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职数字化校园建设实践的思考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etl1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职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基础设施是前提,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资源建设是核心,实现人人会用、人人肯用是关键。淮安中等专业学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上注重夯实信息化建设基础,提升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措施得力,效果明显。
  关键词:中职;数字化校园;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5)01-0038-03
   江苏省淮安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淮安中专校)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重点,在基础设施、资源建设、推广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实践。
  
  一、基础设施是前提
  
   (一)校园有线与无线网络全覆盖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网络全覆盖。淮安中专校建有有线为主、无线辅助的校园网。第一,网络主干。基于当前信息技术发展形势及经济实用可持续发展原则,学校构建网络主干是1000m,确保校内师生应用空间、视频点播、电子阅览、资源共享、虚拟桌面等,有条件的可将部分重要应用做成10000m。根据实际工作站信息点到网络中心的距离,选择适当的传输媒介进行网络综合布线。一般而言,同一幢大楼内如果距离100米均可铺设超五类非屏蔽双绞线,改成楼宇之间的连接应架设光缆,以满足今后发展的需要。第二, 网络中心。也就是校园网中心机房,必须配置有各种系统服务器、文件服务器、中心交换机、配线机柜等。如刚使用时数据流量不大,可只配置一台高性能的服务器,视今后网络发展情况再作扩充。为保证网络运行稳定可靠,网络中心的设备应选择信誉可靠、质量上等、性能稳定、扩充性优良的专业产品。为保证师生上网体验,建议至少使用两条线路接入,一是起到备用作用,二是有利于师生网络隔离。目前,学校租赁电信光缆,校内设置2866个信息点,在一些主要的空间实现了无线网络覆盖。学校在整个校园实现了有线为主、无线辅助的网络全覆盖,为信息化教学与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公用与专用机房全满足
   按照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的基本要求,供学生使用的计算机数量不少于每台8人;供教师使用的计算机数量不少于每2台3人。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广泛应用,淮安中专校百名学生计算机为29.5台,供教师使用的计算机数量人均1.2台,其中在为每位教师配发一台笔记本电脑的同时,还在名师工作室、创新工作室、研发室、重点项目工作室等工作场所为每人配备一台台式机。每个机房通过星型网络拓扑结构将所有计算机连接到可堆叠交换机上,再通过光纤连接校园主干网。为方便教学,在以上网络教室安装多媒体教学平台,使之成为一个既能完成计算机专业教学,又能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还能开展基于Internet技术网络活动的多媒体网络活动室。学校每个专业都配有2—4个数量不等的专业机房,另有10个公用机房,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集中负责管理。公用与专用机房能够全部满足通用信息技术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教学需要。
   (三)教学场所多媒体化全实现
   按照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要求,30%以上教室应具有多媒体教学功能。淮安中专校150个普通教室全部实现多媒体教学功能。学校还利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契机,将20个实训室、5个大阶梯教室、3个会议室、2个报告厅全部多媒体化。在会议室和实训场所安装超短焦投影机丽讯D791ST,电子白板天士博TS-4080L。另外还建有200座的电子阅览室,一个录播教室,具备全自动跟踪功能,支持人工导播和自动导播模式,还有课程的自动录播功能和教学网络化、数字化的传播功能,为精品课、网络课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两课”评比、信息化教学大赛等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与技术保障。
  
