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凡经历过“文革”的人,都对“革命样板戏”《沙家浜》的剧情耳熟能详。
“沙家浜”是今天江苏省常熟市董浜镇。当年,这里远离县城,地处水网地带,土豪劣绅势力薄弱,群众基础较好,被新四军开辟为抗日根据地。
“阿庆嫂”的原型名叫陈二妹。受中共党组织的委派,与丈夫陈关林(后壮烈牺牲)在董浜镇开设了一个涵芬阁茶馆,作为新四军的秘密联络点。该茶馆面街临水,闹中取静。登上小楼,全镇情景尽收眼底,若发现情况,随时可以转移。再加上陈二妹细心周到,机警灵敏,因而许多领导人在董浜期间,经常来茶馆研究工作。
“郭建光”的原型是当时常熟县“民抗”领导人李建模。
“胡传魁”的原型则是国民党江苏第二区保安第二团团长胡肇汉。胡并不像剧中描绘的那样是个整天大腹便便、哼哼哈哈的“草包司令”,恰恰相反,他生得尖嘴猴腮、干瘦矮小,为人阴险刻薄、心狠手毒,抗战前只是个小小的水巡队长。抗战爆发后,乘乱拉起一支队伍,自封司令,活动于阳澄湖(江阴、无锡、常熟)一带。后来,他接受国民党委任,当上了江苏省第二区保安第二团团长。1939年,新四军开辟苏南抗日根据地后,他被迫接受改编,编为独立第一支队。但他阳奉阴违,暗中捣鬼,时而与国民党忠义救国军勾结,时而与汪伪“和平军”眉来眼去,唯利是图,反复无常,“有奶便是娘”,成了一股政治土匪。
“刁得一”的原型则是胡部的参谋长王群。
“阿庆嫂”智救谭震林的故事发生在1940年。
那年10月,由于日寇一次又一次的“扫荡”,阳澄湖上笼罩着一层恐怖色彩。一天中午,时任新四军东路义勇军司令员兼政委的谭震林正与常熟县的一些领导同志,在涵芬阁茶馆小楼上商议冬季反“扫荡”的事宜,老板陈关林以劈柴作掩护在外面放哨,关林嫂(陈二妹)则在茶馆楼下茶厅里与客人敷衍,暗中监视可疑之人。突然十多个人来到茶馆,为首的正是胡肇汉。
“关林嫂,你好哇!”胡肇汉一踏进门槛,就转动着双眼四处张望,低声打着招呼。
关林嫂不禁心中一怔,心想,平常胡肇汉来茶馆总是高声大气,吆五喝六,尽开些低级下流的玩笑,今天怎么突然变得斯文起来了?再看尾随其后的参谋长王群,探着脑袋,双眼滴溜溜地四面搜寻着什么。其余士兵也都如临大敌一般分布在门前的要道上。
当时,胡肇汉一伙接受新四军整编不久,他还担任着某部副司令,关林嫂并不知道他已叛变投靠日伪。但她牢记谭震林对她的嘱咐:“对待像胡肇汉这样的人,一要争取,二要警惕,对他们只能说三分话,留七分心!”
关林嫂不露声色,假装热情地为这伙人沏茶、敬烟,并且说说笑笑,心中却暗暗提高了警惕。
正如谭震林所说的那样,胡肇汉唯利是图,反复无常。此时他已投入了汪伪的怀抱,并接受日寇的弹药补给,只不过暂时仍没有脱下抗日的假面具罢了。今天,他突然闯到茶馆,就是想把谭震林等领导人一网打尽,好给新主子送一份重重的“见面礼”。
寒暄几句后,胡肇汉引入了“正题”,抄着浓重的湖南岳阳口音神神秘秘地说:“关林嫂,我那湖南老乡这几天来过没有?”
“湖南老乡?”关林嫂先是一愣,继而马上明白了,但她仍装糊涂,问:“谁是你湖南老乡呢?我可不知道!”
这下胡肇汉急了,连说:“就是林司令啊(当时谭震林化名林俊),他是我们湖南老乡。”
“嗨!那你就直说林司令不就得了!何必绕绕弯弯的,害得我搜肠刮肚地想了半晌!”关林嫂一边奚落胡肇汉,一边更加警觉起来。心想,胡肇汉今天突然与林司令攀老乡,其中必然有诈,我倒要看看他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那他来过?”胡肇汉急不可待地问。
关林嫂满面春风,笑了笑说:“他来也罢,不来也罢,我这小小茶馆是爷来爷好,娘来娘好,来的都是客,一样热情接待。”
关林嫂答非所问,模棱两可,使王群大为不满,插嘴道:“关林嫂,胡司令是正经问你,林司令这几天到底来过没有?”
