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来源 :内燃机与配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de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冲击,各高校正积极建设“新工科”专业,本文以江西科技学院车辆工程专业为例,分析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车辆工程行业人才培养现状,探讨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车辆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路径,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传统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转型升级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Abstract: Facing the impact of a new rou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refor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actively building a "new engineering" major. Taking the vehicle engineering major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in the vehicle engineering industry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and discusses the talent training path of vehicle engineering majo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t provides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training scheme of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major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關键词:新工科;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
  Key words: new engineering;vehicle engineering;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personnel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57X(2021)21-0240-03
  1  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制造2025”、“新能源战略”、“互联网+”等一系列发展战略的提出,我国进入全面现代化国家建设新阶段,应用型本科高校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型工程人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冲击,汽车产业正面临着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的产业变革和转型升级机遇,在此背景下,汽车行业对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车辆工程专业由于知识更新慢,与其他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度低,培养的人才显然与现今产业科技变革和未来发展人才需求是不相匹配的。在此背景下,传统车辆工程专业如果不能快速转型升级发展,必将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到学科和专业的生存与发展。
  为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提升工程教育质量,全面推进“新工科”专业建设,江西科技学院近几年将车辆工程专业重点打造成一流学科进行专业改革试点建设,建立了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试点改革班级,确定了车辆工程专业以智能控制、信息与传感、车辆识别等多学科交叉的改革方向。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新工科”背景下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2  研究现状
  自2017 年我国首次提出“新工科”概念以后,各大高校纷纷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积极申请新工科专业布点并进行专业建设,以谋求更好的发展。各大高校和学者也逐步开始对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如汕头大学应用了 CDIO 进行了工程教育改革;河北科技大学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和行业发展设置了专业集群;重庆大学以创新开展跨学科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和校企合作培养,积极构建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哈工大新工科建设逐步形成了新工科“∏型”方案[1]。林健(2017)从新工科的内涵、新工科的建设目标、新工科的总体建设思路、新工科专业建设的重点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针对新工科建设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为高校开展新工科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建议[2]。陈慧、陈敏(2017)通过在对当今产业变革背景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需要转变发展路径,优化车辆工程专业,并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等角度分析了新工科人才培养路径[3]。常胜涛,王姗(2020)对基于区域视野的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建设策略进行了研究,以五邑大学为例,分析了五邑大学工科专业建设存在问题,提出了五邑大学要牢记“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理念,并给出工科专业要错位成长、特色发展;要以超常规方式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要继续深化和创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等具体建议[4]。聂金泉,吴华伟等(2020)对新工科理念下地方高校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地方高校车辆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针对行业变化和发展趋势,探讨了基于新工科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师资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5]。尚会超,王洁等(2020)对地方高校传统机械类专业新工科转型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结合改革实践,提出通过理念融合、专业融合、课程融合、培养模式融合、创新实践融合等途径,达到凝练新工科特色方向与特色实践平台建设创新,以推动传统机械类专业的新工科转型升级[6]。   新工科建设的使命是使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院校,通过跨专业、跨学科、校企合作等途径交叉融合培养更具综合性和国际视野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革新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新工科建设的主力军。虽然目前江西科技学院的新工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2.1 人才培养体系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
  由于汽车产业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发展迅速,江西科技学院新工科建设时间短,其人才培养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与汽车产业发展实际相脱节,不能与时俱进,缺乏前瞻性。而快速变革的汽车产业需要大量的智能网络汽车、新能源汽车等技术人才,而当前培养的人才与企业人才需求存在较大差异,新的人才培养体系一直处于摸索制定阶段,至今还未形成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
  2.2 专业课程设置知识老化,学科实质性交叉融合不足
  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与快速发展的行业不同步,知识结构老化,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以机械类为基础,偏重于传统的课程知识体系,学生实践课程也以传统基础课程为基础设计,与其他学科融合不足。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专业学习不够广泛,视野不够开阔,服务能力较低,不能满足汽车产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利于学生将来学习新技能。
