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幸福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当幸福来敲门》的男主角克里斯·加德纳说幸福是一个动词。在电影中,幸福与奋斗精神有关,与家庭和孩子有关。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幸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而追求这个名为“幸福”的梦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关键词:克里斯·加德纳;幸福;美国
美国电影《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Happiness)取材于真实的故事,讲述了一位濒临破产、老婆离家的落魄推销员如何通过刻苦耐劳、奋发向上地工作,从股市交易员成为知名的金融投资家的励志故事。其背景是1981年全美经济十分不景气的旧金山。总统里根发表电视讲话,他说:“前几天我会见了一个记者,他要我对当前的经济状况做一个‘全面的审计’。……你们不会喜欢的,我也不喜欢。”因为当时的美国正面临近800亿美元的已经失控的债务,失业率高达10.7%。片中的男主角克里斯·加德纳(Chris Gardner,威尔·史密斯饰演)便是一位在这种环境下疲于奔命的推销员,推销一种比X光更精密的医用扫描仪。不过,该产品昂贵而不实用,销路不畅。所以无论他如何努力,都没办法让自己的妻子和儿子过上舒适的生活。账单、房租、税单、罚单……正当他焦头烂额之际,妻子离他而去。而在这个时候,他有了一个在维特投资公司实习的机会。
该片获得2006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在观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有不少观众存在一种十分奇怪的心理:希望它赶快结束。不是因为电影不好看,恰恰相反,是因为自己无意中俨然变身为克里斯,与他一道承受生活中的各种极限。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让观众产生了对主人公苦尽甘来的迫切期待。列夫·托尔斯泰说:“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对于克里斯而言,这句名言可以成为他生活最恰当的写照。当挫折与磨难无限延伸、倒霉事似乎永无休止时,克里斯顽强地扛着;当你以为他可能承受不下去的时候,命运在他乌云密布的头顶划出一道阳光。观众全然被克里斯吸引,为他解围而高兴、为他痛苦而落泪、为他落魄而揪心……然而,当克里斯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后,我们不禁发问:什么才是他的幸福?
一、“幸福”是一个动词
越南战争结束5年后的美国开始从战争的萧条中逐渐复苏。“幸福”——托马斯·杰弗逊在美国《独立宣言》中13次提到的词语——被杰弗逊当作上帝指引他实现梦想的核心。于是在他的领导下,美国人拿起刀枪为“幸福”而战。两百多年过去了,杰弗逊成了美元上的头像,而“幸福”依然无法兑现。事业不顺、生活潦倒的克里斯每天奔波于各大医院。虽然卖掉那些白色的“时光机器”不足以维持一种较好的生活,却足以引起嬉皮士少女和精神病患者的目光。生活是苦的,眼泪是咸的。当他路过证券公司看到证券业界人士脸上都挂着得意的微笑时,他意识到了什么是幸福。于是他主动去找维特证券的经理杰·特温斯特,并凭借自己的执著、非凡的妙语,得到了一个实习的机会。
实习生共20人,他们必须无薪工作6个月,最后只录用一人。这对黑人、婚姻破裂、教育程度低的克里斯来说实在是难上加难,但必须坚持:交不上房租,他和儿子东奔西跑,晚上去教堂排队,争取得到教堂救济的住房;极度饥饿,克里斯就去卖血换食。
摄影机的纪实功能在一定意义上使电影可以完整地再现现实(历史的或现代的),即能够“创造出尽可能完美的现实环境”[1],以满足用世界本身的形象去重新创造世界的愿望。《当幸福来敲门》是以黑人投资家克里斯·加德纳为原型的传记作品。影片主要通过一个关键词“幸福”而展开。