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来大同品小吃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ye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月寒,粥汤暖
  一到小寒,就进入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古时,人们对小寒颇为重视,到了这一天,南北方各地便大张旗鼓,总要在厨房里叮咚半日,以不同的食材炖煮出暖暖的粥汤,来抵御屋外的萧寒。那时,生产力低下,种收粮食皆不易,一粥一饭,都有一种郑重其事的仪式感。
  如今,粮食是容易获得了,但奔忙于生计,鲜少有人能腾出时间坐下来,细品慢味一碗粥汤的味道。时过境迁,那些苦寒的岁月早已过去,但所幸温暖过岁月的粥汤,在一户户平凡人家的锅灶里,翻腾过岁月,流传到今日。
  适逢小寒,不如为自己熬一碗粥,炖一锅汤。为了刚过去的不容易的一年,也为了已到来的充满希望的一年。
  粥,是一粒粒开花的米,却纳得下中国文化这座须弥山:
  上古时期,黄帝烹谷为粥,延续了华夏文明;《史记》里仓公以粥为药,佐证了“药食同源”;陆游食粥延年,留下了“只将食粥致神仙”的养生心得;寻常百姓,更是日日离不得粥……粥,在中国人的心中,早已超越饮食。
  也许,正是因为寻常却又超乎寻常,粥才得以在中国各地生根,在平凡的烟火中历久弥新。
  说到喝粥,广东人自称第二,无人敢应第一。广东潮汕地区方言中,称粥为糜。糜,其实是粥的一种古语,足见其食粥历史之悠久。好食粥、善熬粥的广东人,也用一碗粥,回赠岁月以温暖。
  上好的珍珠米,猛火烧滚,在米粒将开未开之际熄火,让余温析出米油。这样一碗简单朴素的白粥,最得潮汕人欢心,配上一碟咸菜,就让人胃口大开,既可以果腹,又可以暖身,慰藉了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最能经得起岁序更替、四时流转。
  偶尔,在熬粥时加入香菜、冬菜、葱、姜等配料,与各类海鲜在砂锅里咕嘟咕嘟熬上半天,掀开盖子的那一刻,食客就开始吞咽口水。喝进口中,粥有肉的鲜嫩,肉有粥的酥滑,香粥二字,足以叫人在每一个寒冷的日子里反复回味。
  潮汕海鲜粥的香气,来自食材,更来自潮汕人的讲究。火候与温度自不必说,海鲜扔进锅中,就开始不停搅拌生怕食材粘在锅底上的那种虔诚,才是这锅粥滋味如何的关键。生活与美食一样,很多时候就是在这些细碎的温暖中,一次次变得温柔且可爱。
  潮汕之外,广州、顺德两地的艇仔粥、生滚粥、毋米粥、猪杂粥等,也是各有风味。北方人初到广东,总不明白,何以一碗司空见惯的粥,到了广东就花样百出,颇有些“风景这边独好”的意味。
  整个北方地区的粥加起来,恐怕也不抵广东的一半。在一定程度上,能与广东粥勉强叫一下板的,恐怕只有腊八粥,但可惜腊八粥在各地的大铁锅里熬来熬去千百年,无非是米里多加了些豆,颜值是上去了,食材到底还是有些单一。
  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率先推陈出新,将腊八粥分为两类。一类是给孔府主人食用的,与寻常八宝粥并无二致;另一类是大米、白菜、豆腐里加了肉片,也叫腊八粥,是给孔府差人喝的。
  如今,曲阜人冬天最常喝的粥,是羊肉粥。小米与豆浆熬成糊状后,加入薄薄的羊肉片与咸黄豆,配上一根油条,吃得胃暖心也暖,身心得到满足,整个冬天也变得欢快起来了。
