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哥特式艺术手法在《呼啸山庄》中的运用

来源 :参花·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rw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哥特”开始步入文学著作界时,哥特小说逐步引领文学潮流,于18世纪中后期风靡整个世界。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作为哥特小说的领先者,被所有人诵读。《呼啸山庄》采用了哥特式的艺术表达手段——衬托主题,对环境细致描绘,特立独行的人物形象描绘,激荡起伏的情节构造,凭借“哥特”这种特殊的方式,让整个作品充满无穷的魅力。这部作品全篇都在应用“哥特”的独特方式,从小说应有的五大方面——文章主题,人物形象,情节发展,表达方式,环境描绘进行刻画,可以让阅读者能够更好地体会到这部巨著的内涵以及独特魅力。
  关键词:艾米莉·勃朗特 《呼啸山庄》 哥特式艺术手法
  哥特这个词汇最开始起源于西部日耳曼部族当时一个野蛮的分支部落。关于“哥特”,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大运动是发生在18世纪的,在建筑和文学领域都成为领先者的“哥特复兴”潮流。中世纪末期的欧洲,由于“哥特复兴”潮流涌动,所以当时的欧洲人民对于宗教社会以及对于生命精神的探索开始发生了分歧,有了不同的信仰。“哥特复兴”的出现,让哥特开始向世界范围进行扩展,特别是文学创作界,更是在一时之间,涌现出了大批的哥特小说以及哥特小说家。哥特式小说之所以会闻名,是因为小说家借助写小说的名义,将社会的阴暗面曝光在目光之下,运用哥特式表达手法,开始向社会所谓的传统正义进行宣战。在这一点上,做得最好的就是出自于艾米莉·勃朗特的著作《呼啸山庄》。它是当时19世纪最受大家关注的作品,全篇用哥特式别具一格的艺术表达手法,让故事情节与它无缝连接,让这部巨著名垂青史,至今还被大家争相阅读。
  一、哥特式的烘托主题
  在《呼啸山庄》这部巨著中,能够成为哥特式主题的就是关于复仇以及阴谋的主题情节。希斯克利夫是这部巨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弃婴,得上天垂怜,被凯瑟琳的父亲所搭救,凯瑟琳成了她童年时代唯一的玩伴。凯瑟琳的哥哥不满希斯克利夫,在成为家庭终极统治者之后,更是带领所有人疏远这个弃婴。只有凯瑟琳还愿意同希斯克利夫一起玩耍,不离不弃,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日久生情,最终竟然亲情转变成了爱情,成为了一对恋人,但是他们的恋情却不被其他人所祝福。由于当时社会的统治,凯瑟琳最终无奈,被迫嫁给了当时英俊的富家子弟林顿。凯瑟琳的离去,让希斯克利夫彻底伤心欲绝。他背井离乡,离开了那个拥有童年美好记忆的地方,也离开了这个所谓的痛苦深渊。他发誓,多年之后一定要成为有钱人,有足够的能力,到时候一定要回到呼啸山庄,向所有欺负过他的人复仇。内心复仇的欲望让他快速成长,当他多年之后回到呼啸山庄想要展开复仇计划时,凯瑟琳的身亡让希斯克利夫再一次面对着天崩地裂的噩耗,他心痛难掩,发生了人格分裂。内心充满暴虐因子的人格尽其所能想要统治呼啸山庄,用一种病态的复仇方式让整个呼啸山庄为他的童年陪葬。直到最后,他同凯瑟琳那种超脱人世的爱情拯救了他最后的人性。故事的曲折多变,全篇都笼罩在恐怖以及复仇和阴谋之下,让读者感受到心灵的震撼,这就是哥特小说的魅力。
  二、哥特式的环境描写
  现代人都喜欢追求刺激,《呼啸山庄》中哥特式描绘最为突出的地方就在于环境描写,极力渲染出一种充满着恐怖神秘感觉的气氛,诡秘的呼啸山庄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而且用这种阴森的感觉奠基了人物会有悲剧收场的基调,这种描绘是哥特独有的,独特的环境描写手法对日后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艾米莉用哥特手法描绘天气达到渲染环境的效果——凯瑟琳的幽魂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了洛克乌德的睡梦之中,而他是在一个风雨交加、充满阴森恐怖的夜晚来到了这个诡秘的呼啸山庄,希斯克利夫因为凯瑟琳离开而愤怒,在暴风雨之夜离家出走。全文中有主人公死去时,必然是风雨交加的黑夜。运用哥特写作手法,让全文充满了恐怖阴森的气氛,奠定了结局必然是悲剧的基调。通常,作者的生活环境能够对作品的环境描写有着很大的影响,生活在18世纪的艾米莉正好经历了“哥特复兴”潮流,所以才能够对环境描写刻画得如此细致。哥特特色贯穿全文,就连呼啸山庄的建筑也是呈现出哥特式尖顶的特点的,狭小的窗户卡在厚厚的墙壁之中,山庄终年不见天日,呈现出恐怖阴郁的气氛。正是这种描写,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来自内心深处的恐惧以及不安,低沉灰暗的情感在初始的时候就展现出来,预示着结局的凄惨。