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这本书中写到:生活时常会让我们感到艰辛,并会让我们无数次目睹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于是,我们看着克里斯曾经倾其所有买了一屋子的医用扫描仪,和妻子幸福地憧憬未来;看着他提着笨重的机器垂头丧气地回家,迎接他的是抱怨的妻子和一大堆要支付的账单;看着他路过证券公司的时候,看到证券业界人士脸上挂着的微笑,情不自禁地流露出的向往;看着他面对妻子对他实习生梦想的嘲讽时喃喃自语地辩解;看着他为了延迟一周交房租,不得不自己刷墙而被迫穿着沾满油漆的工作服,硬着头皮出现在西装革履的面试官面前;看着他为了每天要提前去接放学的孩子而不喝水、不上厕所、不放下电话的听筒;看着他为了争得一个教堂的救济床铺,不得不和流氓吵架、和女士抢车;看着他终于修理好那台唯一可以救活他们的扫描仪后,打开微弱的灯光照亮了整个房间和已安然入睡的儿子……我们也看到,平时彬彬有礼、看到幼儿园外墙上有涂鸦都无法容忍的父亲,却被生活逼得像条疯狗:不付出租车费、为了14美元和好友翻脸、蛮横无理地插队等。在社会底层挣扎太久的他,生存的问题无形中掩盖了他的美德。影片的结尾让人欣慰的是,当克里斯听到负责人说“你的衬衫很漂亮,明天请继续穿着它来上班,因为明天将是一个新的开始”时,嘴唇翕动却说不出任何话,眼睛里噙满泪水。他冲到楼下淹没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这时画外音响起“在我人生的这一部分,一小部分,叫做幸福”。幸福只是一个瞬间,可是追求幸福的过程却如此漫长。
二、不懈地奋斗
有一天,克里斯在一家证券公司门口看到所有的人脸上都挂着幸福的微笑。而进入这个行业只需要懂数字和人际关系即可。这恰好是他所擅长的。
这个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宝物,关键是要发挥所长。克里斯没有大学文凭,决定到维特公司毛遂自荐。他提着一个重40磅的扫描仪在公司门口苦等一个月。自己创造机会与负责人同坐一辆的士后絮叨自己的特点与长处,并在负责人面前炫耀他玩弄魔方的技巧。
有机会就上,没机会就创造机会上。克里斯穿着满身涂料、脏兮兮的衣服,蓬头垢面地出现在西装革履的面试官面前,惊讶的面试官问他:如果有一个人,连一件衬衫都没穿就跑来面试,而我最后还录取了他,你会怎么想?克里斯想了想,说:那他的裤子一定很讲究!
这也体现了他懂得自嘲的幽默,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每天被为办公室经理端茶送水、出门买外卖等等琐事缠身的时候,克里斯也会想:“我感觉我的价值并没得到发挥。”怀才不遇的感觉每个人都有过,包括如今已经成功的人。他在和儿子打篮球的时候,克里斯说:那些办不到某件事的人,总认为你也不可能办到。如果你有梦想,就要去捍卫它。他是在鼓励儿子,也是在鼓励自己。他明白没有完美的人生,但可以有良好的心态。克里斯说:这是我人生的一部分,叫做“挤公交”“犯傻气”“实习”……这一个小小的瞬间,叫做“幸福”。
“短期的舒适,还是长期的成功,你可以选择其一,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无论是体力上,还是精神上,拓展自身的能力总会带来不适。在不适的环境中,为了达到值得的目标,你仍然必须拓展自己。”[2]电影作为一门被导演安排的艺术,必然受到意识形态的控制。M.H.艾布拉姆指出,任何作品的“主题”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现存事物得来”,或“关于某事某物,或说明某事某物,或反映某事某物的”。[3]影片的导演多次利用克里斯所面临的境况来设置极限,然后用主人公的毅力和韧性去挑战极限,最后获得胜利的果实。比如,当克里斯从警察局出来,眼看着迪安公司约好面试的时间就快到了,别无选择之下只好穿着满身涂料的脏衣服赶去面试。他用他的诚恳和机智打动了面试官,并最终成为了20名实习生当中的一员。所有的实习生都在努力地工作,拼命地给客户打电话。克里斯为了完成工作量后再去接儿子,只好在每一次打完电话后就直接拨通下一位客户的电话号码。一天下来,可以节省8分钟。生存的压力压得克里斯就算“抢”到了收容所的一个床位,也没时间休息。因为晚上他得修理那台唯一还能卖出钱来的骨密度扫描仪;还得借着窗外微弱的灯光学习,准备迪安公司最后的考试。人的潜能到底有多大?其实人自己也不知道,只有当某些特殊的事情刺激了人的“潜能点”时,他才会拼了命地跑起来。曾经听到这样一个故事:疼爱孩子的母亲在孩子掉下悬崖的一刹那,两手抓住崖边的树木,用自己的牙齿咬住孩子的衣服。在等待救援的时间里,这位母亲因牙齿承受太大的重量都快脱落了,却仍然没有松开孩子。并且一等就是二十多个小时。这就是潜能的发挥。在每一个人的身体里都集聚着不可思议的能量,只不过一般情况下处于睡眠状态罢了。
