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与被需要的兴答探问

来源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yun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作家拉布吕耶尔说:“最好的满足就是给别人以满足。”的确,努力去满足他人,使自己成为一个被需要的、有用的人,是人类的一种自尊、心理和情感上的需求。这种渴望被需要的心理是积极的,也是我们能拥有奉献精神的前提。
  《礼记》曰:“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孔子还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当一个人满足了“礼尚往来”的需要,并选择了与有仁义的人交往时,我们自身也同时获得了尊敬。可见,一个人无论是礼节上还是德行上的被需要,都能拉近人与人之间心的距离,从而达到关系的美好升华。
  近代大学者胡适说:“好的关系,都是‘麻烦’出来的。大家彼此温暖,相互帮助,这样才能使关系更加亲密。”就像我们同学之间,想要和他人交朋友,最好的办法不是帮助他,而是使他被自己需要。向他借书本,或是向他请教问题,一来二去,满足了他“渴望被需要”的情感,彼此的心也渐渐贴近。每个人都渴望被需要,需要和被需要之间是一座桥梁,它能使爱双向流动起来。在流动过程中,我们的心灵也渐渐变得美好而充满热忱。
  被他人需要,除了以上这些显性作用,是否还存在什么更深远的意义呢?回答是肯定的。这个时候,他人并不是一位朋友、亲人,而是一个时代、民族和国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大思想家张载巧妙而坚毅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个回答,从小格局升华为大格局,使自己被时代所需要,将个人心灵与时代脉搏相融合,是真正的大智慧。渴望被民族和国家所需要,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的“生,就生出希望;死,就死出光荣”;是黄大年的“振兴中华,乃吾辈之责”……
  从古至今的成大器者,在恢宏的历史舞台上,无疑是一道道最美的风景,醉人千里。而站在时代的长河面前,渺小的我们仍可以用被需要书写自己的生命华章。吉首大学90后女大学生殷沙漫,从读初中开始到上大学期间,就一直致力于公益事业,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帮助他人,使自己成为被社会需要的人;大学毕业后,她利用业余时间支教20余所山区小学,为贫困学生开展关于艺术的“第二课堂”,走访贫困家庭,为贫困学生募集捐款,将自己的整个身心与山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融合在一起。她说,山区人文面貌的改變,自己想到就做了,于是需要与被需要的脚步才迈得更顺畅。迈出被他人需要的第一步,才能渐惭融入这个社会中去,从而使自身价值成为时代的价值。
  人生最大的需要是被需要,这表面看是一种能力,从更深层观照则是一份担当。无论是被他人需要,还是被时代、民族和国家需要,只要我们练就一颗赤子之心,真诚地付出,勇敢地承担,终将成就我们的中国梦,让新时代之花绚烂绽放。
  【评点】
  1.立意高远,深入浅出。作者从“最好的满足就是给别人以满足”这一角度进行切入,确立了“努力去满足他人,使自己成为一个被需要的、有用的人”和“渴望被时代、民族和国家所需要”的核心观点,以呼吁实现自身价值作结,深入浅出,格局很高。2.语言老道,文采飞扬。本篇作文逻辑思维严密,语言简洁有力,干脆精练,同时注意反问句式、解疑语气的变化,避免了行文的呆板单一,恰到好处的修辞手法,也为文章锦上添花。3.结构完整,脉络清晰。作者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且不断展开,深入其中,并运用新鲜例证,引人思考;开头点题,结尾呼应,首尾圆合,文脉畅通,层次清晰,铿锵有力。
  付秀宏
其他文献
【赏析】  这首词是李煜后期的作品,写李煜国破入宋后孤苦哀痛的心情,是思念故国、痛悔交加之作。  词的上片是秋日即景抒情。词人开篇即道破词旨,开门见山。“往事”“堪哀”是李煜作为一个“降皇帝”不可排解的情绪,而此处加一“只”字,痛切心情更加深沉。“哀莫大于心死”,如能有机会回到从前,或者卷土重来,词人也许“哀”之外还有别想,可是“只堪哀”,说明词人已彻底绝望,近乎心死。所以这种心情不仅对“景”,对
期刊
