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提案建议都去哪了

来源 :党政论坛·干部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deand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名在国务院某部委工作的公务员。要问我这个月在干什么,说实话,还在忙关于全国“两会”的事情。没错,从理论上来说,“两会”早在上月16日已经结束,但对于国务院部委而言,活儿才刚刚开始。
  每年“两会”跟各部委相关的重要事情有两件:一是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要让全国知道我们在干什么;另一件是人大、政协的提案建议,借此了解社会想要我们干什么。
  “两会”闭幕后,全国人大与政协就要把各个部委叫去开会,把收到的数千件提案建议分配给各个部委。负责分配的部门不仅要清楚各个部委的工作职责,有些涉及多个部门的提案建议还要明确主办和会办。
  这项工作听起来容易,干起来并不轻松。一些建议提案一眼看上去很难确定到底该哪个部门管,往往需要在档案库里查询大量的文件才能找到依据。据说有一年,我们部跟另一个部就一件提案到底该归谁办来回了五六个回合,最终还是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的某个文件里找到了一句话,成功地把这个提案交给了另一个部委。在部里的培训会上,这个案例还作为工作认真的典范受到表扬。当然,这个提案,真的很难办。
  每年“两会”,媒体往往喜欢聚焦一些“雷人”提案建议,它们最后到哪儿去了呢?不仅这些,数量庞大的提案建议里有一些仅仅是表达感想或倾向,没有实际的政策建议;还有相当多的提案建议聚焦同一个热门话题,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比较重复。这些提案建议,人大、政协分给各部委的时候一般作为参阅件,意思就是阅过即可,有益的地方可以在工作中参考,不需要给代表委员书面答复。而那些被人大、政协确定需要办理的提案建议,要求就十分严格。每个提案建议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内全部办理,一般而言,建议主办件要在6月中旬之前、提案主办件要在8月中旬之前分别办结。
  所谓“办结”,是指要给每个代表委员办理意见的回复,并且要将回复情况记录在登记表上。个人的提案建议相对简单,那些数十人甚至上百人联名的提案建议办理起来就有些头疼。
  曾经有个提案,上面的联名密密麻麻写了一页A4纸,并且这些人还不在同一个地方,估计是发起人在两会驻地拿着提案挨个儿找政协委员签字。我打电话的时候发现,发起人对于这个问题研究得很透,就提案的设想、依据、建议等讲了大半个小时。不过,其他联名的政协委员就不太一样。有的委员对此了解不深,有的委員留的是办公电话,秘书接起来也是一副怀疑电信诈骗的语气。
  关于一些重点的提案建议,各部委有时会召开专门的座谈会进一步听取代表委员的意见,或者司局领导去外地出差的时候专门到提案人单位拜访。其实,有些提案建议反映的,就是部委想干并且希望获得社会支持的事情,“两会”之前部委也会事先跟代表委员沟通,希望他们在
  “两会”上提出来。这样的提案建议往往很快就能变成实际的政策。
  提出办理意见并跟代表委员沟通之后,部委还要给人大、政协办公厅反馈办理意见,这些意见一般都至少要分管副部长签发。
  反馈是有固定格式的,右上角要把提案建议进行分类,这个活是由办理部委根据办理意见来确定的。分类各地略有不同,全国人大和政协一般是分三类:A类是所提问题已经解决了,只是代表委员不知道的;B类是这个问题没解决并且提得很好,打算解决的;C类是所提问题难以解决,或者所提意见建议跟法律法规违背,没有可操作性的。一般来说,C类提案极少,因为不靠谱的提案大部分在人大、政协那边已经被筛选成参阅件,各部门在办理的时候一般只要提案建议有合理的成分,就尽量往前两类归。全国的数据我没有找到。比如,今年甘肃政协会议的数据是,A类60.7%,B类33%。工作中感觉全国人大政协的比例应该类似,B类会更多一些,几乎见不到C类。
  提案建议的质量这些年一直在稳步提高,特别是来自专业界别的代表委员提出的提案建议质量非常高,也基本能抓住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追着热点提建议提案的代表委员当然有,但更多来自一线的提案建议非常有前瞻性,很多问题还没成为舆情热点前就已经提出来了,并且有详细的解决建议。
  在外人眼中,代表委员们花在琢磨提案建议上的时间有点少,其实代表委员都是社会各界的精英,谈论自己行业领域已经熟门熟路且切中要害,靠的是日常的积累和思考,这些意见也会得到高度重视。如果他们愿意从自己的领域再多迈出一步,再专门地做一些研究的话,提案建议就会比媒体观点看得更加深远,又比学术研究更接地气、可操作。我手头就有一个提案,看得出提案人做了大量的资料搜集和田野调查,十几页的提案简直就是一份详尽的研究报告,并且恰恰是政府希望找到解决方向的问题。每次见到这样的提案建议,办理人真的会有如获至宝的感觉,办理起来也干劲十足。总的说来,这样高质量的提案建议近几年每年都能见到,而那些兴之所至随手一写的越来越少,提案建议确实越来越切实有用了。
其他文献