作为一部传记电影,现实中的克里斯·加德纳在影片中客串了一个黑人,面对艰辛的克里斯父子微笑。这实际上是影片赞誉奋斗精神的一种隐喻。无论克里斯面临怎样的困境,都从未低头。当然,当他搂着儿子依偎在厕所时,他哭了。他不是向困难屈服,而是心疼自己的孩子。克里斯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载体,代表所有身处困境中的人们;他流下的泪水,也是所有在困境中的人们眼中无可奈何、却不敢在人面前流的泪水。观众为之唏嘘,对人物产生怜悯的同时,能够从中感觉到某种力量和精神。而一部励志电影,它的作用正是要从一个角色身上提炼出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让更多的人能够从影片中受到鼓舞,从而反思自己的生活。当观众重塑的信心和勇气建立在一部电影的角色上时,电影作为一种传媒,它的功效就显而易见了。
三、父子情深
“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组成的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4]“从社会设置来说,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设置之一,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制度和群体形式。”[5]渴望家庭幸福,乃是人之常情。家庭幸福的两个关键因素即夫妻和睦以及孩子健康成长。在影片中,克里斯的家庭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克里斯28岁才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父亲;生活清苦,以至于妻子离他而去;留在自己身边的儿子,没有健康成长的环境。但是父子之间的深情,影片通过多个细节来刻画。
克里斯陪儿子去打篮球时对儿子说:“不要让别人说你成不了才,即使我也不可以说。”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饱含了一位父亲对儿子深切的期望和厚重的爱,同时也富含深刻的育子哲理,“不要让别人说你成不了才”是对孩子的保护与捍卫;“即使我也不可以说”则是对孩子的尊重与鼓励。孩子用他自己懂得的一个故事告诉父亲:“有一个人掉进了海里,他快要被淹死了,这时来了一艘船,问他‘你需要帮助吗?’,他说‘不用,上帝会救我的’;过了一会儿又来了一艘船,问他‘你需要帮助吗?’,他说‘不用,上帝会救我的’;最后这个人被淹死了,上了天堂,他问‘上帝,你为什么不救我?’,上帝说‘我不是已经派了两艘船来救你吗?’”。小孩子用自己的天真无邪讲出这个极富寓意的故事,也是用他幼小的心灵安慰父亲。他们的生活很快就走向了绝境,父子俩躲进地铁,骨密度扫描仪只能变成一台假想的“时间机器”,然后把他们送回了“遥远的时代”,住进了假想中的“山顶洞人的洞穴”(地铁公共厕所)。用孩子所讲的故事来理解,“洞穴”就是上帝派来救他们的一艘船。然而,困难和挫折似乎没有休止,上帝并没给这对父子多一点怜悯和同情,他们还得去收容所排队。孩子无助的眼泪安静地在小脸上流淌。但无论再苦再累,父子俩都没分开过。儿子在深夜的收容所里,抚摸着父亲瘦削的脸庞,对这个已经穷得只能去卖血的汉子说:“You are a good papa(你是一个好爸爸)。”生活颠沛流离,没有好的食物,父亲也不可能再给孩子买回一个“美国英雄”,但和自己的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克里斯·托夫的心灿烂如天使。
电影中的父亲和儿子一直相依为命、相互鼓励,其深切的父子情,不仅是一部影视作品内容本身的精神展现,更富含象征意义。影片用细节和人物对话讴歌了血浓于水的人间亲情。幸福是什么?当克里斯拼命工作时,幸福就是孩子对他的信任;当他获得成功时,他迫不及待跑到幼儿园抱起孩子,心中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幸福,也许就是能够与自己的家人和孩子在一起生活,或者说只有和自己的家人孩子在一起时,才能够有更多的勇气去追求所谓的幸福。
注释:
[1] [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第284页。
[2] [美]布瑞斯·巴勃:《没有任何借口》,刘阿钢、史芡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4页。
[3] 转引自[英]戴维·洛奇编:《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葛林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
