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与思考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LYLK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尽快由教书匠型教师转变为科研型、专家型教师。在课前应该认真了解学情、分析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从讲台上走下来,参与到学生中间,努力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在每一堂课结束后,要进行认真的自我反思。
  关健词:新课改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新课标实施以来,老师们都在议论一个问题: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如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具有实效性。其实出现这样的疑问,问题的关键在于大部分教师都在以老观念、老教法去对待新问题“固步自封”、“穿新鞋走老路”,仍用老模式教新课程;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把课堂变成了随意“创新”的“天堂”!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课程改革的目的是通过教师和学生观念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正实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所以“教”是为了“学”,检验“教”的有效是积极地“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是动态生成师生教与学的智慧的教学;是关注师生双方健康发展的教学。
  因此,我觉得在新课程改革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尽快由教书匠型教师转变为科研型、专家型教师。强化自己的有效意识,使其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一个教师绝不能凭感觉、凭经验、凭苦干去教学,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机械性记忆、浅层次理解和简单运用上。而是要持续不断地追问自己:“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什么样的教学才算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学生的听课效率高吗?”等等。 教师应在备课、上课、课后复习和练习等方面转变观念。
  第二,教师在课前应该认真了解学情、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现有的认知水平。认真分析章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在吃准、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设计双重教学方案:备教学目标,更备学习目标;备教法,更要备学法;备教师的活动,更备学生的活动。
  第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变组织教学为探究教学。在讲某些重、难点时,要给足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积极创设能激起学生回答欲望、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有可说的问题情境,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在学生说得不全、理解不够的地方,进行必要的引导。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目中无人”,把自己视为教学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课堂上教师应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教师要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他们良好的自学习惯。
  教师还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及时地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概括;组织有效的训练,并及时讲评,组织的练习要贴近教材,体现大纲,避免偏题、怪题,杜绝超纲,脱离教材和考试说明的试题,突出通性通法,让全体学生都能有所得,少出需要特殊技巧和方法才能求解的问题,训练的试题应是多数学生能读懂、上手的题目。同时训练需要反复,在反复中逐渐提高层次和难度。作为教师,应将教学的难度与要求有一个整体把握,分为若干层次,逐渐深入。训练还要及时反馈,认真讲评。在讲评学生答卷同时,教师自己还应该好好总结,评析命题的得失,以利于今后的命题更科学,训练更有效。
  第四,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应从讲台上走下来,参与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反馈到学生目前学习的最新进展情况。对学生的闪光点和失误进行急时的评价。及时帮助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并找到完成目标的最好方法;教师应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建一种和谐、宽容、热烈、有序的课堂气氛。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转为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第五,教师在每一堂课结束后,要进行认真的自我反思,思考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段值得仔细咀嚼,哪些突发问题让你措手不及,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今后改进等等。同时认真进行反思记载:(1)总结成功的经验(2)查找失败的原因(3)记录学生情况。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把学生在学习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以有利于针对性改进教学。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独到见解,常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及时记录在案,师生相互学习,可以实现教学相长。
  最后,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需努力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由于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是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的一个过程,而兴趣和愉快的相互作用和补充更为学生的智力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情绪背景,它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活动的性质,变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注意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个性品德素质及审美素质。事实上,学生也渴望平等和被尊重,希望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希望在生动活泼、和谐欢乐的环境中学习数学,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对数学学习的热爱及对数学真理的追求,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毫不夸张地说,情感是数学教学中的润滑剂、催化剂,兴趣和愉快的相互作用和补充为学生的智力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情绪背景,它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活动的性质,变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深刻领会新课改精神,从教学的各个环节着手,一定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具有效性和高效性。
其他文献
60只家兔,雌雄各半,用以研究硒对家兔的生殖毒性。雌雄兔各分3组,每组10只,各有一对照组,两试验组。每3天分别给试验组家兔经胃投服0.4mg/kg 体重、0.6mg/kg体重的硒(亚硒酸钠),对照
摘要:实施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新世纪教育的主题。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语文教学肩负着重要的神圣的使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充分挖掘和运用创造性因素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有创造性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才能培养出有创造精神的学生。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语文是培养人思维能力的学科,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应用题的教学不容忽视。作为数学教师,应依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精心安排,认真落实优化应用题教学,始终着眼于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应用题将促进素质教育,学生素质也将会在应用题教学中得到显著提高。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探讨了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策略问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
该研究共收集到8株广东省当前常用的国产IBV疫苗株(即D41株、H120GD株、H120SH株、H120HJ株、H52GD9903株、H52GD0001株、H52GD0002株和H52BJNKY株),另外还从中监所获得IBVH5
摘要:新课程提倡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维度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在實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如何实现这些评价目标,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学生发展的多元目标要在教学活动中体现,也应当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反馈学生发展的信息。而单一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很难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探索与多元的目标相一致的评价方法,建立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数学课程评价改革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包括学生课堂评价的改革,数
摘要:评判一堂数学课堂的质量优劣,应看它能否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能否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收益,取得最佳的发展。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以及自身思维方式等因素深刻影响着其学习的效果,而由此产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倾向。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是怎样的呢?下面是笔者的浅见。  关键词:新课题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一、回归生活,体验应用价值是关键  学生在学习中
本文阐述了地籍测量课程在高职院校GIS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中的性质和定位,然后列举了其课程特点、授课方式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和胡子鲇(Claris fuscus lacepede)分别属于硬骨鱼的鲤鱼目、鲤科及鲇形目、胡子鲇科,是中国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该研究应用光镜与透射电镜技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赝势平面波方法,计算了过渡金属元素Ti,V,Nb掺杂MgH2储氢体系的几何构型、能量与电子结构.结果显示:Ti,V,Nb掺杂原子较Mg表现出更强的“亲氢性”,掺杂
阅读教学务必把握新语文课程精神,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听、读、说、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