  北方地区,尤其黄河流域,小米是最早被驯化并种植的粮食之一。北方人在熬粥这件事上,虽然并无多少花样,但最早开始熬粥的北方人知道:无论南方北方,无论大米小米,无论哪种粥,都须久熬粥才醇香。熬过了寒冬,春天就来了,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粥要久熬才香,汤要慢炖才入味,这种耐心烹制食物的方法,常常不动声色地教会我们如何对待岁月——急不得,燥不得,一定要顺其自然,一定要适得其法。在岁月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积淀与收获,炖汤也一样,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食材与方法。
  胡辣汤,大概是北方人寒冬里喝过最多的汤。寒风凌冽的早晨,喝一碗酸辣适口的胡辣汤,就像是穿上了厚实的铠甲,有了和冬天“作战”的勇气。这种随着河南人走遍全国的汤,“花”开在了省外,“香”却留在了省内。河南的胡辣汤,颇有些“诸子争鸣”的味道:
  其它各市喝加了肉丁的胡辣汤,开封就一定要喝素胡辣汤;南阳在胡辣汤里加熟牛肉,信阳就在胡辣汤中加不肥不瘦的猪肉,漯河一旦加了羊肉,驻马店就必加鸡肉……总之,外省人还没尝出来哪碗最好喝,就先看到了中原的地大物博。
  但其实,胡辣汤炖起来并不容易。三十多种食材,要按比例配制汤底,各种配料入锅的时间也有各自的次序,最重要的是,不同的时间段要用不同的火候,什么时候用大火烧滚,什么时候用文火慢炖,都有讲究,错了,就不是那个味儿了。
  越是简单的食物,越需要用心烹制。正是因為这份用心的简单,胡辣汤才可以“百搭”而不违和,油条、包子、葱油饼、锅盔、千层饼,样样搭配得得体又从容。
  与胡辣汤一样“百搭”的,还有啥汤。相较于胡辣汤,这种在江苏、河南、山东、安徽等省部分地区流行的汤,似乎更随意,名字都懒得正经起一个,而且“颜值”也不高,黑乎乎的,但只要一入口,那鲜香醇厚的味道,就能征服每一个奔忙在冬天的人。
  跨省的啥汤,也有不同的“版本”,有人专门为它做过一个统计,据说有三十多种,可以适应不同的口味。酸的、辣的、咸的、甜的,无论哪种味道,含在舌尖,香浓绵密是一样的,细细的,柔柔的,那是时间的味道。
  啥汤之外,安徽沿江地区,还会炖老鸭汤。一年以上的老鸭子,与酸萝卜、老姜、花椒放进炖锅中,先是大火煮,再是小火炖,寒冬里吃一碗,驱寒暖身,最宜南方气候。
  粥汤本是寻常之物,却在万水千山的跨越中,容纳着地域的差异与不同的食材,以它的清简朴素,抚慰着我们的身心,温暖着寻常的生活。那些能将一碗寻常粥汤熬炖得有滋有味的人,一定也是温暖且懂得生活的人吧。
  曾经冬日里的夜市小吃
  早些年,即便到冬夜,大同古城中街头巷尾,仍会三三两两地出现销售风味小吃的小贩。那熟肉所散发的阵阵香气,不断地引诱着街坊住户。尤其是那小贩的吆喝声,在静夜中听起来格外清脆!   烂羊蹄是夜市小吃中最佳风味食品之一。它的叫卖声传到哪里,都会引逗起哪里居民的食欲。当年,有位家住城内焦家巷的姓郭的老头儿卖烂羊蹄,人称“郭羊蹄”,他卖的烂羊蹄很出名。郭大爷煮制的羊蹄不仅调料全、异味小,而且筋烂骨酥、皮干肉嫩,甚是美味。买回家后,把烂羊蹄放在火炉上消去冰渣渣,稍微热一会儿,蘸点盐醋即可美餐,是下酒的好菜。
  烂羊蹄味道鲜美,但售价不贵,一个大子儿买俩。郭羊蹄的小摊出售的烂羊蹄尤其抢手,有时不用上街,一篮子羊蹄便被左邻右舍的人们买光了。
  关于烂羊蹄的美味,大同人还流传有一则令人捧腹的故事:过去,大同北街城隍庙大门后有座泥塑很特别,这尊神像高七尺,大白脸,身着黄袍,头顶绿高帽。奇怪的是,它的嘴上含着半节羊蹄,两只脚板被两根粗大结实的铁火柱牢牢地钉在石礅上,被人叫做“地方鬼”。这是怎么回事呢?据说,有回一个卖羊蹄的路经此庙时,叫卖声勾起了庙内一神像的馋涎,便跟小贩赊了三只羊蹄。第二天货主来讨货款时,守庙老翁很吃惊,坚持说庙内只他一人,并未买过羊蹄。小贩很生气,要进庙里查看。最后,看到一神像口内还含着半只羊蹄。老翁这下丢了面子,一气之下便把神像钉死,不让其走动……
  上世纪三十年代,一种叫“卤腐沙鸡”的小吃更为吸引食客。这种风味小吃是选用内蒙丰镇附近有名的“卓资山沙鸡”加工而成。此鸡个头不大,毛呈灰白色,煮熟后再用调料浓汁浇制煨烹,入味鲜口。往往是热气腾腾的时候便串巷叫卖,“沙鸡,谁买卓资山沙鸡,卤腐——沙鸡!”这吆卖声头高尾音低,很有特点。