  三、哥特式的人物塑造
  《呼啸山庄》中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是一个内心含有恶魔因子的少年。全身皮肤黝黑,好似刚从地狱爬出。当凯瑟琳的父亲将他带回家时,他差点被人家认为是吸血鬼和食尸鬼。全文“哥特”风格十足。当他开始暴怒行动之时,复仇的怒火直接造成了两个家族的伤亡,最后还间接地害死了自己的爱侣凯瑟琳。作者对于这个人物的描写棱角分明,让希斯克利夫整个人呈现出南美洲猎豹一般的野性,整个人的气质好似荒原中突兀出现的岩石。希斯克利夫后来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因为受到外界的压迫,导致内心深处的恶魔因子被激发,所以才会让他的人性发生了扭曲变态,人之初,性本善,他的暴虐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被宗教社会压迫形成。希斯克利夫对于呼啸山庄的强烈复仇,展现了人类心底最深处的脆弱和社会的丑陋,这种消极因子跟文中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对彼此至死不渝的爱情形成了明显的差异。
  四、哥特式的情节构造
  《呼啸山庄》全文充斥着神秘以及暴力,野蛮情调贯穿全文,成为一条发展主线,全文呈现出一种阴暗残酷的气息。希斯克利夫心理变态,将即将生产的母狗活活杀死;亨德莱本着好奇的心思,将刀子插入了莱利的牙齿之间;虎毒不食子,可是亨德莱心理扭曲到生生地将自己还是婴儿的孩子从高空抛下;凯瑟琳与伊莎贝拉打架,将伊莎贝拉的胳膊拧得满是淤青;希斯克利夫为了能够践踏亨德莱的自尊,用脚死死地踩住他的脸,这一系列的情节发展,通过野蛮暴力的“哥特”形式表达出来,体现了故事中人物的凶狠残暴,被复仇之心蒙蔽双眼。对于这些情节的细致描写,更大程度上加深了整部小说的“哥特”气息,让读者身临其境,跟文中人物一样,生活在阴郁诡秘的气氛之中。凯瑟琳的死亡,让希斯克利夫精神崩溃,所以出现了黑暗人格。爱情的力量让他始终坚信,凯瑟琳还没有离去,失去的只是肉体,她的灵魂还在荒原之上等待着自己一起同行,回到最初美好的年华。希斯克利夫被这份不知名的感觉折磨了18年,直到凯瑟琳棺木被打开,看着心上人的容颜消逝,他才彻底把自己解放。   五、哥特式的氛围渲染
  在这之前,文学界也曾经出现过很多的哥特小说,虽然是将哥特风格融入其中,但是表现得却并不强烈,当时虽然哥特文学创作有所进展,但是却一直维持着不温不火的状态。一直到18世纪艾米莉的文学巨著——《呼啸山庄》的问世,才彻底带领哥特小说进入高峰期,引发新一轮的哥特小说风潮,而这本小说也成为了当时哥特小说的领先者,被世人传诵。这本小说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反响,是因为在《呼啸山庄》中,作者对整本小说描述突破了早期的哥特风格,不再是像之前的哥特小说那样,只是将恐怖暴露在局部——小说的场景、内容的布局,而是更深层地采用自然界黑暗的力量,一种来自原始的野性从而营造出“哥特”该有的恐怖神秘氛围,让整个气氛显得更加低沉,既而彰显出人类生命所具有的神秘感以及邪恶力量的强大。将哥特风格融入到小说之中,让情节发展出现了时空颠倒的现象,时间的交错,空间的交叉,让小说更具有诡异神秘的气氛,让读者在阅读时,也会产生一种急切的阅读感,这种哥特风格的插入与使用,会更好地吸引读者的目光。也正是因为这种时空上的交接错乱,所以让故事更加充满悬念,这种写作手法跟电影蒙太奇所表现的手法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关键时刻被强迫中断的耐莉的倒序,让整个故事呈现出一种回忆与现实不断碰撞,二者不断进行切换的画面,这种迷乱的美,更加容易吸引读者,让读者感觉身临其境,亦幻亦真的风格更容易让读者心绪缥缈,这种哥特式的描绘方式赐予了整个作品一种充满动态的感觉,缓和了故事的恐怖气氛,给予一种扑朔迷离之感。整篇文章的复仇主题,由于哥特风格的嵌入,显得更加具有神秘感、刺激感,情节不断发展,恐怖不断升级。
  艾米莉的文学巨著《呼啸山庄》,将哥特与全文内容无缝衔接,使得全文一直笼罩在恐怖阴森、诡秘至极的氛围之下,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感觉得到来自内心深处的震撼。作为哥特小说的领先者,这部小说在文学界一直经久不衰,被世人代代传诵,让后人一次又一次感受哥特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 李红琴.英美文学中哥特式艺术手法渗透论略[J].语文建设,2015(05).