“对对!这几天他来过没有?我有重要情况向他汇报呢!”胡肇汉压低声音急切地问道。
关林嫂眉头一皱,收敛了笑容,一本正经地回答:“没来过,他要来了,我不早让你们见面了?”这时,正好灶台上的开水沸腾了,关林嫂走上前去,将一只铜嘴套套在直冒热气的铜吊子嘴上,顿时,铜吊子嘴发出“吱里吱里”的尖叫声。
这声音是暗定的紧急报警信号。
警报声传上小楼,谭震林机警地带领其他领导人迅速从后楼窗户翻下小楼,潜入紧傍小楼的湖滩中,借着芦苇丛的掩护,悄悄离开了涵芬阁茶馆。当胡肇汉、王群一伙借口上楼喝茶时,小阁楼上已人去楼空。
(选自《文史月刊》)
“沙家浜”是今天江苏省常熟市董浜镇。当年,这里远离县城,地处水网地带,土豪劣绅势力薄弱,群众基础较好,被新四军开辟为抗日根据地。
“阿庆嫂”的原型名叫陈二妹。受中共党组织的委派,与丈夫陈关林(后壮烈牺牲)在董浜镇开设了一个涵芬阁茶馆,作为新四军的秘密联络点。该茶馆面街临水,闹中取静。登上小楼,全镇情景尽收眼底,若发现情况,随时可以转移。再加上陈二妹细心周到,机警灵敏,因而许多领导人在董浜期间,经常来茶馆研究工作。
“郭建光”的原型是当时常熟县“民抗”领导人李建模。
“胡传魁”的原型则是国民党江苏第二区保安第二团团长胡肇汉。胡并不像剧中描绘的那样是个整天大腹便便、哼哼哈哈的“草包司令”,恰恰相反,他生得尖嘴猴腮、干瘦矮小,为人阴险刻薄、心狠手毒,抗战前只是个小小的水巡队长。抗战爆发后,乘乱拉起一支队伍,自封司令,活动于阳澄湖(江阴、无锡、常熟)一带。后来,他接受国民党委任,当上了江苏省第二区保安第二团团长。1939年,新四军开辟苏南抗日根据地后,他被迫接受改编,编为独立第一支队。但他阳奉阴违,暗中捣鬼,时而与国民党忠义救国军勾结,时而与汪伪“和平军”眉来眼去,唯利是图,反复无常,“有奶便是娘”,成了一股政治土匪。
“刁得一”的原型则是胡部的参谋长王群。
“阿庆嫂”智救谭震林的故事发生在1940年。
那年10月,由于日寇一次又一次的“扫荡”,阳澄湖上笼罩着一层恐怖色彩。一天中午,时任新四军东路义勇军司令员兼政委的谭震林正与常熟县的一些领导同志,在涵芬阁茶馆小楼上商议冬季反“扫荡”的事宜,老板陈关林以劈柴作掩护在外面放哨,关林嫂(陈二妹)则在茶馆楼下茶厅里与客人敷衍,暗中监视可疑之人。突然十多个人来到茶馆,为首的正是胡肇汉。
“关林嫂,你好哇!”胡肇汉一踏进门槛,就转动着双眼四处张望,低声打着招呼。
关林嫂不禁心中一怔,心想,平常胡肇汉来茶馆总是高声大气,吆五喝六,尽开些低级下流的玩笑,今天怎么突然变得斯文起来了?再看尾随其后的参谋长王群,探着脑袋,双眼滴溜溜地四面搜寻着什么。其余士兵也都如临大敌一般分布在门前的要道上。
当时,胡肇汉一伙接受新四军整编不久,他还担任着某部副司令,关林嫂并不知道他已叛变投靠日伪。但她牢记谭震林对她的嘱咐:“对待像胡肇汉这样的人,一要争取,二要警惕,对他们只能说三分话,留七分心!”
关林嫂不露声色,假装热情地为这伙人沏茶、敬烟,并且说说笑笑,心中却暗暗提高了警惕。
正如谭震林所说的那样,胡肇汉唯利是图,反复无常。此时他已投入了汪伪的怀抱,并接受日寇的弹药补给,只不过暂时仍没有脱下抗日的假面具罢了。今天,他突然闯到茶馆,就是想把谭震林等领导人一网打尽,好给新主子送一份重重的“见面礼”。
寒暄几句后,胡肇汉引入了“正题”,抄着浓重的湖南岳阳口音神神秘秘地说:“关林嫂,我那湖南老乡这几天来过没有?”
“湖南老乡?”关林嫂先是一愣,继而马上明白了,但她仍装糊涂,问:“谁是你湖南老乡呢?我可不知道!”
这下胡肇汉急了,连说:“就是林司令啊(当时谭震林化名林俊),他是我们湖南老乡。”
“嗨!那你就直说林司令不就得了!何必绕绕弯弯的,害得我搜肠刮肚地想了半晌!”关林嫂一边奚落胡肇汉,一边更加警觉起来。心想,胡肇汉今天突然与林司令攀老乡,其中必然有诈,我倒要看看他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那他来过?”胡肇汉急不可待地问。
关林嫂满面春风,笑了笑说:“他来也罢,不来也罢,我这小小茶馆是爷来爷好,娘来娘好,来的都是客,一样热情接待。”
关林嫂答非所问,模棱两可,使王群大为不满,插嘴道:“关林嫂,胡司令是正经问你,林司令这几天到底来过没有?”
“对对!这几天他来过没有?我有重要情况向他汇报呢!”胡肇汉压低声音急切地问道。
关林嫂眉头一皱,收敛了笑容,一本正经地回答:“没来过,他要来了,我不早让你们见面了?”这时,正好灶台上的开水沸腾了,关林嫂走上前去,将一只铜嘴套套在直冒热气的铜吊子嘴上,顿时,铜吊子嘴发出“吱里吱里”的尖叫声。
这声音是暗定的紧急报警信号。
警报声传上小楼,谭震林机警地带领其他领导人迅速从后楼窗户翻下小楼,潜入紧傍小楼的湖滩中,借着芦苇丛的掩护,悄悄离开了涵芬阁茶馆。当胡肇汉、王群一伙借口上楼喝茶时,小阁楼上已人去楼空。
(选自《文史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