一种被动的形式(学生被动的跟着走),因为学生并非出于自觉、主动的参与、主动的探求,仍缺失一种个体能动性,即使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也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这也不是新课程改革所不想见到的。
因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加快实施,那么学生的某些观念也急需改变。
一、自我观念——我是学生,是接受知识的。
这主要受传统学生观念的影响。传统学生观无视学生的天性,否认学生的主体性,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强调外部环境和力量对学生的作用与影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被动载体。如赫尔巴特指出“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在这种教育的模式下,学生逐渐习惯于那种传统的输入模式,而丧失了个人的主体能动性,成为纯粹的接受容器,因而缺失自我观念,主动性弱化。
二、学习观念——上课就是听课,抄、记,不愿动脑动嘴。
这主要是以往“注入式”教育方法观的影响。这种方法观在教学关系上,片面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把学生看着是教育容体,否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作用,因而在教学中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动机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片面强调外在的注入、灌输和奉送,特出学生的死记硬背,不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启发、点拨或诱發。在这种模式之下,学生只知道上课就是跟着老师后听、抄、记,而无需去动脑、动嘴,形成被动的学习习惯
三、学习内容——学习就是钻研课本。
大部分学生将课本奉为“圣典”学习就是以课本为本,去看、去背、去记课本的内容,而看不到课本中的能力运用和课本以外更多的更活的知识,导致学生思想僵化,知识面狭窄,不能接受新的知识。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倡导的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这却很多学生无所适从,因为他们的头脑被以往的方法模式浸淫太深,一时无法适应,甚至反感,这不能不令人悲哀。
所以新课程改革不仅仅要改变老师的思维,更要改变学生头脑中固有的观念。
(一)、我认为必须淡化学生的“学生”意识,强化其主体意识。“孩子每天来到学校,并不是纯粹的学生——致力于学习的人——的面貌出现的,他们是以形形色色的个性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每一个孩子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H.雷先科)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和人格力量,而且还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是单纯的知识,而是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选择等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全面参与。因而必须看到学生的整体性,强化其主体意识,还学生整体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和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二)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广义的学习观念。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促使学生主体的发展,而主体的能力素质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要想得到全面的、平衡的发展,不是只靠老师单独的教,或者只靠单一的课本就能完成的,而是要把千万有助于学生能力、素质提高的知识、技能的习得过程都看作学习,从而形成学习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的观念。确立广义的学习观念,才能开阔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全面发展。
(三)改变“听课”的观念和习惯。打破老师的“师道师威”,改变以往老师高高在上讲,学生只能在下静听的局面,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平等交流,共同探讨,老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起引导点拨的作用,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可以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可以共同探究合作学习。
只有形成这样的上课观念,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才可以真正实施,完全实现,也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