  [2] 霍书海.从《呼啸山庄》与《简爱》赏析哥特式小说风格[J]. 山东社会科学,2015(S2).
  [3] 石晓红.论《呼啸山庄》中的哥特式风格[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12).
  [4] 邵丽君,李贞慧,陈翠芳.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与哥特传统[J]. 电影文学,2008(12) .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厅2015年高校科研立项课题“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的风格及对哥特小说的传承研究”(项目编号:KY2015lX356)。
  (作者简介:熊厚梅,女,湖北民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英美文学、英语教学;何秋萍,女,河池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国文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韦燕青,女,河池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商务英语教学)
其他文献
《觉醒》作为凯特·肖邦的代表作,展现了作者精湛的空间叙事技巧。空间的位移在主人公艾德娜的觉醒中占据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见证了艾德娜的觉醒和抗争。克里尔奥圈子作为一
摘要:汉语方言是当代汉语共同语的区域变体,也是其形成的关键要素。很长时间以来,语音修辞的研究比较少,对于语音差异中非常明显的方言修辞更少。基于此,本文探讨了汉语方言的语音差异对修辞的影响。  关键词:汉语方言 语音差异 修辞  当前,方言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依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交际作用,甚至于起着普通话不能够代替的不同区域之间文化枢纽的作用,如果机械性地把一些方言作品直接翻译为普通话,势必会失去作品
目的:探讨腔内修复术治疗25例DeBakey III型主动脉夹层术后主动脉重塑、真假腔变化的特点。  方法:收集贵州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5例DeBakey III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病例资料,对其
目的:1 观察二期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亚群的变化,探讨梅毒螺旋体感染时机体的免疫反应特征.2 观察二期梅毒患者PBLC细胞凋亡及其Fas、Bcl-2的表达,探讨二期梅毒患者
目的:慢性心衰(CHF)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之一,发病机制复杂,己证实与神经内分泌的激活,大量细胞因子尤其是TNF-α,IL-6,IL-1β的释放有关.而随着对胰岛素生理作用的研究深入,
由于平板显示技术的革命性进步,高清电视、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大屏小屏人人有”已成为当今“科技走进生活”最亮丽的风景线并捷报“屏传”:被誉为“工程诺贝尔奖”
摘要:1949年到1966年的“十七年电影”,塑造了许多经典的英雄形象,这些英雄对于50后的父辈来说,既是童年时代的精神食粮,又是自己的模范榜样,还是经历世故后情感的怀旧。  关键词:革命英雄正剧 怀旧 情怀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电影也进入划时代的社会主义时期,“十七年电影”最显著的特点是产生了大量的革命抒情正剧,塑造了无数英雄形象。而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父辈,差不多
摘要:《葬花吟》是曹雪芹小说《红楼梦》中的一首古体诗,后在拍摄87版电视剧《红楼梦》时,由作曲家王立平谱成曲。原诗52句,王立平先生选了其中的27句,先从小说入手,反复阅读,深入了解其社会背景,仔细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及人物性格,并在继承中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创作出疑似“天问”的《葬花吟》。本文以《葬花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本首作品歌词内容的了解,并结合对本首作品结构、主题特征、调性特征、主
摘要:唱绝千古的易安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代诗歌的影响极为深远。其中“朦胧诗”代表诗人舒婷便深得易安词艺术风格的神髓,其诗音韵婉转,用词清丽,从易安词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舒婷诗歌中的“易安词”神韵给她的创作增添了灿烂的异彩。  关键词:舒婷 诗歌艺术 易安词 神韵  作为中华文明沃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易安词委婉、清新,是古典词苑的一朵绚丽奇葩,对后代诗歌的影响极为深
该文详细阐述了手持式干涉条纹视网膜视力计的设计原理,进行了具体的光学、机械、电器的设计和影响测量精度的相关因素的分析以及初步的临床试用.视网膜视力测试是进行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