[4][5] 家庭: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0659.htm?fr=ala0_1_1)。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关键词:克里斯·加德纳;幸福;美国
美国电影《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Happiness)取材于真实的故事,讲述了一位濒临破产、老婆离家的落魄推销员如何通过刻苦耐劳、奋发向上地工作,从股市交易员成为知名的金融投资家的励志故事。其背景是1981年全美经济十分不景气的旧金山。总统里根发表电视讲话,他说:“前几天我会见了一个记者,他要我对当前的经济状况做一个‘全面的审计’。……你们不会喜欢的,我也不喜欢。”因为当时的美国正面临近800亿美元的已经失控的债务,失业率高达10.7%。片中的男主角克里斯·加德纳(Chris Gardner,威尔·史密斯饰演)便是一位在这种环境下疲于奔命的推销员,推销一种比X光更精密的医用扫描仪。不过,该产品昂贵而不实用,销路不畅。所以无论他如何努力,都没办法让自己的妻子和儿子过上舒适的生活。账单、房租、税单、罚单……正当他焦头烂额之际,妻子离他而去。而在这个时候,他有了一个在维特投资公司实习的机会。
该片获得2006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在观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有不少观众存在一种十分奇怪的心理:希望它赶快结束。不是因为电影不好看,恰恰相反,是因为自己无意中俨然变身为克里斯,与他一道承受生活中的各种极限。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让观众产生了对主人公苦尽甘来的迫切期待。列夫·托尔斯泰说:“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对于克里斯而言,这句名言可以成为他生活最恰当的写照。当挫折与磨难无限延伸、倒霉事似乎永无休止时,克里斯顽强地扛着;当你以为他可能承受不下去的时候,命运在他乌云密布的头顶划出一道阳光。观众全然被克里斯吸引,为他解围而高兴、为他痛苦而落泪、为他落魄而揪心……然而,当克里斯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后,我们不禁发问:什么才是他的幸福?
一、“幸福”是一个动词
越南战争结束5年后的美国开始从战争的萧条中逐渐复苏。“幸福”——托马斯·杰弗逊在美国《独立宣言》中13次提到的词语——被杰弗逊当作上帝指引他实现梦想的核心。于是在他的领导下,美国人拿起刀枪为“幸福”而战。两百多年过去了,杰弗逊成了美元上的头像,而“幸福”依然无法兑现。事业不顺、生活潦倒的克里斯每天奔波于各大医院。虽然卖掉那些白色的“时光机器”不足以维持一种较好的生活,却足以引起嬉皮士少女和精神病患者的目光。生活是苦的,眼泪是咸的。当他路过证券公司看到证券业界人士脸上都挂着得意的微笑时,他意识到了什么是幸福。于是他主动去找维特证券的经理杰·特温斯特,并凭借自己的执著、非凡的妙语,得到了一个实习的机会。
实习生共20人,他们必须无薪工作6个月,最后只录用一人。这对黑人、婚姻破裂、教育程度低的克里斯来说实在是难上加难,但必须坚持:交不上房租,他和儿子东奔西跑,晚上去教堂排队,争取得到教堂救济的住房;极度饥饿,克里斯就去卖血换食。
摄影机的纪实功能在一定意义上使电影可以完整地再现现实(历史的或现代的),即能够“创造出尽可能完美的现实环境”[1],以满足用世界本身的形象去重新创造世界的愿望。《当幸福来敲门》是以黑人投资家克里斯·加德纳为原型的传记作品。影片主要通过一个关键词“幸福”而展开。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这本书中写到:生活时常会让我们感到艰辛,并会让我们无数次目睹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于是,我们看着克里斯曾经倾其所有买了一屋子的医用扫描仪,和妻子幸福地憧憬未来;看着他提着笨重的机器垂头丧气地回家,迎接他的是抱怨的妻子和一大堆要支付的账单;看着他路过证券公司的时候,看到证券业界人士脸上挂着的微笑,情不自禁地流露出的向往;看着他面对妻子对他实习生梦想的嘲讽时喃喃自语地辩解;看着他为了延迟一周交房租,不得不自己刷墙而被迫穿着沾满油漆的工作服,硬着头皮出现在西装革履的面试官面前;看着他为了每天要提前去接放学的孩子而不喝水、不上厕所、不放下电话的听筒;看着他为了争得一个教堂的救济床铺,不得不和流氓吵架、和女士抢车;看着他终于修理好那台唯一可以救活他们的扫描仪后,打开微弱的灯光照亮了整个房间和已安然入睡的儿子……我们也看到,平时彬彬有礼、看到幼儿园外墙上有涂鸦都无法容忍的父亲,却被生活逼得像条疯狗:不付出租车费、为了14美元和好友翻脸、蛮横无理地插队等。