  二、资源建设是核心
  
   (一)全体参与
   数字化资源建设涉及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方面,特别是在教学上涉及各专业、各个学科或项目,需要调动一切力量,全体参与。一是以教研室为抓手组建团队。淮安中专校按照专业或公共学科设立了12个教研室,统筹相同或相近的课程、项目的教学工作,更好地解决了教学中所面临的课题、问题或难题。如2014年11月初,学校通过12个教研室完成了80件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二是以竞赛项目为抓手组建团队。在实际竞赛活动中,往往需要组建跨学科团队,将学科教师,信息类、艺术类教师组合到一起,共同研究,共同开发。比如在学校的协调与帮助下,将数学、网站设计、软件开发、工艺美术等四类教师组合起来,成立中职数学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项目组,通过一年的努力,建成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其中《函数》一章获得了2012年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三是以管理项目为抓手组建团队。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行“国际化、信息化、品牌化”发展战略,实行无纸化办公,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平台或系统。如OA办公平台、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正方教学管理系统等。为了把软件企业产品的共性与学校管理的个性相结合,学校组建了由企业专家 校内管理人员 校内信息技术人员组成的校企合作二次开发团队,实现全体参与,共同完成了数字化资源建设目标。
   (二)全线开发
   一是自主开发。基于目前数字化教学资源原创性不足这一现状,淮安中专校鼓励广大教师自主开发资源,特别是一些教学常规使用的、难度比较小的资源。以全校12个教研室为单位,结合各教研室的课程特点,内部分工协作,有计划地开发了一些数字化教学资源。二是合作开发。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项目,采取教师设计脚本,提供比较具体的设计方案,委托合作企业进行深度开发,形成最终资源。如学校曾委托凤凰创壹软件江苏有限公司,为学校教师开发《函数教学软件》《万用表多媒体教学软件》等。近2年,学校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和物流服务与管理等4个专业先后加入教育部“资源共建共享计划”协作组,参与建设了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这种方式适合于整套精品课程建设,实用性强,贴近教学实际、易于推广使用。三是二次开发。对一些通用性较强的各学科教学辅导类软件和教学资源库,先由学校出资购买,然后结合学科或项目的教学与学校管理实际,进行必要的二次开发。如一些模拟仿真学习软件、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结合学校中、高职教学与管理实际,进行必要的量身定制,通过校企共同二次开发或学校自主二次开发,更好地为我所用。    (三)全力保障
   首先,以制度为统领,人、财、物保障。淮安中专校出台了《关于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有关规定》,其中不仅明确提出建设目标、保障措施、考核评价,还提出了坚持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三个挂钩”措施:一是与每个专业系、教研室考核评比挂钩;二是与教师职称评审挂钩;三是与全体教师业务考核挂钩。其次,以大赛为统领,人、财、物保障。以各类竞赛为抓手,以人、财、物保障为后盾,促进数字化资源建设。近年来,学校认真举办并积极参加校内外一切信息化教学竞赛活动。竞赛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最终实现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快速集聚。再次是以评估为统领,人、财、物保障。近年来,示范专业、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创建,课改实验校、四星级评估、学校网站评比及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创建都对数字化校园的硬件与软件,对课程改革与课程资源建设提出了一定要求。目前,学校正在深入推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和有效运用,全面提升信息技术引领和支撑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能力。
  
