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在养成教育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其情感优势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文章从借儒家精华净化心灵、以经典诵读提高品质、用作文教学培养习惯三方面探讨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养成教育。
关键词:语文课堂;养成教育;行为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3-0029-01
语文课内容丰富,课文内容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可以用一篇篇美文去感召学生,让他们学会做人,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全自我人格。马卡连柯曾经在他的教育日记中写道:“课堂真的好神奇,可以让教师在小天地中带领孩子去领略大世界。”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探索利用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仅能触动学生心灵,让学生如水的心灵泛起阵阵涟漪,而且能增加学生的社会知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发展和完善他们的人格。
一、借儒家精华净化心灵
学生难教,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教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盲目追求分数与升学。儒家思想中的礼、义、廉、孝其实恰恰是当下所提倡的养成教育的精髓。教师如果把古老的说教照搬到课堂上,学生就会听而不闻,甚至会反感。如今的学生对自身以外的世界有他们自己的情感意识,他们喜欢通过自己的认知感知世界,感悟情理。“情必依于理,理得后情真。”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们眼中有世界、心中有情怀,在因形悟情的前提下,潜移默化地产生新的认知。如在教授《论语》一课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情境:一个农村亲戚的孩子来到你家,他穿着十分朴素,有点像少年闰土,你会如何接待?你会和他讨论什么样的问题?请大家分享类似的故事,然后谈感受。一些学生说没有什么好说的,农村孩子啥也没见过,没玩过游戏机,没吃过“麦当劳”,没……总之就是农村的孩子没什么见识,不选择和他交流。这时学生小Z站起来说:“不对!我家有一个农村的亲戚,他比我小两岁,但是他到我家替我扫地、拖地,什么活都会干。他给我讲他远大的抱负,说他将来要成为一名建筑师,把农村建设得漂漂亮亮的。他还领着我去了他们家,教我认识了那么多动植物。你们知道白面是怎么来的吗?你们知道小米是怎么来的吗?你们知道……”当时就有很多学生都睁大眼睛看着小Z。小Z接着说:“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小Z刚说完,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因为学生们已经意识到做人要谦虚,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教师进而接着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们的掌声说明你们也都是君子,也都懂得尊重他人。
二、以经典诵读提高品质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重视实践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精粹,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是祖国文化不可或缺的最亮丽的一道风景。有很多的名人学者在回顾自己的求学成长历程时,都感怀于多年的古诗文修养。古诗文中展现的丰富广袤的世界、精彩纷呈的人生体验、优美精粹的语句表达,都深深影响了他们的思想。由此可见,利用古诗文的美丽来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效果不可轻估。源于此,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举办了各种有趣的活动,如古诗文诵读比赛、接龙游戏、古诗文鉴赏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情怀,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写作能力。
三、用作文教学培养习惯
平时的作文训练,要注意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有一次,教师给学生们讲《刀之爱》,这个故事借助奶奶在冬季用刀砍梨树以使它来年能更好地开花结果,告诉人们父母伟大的爱不是溺爱。在精心挑选的优美的音乐中,教师让学生们打开心扉,畅所欲言。接着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们完成写作。这样的写作,学生们有话可说、有情可发,喜欢写、愿意写,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会更上一层楼。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们写随笔。通过写随笔,记录生活的点滴,可让学生瞬间感悟,提高他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进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养成教育时,应一切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同时,教师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从而成为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人。
参考文献:
[1]林岳新.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少年价值观培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武昌.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维习惯养成教育[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2).
[3]金乃茹,赵庆华,刘伽娜.论语文教育对人格养成教育的渗透[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06).
关键词:语文课堂;养成教育;行为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3-0029-01
语文课内容丰富,课文内容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可以用一篇篇美文去感召学生,让他们学会做人,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全自我人格。马卡连柯曾经在他的教育日记中写道:“课堂真的好神奇,可以让教师在小天地中带领孩子去领略大世界。”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探索利用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仅能触动学生心灵,让学生如水的心灵泛起阵阵涟漪,而且能增加学生的社会知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发展和完善他们的人格。
一、借儒家精华净化心灵
学生难教,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教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盲目追求分数与升学。儒家思想中的礼、义、廉、孝其实恰恰是当下所提倡的养成教育的精髓。教师如果把古老的说教照搬到课堂上,学生就会听而不闻,甚至会反感。如今的学生对自身以外的世界有他们自己的情感意识,他们喜欢通过自己的认知感知世界,感悟情理。“情必依于理,理得后情真。”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们眼中有世界、心中有情怀,在因形悟情的前提下,潜移默化地产生新的认知。如在教授《论语》一课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情境:一个农村亲戚的孩子来到你家,他穿着十分朴素,有点像少年闰土,你会如何接待?你会和他讨论什么样的问题?请大家分享类似的故事,然后谈感受。一些学生说没有什么好说的,农村孩子啥也没见过,没玩过游戏机,没吃过“麦当劳”,没……总之就是农村的孩子没什么见识,不选择和他交流。这时学生小Z站起来说:“不对!我家有一个农村的亲戚,他比我小两岁,但是他到我家替我扫地、拖地,什么活都会干。他给我讲他远大的抱负,说他将来要成为一名建筑师,把农村建设得漂漂亮亮的。他还领着我去了他们家,教我认识了那么多动植物。你们知道白面是怎么来的吗?你们知道小米是怎么来的吗?你们知道……”当时就有很多学生都睁大眼睛看着小Z。小Z接着说:“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小Z刚说完,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因为学生们已经意识到做人要谦虚,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教师进而接着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们的掌声说明你们也都是君子,也都懂得尊重他人。
二、以经典诵读提高品质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重视实践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精粹,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是祖国文化不可或缺的最亮丽的一道风景。有很多的名人学者在回顾自己的求学成长历程时,都感怀于多年的古诗文修养。古诗文中展现的丰富广袤的世界、精彩纷呈的人生体验、优美精粹的语句表达,都深深影响了他们的思想。由此可见,利用古诗文的美丽来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效果不可轻估。源于此,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举办了各种有趣的活动,如古诗文诵读比赛、接龙游戏、古诗文鉴赏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情怀,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写作能力。
三、用作文教学培养习惯
平时的作文训练,要注意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有一次,教师给学生们讲《刀之爱》,这个故事借助奶奶在冬季用刀砍梨树以使它来年能更好地开花结果,告诉人们父母伟大的爱不是溺爱。在精心挑选的优美的音乐中,教师让学生们打开心扉,畅所欲言。接着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们完成写作。这样的写作,学生们有话可说、有情可发,喜欢写、愿意写,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会更上一层楼。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们写随笔。通过写随笔,记录生活的点滴,可让学生瞬间感悟,提高他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进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养成教育时,应一切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同时,教师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从而成为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人。
参考文献:
[1]林岳新.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少年价值观培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武昌.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维习惯养成教育[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2).
[3]金乃茹,赵庆华,刘伽娜.论语文教育对人格养成教育的渗透[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