在社会底层挣扎太久的他,生存的问题无形中掩盖了他的美德。影片的结尾让人欣慰的是,当克里斯听到负责人说“你的衬衫很漂亮,明天请继续穿着它来上班,因为明天将是一个新的开始”时,嘴唇翕动却说不出任何话,眼睛里噙满泪水。他冲到楼下淹没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这时画外音响起“在我人生的这一部分,一小部分,叫做幸福”。幸福只是一个瞬间,可是追求幸福的过程却如此漫长。
二、不懈地奋斗
有一天,克里斯在一家证券公司门口看到所有的人脸上都挂着幸福的微笑。而进入这个行业只需要懂数字和人际关系即可。这恰好是他所擅长的。
这个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宝物,关键是要发挥所长。克里斯没有大学文凭,决定到维特公司毛遂自荐。他提着一个重40磅的扫描仪在公司门口苦等一个月。自己创造机会与负责人同坐一辆的士后絮叨自己的特点与长处,并在负责人面前炫耀他玩弄魔方的技巧。
有机会就上,没机会就创造机会上。克里斯穿着满身涂料、脏兮兮的衣服,蓬头垢面地出现在西装革履的面试官面前,惊讶的面试官问他:如果有一个人,连一件衬衫都没穿就跑来面试,而我最后还录取了他,你会怎么想?克里斯想了想,说:那他的裤子一定很讲究!
这也体现了他懂得自嘲的幽默,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每天被为办公室经理端茶送水、出门买外卖等等琐事缠身的时候,克里斯也会想:“我感觉我的价值并没得到发挥。”怀才不遇的感觉每个人都有过,包括如今已经成功的人。他在和儿子打篮球的时候,克里斯说:那些办不到某件事的人,总认为你也不可能办到。如果你有梦想,就要去捍卫它。他是在鼓励儿子,也是在鼓励自己。他明白没有完美的人生,但可以有良好的心态。克里斯说:这是我人生的一部分,叫做“挤公交”“犯傻气”“实习”……这一个小小的瞬间,叫做“幸福”。
“短期的舒适,还是长期的成功,你可以选择其一,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无论是体力上,还是精神上,拓展自身的能力总会带来不适。在不适的环境中,为了达到值得的目标,你仍然必须拓展自己。”[2]电影作为一门被导演安排的艺术,必然受到意识形态的控制。M.H.艾布拉姆指出,任何作品的“主题”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现存事物得来”,或“关于某事某物,或说明某事某物,或反映某事某物的”。[3]影片的导演多次利用克里斯所面临的境况来设置极限,然后用主人公的毅力和韧性去挑战极限,最后获得胜利的果实。比如,当克里斯从警察局出来,眼看着迪安公司约好面试的时间就快到了,别无选择之下只好穿着满身涂料的脏衣服赶去面试。他用他的诚恳和机智打动了面试官,并最终成为了20名实习生当中的一员。所有的实习生都在努力地工作,拼命地给客户打电话。克里斯为了完成工作量后再去接儿子,只好在每一次打完电话后就直接拨通下一位客户的电话号码。一天下来,可以节省8分钟。生存的压力压得克里斯就算“抢”到了收容所的一个床位,也没时间休息。因为晚上他得修理那台唯一还能卖出钱来的骨密度扫描仪;还得借着窗外微弱的灯光学习,准备迪安公司最后的考试。人的潜能到底有多大?其实人自己也不知道,只有当某些特殊的事情刺激了人的“潜能点”时,他才会拼了命地跑起来。曾经听到这样一个故事:疼爱孩子的母亲在孩子掉下悬崖的一刹那,两手抓住崖边的树木,用自己的牙齿咬住孩子的衣服。在等待救援的时间里,这位母亲因牙齿承受太大的重量都快脱落了,却仍然没有松开孩子。并且一等就是二十多个小时。这就是潜能的发挥。在每一个人的身体里都集聚着不可思议的能量,只不过一般情况下处于睡眠状态罢了。
作为一部传记电影,现实中的克里斯·加德纳在影片中客串了一个黑人,面对艰辛的克里斯父子微笑。这实际上是影片赞誉奋斗精神的一种隐喻。无论克里斯面临怎样的困境,都从未低头。当然,当他搂着儿子依偎在厕所时,他哭了。他不是向困难屈服,而是心疼自己的孩子。克里斯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载体,代表所有身处困境中的人们;他流下的泪水,也是所有在困境中的人们眼中无可奈何、却不敢在人面前流的泪水。观众为之唏嘘,对人物产生怜悯的同时,能够从中感觉到某种力量和精神。而一部励志电影,它的作用正是要从一个角色身上提炼出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让更多的人能够从影片中受到鼓舞,从而反思自己的生活。当观众重塑的信心和勇气建立在一部电影的角色上时,电影作为一种传媒,它的功效就显而易见了。