  三、应用普及是关键
  
   (一)全员培训
   数字化校园建设靠人,使用靠人,管理也得靠人。因此,数字化校园建设成败的关键是人的因素。只有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业务水平高、技术强的骨干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全面提高学生信息化技能和素养,才能使数字化校园建设顺利进行。淮安中专校成立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学校信息技术工作的资源保障、师资培训、技术研究、设备采购和教学服务工作,并按照“分层培训、同步推进、适度超前”的多元培训原则,以校本培训、活动带训、自我培训和外出培训为主要途径,以信息技术基础能力普及培训与数字化教学资源专项能力提升培训为主要内容,全面提高教师和信息技术人员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能力。
   (二)全面应用
   一是推动教师应用。数字化校园建设不是装潢门面,它的价值在于充分应用,而应用的关键在于教师。近年来,淮安中专校大力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促进大批中青年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快速提升教学能力,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强的教师,有3名教师获得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二是推动学生应用。数字化校园建设应提高学生信息化应用能力,促进学校培养更多适应现代科技信息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学校每个专业均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每个学生均要通过计算机应用等级考试,学会查找、利用每门课程的网上教学资源。通过访问数据分析,有85%以上学生养成应用校园网络进行学习的良好习惯。三是推动管理应用。学校建有OA网络智能办公系统,实现了行政管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安全监控等网络化。学校实行无纸化办公,尽可能地将所有教育教学与管理信息数字化,提高了学校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后勤管理工作效率,提高了学校在信息化条件下的管理水平和效能。
   (三)全程督查
   为更好地促进广大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提升信息化水平,学校实施全程考核督查,出台《关于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实施办法》。其中,明确了“三覆盖、三促进、三否决”的规定。“三覆盖”即数字化资源覆盖到教、学、管三个方面。“三促进”即数字化资源应用要促进管理效能、促进教学质量、促进服务水平提升。“三否决”即不充分利用学校OA平台、三大QQ群、微信与微博实施日常管理的部门,不得评为优秀集体;不达到建设与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者不得评为年度优秀教师;中青年教师不参加校级以上“两课”评比、信息化教学竞赛、微课竞赛、课件制作竞赛,不得晋升专业技术职称。
  (责任编辑:章跃一)
  Reflection on the Practic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Digital
  Campus Construction: A Case Study
  WANG Qi-you
其他文献
摘要:杨晓华校长以勤勉务实的工作作风,带领全校教职工团结奋进,通过4年拓荒性的改革,实现了学校跨越式发展,将一所本来底子薄弱的学校建设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江苏省高水平示范职业学校、江苏省首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体现了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领导水平。  关键词:叙事报告;杨晓华;教育人生;三品三德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数学思考”是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方面,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的确,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离不开思维,而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可见,思维能力培养是数学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一、现象呈现:语言能力低下导致学生思维品质不高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重思而轻言,重练而轻说,我们更
摘要:互文性阅读古诗文主要是以教材中的古诗文为核心,将教材中古诗文的作者背景及主题资料、与教材中古诗文体裁或语言相近的资料进行统整,引导学生深入探寻、解读古诗文。学生通过比较、感悟、思辨、赏析,获得高效阅读古诗文的方法,思维得到训练,对古诗文的意蕴的领会更加深刻,学习更有深度、广度。  关键词:互文性阅读;古诗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
摘要:数学课堂是思维训练的主阵地。如何深化学生的思维,问题的引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在自主开放的学习氛围中,经历学习发生、发展的过程。以问题明方向,深化思维的敏捷性;以问题引探究,深化思维的深刻性;以问题助应用,深化思维的灵活性;以问题促反思,深化思维的独创性,使学生的思维清晰可见。  关键词:问题引领;深化思维;小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摘要:为解决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之间轻重如何权衡又如何统一的问题,基于课标中对语文学科基本特征的定义,“三得语文”教学主张强调语文教学应该有基本的三得:得文化、得章法、得趣味;进而采取“六步教学法”,抓住课文标题、中心句、关键词句等,从“文体出发,聚焦表达”,在师生及文本对话中实现语文教学的“三得”;在实践层面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诠释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摘要:幼儿园亲子春秋游可使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但在组织实施中往往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思考对策,重新认识亲子游的价值。“玩中学”亲子游项目活动从游前攻略、游中探秘、游后拓展三大环节入手,将游玩与探究有机结合起来,开启幼儿和大自然亲密互动的旅程,玩出灵性。  关键词:亲子游;“玩中学”;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学段一个鲜明的特点是每一课的生字多了,教师对怎么教学普遍感到困惑,探讨低年段生字教学成了当前语文教学的迫切任务。教学中可以应用以下教学策略,化“难”为易,提高效率:明析编排特点,把握意图;落实课标要求,区分教学;遵循儿童特点,创新形式,融入汉字文化,激发情感;发挥音韵优势,指导精准;及时巩固练习,强化运用。  关键词: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识字教学;写字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摘要:随着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不断推进和深化,一些在教学质量管理中的深层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主要是在上课管理规范方面,备课制度执行方面,听课评课制度方面,教学大赛评比制度上。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在改进工作中进一步强化相关教学要求,出台和细化相应管理制度,明确教学大赛常态化,改革教学评价标准和依据。  关键词:诊断;改进;课堂教学;制度体系;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摘要:品格提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工作。品格不等于道德,品格提升也不等于传统的德育,是人的综合素养的质量规格的提升。品格提升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熏陶、教育教学中渗透、学习活动中锻炼。品格提升受地域、校本文化和个人特质的影响,常常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与气质,需要用多元开放的思想去引导与实践。  关键词:品格提升;德育研究;学生品格  中图分类号:G416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院校原有专业课程设置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对学生进行能力、技巧和操作方法上的必要训练,越来越不适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需要。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专业课程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因此,职业院校课程整合是完善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内容,但是课程整合与实施又是受多方因素影响。  关键词:职业院校;课程整合;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