有时候读诗并不仅仅是读诗,也是在读诗背后张扬的人格,更是在读诗背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好的诗歌拥有的不仅是文学价值,更具有社会价值。因此读诗读出的不只是所谓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更在于诗人的性情与时代的风云。  贾岛一直是我喜欢的诗人,他为人正如他作诗,平稳、沉静甚至岑寂,却又不失少年剑行天下、指点江山的浪漫情怀;他的作诗也似为人:喜写荒凉孤寂之境,又不乏明快率性之意。  读他的《寻隐者不遇》
期刊
不久前,我的两位朋友一起报名考驾照,她们的练车环节开始没多久,其中一位朋友就跑来向我抱怨:“教练脾气不好,说话难听,看不起人,真是受不了!”  我又问另一个朋友:“你觉得教练怎么样?”她答:“挺好的一个人啊,说话嗓门大一点儿,但是技术不错……”我又追问了一句:“听说她遇到笨一些的学员,眼神都很凶!”“嗨,我是去学习开车的,又不是要学相面,只要认真听教练说了什么,不用总是盯着她的脸吧?”她哈哈大笑一
期刊
74岁的菲莉达·巴洛是英国的一位老太太,她的曾祖父是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祖父是维多利亚女王的私人医生,在家族的影响下,巴洛从小就有一个做艺术家的梦想。  巴洛的职业是艺术教师,她最喜爱的艺术形式就是雕塑。白天她在学校教书,晚上等孩子和老公都睡下了,她才开始默默地做自己喜欢的艺术品。然而巴洛的艺术构想并没有得到大众赏识。退休前一直是一名普通的艺术教师加家庭主妇。40多年的大学艺术教学,始终默默无闻
期刊
1958年的一天,清华大学老师林洙在资料室的废书报中发现一本手稿。手稿用英文书写,上面附有100多幅建筑插图。通过一处“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院”字样,林洙断定手稿是梁思成先生在美国费城留学时的笔记。  时值国家困难时期,各种教学资料都很匮乏,尤其是国外一些先进的理念,更是难得一见。手稿的知识性很强,美学价值也很高,作为建筑系老师,林洙希望能将手稿保留在自己身边,以便于今后的教学工作。不过,考虑到资
期刊
婉转的鸟鸣声和着潺潺的水声,将刘青的目光引向清流河。这条河顺山势蜿蜒而下,河水清澈见底,鸟儿在河边石头上追逐嬉闹,游鱼绕着河底石子打转玩耍。刘青蹲下身子……  “停!说了多少遍了,我要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要自然一点,追求随意,而不是木讷地做动作。”  刘青搔着头皮走过来,一脸不快:“小山村有什么好的?我又不是本地人!”导演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商量道:“要不你先在这住几天,找找感觉?”说完,
期刊
也许,今天我们仍为为数不多的学费而苦恼;也许,我们的打工子弟学校还是交不上电费;也许,我们真正融入这个城市将会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也许有很多个“也许”,但只要有一个改变我们命运的“但是”就够了:人民代表大会中农民工代表开始增多,政府和广大群众的更多视线也转向了我们,无数城里人关注着我们的生活状况……  我们的年华,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祖国,还有大片大片的未来待我们书写。城市既然为我们送来了光明
期刊
真正的勇士,从不为自己的失败寻找借口;真正的强者,从不为自己的挫折寻觅理由。   人生之路,曲折又漫长,旅途中我们会遇到无数挫折与不幸。其实生活本身就是如此,而我们也正是在挫折与不幸中磨砺自己,追求成功。   别说生活中的挫折不可战胜,有人在阳光下一低头只看到阴影,但有人在阴霾里却能看见远方的阳光。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期刊
人的智慧可以从方方面面表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复杂问题简单化是一种最直观的体现。   马寅初教授在回答什么是经济学时,先讲了个故事:一进京赶考的书生住店,预付十两银子要上房。店主将这十两定金给米老板付了米钱,米老板转手给屠夫还了肉钱,屠夫又找养猪的还了猪钱,养猪的又去还清了饲料钱,饲料商又赶到旅店还了房钱。就这样,十两银子又回到店主手里。这时,书生转回来说房间不合适,要回银子就走了。然后,马寅初
期刊
乡愁,不知是因远离故乡而愁,还是因印象中的故乡再不可寻而愁。而我的乡愁,我的家乡——新疆乌鲁木齐——凭着她那不落俗套的一颦一笑,站定了她在我心中的位置,不曾动摇分毫。   儿时的夏天是干燥凉爽的。乌鲁木齐在这时总身着湛蓝的薄纱裙,抿着唇笑意盈盈地承受众人的思慕。大西北的太阳仿佛嵌在蓝天中,不刺眼也并不亮得突兀。阳光则像灰尘一样轻盈细小,流动在人群和建筑之中。那时从小学回家总要路过国际著名的大巴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