三、父子情深
“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组成的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4]“从社会设置来说,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设置之一,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制度和群体形式。”[5]渴望家庭幸福,乃是人之常情。家庭幸福的两个关键因素即夫妻和睦以及孩子健康成长。在影片中,克里斯的家庭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克里斯28岁才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父亲;生活清苦,以至于妻子离他而去;留在自己身边的儿子,没有健康成长的环境。但是父子之间的深情,影片通过多个细节来刻画。
克里斯陪儿子去打篮球时对儿子说:“不要让别人说你成不了才,即使我也不可以说。”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饱含了一位父亲对儿子深切的期望和厚重的爱,同时也富含深刻的育子哲理,“不要让别人说你成不了才”是对孩子的保护与捍卫;“即使我也不可以说”则是对孩子的尊重与鼓励。孩子用他自己懂得的一个故事告诉父亲:“有一个人掉进了海里,他快要被淹死了,这时来了一艘船,问他‘你需要帮助吗?’,他说‘不用,上帝会救我的’;过了一会儿又来了一艘船,问他‘你需要帮助吗?’,他说‘不用,上帝会救我的’;最后这个人被淹死了,上了天堂,他问‘上帝,你为什么不救我?’,上帝说‘我不是已经派了两艘船来救你吗?’”。小孩子用自己的天真无邪讲出这个极富寓意的故事,也是用他幼小的心灵安慰父亲。他们的生活很快就走向了绝境,父子俩躲进地铁,骨密度扫描仪只能变成一台假想的“时间机器”,然后把他们送回了“遥远的时代”,住进了假想中的“山顶洞人的洞穴”(地铁公共厕所)。用孩子所讲的故事来理解,“洞穴”就是上帝派来救他们的一艘船。然而,困难和挫折似乎没有休止,上帝并没给这对父子多一点怜悯和同情,他们还得去收容所排队。孩子无助的眼泪安静地在小脸上流淌。但无论再苦再累,父子俩都没分开过。儿子在深夜的收容所里,抚摸着父亲瘦削的脸庞,对这个已经穷得只能去卖血的汉子说:“You are a good papa(你是一个好爸爸)。”生活颠沛流离,没有好的食物,父亲也不可能再给孩子买回一个“美国英雄”,但和自己的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克里斯·托夫的心灿烂如天使。
电影中的父亲和儿子一直相依为命、相互鼓励,其深切的父子情,不仅是一部影视作品内容本身的精神展现,更富含象征意义。影片用细节和人物对话讴歌了血浓于水的人间亲情。幸福是什么?当克里斯拼命工作时,幸福就是孩子对他的信任;当他获得成功时,他迫不及待跑到幼儿园抱起孩子,心中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幸福,也许就是能够与自己的家人和孩子在一起生活,或者说只有和自己的家人孩子在一起时,才能够有更多的勇气去追求所谓的幸福。
注释:
[1] [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第284页。
[2] [美]布瑞斯·巴勃:《没有任何借口》,刘阿钢、史芡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4页。
[3] 转引自[英]戴维·洛奇编:《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葛林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
[4][5] 家庭: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0659.htm?fr=ala0_1_1)。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