  卖卤腐沙鸡的贩子们左手提围灯(一种玻璃制罩的煤油灯)照路,右手臂挎放货的竹篮。竹篮编得很大,一只竹篮中足能放20余只沙鸡,上面盖有小被子,下面铺着草席,里面包裹纸皮。沙鸡的内脏已掏空处理干净,骨头脆烂肉皮利,吃时只要抖动沙鸡骨架,酥肉即可掉落,便于食用。卤腐沙鸡虽然油不大,但肉丝香口馋人。当然,比起烂羊蹄,卤腐沙鸡并不常有,是稀罕物儿,即使卖得贵一些也总有不少人愿意尝尝。
  脾子肉如今大同人已不多吃了,羊蹄筋不少人现在还爱吃。这两种风味小食品,过去老大同人经常见。
  上世纪五十年代,每到夜深时,一声声叫卖声传入老大同人耳朵:“脾子肉——羊蹄筋!”这时孩子们和大人们边拉开大门边把卖货人喊进来,把食物放在桌上,到昏暗的油燈下挑上一阵儿,然后美滋滋地吃起来,如同现今的夜宵一般。
  何为脾子肉?它是猪、牛、羊的胰以及附带下水,做好了既好吃又美口。当时脾子肉受欢迎的最大原因是它十分便宜。羊蹄筋是把羊蹄子筋抽出煮制到七分烂出锅,吃起来有嚼劲有滋味。当年卖这种货的数柴市角街一家昝姓人家出名。那时卖主卖货时常挎着一大扁木桶,上面用湿笼布苫好。
  现今的大同人,上面提到的几种小吃,怕是已经记不得了,年轻些的压根听都没听过吧。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过去冬日里会有这么多夜市小吃供飨,而现今也只有回忆的份儿了。
  
  选自《大同晚报》
其他文献
古代没有特效的粘贴材料,锔子就是最理想的办法。经过锔子锔好的瓷器,可以滴水不漏,非常结实,经久耐用。因此,古代一件瓷器伴随人的一生,甚至几代人连续使用。古代锔子艺人锔瓷器,一般都是按锔子个数计算收费。这样锔多了浪费主人钱财,主人家也不同意,锔少了影响使用质量。好的艺人在保证瓷器修复结实紧密的前提下,对锔子的计划安排非常科学合理,还兼顾美观,尤其是不破坏画面,不浪费主人钱财。  古代我们老家使用粗瓷
期刊
2020年5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冈石窟考察,当了解到石窟开凿历史、艺术风格,特别是丰富、多元的文化艺术内涵后作出指示:成立云冈学院,建立一流的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这是对云冈石窟研究和保护的最大支持,也使大同人民深受鼓舞!云冈石窟在大同,大同人理应把这个文化宝库保护好!研究好!弘扬好!  云冈石窟开凿于公元五世纪中叶,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它所承载的
期刊
云冈石窟最早并不叫云冈石窟,赵武灵王置武州塞时叫东塞口,北魏开凿石窟时叫灵岩寺,后来又叫石窟寺、万佛寺,真正叫云冈石窟是从明代开始。  有明一代,蒙古部族是明廷的心腹大患。为了防御蒙古部族,明廷在北部边防沿线设立了九个军事重镇,相当于现在所说的九大军区、九大战区。其中大同镇作为拱卫京城的西大门,直面强大的蒙古部族,军事地位非常重要,防御体系不断加固,号称“九边第一镇”。除了设立九边重镇,明廷还不断
期刊
每一次徜徉在云冈石窟,我都会感到面前矗立着许多厚重而无形的门——时间之门,透过门缝,喧囂与安宁、沧桑与繁华、新友与故交……皆入眼眸。当我好奇地窥视并一扇扇推开这些无形的时间之门后,扑面而来的,不止有1500多年前北魏王朝留下的历史,更有当代人书写的精彩故事。  我要讲的,就是被时间之门阻隔的一个关于云冈石窟并不遥远的故事。  1973年9月15日,法兰西共和国总统乔治·蓬皮杜在周恩来总理的陪同下,
期刊
庚子年初瘟疫行,  楚荆传讯恶煞狰。  院士南山匆奔赴,  傾注,  悬壶济世献真情。  染疡山河洪水顾,  没路,  官兵奋勇浪峰迎。  岁杪回眸思几度,  又赋,  新年细数党恩呈!
