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数学这么一个“枯燥”的学科,很多学生放弃的原因就是因为学习兴趣不高,久而久之就放任自流了。然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应该要做的。
关键词数学 兴趣 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数学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堆数字和符号,深奥而神秘。实际上,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也具有的独特的魅力,它是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深刻反映,具有广泛的应用性。然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使得它变得深奥而神秘,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困难,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挫折感,使他们对数学望而却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经这样说过:“学习最好的动力是对学习才俩的兴趣,它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是可以培养的,是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包括学习需要和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属于学习需要,老师的教学属于诱因。如何利用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每一个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创设问题情境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独具慧眼地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根据教材内容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不仅能促进学生数学情感的培养,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而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的求知欲则是最强烈的,也是我们老师应该抓住得促进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数学老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为学生创设一个参与问题情境的平台,使课堂教学高潮迭起,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例如:学习判定三角形全等问题时,“回顾全等三角形的定义以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什么?那么,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定义,要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什么条件,是否必须是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对应相等?如果不是,举例说明理由。”
“需要五个条件即可,因为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得出若两角对应相等,则第三个角也相等。”
“需要三个条件……”
学生众说纷纭,争论不休。这样的问题情境带来的高涨的课堂气氛,很容易带动所有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中来。
像上述例子一样,教师通过巧妙的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开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来进行推理学习、创新学习,能诱导学生思维入门,使学生感到学习新知识不难,从而激发学生尝试探索新知识的欲望,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发现问题好、解决问题中来。不仅盘活了整体的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得以培养,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把数学知识与游戏相连,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乐趣
首先,把数学问题游戏化。创设数学“游戏”情境,能让学生在游戏情境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习,体验数学的乐趣所在。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教学中,老师可以安排这样的游戏:“你今年几岁了?”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年龄乘以5,减去8再除以2,然后算出结果。根据结果,老师依次“猜出”其年龄。正当学生们对老师的正确答案感到惊奇时,告诉他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解法之后,大家都可以猜出别人的年龄。这样一来学生兴趣盎然,听课劲头十足。因此,教师要善于动脑子,适时创设数学游戏,让学生从中获得无限的快乐,从而喜欢数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其次,把数学问题娱乐化。目的是消除学生心中数学枯燥难学的印象,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例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入的:“几个老太太去赶集,在集市上看到一摊梨。若一人一个多一个,一人两个少两个,问几个老太太去赶集?那梨摊上有几个梨?”因为身处农村,小时候都有和奶奶赶集的经历,看到这个题目,很多学生都会很有兴趣。然后进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的教学,得出答案是三位老太四个梨,使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这一部分教学中,像这样有趣的问题还很多,例如“鸡兔同笼”,通过这样的问题,就会使同学们再也不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东西了。
3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要勤表扬多鼓励
教师的表扬与鼓励,是学生进步的动力。及时肯定善于鼓励,多加表扬,使基础差的同学获得成功的喜悦,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提高数学成绩的重要方法。例如,有一次在课堂上检查同学们课下做的练习时,由于事先没有把题目演算好,就武断地按照多数同学的答案作为标准答案使用,结果一位平时很内向的同学反映给我另外一个答案,经过演算,这才是正确答案。在课堂上我及时承认了自己的失误,并表扬了这位同学的做法,从而树立了她的信心。从那以后她变得好学爱问,成为了老师的好帮手。再如,在班里有一个学生平时成绩并不是太好,但他上课时敢于举手,大胆发言。一次列方程式解应用题得到的方程式,我问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这个同学说还可以列为别的式子,同学们都笑着说:“这不一样么?”我根据线段图,解释了这位同学的解题思路,并给予他充分的肯定,表扬了这位同学的做法,他以后上课时更加专心了,成绩也有所提高。 (下转第129页)(上接第121页)
4 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自信
升入初中后,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加,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到厌烦,甚至放弃。因此,作为老师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做好铺垫,使学生从初级题目开始,步步为营,按部就班的题为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形成学习动机或兴趣,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他们的基础知识和自信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再给予一定程度的拔高,让他们有自信和兴趣去挑战,这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自信心和基础较差的同学,进行重点照顾,使雏鹰尽早回归雁群,最后进行统一的教学。
例如,在教授“同底数幂的乘法”这一节课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索与思考。
(1)上节知识回顾: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即:同底数幂想成,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2)设计问题一:当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同底数幂相乘时,是否也具有上面的性质?怎么用公式表示出来?
(3)设计问题二:你对同底数幂的乘法中的“同底幂”是怎么理解的?
