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长效机制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han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讨论的焦点。面对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性,建立长效机制,破解大学生的就业难题迫在眉急。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破解就业难题
  
  1.大学生就业难的三种表现
  
  “由于大学毕业生供求矛盾突出、就业市场发育不够成熟、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以及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制度性障碍等因素依然存在,短期之内,大学生就业难不可避免,甚至有越演越烈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 是大学毕业生总供给与总需求矛盾依然突出
  近年来高校大学毕业生供给量不断加大。我国大学毕业生从2000年的107万人到2009年跃升为610万人,增长了6倍,加上历年没有就业人员,2009年需要安置的学生为700多万。不管是增长的绝对量还是增长速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是其他任何国家都从未面临的问题。但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增长的数量远远赶不上大学毕业生供给数量。
  1.2 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问题突出
  大学毕业生供给和需求存在着结构性不匹配问题,市场需求与大学专业设置矛盾问题日益突出;区域结构性矛盾非常明显,西部地区供给与需求矛盾较大;不同行业与专业之间就业冷热不均等。
  1.3 是金融危机下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当前整个世界经济形势的恶化直接造成了社会整体就业的形势更加严峻。虽然各级政府采取了许多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措施,但是整体收效仍然有限。
  
  2.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本文从大学毕业生需求、供给以及配置服务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2.1 大学毕业生就业岗位相对不足
  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就业弹性持续下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优先”的目标模式,屏蔽了社会就业问题的紧迫性。产业结构带来的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并不是大学的普及率太高了。另一方面是某些行业受宏观经济和政策调整影响,减少了就业岗位。同时,就业岗位相对不足也是缘于就业人口的巨大供给量这一因素。
  2.2 高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而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当今是高等教育客观存在的现象,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扩展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供求结构失衡。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专科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近几年来,虽然高等教育也加快了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并且也确实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看,高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些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造成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结果是长线更长,结构性矛盾更突出。
  2.3 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
  许多应届毕业生不断的抱怨:“企业用歧视的眼光在看待应届大学生。”对此,有企业家表示,倒不是排斥所有的应届毕业生,只是在实际工作中确实有部分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不敢恭维。有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学本科毕业生不如中专生和大专生敬业;再者,有少数大学生受不得委屈,他们害怕挑战和压力,一旦受挫就缺乏自信,怨天尤人。确实这些都是应届毕业生整体素质下降的原因。高校不断扩招造成生源总体水平下降与教学质量降低已逐渐形成共识,而现在在高校里有多少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有多少大学生把时间浪费于恋爱游戏中等等造成了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整体下降。
  2.4 学生的就业观念不当
  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一些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就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大学生就业难仅仅是观念问题。部分学者将大学生就业难归结为结构性失业,认为大学生不愿意去中小城市、县城,特别是西部地区,大学生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福利条件的要求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差距较大,换句话说依然是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问题。不论是农村学生还是城市学生,北京、上海、南京绝对是最具诱惑力的前三个就业地点。但是,城市再大,它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也是有限的。
  2.5 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投入不足,缺乏均等化的基本条件
  不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还得靠收费性服务维持运行,难以提供到位的就业服务。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制定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但在有关加强投入的项目中没有提到支持公共就业服务的内容。
  2.6 政府管理整体协调不够
  大学毕业生就业涉及教育、人力资源、民政等多个部门,同时也涉及教育与就业的关系、工作与户籍的关系、公有经济部门与私有经济部门的关系、不同地区人才发展的关系等,这些关系均缺乏统筹规划。
  
  3.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措施与对策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短期的应急政策设计上,必须从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出发,强调市场需求导向,增加大学生就业岗位,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完善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等措施。
  3.1 以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为根本,全面统筹制定大学生就业政策
  大学生的严峻就业形势其实早已存在,只不过因金融危机的爆发而凸显出来,促进大学生就业不能简单从短期的就业政策出发,而要从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者整体素质入手。即就业不是简单的就业问题,而涉及了教育、就业、户籍、社会保障等问题,相应地涉及了整个社会的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需要全面统筹。建议成立中央大学毕业生就业协调领导小组,由相关领导和部门共同组成。
  3.2 坚持市场导向,以就业引导教育,促进教育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调整完善学科和专业设置,以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的决定性因素。要重视教学质量,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鼓励和加强高校和企业的有效合作。
  3.3 发挥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主体作用
  大学毕业生的工作岗位最根本的还是要源于企业。企业才是创造工作机会的动力所在,尤其是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服务业,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鼓励其吸纳大学毕业生。
  3.4 完善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激励保障政策
  要完善激励和保障措施,解除大学毕业生后顾之忧,比如为大学毕业生设置既能到基层及农村就业,也可以返回高端及城镇工作的就业通道,可以把到农村就业的大学生的档案和户口放在城市里,享受城市的福利待遇。政府根据财力,有选择性地购买公益性岗位,加大基层公共服务岗位的供给,吸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从事社区工作。
  3.5 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与配置服务体系,建立透明的招生信息体系
  要加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联网贯通,包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部门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促进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的形成;加强各类就业市场的信息联网,消除城乡、部门之间的壁垒,建立健全大学毕业生服务机构,大力扶持民营就业服务机构。
  
  参考文献
  [1]冯婧.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轻工教育,2006(3).
  [2]薛浩.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J].职业时空:综合版,2006,2(7) .
  [3]郭玉东.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J].人口与经济,2004(10) .
  [4]梁军.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 ,2(2).
  [5]王孟.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初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02.
  
  作者简介:王雪琴(1980—),女,江苏泰兴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思政助教。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进步,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的新材料与新产品以及新技术的不断应用.然而暖通空调节能将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冷暖和人们的身体健康,并且关系着我国建筑
期刊
At the tail of the Chinese Lunar New Year,the whole country is still immersed in gaiety.The joyous atmosphere lingers in the red lants along the streets,in the
婚姻家庭关系是所有社会关系的起点,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最早形成的社会关系.婚姻家庭制度是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理论系统研究了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大量数据,进而将我们引入一个新的时代——大数据时代.作为一个与数据密切相关的行业,金融业在大数据时代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然
为确保国有企业和谐发展,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被重视.目的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国有企业的政治地位,使企业的发展规范化和合法性,有助于国有企业
总结国内外关于员工满意度的研究现状,对员工满意度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及设想等观点进行综合和评价.
【摘要】对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时代需求,本文在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的时代特性及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特点的基础上,基于开放型项目学习的原理和实践方法,提出了开放型项目高校学生管理新模式,并建立了学生在开放型项目模式下的角色转化模型、项目-参与过程模型和多向多层次动态管理模型,探索了在学生科技竞赛项目中的高校学生管理新模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开放型项目学习;学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