  2.3 校企协同育人流于形式,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够
  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合作模式单一,合作双方责任不明确,分工不细致。部分毕业生到企业参加实践活动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部分企业也不愿意投入较大的成本去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不能与实践技能很好的融合,校企合作不能很好的起到协同育人的效果,學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得不到锻炼和提升。
  2.4 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
  车辆工程专业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课程设置老化,学科实质性交叉融合不足,没有有效的学科交叉融合措施,缺乏学科交叉融合效果评价标准。因学科交叉融合实施实施时间短,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科融合措施和标准都由学校自己内部制定,评价指标比较狭窄和片面。
  3  人才培养路径构建思路与实施措施
  以车辆工程专业为例,车辆工程专业应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与现代产业转型升级的特点,积极探索与地方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校企深度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人才培养方案转型升级路径,进一步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如图1所示,为本文提出的新工科背景下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转型升级的构建思路。
  3.1 研究及预测产业发展未来人才需求情况,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学科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要清晰地把握相关产业未来人才需求和发展趋势,为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指引方向[7-8]。全面调研了解国家战略要求、区域产业现状及发展战略及相关产业未来人才需求情况,明确车辆工程专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及思路,明晰新兴产业革命、高技术发展及创新人才需求对车辆工程专业发展的驱动作用,研究车辆工程专业转型升级的内涵、机制与制度保障,从服务国家创新战略、对接战略新兴产业、跨界整合资源、以学生为中心等多个方面,探索车辆工程专业的改造升级路径,确定新形势下的车辆工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新模式[9],调整原有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确定新工科背景下以需求为导向的有特色、差异化的人才培养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使人才培养方案能凸显和强化车辆工程专业在转型升级后的专业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
  3.2 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提高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深度
  以提高学科交叉融合为目标,全面梳理车辆工程专业建设基础及成果,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如理论课方面:弱化基础课程门数和课时数,增加计算机类、通信类、智能网联汽车类课程;实践课程方面:构建智能控制、车辆识别、智能决策等实践教学平台,改造传统车辆工程实践教学课程,打造与人工智能、车辆识别、信息与传感等知识结合紧密的实践教学体系。服务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对接战略新兴产业、跨界整合资源,在车辆工程专业基础上,以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为中心,应以成果导向、能力本位等教育理论为基础,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构建学科交叉融合的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人才培养体系[10]。
  3.3 加强校企合作,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方案
  校企协同育人是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新工科建设中,更加强调多方主体共同作用、协同育人。车辆工程专业应结合地方应用型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使命,强化与区域行业需求相符合的人才培养,探索与地方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通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开展人才培养评价、深入企业对接服务、加强与合作企业联合开发专业课程内容、课程项目、配置师资队伍、学生培育方式、教学模式等,确保教学质量和专业建设质量监控,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促进产学研融合[11-12],与企业共同规划专业教育战略,制定校企合作办学的校企协同育人方案。
  3.4 创新工程教育理念,开展专业转型升级实践平台建设
  工程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融合“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的新工程教育理念,通过建设教学项目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双师型教师培养实践平台等措施,推动车辆工程专业加强实践教学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图1)
  4  结论
  目前新工科建设在车辆工程专业改革试点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缺乏创新教育理念;专业设置和课程知识老化,学科专业间交叉融合不足;校企协同育人流于形式,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够等。在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抢抓“新工科”建设机遇,改革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并实施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路径,以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通过改革不断提升自身办学水平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徐晓飞,沈毅,钟诗胜,等.新工科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Π型’方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2):18-24.
  [2]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02):26-35.
  [3]陈慧,陈敏.关于综合性大学培养新工科人才的思考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19-23.
  [4]常胜涛,王姗.基于区域视野的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建设策略研究——以五邑大学工科专业建设为例[J].大学教育,2020(9):59-64.
  [5]聂金泉,吴华伟,等.新工科理念下地方高校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10):209-211.
  [6]尚会超,王洁,付晓莉.地方高校传统机械类专业新工科转型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44(10):220-222.
  [7]苏梦蓓,宋学友,曹海.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筑设计1课程改革思考[J].科技风,2021(21):25-26.
  [8]张柳,闫羲昊,侯俊剑,姚雷,王红卫.新工科视角下《汽车构造实验》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汽车实用技术,2021,46(14):185-187.
  [9]朱昌洪,柯捷.新工科形势下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21(31):122-123.
  [10]封志明,郑亮,费凌,蔡长韬,马飞达.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改革探索[J/OL].实验技术与管理,2021(07):23-29,35.
  [11]袁磊.“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07):29-33.