自核武器诞生以后,国际社会就开始探索如何管理和控制这种能量巨大,却可能带来毁灭性后果的技术。其间,国际社会就核问题形成了一定共识。首先,核能从总体上来说是一种科技进步,如果使用恰当,核能可以为人类增添福利。因此,国际社会并不禁止为民用目的开发核能,发展民用核能甚至被用作激励机制。其次,核技术具有军用、民用两面性。核能的军事運用可能给国际和平和安全带来重大风险,应该加以控制。为此,国际社会要求196
期刊
“一带一路”是中国适应自身快速崛起和应对美国“亚太再平衡”需求的国家大战略。  随着中国迅速崛起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新兴大国与霸权大国的结构性矛盾难以避免。中美关系呈现竞争、摩擦、冲突加协调、磋商、合作的复合态势。  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强中弱是目前的基本态势,也是中国决策的出发点。中美之间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关系。中国不是美国的盟国,但美国不能不视中国为其重要的合作对
期刊
1991年12月20日,第一届  “民主南非大会”正式召开。  这次大会的重要性在于:将纷争不已的各政治派别聚集到同一屋檐下,通过协商寻求妥协。这是因为,自1990年2月2日南非取缔种族隔离制度后,暴力行为剧增1989年,南非纳塔尔省以外仅129人死于政治暴力,而1990年竟达1888人。对此,各派互相指责,都认为是对方的责任。让总统德克勒克恼火的是,每次就此向曼德拉施压,要他管束手下时,曼德拉都
期刊
一次,马云应邀到上海一所大学演讲。在演讲的互动环节中,有个大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我们毕业后,很想自己去创业当老板,可是我们害怕失败,请问马老师,你有什么办法帮我们消除这一害怕心理吗?”  马云略作思考后,对这位提问的大学生说:“在回答你的问题之前,我想先给你设定一个情景,然后你根据这一特定的情景来回答我的问题,好吗?”大学生说:“好。”  马云说:“请你把自己设定为一个保险推销员的身份,然后想象
期刊
葡萄牙是西欧的小国,在欧洲的历史上从来不曾辉煌过,为什么在大海航时代,却拔得头筹,率先征服了亚洲?事情的原委,要从葡萄牙在远东的“保教权”谈起。  所谓“保教权”是天主教传教事业上的一种优惠特权。天主教会在发展的初期,因召集信徒帮助修建各种宗教设施,而赐予他们各种特权作为回报。到中世纪晚期,这种特权在欧洲本土已经衰落,但随着葡萄牙航海探险开始,它又在海外复兴,成为欧洲国家瓜分世界的“理由”和  “
期刊
《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被全球爱书人深深钟爱的书记录了纽约女作家海莲和一家伦敦旧书店的书商弗兰克之间的书缘。双方二十年间始终未曾谋面,相隔万里,深厚情意却能莫逆于心。书中的那些信件,大都是信手写来,原本并不是为给别人看的,如果不是因弗兰克不幸早亡,它们可能永远不会面世,它们是率情之作,有些有趣的书话,信函来往间更能看出美国老小姐与英国拘谨绅士间的不同性情风格,读来流畅而有趣。广播、舞台和银幕也钟情
期刊
宗教大国:梵蒂冈  梵蒂冈,应该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了,它究竟有多小?梵蒂冈的国土面积只有0.44平方公里,很巧合,这个数字正好和我国北京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一样。再来看看他们的人口,官方公布的人口大概1000人,其中常住人口仅540人,这又创造了一个世界之最,不仅是面积最小,人口也是最少的国家。  实际上,梵蒂冈是一个坐落在意大利境内的“城中之国”,四周领土都与意大利接壤。然而,这样一个主权国家实
期刊
今年2月7日,朝鲜宣布成功发射卫星。考虑到朝鲜的远程弹道导弹的发展可能走向成熟,美韩宣布就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问题进行磋商。中国则对在韩部署“萨德”系统表示反对,认为这会“破坏中国的安全利益”。那么,“萨德”系统的威胁究竟在哪里呢?  “萨德”系统的组成  “萨德”(THAAD)是“末段高空区域防御”(Terminal High Altitude Area Defense)简称的音译。它是美国研
期刊
对于零这个数字有两种不同的解释。首先,在2009或90210这类数字中,零是用来表示空置数位的符号,这是零的功能。如果没有零这个数字,我们就无法区分这两个数字与29和921。  当然,像古埃及或古罗马一类不使用位值系统的文化中不存在这个问题,也就不需要对应空位的符号。人们可以很容易地区分罗马数字MMIX(2009)和XXIX(29)。因此,零这个观念没有在这些社会中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巴比伦
期刊
夜色迷蒙中,布拉格这座由凯尔特人最早建设的波希米亚高地古城展现在我眼前。伏尔塔瓦河穿城而过,城堡与教堂的尖顶在山坡上直冲云霄,与明明灭灭的灯光相衬,让人想起最常用来形容布拉格的词文艺。  布拉格的文艺是波西米亚式的。何为波西米亚?1198年奥图卡一世立国之时,它代表的是以如今捷克为基本范围的波西米亚王国,首都布拉格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璀璨的文化被称为“欧罗巴(欧洲)之心”;到了19世纪,法国人又给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