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不曾停止生长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_ideali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我在读的《树之生命木之心》,是一本关于日本宫殿大木匠的书。书里提到一个观点,说树木其实有两次生命,一次是从种子到被砍伐的这段时间,一次则从它由树变成木材开始。
  宫殿大木匠认为:一棵树如果生长了2000年,那么,由它支撑的建筑也应该能存在2000年。否则,建筑师就对不起树生长的岁月。
  从前看到大树被砍伐为木材,心里总是不忍,觉得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就要腰斩一个生命,实在是残忍的事情。然而如果真如大木匠所说的那样,树木从成为木材那一刻起,就开始另外一次生长,我心里倒放松了。
  生长,是一种“顺势”。
  日本古代的木匠在选材建造伽蓝的时候,会买下一座山,长在山南的木材用在寺庙的南边,长在山北的木材用在寺庙的北边。同样地,树木扭曲的部分、节疤,也都在建筑中按照它本来的方向摆放。要了解木材,需要先了解这棵树,这样才能让它的两次生命达到同等长度。
  我有時候想:我们是不是被诸如克服、坚持、努力、逆流而上、不进则退这类用力很猛的词语奴役了心灵?心灵被奴役,眼光也变得窄起来。
  水滴石穿通常被用来形容努力或堅持,然而细细想来,哪里有什么努力,那水滴之所以没有改变它的方向,不过是因为它无意识,也无外力介入。它只是顺着最简单的方法去做自己本来就该做的事。至于石到底穿不穿,完全不在它的“谋划”之内。
  现在对木材的使用当然不像从前了。木材厂的马达一转,在标准化的加工工艺下,个性屈从于共性,所有生长的证据都被消灭。完美和标准被放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在这个意义上,死亡真正发生了。
  如果以“顺势”作为考量重点的话,基本没有无用之才,只是看手艺人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发掘出它的“势”来而已。如果仅能在白纸上画画,那么谁又能画出桃花扇?
  我喜欢云纹,经常央求山先生帮我做片木雕的云。他总是说没材料。
  怎么就没材料呢,满大街都是卖木板的,买块颜色合眼的,画上云纹,雕刻出来不就是了?
  上个月山先生回乡下,终于弄到一小块可以顺势而为的树根,于是我就有了一小朵云。它没有传统云纹图案里那些连续圆润的线条,只是像夏日午后天上突然堆积起来的白云那样,层层叠叠地堆砌,忽明忽暗,并无道理可讲。
  我嫌云彩状木雕的尾巴部分做得不好,那是蛮奇怪的一个折角。山先生说:“做得不好,你凑合看。”他耸耸肩,耸肩的意思大约是:毕竟这块木头也就长这样。
  有一天我在阳台发呆,突然看到天上有一小片云,也长得很奇怪,有个奇怪的折角。我仿佛听见抽屉里那片木头小云在笑:“瞧啊,不但树会长成那奇怪的样子,云也会哎。”原来万物都有它们各自生长的方式,真的不顾人所期待的合理与否,好看与否。然而只要是生长出来的,就是好的吧。
  (沈姑娘摘自《书都》2017年第7期,喻 梁图)
其他文献
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所谓的艺术家,从前是用有色土在洞窟的石壁上大略画个野牛形状,现在的一些人则是购买颜料,为商家设计广告画。过去也好,现在也好,艺术家还做许多其他工作。只是我们要牢牢记住,用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艺术这个名称所指的事物会大不相同,只要我们心中明白根本没有大写的艺术其物,那么把上述工作统统叫作艺术倒也無妨。  伟大的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在给他的小男孩画素
期刊
狄更斯是英国著名小说家。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批评他说:“狄更斯虽然喜欢描写底层人,像乞丐、孤儿、妓女、小偷之类的;但是他不明白,越是底层的人,越是梦想过中产阶级的生活,而不是仇恨中產阶级。”  反过来,狄更斯虽然也描写有钱人,但是他又缺乏描述有钱人的能力。比如:他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那种善良的富翁,你也不知道这些富翁是做什么生意的,反正就是有钱,天天提高职员的薪水,天天上街拍孩子的脑袋,给他们点零花