  [12]李灿,刁婷婷,郭磊磊,杨俊杰.新工科背景下制药工程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J].化工时刊,2021,35(07):60-62.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介绍了防错技术在汽车减震器工艺中应用应遵守的原则,介绍了此技术在汽车减震器制造中的主要原则,并介绍了技术在汽车减震器制造中的具体应用案例,并在制造工程中,研究和参考防误技术的具体流程。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inciples that should be observed in the application of error pr
摘要:射流预冷技术是改善航空涡轮喷气发动机高空高速高性能的技术之一,该技术已经在航空领域中得到成功应用。为满足射流预冷技术的试验需求,开展射流预冷技关键技术试验验证,搭建了地面试验验证系统,设计了地面验证用射流预冷试验器,其中,使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设计射流预冷试验器的控制系统。为了提高控制系统的效率,便于后期维护和使用,本文提出了一种结构化编程的方法,应用在射流预冷试验器的控制系统中。 
摘要:汽车白车身门盖件材料较薄、易变性等因素易产生焊接问题,提升汽车焊装线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来改善门盖焊接质量成为重要渠道。本文基于SEW变频器的集成系统在门盖焊接线的应用进行分析,结合SEW变频器、PLC控制器、智能焊接机器人等硬件优势,对门盖电气控制系统和集成系统HMI界面设计进行研究,完成门盖焊接电气控制柜、SEW变频器硬件设计和HMI人机界面平台开发。门盖焊接线集成系统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造价咨询公司也相应的发展起来。但是工程造价咨询公司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使得我国建筑工程造价咨询公司的竞争力一直得不到质的提升。本文首先从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分析,并对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概述,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工程造价;咨询企业;问题;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我国在固定资产投资建
期刊
摘要:传感器技术是智能停车场的感知单元。基于现有智能停车场的应用情况,对传感器技术的工作原理进行介绍;根据传感器技术在停车场中的应用场景来分析其工作过程、特点、优缺点等;最后对智能停车场中的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给出了建议,包括传感器性能提升、多传感器融合、停车导航、反向寻车等方面。  Abstract: Sensor technology is the sensing unit of smart
摘要:机械自动化在汽车制造中应用在优化与调整汽车制造流水工序合理化、科学化的基础上,可进一步保障汽车制造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本文以机械自动化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为讨论方向,首先对机械自动化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价值与优势进行分析,继而论述了机械自动化在汽车制造中的具体应用。研究中,以汽车制造中的自动控制系统、自动组装技术、集成技术与自动检测技术四个方面来揭示机械自动化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价值,对促进我国汽车
摘要:数控机床与3D打印一体化制造技术在加工生产时拥有各自不同的要求和特点,将二者结合在一起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制造业发展。为此,文章在阐述数控机床与3D打印一体化制造技术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数控机床与3D打印一体化制造技术融合的必要性,并就如何打造数控机床与3D打印一体化制造技术相结合的产品制造方式进行探究,旨在能够降低3D打印制造的难度,提高产品的制造速度。  Abstract: The inte
摘要:针对不同充电模式和方法下的动态特性对计量产生的影响问题,以分析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对电网影响因素、改进电动汽车充电计量准确度,研究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对计量的影响因素以及电动汽车高速充电冲击性负荷的特性,提出针对电动汽车充电谐波计量和冲击负荷计量的方法,通过仿真分析进行了验证,小波变换计量的基波和谐波的精度较FFT算法低,但对非稳态波(三角形冲击波)的计量精度较FFT算法更高。  Abstract:
摘要:长时间的太阳暴晒会使汽车释放有毒物质、车内部件老化等。为解决以上问题,设计出了一套汽车智能降温设备,该设备主要由局部制冷装置及气囊结构两部分组成。气囊结构与太阳能薄板、离心风机相结合,太阳能薄板收集太阳能提供能量。离心风机正转,导气管道使气囊充气并展开,在汽车面前形成低温风幕;局部制冷装置采用了半导体制冷及水冷循环,通过水冷循环带走由半导体制冷装置所产生的热量,极大地提高了装置的散热效率。 
摘要:线控转向是车辆转向系统中的最新技术之一。文章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线控转向系统,详细介绍了线控转向系统的结构组成、特点和工作原理,并提出了在电动车辆上采用线控转向系统的方案,从而提高车辆的转向特性和安全性。  Abstract: SBW is the latest technology in vehicle steering system.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o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