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留心看嵊州的传统民居,从梁架、梁托,到斗拱、雀替,到栏杆、栏板,再到隔扇、门窗,随处都可以看到工匠们运用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线刻这些我们如今在课堂上讲授的雕刻技法,以刀代笔,以木为纸,写意的表现山水、花鸟、人物和历史故事,把一方简简单单的木头雕刻得玲珑剔透、精美绝伦。”执教于嵊州市职业教育中心的木雕工艺美术大师张瑜说。
虽然不如东阳木雕那般名声在外,但嵊州木雕,尤其是仿古木雕却因其独特的创作技艺和艺术欣赏价值享誉一方,成为嵊州的文化名片之一。
深耕木雕行业多年
再觅专业发展新机
嵊州木雕是嵊州传统民间工艺之一,主要应用于建筑和家具的雕刻装饰,内容主要包括戏曲小说、神话佛道、吉祥喜庆、民生百态等。明清是木雕鼎盛时期,据有关文献记载,清朝时期嵊州数百木雕艺人在紫禁城中从事雕刻装饰,而嵊州留下的古建筑中木雕也占有很大的比重。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嵊州本地收藏和研究传统木雕的风气渐起,仿古木雕应运而生。随着一批以紫檀木、花梨木及其他名贵木种打造的高端艺术品受到市场的广泛青睐,嵊州仿古木雕正式进入了木雕行业的中高端市场。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嵊州的木雕企业越开越多,市场越做越大。据不完全统计,嵊州现共有仿古木雕企业300余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嵊州的木雕行业,几乎每个从业人员都跟嵊州市职业教育中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从这里毕业的,有在这里进修过的,有在这里执教过的,有朋友家人在这里学习木雕的。总之,只要一提起嵊州市职业教育中心,无论是行业内的名家大师,还是一名普通的从业人员,几乎都有说不完的话。
嵊州市职业教育中心与木雕,可谓“情缘深厚”,中心早在1989年就开办了工艺美术与木雕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历经四代教师的不懈努力,将该专业建设为了省级示范和省级特色专业,2013年学校更被嵊州市政府确定为非遗教育实践基地,2014年又被确定为民间工艺后备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15年专业实训基地成为省级工艺美术实训基地。
一路走来,嵊州市职业教育中心在木雕传承和人才培养上可谓硕果累累,而能够取得这份成绩的关键,副校长郑波认为,正是学校号准了非遗文化传承的脉,既延续了传统手工艺的工匠精神,又立足于时代发展需求赋予了传统技艺更为深厚的文化土壤,进而为传统技艺的古韵今承觅得了新机,借助学校多年来在行业的深耕,真正实现了对人才的“精雕细刻”。
兼取传统与现代之长
创新“工作室化”教学
16岁开始学习工艺美术,20岁拜师学习传统木雕,25岁成立自己的创作工作室,从业经历超过20年,如今已成为中国根艺美术学会会员、浙江省根艺美术家的嵊州根艺技能大师张瑜,从嵊州市职业教育中心毕业,学成归来后又重新回归学校,扛起了工艺美术与木雕专业第四代“掌门人”的大旗。
在既有现代标准化学习经历,又有拜师学艺经历的张瑜看来,两种教育模式各有其长短。就传统民间工艺而言,现代职业院校的标准化教学固然可以为学生打下一个较为全面的技能和素养基础,但却难以获得传统师徒通过言传身教而传承的工艺精髓和工匠精神,而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虽然可以保证技艺传承的完整性,但却也可能造成徒弟只知技艺,而缺乏广阔的艺术视野和文化积淀,从而难以实现个人的持续发展,因此取二者之长,避二者之短,就成为了张瑜这位第四代“掌门人”继续将本专业发扬光大的新契机。
从2012年开始,针对本地木雕产业的小散化特征和对中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张瑜在传统手工艺师徒传承方式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原有的小班化教学,以工作室为载体,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为核心,以培育中高级技能人才为目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人才培养模式。
“嵊州地区的木雕企业相对比较小散化,在产量上肯定是比不上东阳和乐清,但是小散化也为我们做精做细提供了机会,与此对应,我们在专业人才培养中,也遵循小而精的原则,而以工作室为载体,一方面可以通过小规模的教学,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提升教育教学的个性化和细致化,另一方面也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师生进一步发展为‘师徒’,将几代教师凝聚起来的工艺传统和工匠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张瑜说。