期刊
天赐  在拓跋珪看来一切就是命中注定。既然是注定,那自然就有鬼神扶持了。所以,在征战中原的路上,拓跋珪崇尚佛、道。同时,又“好老子之言,诵咏不倦”,并设置仙人博士,立仙坊,煮炼百药。  但是在那些作为小白鼠的死刑犯身上实验多次后,成仙的丹药最终还是“啥也不是”!不过,这依然没有阻挡住拓跋珪那颗追寻“长生”的心。纵然长生虐我千百遍,珪哥依然待它如初恋。  此路不通走它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道士不行整
期刊
小时候,我大多在奶奶家生活。  尽管奶奶的腿脚不好,但也少不了做各种农活,只记得羊只要绵绵地软叫,奶奶只得拖着那条老寒腿,走到大麻袋旁,扯开口子,舀上三大碗豆子,放到大砂锅中,熬至豆煮熟煮烂,再一勺一勺放在槽子中,羊儿也大概是不白费奶奶的辛苦,都争先恐后地去抢吃。  谷雨过后,就到夏天。奶奶每天早晨忙玩后,总会煮一锅绿豆汤,那时的我非常贪玩,何况又是大夏天,为了防止我中暑,奶奶不辞辛苦,一边淌汗一
期刊
北方民谚说:三九四九,呀门儿叫狗。此时该是晋北最冷的时节。  小寒至,三九临,天气极冷属于正常。晋北地区骤然降温,直至零下三十摄氏度,冷得太纯粹,冷得太出乎意料。小区生活群里各种声音此起彼伏,怎么还停了水?俺家只有13度啊,冻死呀,要不打个12345吧。即使有人调侃,供暖不是为热,是为了不冷,可也不能把人冻坏呀。一个突然大降温,老百姓的生活也大受影响。  平常的保暖加绒裤,突然间变得不堪一击,额头
期刊
夜已深,昏暗的灯光下,一位身着保安服的大爷,微微佝偻着背,独自在灯光下踱步。那时已入深秋,对于北方来说,天气已十分寒冷。一阵秋风吹过,大爷的手不禁往里缩了缩,手中的强光灯也稍稍有一些颤抖。自我搬进这个小区便认识了这个大爷。那还是七年前,小区刚建不久,大爷就已经是小区保安了,说是寻了一份“闲职”,可他却从未懈怠过。爸爸和他有着相同的爱好,所以不久我家便和这位大爷熟络起来。  上了初二以后,时常补课到
期刊
相传,月华池这个美丽动听且含秀色风情的名字,是因小关城旁有一座碧池,映月落星而得名。  月华池位于左云县威鲁村北的明长城内侧,与长城紧密相连,是一座建在长城上独具特色的袖珍小城。  仲夏,去月华池的路上,同行的伙伴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地讲着关于月华池的由来和历史:月华池造型像一张“弓”,它背靠长城,倚长城为北墙,另筑三面高度近6米的土墙,合围成一座城堡,是世界上最小的城堡。历史上曾发挥了屯粮、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