设计问题一和问题二是为了让学生从本质上而不是从形式上理解同底数幂的意义,这个同底数可以使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
有了对问题的一步一步的探讨,才能使所学知识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这既符合数学知识本身的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要求。使原来不愿意学习数学,感觉数学高深莫测的同学,也高高兴兴拿起笔,开始思考和学习。
除了以上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到的几点外,作为老师还要保证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老师自身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为了适应新课标的需要,每一个老师都要及时的“充电”,网罗众家之长于己身,并进行自我创新,这样才能在教学第一线越走越远。总之,作为教师,我们要树立新理念,开发新模式,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美妙乐趣。
关键词数学 兴趣 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数学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堆数字和符号,深奥而神秘。实际上,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也具有的独特的魅力,它是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深刻反映,具有广泛的应用性。然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使得它变得深奥而神秘,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困难,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挫折感,使他们对数学望而却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经这样说过:“学习最好的动力是对学习才俩的兴趣,它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是可以培养的,是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包括学习需要和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属于学习需要,老师的教学属于诱因。如何利用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每一个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创设问题情境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独具慧眼地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根据教材内容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不仅能促进学生数学情感的培养,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而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的求知欲则是最强烈的,也是我们老师应该抓住得促进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数学老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为学生创设一个参与问题情境的平台,使课堂教学高潮迭起,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例如:学习判定三角形全等问题时,“回顾全等三角形的定义以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什么?那么,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定义,要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什么条件,是否必须是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对应相等?如果不是,举例说明理由。”
“需要五个条件即可,因为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得出若两角对应相等,则第三个角也相等。”
“需要三个条件……”
学生众说纷纭,争论不休。这样的问题情境带来的高涨的课堂气氛,很容易带动所有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中来。
像上述例子一样,教师通过巧妙的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开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来进行推理学习、创新学习,能诱导学生思维入门,使学生感到学习新知识不难,从而激发学生尝试探索新知识的欲望,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发现问题好、解决问题中来。不仅盘活了整体的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得以培养,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把数学知识与游戏相连,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乐趣
首先,把数学问题游戏化。创设数学“游戏”情境,能让学生在游戏情境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习,体验数学的乐趣所在。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教学中,老师可以安排这样的游戏:“你今年几岁了?”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年龄乘以5,减去8再除以2,然后算出结果。根据结果,老师依次“猜出”其年龄。正当学生们对老师的正确答案感到惊奇时,告诉他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解法之后,大家都可以猜出别人的年龄。这样一来学生兴趣盎然,听课劲头十足。因此,教师要善于动脑子,适时创设数学游戏,让学生从中获得无限的快乐,从而喜欢数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其次,把数学问题娱乐化。目的是消除学生心中数学枯燥难学的印象,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例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入的:“几个老太太去赶集,在集市上看到一摊梨。若一人一个多一个,一人两个少两个,问几个老太太去赶集?那梨摊上有几个梨?”因为身处农村,小时候都有和奶奶赶集的经历,看到这个题目,很多学生都会很有兴趣。然后进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的教学,得出答案是三位老太四个梨,使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这一部分教学中,像这样有趣的问题还很多,例如“鸡兔同笼”,通过这样的问题,就会使同学们再也不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东西了。
3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要勤表扬多鼓励
教师的表扬与鼓励,是学生进步的动力。及时肯定善于鼓励,多加表扬,使基础差的同学获得成功的喜悦,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提高数学成绩的重要方法。例如,有一次在课堂上检查同学们课下做的练习时,由于事先没有把题目演算好,就武断地按照多数同学的答案作为标准答案使用,结果一位平时很内向的同学反映给我另外一个答案,经过演算,这才是正确答案。在课堂上我及时承认了自己的失误,并表扬了这位同学的做法,从而树立了她的信心。从那以后她变得好学爱问,成为了老师的好帮手。再如,在班里有一个学生平时成绩并不是太好,但他上课时敢于举手,大胆发言。一次列方程式解应用题得到的方程式,我问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这个同学说还可以列为别的式子,同学们都笑着说:“这不一样么?”我根据线段图,解释了这位同学的解题思路,并给予他充分的肯定,表扬了这位同学的做法,他以后上课时更加专心了,成绩也有所提高。 (下转第129页)(上接第121页)
4 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自信
升入初中后,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加,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到厌烦,甚至放弃。因此,作为老师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做好铺垫,使学生从初级题目开始,步步为营,按部就班的题为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形成学习动机或兴趣,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他们的基础知识和自信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再给予一定程度的拔高,让他们有自信和兴趣去挑战,这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自信心和基础较差的同学,进行重点照顾,使雏鹰尽早回归雁群,最后进行统一的教学。
例如,在教授“同底数幂的乘法”这一节课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索与思考。
(1)上节知识回顾: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即:同底数幂想成,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2)设计问题一:当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同底数幂相乘时,是否也具有上面的性质?怎么用公式表示出来?
(3)设计问题二:你对同底数幂的乘法中的“同底幂”是怎么理解的?
设计问题一和问题二是为了让学生从本质上而不是从形式上理解同底数幂的意义,这个同底数可以使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
有了对问题的一步一步的探讨,才能使所学知识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这既符合数学知识本身的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要求。使原来不愿意学习数学,感觉数学高深莫测的同学,也高高兴兴拿起笔,开始思考和学习。
除了以上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到的几点外,作为老师还要保证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老师自身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为了适应新课标的需要,每一个老师都要及时的“充电”,网罗众家之长于己身,并进行自我创新,这样才能在教学第一线越走越远。总之,作为教师,我们要树立新理念,开发新模式,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美妙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