目前木雕专业共建设了6个教师工作室,创作和研究方向各有侧重,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有选择地加入,以“小学徒”的身份参与工作室的创作和研究工作。通过将工作室这一工艺美术领域的典型工作模式,转化为便于学生介入参与的“工作室化”教学模式,促使教师完成了由教育者向师傅和项目经理的角色转变,学生则完成了学习者向徒弟和助理设计师的角色转变,学生通过跟随教师参与创作的全过程,在实践中学材料,在实践中学设计,在实践中学工艺,更在实践中学精神,真正实现了教学内容的项目化,学习情景的岗位化,学习过程的职业化和学习成果的社会化,提升了教育教学效果。
除了教师工作室,学校还积极引进各级有影响力的大师名匠,如国家级根艺美术大师、浙江省根协主席郑剑夫,国家级根艺大师吴筱阳和省级根艺大师郑兴国等担任兼职教师并组建大师工作室,一方面与教师工作室形成教育的合力,提升专业教育的高度和精度,一方面与教师工作室进行创作领域的切磋和交流,提升教师自身的工艺水准。
立足素养教育三维度
夯实学生专业成长基础
在教学内容上,除了关注传统技法的教学外,张瑜更看重对学生整体美学修养的培养。“很多时候,学生能否成长为一名有所成就的工艺师乃至名匠大师,更多的还是在于学生个人的美学修养和文化底蕴是否足够深厚,有了良好的个人素养基础,学生才可能实现专业上的长足发展。”张瑜说。
为此,学校专业建设小组从理念、理论和实践三个素养教育的维度出发,针对学生美学修养和文化底蕴的提升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规划。在理念上,从专业20余年发展历程,经历四代“掌门人”发扬光大的真实故事中萃取对于坚守传统文化和技艺的信念,采用讲座、展览和视频观摩的形式,传递给每一届新生,让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和未来要从事的职业产生足够的敬畏感。此外,向本地优秀的老师傅、老艺人借力,将他们通过毕生实践积淀下来的创作理念和传统文化修养以口口相授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起对于传统技艺的认同感,并逐步建立自己的传统美学理念。在理论上,借鉴上世纪30年代首次提出“民艺”概念的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的理论学说,强调工艺之美的价值,开设民艺论、工艺文化等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更系统地建立起自己的美学理论体系。在实践中,充分利用嵊州本地“万年文化小黄山,千年剡溪唐诗路,百年越剧诞生地”的丰厚文化资源,组织学生下乡观摩采风,并与嵊州市艺术村合作,安排学生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在艺术村的各个传统民间工艺工作室进行学习实践,让学生充分吸收嵊州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丰富自身的艺术涵养。
虽然不如东阳木雕那般名声在外,但嵊州木雕,尤其是仿古木雕却因其独特的创作技艺和艺术欣赏价值享誉一方,成为嵊州的文化名片之一。
深耕木雕行业多年
再觅专业发展新机
嵊州木雕是嵊州传统民间工艺之一,主要应用于建筑和家具的雕刻装饰,内容主要包括戏曲小说、神话佛道、吉祥喜庆、民生百态等。明清是木雕鼎盛时期,据有关文献记载,清朝时期嵊州数百木雕艺人在紫禁城中从事雕刻装饰,而嵊州留下的古建筑中木雕也占有很大的比重。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嵊州本地收藏和研究传统木雕的风气渐起,仿古木雕应运而生。随着一批以紫檀木、花梨木及其他名贵木种打造的高端艺术品受到市场的广泛青睐,嵊州仿古木雕正式进入了木雕行业的中高端市场。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嵊州的木雕企业越开越多,市场越做越大。据不完全统计,嵊州现共有仿古木雕企业300余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嵊州的木雕行业,几乎每个从业人员都跟嵊州市职业教育中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从这里毕业的,有在这里进修过的,有在这里执教过的,有朋友家人在这里学习木雕的。总之,只要一提起嵊州市职业教育中心,无论是行业内的名家大师,还是一名普通的从业人员,几乎都有说不完的话。
嵊州市职业教育中心与木雕,可谓“情缘深厚”,中心早在1989年就开办了工艺美术与木雕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历经四代教师的不懈努力,将该专业建设为了省级示范和省级特色专业,2013年学校更被嵊州市政府确定为非遗教育实践基地,2014年又被确定为民间工艺后备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15年专业实训基地成为省级工艺美术实训基地。
一路走来,嵊州市职业教育中心在木雕传承和人才培养上可谓硕果累累,而能够取得这份成绩的关键,副校长郑波认为,正是学校号准了非遗文化传承的脉,既延续了传统手工艺的工匠精神,又立足于时代发展需求赋予了传统技艺更为深厚的文化土壤,进而为传统技艺的古韵今承觅得了新机,借助学校多年来在行业的深耕,真正实现了对人才的“精雕细刻”。
兼取传统与现代之长