期刊
不久前,我们带着刚满8个月的孩子回了老家——浙西的一个五线城市。在与同辈、长辈交流的过程中,了解了这样一些事。  一个大龄未婚女青年,我称之为A。A今年31岁,是家中独女,父亲是公务员,母亲为家庭主妇。从重点大学毕业之后,A接受父母的安排,通过省考进入了家乡政府的一个强势部门,社会地位和收入都令人羡慕。A很快在父母的帮助下买了自己的房子,加上长相不错,一时间为她介绍对象的人不少。也许是A心高气傲,
期刊
倔强是一种品格,不知道应该算是美德,還是恶德?  倔强,有人在“强”字下加一个“牛”字。牛的性格倔强时少,温顺时多;可一旦倔强起来,就不可收拾。  人也是一样,或者,更多的情形是:女人是这样。  平日千依百顺,一口一个“噢”“知道”的可爱小女人,看起来,感觉得到,实实在在;柔顺得像小鹿,像鸽子,使人感到女性最可爱的优点集中在一起。  这样的女人不多见,但绝不是没有。这样的女人,真要小心——绝不能给
期刊
齐柏林在成为《看见台湾》这部纪录片的导演之前,只是一个普通的公务员。他平时最大的兴趣是航空摄影。  由于齐柏林经常从事航空摄影,慢慢地,他被台湾的《大地地理杂志》发掘出来。当时杂志社的工作人员找他,他还有一种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觉得应该把拍到的最美的景物的照片提供给他们发表,至于拍的景物不好看的照片,他觉得不适合拿出来发表。“我们在台湾的高山上看到高山农业,我小时候对它的认知是,这群农民都在以非常
期刊
明末人朱大典,幼时勤勉敦厚,因家贫,常到私塾边倚窗听课,后中进士。不承想,他為官后却性情大变,成为巨贪,史载其“性奇贪,多行暴虐”“括取财贿,四府僚属,囊橐皆尽”。然而,在清军入侵时,他又变为英雄,散尽家财,率军坚守,城破,全家慷慨赴死。其身上所现人性之渊深与混沌,让人惊叹。  我们的许多所谓经典作品展现的人性,包括我们所知道的一些历史人物的品性,却是非锅底黑,即唯美白。经典与现实之间,仍差了一個
期刊
有的人谈笑风生,纵横捭阖,在有生之年建功立业,留名青史;有的人声名不显,但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有的人臭名昭著,为世人所不齿,被斥为天地间最大的恶魔……天使与魔鬼有什么区别,伟大距平凡又有多远,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用他的传世经典《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来告诉我们。  世间传颂着哥伦布的伟大,不仅仅因为他一往无前的勇气,对当时的人来说,哥伦布最大的“贡献”是为贪婪的世人指明了方向——那
期刊
一只青蛙决定要成为全世界最漂亮的青蛙,于是她每天都努力去圆这个梦。  开始,她每天花很长的时间揽镜自照,寻找她渴望的真理。有时候她好像找到了真理,有時候却好像没有找到,这得由当时的情绪决定。一直到她厌倦了这件事,并把镜子藏在棺材里为止。  最后她想到,唯一能肯定自己的存在价值的方法是,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于是她开始梳头,穿衣服和脱衣服(当她觉得没什么别的招数时),以便了解别人是否能认同她是一只真
期刊
苏东坡是比较喜欢开方子的。有一天张鹗拿着纸来请东坡写一幅字,他大笔一挥,写下了《战国策》中的四味药送张:“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  无事以当贵。人生就怕有事,哪怕很细小的事,都会搅乱你的心。袁中道看着袁中郎生病、吐血、便血,医治无效,直至他痛苦地死去,中道也是五内俱焚。平安是福,相信许多人都有切身的体会,尤其是从不平安中走出来的人。  早寝以当富。据说,夜里十一点到凌晨
期刊
曹雪芹历尽人间沧桑,写就《红楼梦》,用的是一颗支离破碎而又浑然如補天之石的心。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这位曾在刑场上差点儿被执行死刑的作家,凭借天崩地坼的内心经历,写出多部杰作,成了“人类灵魂的伟大审问者”。“诗鬼”李贺英年早逝,其创作态度坚毅勇猛,连他母亲也说“是兒要呕出心乃已耳”。  心不破碎,艺术不完整。   (林冬冬摘自《青年博览》2017年第1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