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朱熹的二重化人格境界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li2010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粹然以醇儒之道自律",以"无欲"、"无情"、"无我"的醇儒作为其理想的人格境界,确立起以"主敬"涵养和"穷理"致知为核心的理性主义路向.然而,在他那凝重的理性背后,却难以割舍对洒落之情的向往.从朱熹对"曾点气象"的矛盾心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代大儒那深沉的价值关怀和飞扬的浪漫主义气质.
其他文献
多卷本《西方哲学史》(学术版)历时六载,于2006年3月陆续出齐。《西方哲学史》共8卷11册,500余万字,是学者们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是创新的宏篇巨作。本文对这一重要学
文学形象图兰朵到底从何而来?从神话学、主题学角度看来,这个问题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本文截取了图兰朵漫长生成与演变路途中的一个阶段,详细描述该主题生发于波斯、土耳其,
齐曼认为科学是一种自然种类,对它的研究应该采取自然主义的立场。客观性是齐曼科学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他通过阐释科学知识的主体际性特征,以及“客观”的涵义,描绘出他所认
农民的国民待遇问题的公正解决,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绕过的道德问题。让广大农民共享社会发展和城市文明的成果不仅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基本道德原则的具体落实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与社会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制度对人的发展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双面作用,但其积极的作用是最根本的。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发展要求制度变革要注意以
旧村改造是城市化土地扩张的政策推进过程.由于土地、产权等相关制度建构的先天缺陷,开发主体行为能力的不足,地方政府与企业常常对改造的社会成本采取规避的态度.社会成本规
道德生活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行为选择和价值评价时所置身于其中的社会价值场。它不仅为人们的行为选择和价值评价提供现实的“场景”,而且在人们道德观念的形成过程中
本文对唐墓志里的“士”进行分类说明,并侧重考察了224位处士的信仰情况,提出唐代处士阶层的信仰格局:其一,总体上是儒道并举、佛教补充格局。其二,属于官员子弟的处士约占总
无论是当年的伯恩施坦主义还是当代的"第三条道路",都是欧洲社会党针对资本主义在相应的历史时期发生的新变化和新发展所做出反应的产物.尽管时代不同、修正的直接对象也不同
文化消费作为文化产业链上的终端环节,既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动力,也是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通过对河南1020户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状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