创新“工作室化”教学
16岁开始学习工艺美术,20岁拜师学习传统木雕,25岁成立自己的创作工作室,从业经历超过20年,如今已成为中国根艺美术学会会员、浙江省根艺美术家的嵊州根艺技能大师张瑜,从嵊州市职业教育中心毕业,学成归来后又重新回归学校,扛起了工艺美术与木雕专业第四代“掌门人”的大旗。
在既有现代标准化学习经历,又有拜师学艺经历的张瑜看来,两种教育模式各有其长短。就传统民间工艺而言,现代职业院校的标准化教学固然可以为学生打下一个较为全面的技能和素养基础,但却难以获得传统师徒通过言传身教而传承的工艺精髓和工匠精神,而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虽然可以保证技艺传承的完整性,但却也可能造成徒弟只知技艺,而缺乏广阔的艺术视野和文化积淀,从而难以实现个人的持续发展,因此取二者之长,避二者之短,就成为了张瑜这位第四代“掌门人”继续将本专业发扬光大的新契机。
从2012年开始,针对本地木雕产业的小散化特征和对中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张瑜在传统手工艺师徒传承方式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原有的小班化教学,以工作室为载体,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为核心,以培育中高级技能人才为目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人才培养模式。
“嵊州地区的木雕企业相对比较小散化,在产量上肯定是比不上东阳和乐清,但是小散化也为我们做精做细提供了机会,与此对应,我们在专业人才培养中,也遵循小而精的原则,而以工作室为载体,一方面可以通过小规模的教学,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提升教育教学的个性化和细致化,另一方面也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师生进一步发展为‘师徒’,将几代教师凝聚起来的工艺传统和工匠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张瑜说。
目前木雕专业共建设了6个教师工作室,创作和研究方向各有侧重,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有选择地加入,以“小学徒”的身份参与工作室的创作和研究工作。通过将工作室这一工艺美术领域的典型工作模式,转化为便于学生介入参与的“工作室化”教学模式,促使教师完成了由教育者向师傅和项目经理的角色转变,学生则完成了学习者向徒弟和助理设计师的角色转变,学生通过跟随教师参与创作的全过程,在实践中学材料,在实践中学设计,在实践中学工艺,更在实践中学精神,真正实现了教学内容的项目化,学习情景的岗位化,学习过程的职业化和学习成果的社会化,提升了教育教学效果。
除了教师工作室,学校还积极引进各级有影响力的大师名匠,如国家级根艺美术大师、浙江省根协主席郑剑夫,国家级根艺大师吴筱阳和省级根艺大师郑兴国等担任兼职教师并组建大师工作室,一方面与教师工作室形成教育的合力,提升专业教育的高度和精度,一方面与教师工作室进行创作领域的切磋和交流,提升教师自身的工艺水准。
立足素养教育三维度
夯实学生专业成长基础
在教学内容上,除了关注传统技法的教学外,张瑜更看重对学生整体美学修养的培养。“很多时候,学生能否成长为一名有所成就的工艺师乃至名匠大师,更多的还是在于学生个人的美学修养和文化底蕴是否足够深厚,有了良好的个人素养基础,学生才可能实现专业上的长足发展。”张瑜说。
为此,学校专业建设小组从理念、理论和实践三个素养教育的维度出发,针对学生美学修养和文化底蕴的提升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规划。在理念上,从专业20余年发展历程,经历四代“掌门人”发扬光大的真实故事中萃取对于坚守传统文化和技艺的信念,采用讲座、展览和视频观摩的形式,传递给每一届新生,让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和未来要从事的职业产生足够的敬畏感。此外,向本地优秀的老师傅、老艺人借力,将他们通过毕生实践积淀下来的创作理念和传统文化修养以口口相授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起对于传统技艺的认同感,并逐步建立自己的传统美学理念。在理论上,借鉴上世纪30年代首次提出“民艺”概念的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的理论学说,强调工艺之美的价值,开设民艺论、工艺文化等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更系统地建立起自己的美学理论体系。在实践中,充分利用嵊州本地“万年文化小黄山,千年剡溪唐诗路,百年越剧诞生地”的丰厚文化资源,组织学生下乡观摩采风,并与嵊州市艺术村合作,安排学生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在艺术村的各个传统民间工艺工作室进行学习实践,让学生充分吸收嵊州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丰富自身的艺术涵养。